高等学校传承创新地方革命传统文化探讨.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11789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学校传承创新地方革命传统文化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等学校传承创新地方革命传统文化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等学校传承创新地方革命传统文化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等学校传承创新地方革命传统文化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等学校传承创新地方革命传统文化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高等学校传承创新地方革命传统文化探讨摘要:革命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创造的先进文化,具有物质、精神、理论三种表现形态。宜宾学院在传承与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革命传统文化方面拥有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肩负着挖掘整理、提炼推广地方革命传统文化的责任。因此,宜宾学院将地方革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通过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多元文化、利用校园媒体等途径,以传承和创新地方革命传统文化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充分发挥了高校推动地方文化发展、构建区域文化中心的作用。 关键词:革命传统文化;地方特色;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2、2-4038(2013)01-0003-05 文化是产生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认知体系,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大使命。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传统文化具有历史印证、文明传承、政治教育等价值,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和核心内容。高校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必须传承和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革命传统文化,才能为青年学生构筑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宜宾学院以川南区域革命传统文化为基础,在传承和创新地方革命传统文化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2验,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和地方文化建设发展。 一、革命

3、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地方特色 革命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历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政治信仰导向性和地方文化特征。因此,在新时期充分发扬革命传统文化,需要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并在传承与创新革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彰显地方特色。 (一)革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形态 1、革命传统文化的内涵 革命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创造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共产主义信仰者、追随者、建设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而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现实形成的一种推动社会、民族向前发展的特有的精神反映。具体来讲,革命传统

4、文化具有三个方面的深层内涵。 首先,革命传统文化是以近现代中国国情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创造的优秀民族文化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凝结出的文化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其次,革命传统文化吸收了以“爱国、敬业、奉献、拼搏、牺牲、艰苦奋斗、民主、公正、创新”等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蕴,与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高度吻合,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主流价3值形态,保留和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髓,同时主动吸收世界文明的积极成果,与世界先进文明积极融合和统一,实现

5、文化的世界交流与交融。 最后,革命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外化为亿万群众在各条战线上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及人生追求,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起着深入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革命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成为引领时代文化的源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2、革命传统文化的形态 革命传统文化具有物质、精神、理论三种表现形态。革命传统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等,主要包括重大革命事件发生地旧址、纪念碑、烈士陵同、领袖故里、陈列展览场馆等历史遗迹、遗存。这些有形的革命传

6、统文化渗透着深厚的革命历史文化内涵。 革命传统文化的精神形态属于革命传统文化的核心层次,指的是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回忆录、故事传说等载体中所反映和提炼出的革命精神。这种形态的革命传统文化是抽象的、内在的,是物质形态的精神内核,也是革命传统文化中最持久、最具生命力的部分。 革命传统文化的理论形态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者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理论成果的总和,是精神形态的具体化、显性化,是物质形态的升华和抽象,它是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学习、研究的理性材料。 革命传统文化是物质、精神和理论这三种形态的有机统一体,蕴含4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全面认识其内在的深层

7、含义,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精神力量。 (二)革命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 法国心理学家塔尔德认为。人对文化的内化遵循由内及外的规律,即先吸收本土文化,后接纳外地文化。这种先后关系反映了人们对地方文化的偏爱和固守。因此,地方文化是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主要手段。地方文化要长期发挥这样的作用,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地方文化的内涵:推陈出新,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使地方文化总是充满生命力和吸引力。 按照塔尔德的理论,在大学生中开展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要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必须结合地方区域文化载体挖掘地方文化特质,使革命传统文化转化为地方文化内容,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并耳熟能详,为学生熟悉而获得高度认同

8、,才能在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地方高校作为地方区域的最高学府,是知识的殿堂,是地方知识群体的汇集地,理所当然地成为地方的文明建设之灯塔。直接影响和引领地方文化和文明进程。地方高校在打造革命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过程中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突出革命传统文化本土化。地方高校利用大学生熟知和认同地方文化的先天优势,将革命传统文化赋予地方文化载体,以地方案例去映射革命传统文化的博大内涵和深刻影响。比如说,爱国主义可以赋予地方革命先烈、地方革命遗址、地方革命活动;奉献精神可以赋予地方杰出人士;服务精神可以赋予地方行业精英。在深入研究地方革命传统5文化典型及其特点过程中,采用最适合地方文

9、化特征的形式对其进行重点打造和宣传,使之成为地方革命传统文化的浓缩与精华。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二是突出地方革命传统文化时代化。毛泽东说,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何为发扬?对于地方高校来讲,就是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革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加强对地方文化的开发、培育和巩固,既提炼地方文化中蕴含的革命传统精神,又为地方文化融入新的时代内容,使高校成为一个革命传统文化浓郁、时代精神强烈的文化载体,积极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从而真正发挥高校传承与创新革命传统文化的功能,推动高校教育理想的实现。 三是彰显地方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价值。高校倡导崇尚真理、弘扬正气、追求卓越、关怀人类的大学精神,大学的精神文

10、化是无形的,它在影响大学师生具有较高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方面与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出发点、落脚点高度一致。都是通过文化无声无息的浸润来弘扬和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树立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舆论和风气,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方面发挥自己的独特价值。 二、地方高校传承与创新地方革命传统文化的优势与责任 在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的纪念大会上,胡锦涛指出,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推进以革命传统文化为导向的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思想保证,也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精神底蕴。可以说,高校能否传承和弘扬地方

11、革命传统文化是彰显其文化特色和衡量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标志。作为地方高校,宜宾6学院具有因地制宜地挖掘、整理、传播地方革命传统文化的优势与责任,树立起了地方高校传承创新革命传统文化的标杆。 第一,地方高校是地方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在本土人文、地理和文化资源的研究与传承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因此,地方高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为地方革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新和研究提供智力支撑。地方高校可以培养一批长期在地方生活和成长起来的文史专家,他们热爱这片沃土,熟悉地方文化发展的历史及特点,有强烈的家乡人文情怀,在挖掘和传承地方革命传统文化方面有丰富的生活积淀和强烈的内生动力。也可以建立革命传统文化的

12、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地方近现代中国革命过程中涌现的优秀革命志士。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向学生传承地方革命传统文化的教学阵地。 第二,地方高校在传承与创新地方革命传统文化方面拥有丰富的资源。地方高校在传承与创新地方革命传统文化方面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川南区域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斗争历史宜宾市辖有 8 县 2 区,其中有 9个县(区)是革命老区。因此,宜宾学院拥有丰富的地方革命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了解家乡革命斗争历史的生动材料。在党的创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宜宾涌现出了孙炳文、郑佑之、卢德铭、李硕勋、赵一曼等革命英烈,地方党组织领导了三次抵制帝国主义商品的“仇油运动” ,领导了宜宾县农民抗捐斗争,领

13、导了反对烟厘捐的屏山县农民围城运动。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党组织在宜宾获得进一步发展,建立了南溪县川南工农革命军独立团、兴文县红军游击队、汉王山农民武装、长宁县游击支队等,开展了大量的革命活动。抗日战争时期,国立7剧专内迁江安县、同济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内迁李庄镇,使宜宾成为抗战大后方文化中心;涌现了宜宾抗战剧团、宜宾商会抗敌晨呼队、学生抗日宣传队等组织。解放战争时期,宜宾组建了中共川南地方工作委员会、中共宜宾中心县委等党组织,组建了岷江纵队、越溪支队、横江纵队等武装,组织了泥木石工人为增加工资的罢工斗争、长宁县群众抗丁活动等群众斗争。从 1919 年到 1949 年。宜宾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立

14、了地方党组织,发动农民暴动,坚持武装斗争,开展爱国民主运动;宜宾无数共产党人、革命先烈和优秀儿女,为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和全国人民一道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迎来了新中国灿烂的黎明。他们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为宜宾学院传承地方革命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第三,地方高校肩负着传承与创新地方革命传统文化的责任。有学者指出, “引领文化是大学的重要功能” 。引领文化就是要发挥高校在创新与发展地方革命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还有学者指出, “大学是创新的沃土,创新是大学的灵魂。 ”因此,高校在引领地方革命传统文化发展中还必须要肩负文化创新的责任。在物质主义盛行、精神交往虚化的后现代背景

15、下,高校必须要引领地方革命传统文化的创新,才能激发大学生对地方革命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重塑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因此,地方高校要主动融入地方传统文化,全面体验地方区域地方革命传统文化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其精神实质、物化载体、发展走向,并结合地方经济、人文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修茸整合其物质形态,重塑精神体验和思想教化氛围。宜宾学院为了切实肩负起创新地方革命传统文化的8责任,做到了:一是深入研究和挖掘川南区域在近代涌现出来一批为同为民的救国义士和民族英雄的奋斗精神,整理他们的事迹材料,在校园内塑造他们的雕像,配合地方政府修建革命英烈的故居、展览馆、陈列室,完善地方革命传统文化的物质形态;二是深入挖

16、掘和整理宜宾人民在近代的革命斗争活动、事迹、遗址,编撰成脍炙人口的故事和读本,完善地方革命传统文化的理论形态:三是从本土英雄人物和革命事迹中提炼本土革命传统文化,以及在地方革命传统文化激励下形成的改革开放、锐意进取、包容奋进等时代精神,完善地方革命传统文化的精神形态。这些优秀文化成果对于引导大学生爱国爱校、刻苦学习、奉献国家与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促进地方革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精神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发展革命传统文化,必须促进地方革命传统文化

17、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 (一)促进地方革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灵魂,革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革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革命传统文化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文化载体,将革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高校校园文化就有了灵魂与方向。就有了反映时代要求并得到青年认同9的主流价值观。 高等学校坚持以革命传统文化为导向,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涌现出

18、一批有理想、有信仰、有作为的时代青年,必然会展现出高校紧跟时代、追求卓越、生机盎然的校园文化素质。 地方高校可以实施深入挖掘地方革命传统文化借以提升校园文化、从而打造学校特色文化氛围的战略决策。宜宾学院为大学生编写了奋斗者的足迹励志读本,开办“奋斗者足迹”的系列讲座,深入介绍了近代宜宾的一批早年志出乡关、舍身报国的革命先驱的奋斗精神。一批建国后潜心科研、为国为民的学术大师的奋斗精神,改革开放后在革命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批领舞时代、勇立潮头的政商精英的奋斗精神。这些精神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主流,成为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动力源泉。可以说,宜宾学院正在形成的“崇尚学术、发扬民主、追求卓越”

19、的大学精神,也由此而获得了巨大的助力。 (二)促进地方革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的途径 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求。近年来,宜宾学院在促进革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中,高度重视发挥地方革命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 第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革命传统文化是先进的共产党人和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形成的,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链接革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宜宾学院大力推进包含着革命传统文化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对于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认10识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宜宾学院广泛开展地方革命传统文化讲座,定期举办科

20、学与人文论坛,大量开设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选修课程,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地方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宜宾学院还设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历史与哲学研究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抗战大后方文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对地方革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这些措施推动了宜宾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 第二,发展多元文化,促进不同文化和谐共存发展。在这个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文化的大融合也是文化发展的趋势之一。宜宾学院聚集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民族学生,他们是各地各族文化的传播者,成为校园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地方革命传统文化与多元校园文化的融合,可以促进各种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仅丰富地方革命传统文

21、化的内容,而且也促进了宜宾地方文化与全国优秀文化的交流。宜宾学院还通过外国留学生的座谈、讲座使国内学生了解外国文化,派出教师去国外访学深入研究和认知外国文化,让教师和学生在地方革命传统文化的导向下,对中外文化进行深入交流与对比,从而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并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 第三,充分发挥校园内文化传播载体和媒介的作用。地方革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需要借助媒介,校园内的校报、杂志、广播、电视台、校园网、宣传栏,以及文艺表演、青春歌会等都可以将地方革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很好的链接起来。可以开辟红色影院构建校园红色影视文化,以“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节日为载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等。这些媒体的引导和交互作用,既有效地构造了一个地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