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整合模式下汉英植物习语的认知对比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12417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联整合模式下汉英植物习语的认知对比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联整合模式下汉英植物习语的认知对比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联整合模式下汉英植物习语的认知对比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联整合模式下汉英植物习语的认知对比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联整合模式下汉英植物习语的认知对比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关联整合模式下汉英植物习语的认知对比研究摘 要:植物与人类的亲密关系造就了汉英两种语言中丰富的植物习语。关联整合模式是在 “关联理论”与 “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并用以解释隐喻的新框架。本文试图以关联整合模式为视角,探究汉英植物习语的认知过程。经研究发现,汉英植物习语的隐喻认知过程相似,均可用关联整合模式进行阐释,其中存在同质性的植物习语隐喻,亦存在异质性的植物习语隐喻。同质性的原因在于人类一般经验一致性所造成的文化共性,异质性的存在主要在于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关联整合模式 植物习语 认知过程 文化差异 一、引言 作为文化载体、语言精华的习语大都形象鲜明且具有隐喻义。汉英语言中存

2、在的大量植物习语在很大程度上都需通过隐喻得以解读。关联理论以动态的语境观来解读隐喻的理解,认为隐喻理解是在适当的认知语境下寻求最佳关联、获取语境效果的一个动态过程。而概念合成是人们进行思维和活动特别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汪少华,2001:38) 。隐喻并不仅仅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简单的单向映射,还是多个心智空间中的概念结构相互映射的在线整合过程。关联理论虽对隐喻的认知阐释具有重大的启示,但却停留在理论建设方面。概念整合理论作为一套具体可操作的分析方法,自身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对关联理论却是很好的补充。本文试图在关联整合模式的视角下,探讨汉英2植物习语的隐喻认知过程及两种语言中存在

3、的同质性、异质性植物习语隐喻义现象。 二、关联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含义 (一)关联理论的基本含义 Sperber 和 Wilson (1986,1995)提出的统辖人类认知和交际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认为人类的认知和交际以关联为总则,言语交际过程就是在动态的认知语境中寻求认知努力和认知效果的平衡,以获取最佳语境效果,改善认知环境,进而改善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李丛禾,2003:26) 。该理论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人类言语交际进行研究。关联理论认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严格意义上的字面表达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的交际目的不是字面意义的真实而是寻求最佳关联(胡平,2010

4、:87) 。关联理论提出了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和两大关联原则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认知原则是指人类认知倾向于与最大关联相吻合;而交际原则是指每一个明示刺激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Sperber,D.and Wilson,D.1995:260;转引自胡平,2010:87) 。 (二)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含义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又称为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 ,是由 Fauconnier 和 Turner 在心智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的基础上共同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

5、能理解言语,是因为人类具有跨越心智空间的联想能力和整合多个空间概念的能力。该理论中的“概念合成” ,是指心理空间的合成,3而心理空间是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conceptual packet) (Fauconnier& Turner,1996:113;转引自王文斌,2004:6) 。在最基本的概念合成网络模式中存在一个四空间模型两个输入空间(Input) (Input) ,一个合成空间(Blend) , 以及一个类指空间(Generic space) 。概念合成富有活力的结构性原则就是部分的跨空间映射、对合成空间进行部分并有选择性的投射,并在合成空间

6、中产生新显结构(王文斌,2004:7) 。合成空间中的信息只有经过组合(composition) 、完善(completion) 、扩展(elaboration)这三个相互关联的过程才能形成新显结构。 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的阐释主要依赖于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跨空间映射。两个输入空间(Input mental spaces) 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被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类指空间(Generic space)里;在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合成空间(房红梅、严世清,2004:10) 。由此产生新显结构,形成对隐喻的正确阐释与隐喻意义的构建。对隐喻

7、意义的构建如下:根据图 1,我们对“他就是一只猴子”进行隐喻义的分析。首先,两个输入空间的内容分别为“他”以及“猴子” 。认知者在两个输入空间里分别提取信息如“猴子的调皮” “猴子的聪明” “猴子的样貌”以及作为一个人的性质等信息进行跨空间映射。这样便会解释出“他像猴子一样调皮” ;“他像猴子一样聪明” ;“他长得像猴子一样,全身是毛”等等。也就是说,在合成空间内会形成意义的构建组合,但是究竟在这4些组合中选择哪对意义组合,仅根据概念合成理论无法进行全面的解释。因此,在构建隐喻意义时,应结合关联理论,在认知语境中寻找最佳关联,对若干对意义组合进行选择,从而获得正确认知。 三、关联整合模式下汉英

8、植物习语的认知过程解析 (一)关联整合理论 关联理论下的隐喻阐释主要强调最佳关联的构建,并由此激活人类的认知语境(关联理论所指的认知语境主要有三类:逻辑信息、百科信息以及词汇信息) ,提取相关信息。而概念合成理论主要强调跨空间映射,数个空间信息的整合以及新显结构的形成。关联理论相当于总的原则,而概念合成理论则是可行的具体操作方案。隐喻理解的过程就是创造性的整合新旧信息的过程,也就是通过熟悉的事物来认识和理解未知的和不熟悉的事物(李丛禾,2003:29) 。植物以其对人类强大的实用价值及其独特的形态特点和习性,唤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并借植物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情。本文中植物习语的隐喻理解过程就是一种

9、寻求最佳关联的在线推理过程,在此期间,植物词汇形式激活认知语境中的相关信息,并选择具有最佳关联的语境假设,建立相应的心理空间并进行跨空间映射,形成新的概念结构以达到认知效果。 植物习语的认知过程可以表现如下: 当输入植物词汇之后,会结合相关概念,寻找最佳关联语境,发现词汇与相关概念的共有特征,然后进行一系列的映射,在合成空间形成新显结构,即对该植物词汇在该语境中的理解。新产生的隐喻经过不断使用便会规约化,变成固定用法植物词汇便会演变成植物习语。图52 显示了人们对植物词汇植物习语的隐喻认知过程。 (二)汉英同质性植物习语隐喻义的认知构建 “既然语言扎根于人类的认知结构中,隐喻能反映出人类认知的

10、心理基础,那么,跨文化的隐喻理应表现出某种相似性” (王广成、王秀卿,2000:49;转引自王文斌,2004:37) 。虽然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但是共同的思维能力、共同的认知规律以及相同的社会文化大背景,汉英植物隐喻习语的隐喻义出现了同质性同一种植物可用以表达同一意义。 本文所选取的植物词汇是“桂树”与“laurel” ,因为这两种植物在汉英民族的思维中一样,均象征着胜利与荣耀。 从表 1 中发现, “Laurel”与“桂树”在汉英语言中的隐喻意义大致相同,被视为“胜利”和“辉煌成就” 。古人用桂枝编冠戴饰,叫“桂冠”;而英美人也喜欢用桂枝编成花环戴在勇士和诗人的头上,桂树便渐渐成了荣誉和

11、成功的象征。以下用关联整合模式对其中的两个习语进行分析“蟾宫折桂”以及“Win ones laurels” 。 根据关联理论,话语应具有最佳关联,并由此激活听话人的认知语境。当人们谈及某人“蟾宫折桂”时,听话人会联想到“蟾宫表示月宫、月亮” “折桂表示折了桂花树枝” “桂树有表达胜利、荣耀之义” 。如果正在谈论一个刚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听话者便会联想到“成绩优异” “前程似锦”这样的信息。这两部分信息都成为概念合成过程中输入空间的内容。 “在月宫攀折桂枝”与“考上大学的学生”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但是认知者通过概念合成建立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及彼,便6可得出在此处说话者意欲表达对该生的赞

12、叹之情,为其胜利、成功而欣喜。一旦该词约定俗称并长期使用,便会逐步规约化而形成意义固定的习语。 “Win ones laurels”中的“win 有“赢得、赢取”之义,“laurel”表示桂树,往往用来献给杰出的勇士或诗人。如在竞赛中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可以称之为“Win ones laurels” 。 (三)汉英异质性植物习语隐喻意义的认知构建 植物习语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必定会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植物习语虽然会因为人类的共识形成一定的一致性,但是对汉英民族而言,其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也必然反映到植物习语中,从而形成了汉英植物习语的差异性。 从表 2 中可以发现, “palm(棕桐树)

13、 ”在英美人心目中是“胜利”的象征,有习语如“bear the palm(获胜、夺冠、居首位) ”;“yield the palm to(承认输给别人、承认不如别人好) ”;“in sb s palm days(在某人的全胜时期) ”等等。对于汉民族而言,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棕榈树为何物。 “荷花”在汉民族看来是美的化身,曹植将荷花比喻为洛神;李白则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荷花的清新脱俗;周敦颐赞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受希腊文化的影响, “荷花(lotus) ”在英语中表示一种忘忧树,指吃过之后便可忘记一切的忘忧果。 汉语中的“梅、兰、竹、菊”隐喻义异常丰富。 “梅”梅花在严

14、寒冬季绽放,其奋发顽强的品格深得中国人喜爱。 “兰”兰有四清:7气清、色清、神清、韵清,自古就把兰花比作“佳人”和“君子” (张燕琴,2006:63) 。 “竹”高直挺拔,冬夏常青,中空有节,质地坚硬等特征,常用表达“高风亮节”的品质并象征“正直” “有骨气”等高尚品格。 “菊”凌霜耐寒,表现了坚贞不屈的骨气。菊花清香怡人,是“清雅、淡泊”品质的代表。而对于英美人而言,这些植物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涵义。 汉英两种语言中,植物的不同隐喻义现象举不胜举。本文仅对“菊老荷枯”以及“lotus-eater”进行隐喻义的认知分析。 当认知者听到“菊老荷枯”时,会提取“菊花凋零” “荷花枯老、残败”等信息。认

15、知者会寻找最佳关联,并激活其认知语境,提取以上信息,之后对此时谈论的目标人物,进行信息提取“人老了,容颜不如往昔” 。这两者都作为两个输入空间的内容,对两者的共有信息进行提取之后进行概念整合,形成新显结构:随着时间的流逝,人老了,容颜就如同菊花凋零、荷花枯老一样,不如往昔。 当认知者听闻“He is a lotus-eater”时,首先提取的是“lotus可比喻为忘忧果” “eater吃东西的人”等信息。然后,认知者会试图寻找最佳关联,并将“他的为人、品行等”作为输入空间的内容与“吃忘忧果的人”作为另一个输入空间的内容进行整合,映射到合成空间,进而形成新显结构。经过一系列的映射及概念整合之后,

16、语义便可推知“lotus-eater”是表达“醉生梦死,不负责任、贪图享乐之人”等语义。 四、结语 8汉英两种语言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产生了丰富的植物习语。本文试图综合关联理论以及概念整合理论关联整合模式对汉英植物习语隐喻义的认知过程进行阐释。关联理论强调寻找最佳关联,认为隐喻理解是在适当的认知语境下寻求最佳关联、获取语境效果的一个动态过程。而概念整合理论对隐藏于隐喻幕后的在线心理认知机制作了更为深入的揭示,认为,隐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心理空间在概念上的合成,并且主要是诸心理空间中各相关语义要素的合成,由此在业已合成的空间中产生新显结构(王文斌,2004:8) 。关联整合模式对植物隐喻的认知过

17、程解读是:一种寻求最佳关联的在线推理过程,植物词汇形式的输入激活认知语境中的相关信息,并选择具有最佳关联的语境假设,从而建立相应的心理空间并进行跨空间映射形成新的概念结构以达到认知效果。通过对汉英植物习语隐喻义的认知解读,我们发现,两种语言基本均遵循这一模式,但汉英植物习语的隐喻义存在同质性及异质性。人类一般经验的相似性使人类对自身及客观世界有了种种共识,而这些共识体现在语言上就形成了语言间表述的一致性,存在植物习语隐喻的同质性也无可厚非;而异质性的原因主要在于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房红梅,严世清.概念整合运作的认知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 (4):9-12. 2胡平.

18、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12):87-88. 3李丛禾.论隐喻概念的关联复合性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92003, (1):26-30. 4汪少华.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外国语,2001, (3):37-43. 5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研究,2004, (1):6-12. 6王文斌,姚俊.汉英隐喻习语 ICM 和 CB 的认知对比考察以汉语的四字格隐喻习语为基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 (5):36-40. 7张明芳,孔莹.关联复合模式对动物词汇隐喻意义构建的阐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 (5):105-108. 8张燕琴.汉英植物词语的联想意义浅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 (7):63-65. (周京励 陈盈盈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