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阶级”与阶级问题的探讨.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12421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阶级”与阶级问题的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于“阶级”与阶级问题的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于“阶级”与阶级问题的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于“阶级”与阶级问题的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于“阶级”与阶级问题的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关于“阶级”与阶级问题的探讨摘要“阶级”一直是我们切分人类社会的理论之“刀” 。我国、欧美学界对阶级理论、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的争论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阶级”与阶级的“名实”问题、 “阶级结构”测量与计算的问题、“阶级”的形态问题、 “阶级”的界限问题,等等。我们认为,首先,只要人群分类的条件存在,阶级必然会一直存在下去;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理论的“阶级”也有与时俱进的必要,毕竟它的发生场景主要在欧美,我们不能总是抱着过去那些缺乏实证数据支持的理论自言自语。 关键词阶级;所有制;市场情境 作者简介黎学军,广西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广西 南宁 5

2、30004 中图分类号D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4-0024-05 马克思在其诸多著述中都曾指出,资本很快就会吞没一切,种族、民族、性别等人类社会基本特征皆化为无,唯有社会人群的两极分化傲然兀立。我们一直以此理论为“眼”看待、分析、对待世界。这并不是说这种理论是毫无争议的,即使在我们这里对它的思考也是与时俱进的。2人们对阶级理论、马克思阶级观的争论聚焦点主要有三个:“阶级”仅仅是一个语言现象吗?“阶级”的决定因素是一个还是数个?“阶级”是一个“东西”还是一种“关系”?这三个问题我们早已形成了“标准”答案,但在新时代带来的冲击面前,人们也需要重新检视自己的惯

3、性观点。阶级的现实发生及研究场景主要是欧美国家,以我们之“眼”看待他们,除了达到持续的说服自己的目的之外,我们也必须考虑欧美学界是否真的理解我们对他们的看法。 一、名与实的问题 “阶级”的存在肯定不能直接推出阶级的存在,有“名”并非定要有“指” ,例如“上帝” 、 “形而上学” 、 “存在”等等。 “阶级”和阶级经常被混合使用。让我们比较以下两个命题: 阶级是某个人群。 阶级是一个专名。 所以,一个专名是某个人群。 在第一个命题中, “阶级”有形式指代,我们使用“阶级”这个专名来代表一个人群:在第二个命题中, “阶级”有实质指代,我们是在提及“阶级” ,用的是“阶级”这个专名的名称,应加上引号

4、,因此第二个命题应写成:“阶级”是一个专名。由此可见,以上两个命题风马牛不相及,不能互为前提进行推理。 雷蒙阿隆认为“阶级”仅仅是一个语言现象;一个为了鼓动大众参与社会革命而找的借口;阶级是不存在的。他认为,马克思当初所预言的一些东西未成为现实,如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社会关系将趋于简单3化并形成更严格的阶级对立,工人阶级将趋于绝对贫困化,其革命意识将日益增长,最终将推翻资本主义统治等等。他说道:“一个阶级,一个政党,一场革命”的理论链条里,落脚点在于“革命”而不是“阶级” 。由此,人们就从对阶级的社会学分析过渡到“一种革命斗争的政治理论。这种范围内的哲学显然具有迷惑力,因为它把分析现实与号召斗争

5、相结合。 ”TH马歇尔认为,如果阶级的定义是建立在故意谬传的基础上,那么由阶级到“阶级”的态度就值得怀疑了。他指出,阶级体系通常注意甚至强调某些形式的不平等,并把它们作为阶级之间的屏障。至于从阶级诸特征中被选出来给予注意的方面,被某些理论家以牵强附会刻意抬高。如果以这种态度给阶级下定义的话,那么不仅仅“阶级”成了问题,包括社会阶级的存在都成了问题。不仅一些理论家们不承认社会阶级的存在,沐浴在美国例外论(American exceptionalism)中的美国民众普遍不相信它的存在。在他们看来,阶级的界限非常容易穿越,即使承认阶级的存在的那些美国人也并不认为马克思或韦伯的阶级定义适用美国。 人们

6、普遍注意到了一个社会历史现象,即自有文字记录至今的人类社会总是呈现出一种“金字塔”或阶梯状(one above the other)的样貌:某一群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与另一群人在生产、生活、心理意识诸多方面呈现出一种质的且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差异;这样的差异表现为从塔尖到塔基之间的诸层级间或者泾渭分明或者犬牙交错地存在着层级界限。历代学者对诸层级特征的抽取及确定各层级间界限的理论活动层累起来,便形成了一幅动态的“阶级”史。而相应领域语言变化又4被投射到整个社会语用结构中,使得社会交往中新的语言实践成为可能,并映射着社会历程的发展。 在摩尔根的记载中,最早把民众划分为不同阶级的人是古希腊的瑟秀斯

7、。 瑟秀斯把民众分为三个阶级。不论其氏族关系如何,这三个阶级分别称为“士族” 、 “农民”和“工匠” 。凡属民政和宗教方面的主要官职都由第一阶级的人担任。 此外。梭伦、塞尔维乌斯、李启纽斯、努玛等人都尝试过按照财产、技术、职业等标准划分社会阶级的试验;塔西佗在其编年史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远在摩尔根、塔西佗的记载之前, 荷马史诗中就有“先知、医者、木匠、诗人同属工作者的范畴,即用自己的手艺或本领为民众服务的人。无业游民似乎亦属自由人阶层”的记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也提到了划分自由人与奴隶的方法,比如“天赋的自由的本性”和“理性。 ”此外,还有社会学家们提出的一系列划分社会人群的标准。诸如吉丁斯的“

8、类群意识” 、勒蓬的“一群人的精神” 、塔尔德的“模仿”和“创造” 、迪尔凯姆的“社会意识的异同, ”等等。无论划分的标准是什么,而这些标准所对准的人群及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都告诉人们。历代社会人群区分为三六九等是一个客观真实。 “阶级”来自于实存的社会人群及其表象,人群之间的差异不是“我们为每个时代划定的” ,而是“每个时代本身在它所发现的各种不同的现成因素之间划定的,而且不是根据概念而是在物质生活冲突的影响下划定的。 ”西方主流学者也认为社会阶级是存在的,它不仅有名且有实。 5二、 “阶级结构”测量与计算的问题 已经成为常识的论点认为。阶级概念不存在任何单一的、 “正确的”定义,对它也没有任何

9、普遍“正确的”测量。我们一直用“占有”或“不占有”生产资料作为划分社会人群的最主要依据,但也不是在所有领域都用这个标准。制定标准执行标准之间,一直都有裂隙。在欧美学界对此争议也颇多,主要针对“标准是什么” 、 “有多少个标准”两个问题。 对于“决定社会阶级属性的决定性因素是一个或数个”问题的回答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首先,认为“阶级”的决定因素只有一个,不同的描述归根结底要趋向于一个客观的“一” 。追寻“一”是哲学界不变的追求,人们总是乐意将某事某现象归因为一个且是唯一的一个原因。对“阶级”的追问同样如此。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阶级”的特质在于阶级的自我显现,而不同描述者不同的描述不可能

10、影响它的特质, “阶级”可以自己说明自己。其次,认为“阶级”是多层次的,因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丰富多面的,人们不能为了建构一个以世界或事物的某一个方面为中心而排斥和压抑它的另一方面。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 “阶级”的“多”不是无限,更不会是零,应该打开被一元论压抑的那些方面,释放多样性与异质性,进而达到在理论上重构人类社会的多彩斑斓。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生和发展中,从重商主义(经济活动中的流通) 、重农主义(农业生产)一直到李嘉图(大机器生产) ,社会经济事实(事件)是观念和理论的基础,也是社会生活本身的基础,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换言之,客观经济现实的优先性几乎成了政治经6济学的学科

11、出发点。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对社会阶级的观察与描述颇多,如斯密、西斯蒙第等人开创的分工理论及按照经济伦理主义对社会人群的分类。对社会阶级划分的描述也很多,如李嘉图从生产及分配的视角对社会人群的分类。类似的描述还有,如杜阁所说的:“社会全体成员划分为三个阶级生产阶级或农民阶级、工业或商业阶级和可以自由支配的阶级或土地所有者阶级。 ”这是一种以生产要素归属为阶级划分的标准,也是“有什么”归根结底“是什么”划分法的开端。 马克思研究了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对社会阶级的分析与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调查报告,他没有像赖特那样做过大规模社会学调查来验证自己的判断。从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表现几方面,马克思、恩格斯

12、论述颇多。首先,关于阶级的产生,他们是这样说的:“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而且这种共同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伴随着分工的发展,当部落有了剩余产品之后,为了争夺或保护这些剩余产品,部落人群区分为了争斗的两群或多群,这就是阶级的发端。其次,伴随着分工的不断发展,阶级的分化组合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产生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第二次大分工,随着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第三次大分工,产生了商

13、人阶级。人类文明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人类社会阶级发展的最精彩部分出现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对抗。 7西方学者普遍认为“阶级”的决定因素不止一个,并认为这就是马克思的本意。他们引用的是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的一段话:“数百万家庭的经济生活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根据这段话,西方学者们解释说:马克思认为仅仅有经济“利益的同一性”还不足以形

14、成阶级,还必须加上“生活方式” 、 “教育程度” 、 “全国性的联系” 、 “政治组织”等等。这就证明“存在”本身还不足以成为阶级,阶级的“形成”必须有观念与思想意识条件。赖特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阶级分析是一门类似医学中的内分泌学的学科,如果一个内分泌学家如果要探索内分泌系统和那些解释项之间的关系,他就要研究除了内分泌系统内部功能活动之外的大量问题性、个性、成长、疾病过程,等等。与此类似,阶级分析同样需要解释它混杂的因变量及多样的形成场所。社会学分层理论经常混淆阶级结构测量的问题。西方社会学家大多认为社会分层不是阶级划分,且认为复杂社会中的不平等将通过一种与特定功能的社会重要性相关的新兴价值

15、共识而变得合理正当。这样的看法一贯被我们认为是调和阶级的论调,但社会学分层理论的混扰肯定是存在的。如果“阶级”是现代的,那么它特指的是伴随着市场而出现的一种人群分化现象,在资本主义以前只有不平等;如果把“不平等”作为划8分人群的标准,那么所有时代都存在阶级。但这样的定义,似乎又抹煞了马克思意图凸显的“工业社会”的色彩。一样的结论,但条件不一样。也可以说,在承认人分三六九等的学者中眼中的“阶级”是不一致的。 三、 “阶级”的形态问题 马克思与韦伯的“阶级”均是指称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群人,他们都将概念落到了实处。而以关系法定义阶级的学者认为直接用结构性定义会使人看不到阶级形成的过程。他们认为“阶级”

16、并非指结合在一个生产单位内,或在一个占有单位内的某个群体,而是意味着“更广泛的联系;它超出了直接生产过程和直接的剥削关系,穿越了各个特殊的生产、占有单位。 ” (一) “阶级”是一个“东西” 这是多数学者的看法,如马克思、韦伯。马克思所描绘的“阶级”对应的就是社会生活中实存的某个人群。他说道:“这些阶级是通过每一个这样的人群分离开来的,其中一个阶级统治着其他一切阶级。 ”韦伯的“阶级”所谓处于同一市场情境即拥有相似的市场机会的所有社会成员:由财产差别决定的财产阶级(有特权、中间、无特权) 、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商业阶级(积极特权、中间、消极特权)和由使个人流动和代际流动既容易又典型的阶级情境

17、构成的社会阶级(整个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的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员、通过财产和教育而享有特权的阶级) 。 埃尔斯特并未引用数学模型或数理逻辑来证明自己的“阶级” ;他的“阶级”是:“一个阶级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借助其占有的东西被迫9从事同样的活动,如果他们想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其资产的话。 ”很明显,他以赖特所说的“对阶级行为主体的具体事态构图”的视角从马克思著述中寻找“阶级”的线索。他搜寻到马克思提到的各种生产方式中表现为阶级的约 15 个群体: 亚细亚生产方式中的官僚和僧侣;奴隶制中的奴隶、平民和贵族;封建主义中的地主、农奴、行会一师傅和熟练工;资本主义中的工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地主、农民、

18、小资产阶级和雇佣劳动者。 埃尔斯特认为应建构一种既和上述情况相一致又与“具体事态构图”的理论限制相一致的富有张力的定义。特别是,阶级必须被定义为一个“东西”一群所具有的旨趣基于其共同的经济状况而显现的潜在的集体行动者。他特别提出,不能以单一标准给阶级下定义;有收入的群体并不是阶级:根据族群、宗教或语言学标准定义的群体也不是阶级:必须根据财产、剥削、市场行为和权力来讨论阶级的四种可能的定义。 (二) “阶级”是一种“关系” 布尔迪厄指出,不管是主观主义的还是客观主义的方法,两者都带有关于社会阶级的本质上是“实体主义的”假定。这样的“实体主义”假定,即认为“阶级”是一个静静地等待着社会科学家去辨认

19、与描述的“东西” 。他认为,在现实中社会阶级不是简单地提出来的,而是一种通过争论什么是“关于社会世界及其划分的合法的观点”而建构的一种处于争夺之中的身份认同。他试图建立关系法的理由是将阶级理论研究的重心由“阶级是什么”转向“阶级何以发生” 。强调关系法的学者指责传统马克思主义者更喜欢“抽象地对阶级进行结构定位,而对阶级关系及10其冲突在动态过程表现出来的质的社会突变没有多少兴趣, ”EP汤普森、艾伦梅克森斯伍德特别强调了使用关系法定义阶级的重要性,如汤普森所说: 我说的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把一批各各相异、看来完全不相干的事结合在一起,它既包括在原始的经历中,又包括在思想觉悟里。我强调阶级是一

20、种历史现象,而不把它看成一种结构 ,更不是一个范畴 ,我把它看成是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确实发生(而且可以证明已经发生)的某种东西。当一批人从共同的经历中得出结论(不管这种经历是从前辈那里得来还是亲身体验) ,感到并明确说出他们之间有共同利益,他们的利益与其他人不同(而且常常对立)时,阶级就产生了。 汤普森认为阶级不是一个“东西” ;更不能用实证的方法精确地确定:更不能把假设的“确定”当成真实的存在,然后推导出阶级应该按照假设的存在从而产生类似的想法。他认为,阶级的“存在”和阶级“觉悟”是相互决定的,不可能只有阶级而没有觉悟。阶级也不可能先于觉悟而存在。汤氏认为“灌输论”是假设阶级成员不能自主产生同一种想法,就必须依靠党团派系、理论家等等精英,并由他们揭示阶级觉悟,然后从外向内地灌输给阶级成员。汤普森认为这种觉悟并非现实中的觉悟,而是“理论上应该如何如何的觉悟” 。 四“旧”问题的新思考 尽管形式上仍然是核心,但“阶级”观念在我们这里已逐步转变为一种隐性话语。一方面原因是欧美国家社会状况的变化,而另一方面原因是资本的力量及影响扩张所致。对应以上几个问题的探讨,这里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