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12564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摘 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中,首先应当做到“五个必须区分”:区分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区分现代社会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区分后发展国家先后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区分两种不同涵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区分三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混淆不同的概念是导致理论混乱和实践偏差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需要认真总结中国实践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历史经验,尽力揭示出规律性的认识。【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种不同形态的社会主义;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种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

2、史经验【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2)01000512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特别是由传统社会主义转向新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使我们党在理论上更加成熟。我们党已经以自邓小平以来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贡献为脉络,初步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10-11 严格说来,这并不是一个按照内在科学逻辑联系展开的理论体系,而是对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2路理论认识的汇集。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建设还应

3、当继续。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出发,从内在的逻辑联系上,进一步总结和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是我国理论界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要做到这一点,作为前提的是,必须搞清楚以下几个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当今社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发展道路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后发展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从理论上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性。理论是对现实关系的抽象和规律性认识。因此,我们必须从后发展国

4、家社会主义已有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中,特别是从中国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出具有重要价值和普遍意义的规律性认识。一、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经常和广泛见诸人们的论著和言论,但涵义往往各不相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建设中,一定不能把性质和内涵不同的社会主义相提并论和混为一谈。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诞生以前,社会主义的思想就已经出现了。 “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一经出现,就为各个阶级所利用,于是,就陆续出现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封建贵族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空想的社会主义,等等。至于 20 世纪中期以后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社会主义,就更是五花

5、八门的了。我们不能说这些社会主义都没有任3何历史的进步性,但都说不上科学性。它们要么脱离现实的经济条件(或者超前,或者开倒车) ,要么没有体现无产阶级或劳动阶级的利益要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直接对立物的科学社会主义出现的,只能是脱胎于资本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主义既不同于形形色色的非科学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实践中后发展国家的社会主义。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关系是: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社会所有) 、共同生产(“共产” ) 、自由联合劳动、消灭阶级、消除各种依赖关系、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由这些基本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

6、合体” 。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美好“理想” 、坚定“信念”和忠诚“信仰”的产物,而是一定现实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工人阶级为之奋斗的产物。社会主义社会只能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其主要标志是,加工劳动对象的直接劳动变得微不足道,劳动的一般社会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为前提;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创造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必经之点” ,是“必须经过”的。248-49由资本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决不是个别国家孤立的事情,而是世界性的。到目前为止,即使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还没有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这并不能证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乌托邦” ,而只是说明,资本

7、主义生产方式的生命力比原来的估计要强得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要高得多。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其实,金融危机不过是经济危机的结果和表现) ,以及在多国连带发生的债务危机,使西方国4家乃至所有市场经济国家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再一次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和内在限制,但现在还不可能以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取而代之。迄今为止实践中的社会主义都是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条件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环境下,先后出现了不少“社会主义国家” 。这些国家都以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劳动阶级)政党(共产党、劳动党)为领导,无产阶级政党都处于独立执政的地位,都以马克

8、思主义为指导;国家政权都实行无产阶级(或人民民主)专政;都实行以国有经济为主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但是,这些国家都属于后发展国家,不具备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社会条件。虽然自称“社会主义国家” ,实则“不够格” 。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言,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都属于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是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典型代表。和马克思所设想的科学社会主义相比,不是仅有发展程度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一方面,二者的历史前提(母体) 、基本矛盾、历史任务、社会形态都是不同的。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是已经完成历史任务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

9、的目的和手段、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的矛盾;历史任务是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形态是摆脱了各种依赖关系的自由人联合体。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是渗入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后封建社会;基本矛盾是国内传统生产方式(小生产方式、自然经济、封建残余)和拥有特权的外国资本对生产力的束缚和限制;历史任务是实现商品化、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起初的社会形态是新民主主义类5型的社会。另一方面,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相对成型和稳定的社会形态,而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在长时期内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过渡形态。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相比同样有一定差别,但主要是发展程度的差别,而不是质的差别。后发展国家社会主

10、义起初只能是不同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复合经济制度,只能更多地在对立的形式中(私有制,资本和雇佣劳动)发展生产力;而当生产力发展到较高的程度,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矛盾已经成为生产力的桎梏,从而基本矛盾发生转化的时候,就会要求扬弃和否定这种对立的形式,就有可能以直通车的形式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那样的社会状态。可见,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和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历史形态、不同类型的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在理论上把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和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区别开来。然而,在不少理论家的社会主义理论中,恰恰混淆了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 中国正在进行的根本性改革,并没有改变其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

11、性质,而是恢复了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本来面目,从而更加符合这种性质。党的十三大报告在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时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310,12 上述论断告诉我们,脱胎于半殖民6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主义,和脱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相比,

12、是两种不同形态、不同类型的社会主义,是不能等量齐观和混为一谈的。二、现代社会两条并行的不同发展道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未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而一部分后发展国家却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事实使不少人发生误解,以为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更容易。其实,这一事实不过说明,一方面,从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比原来的估计要困难得多(原来,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 ;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腐朽”和“垂死”了;毛泽东认为资本主义已经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现在还不是在总体上由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时候。另一方面,历史已经造就这样的条件,一部分落后国家有可能脱离常规的发展道路

13、,即走上一条特殊的发展道路。相对而言,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也同样表现为一种发展道路,即符合一般规律的常规的发展道路。按其本来涵义,所谓不同的“道路”指的是可能的路径选择。不同道路的起点大体相同,最终目标一致,但路径和形式有所不同。在不同的路径中,主要表现为一般道路和特殊道路、主路和辅路、大路和小路、直路和迂回路的区别。与此类似,不同民族国家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历史任务大致相同,所趋向的经济社会形态(目标)也相同,但由于发展进程和历史遗产等经济社会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发展的路径和形式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一些国家有可能走上非常规的发展道路,而最后则是殊途同归。7两条并行的

14、不同发展道路殊途同归,和所谓“趋同论”是两回事。前者指的是朝同一方向并列前行,后者指的是二者从相反方向相向而行。诚然,世界进入 20 世纪后半期以后,走在两条道路上的国家,在所有制形式、分配关系、运行机制、经济政策等方面都有一些变革和调整。资本主义国家一度推行国有化,增加政府干预和调节,增加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社会主义国家则是增加私有成分,增加市场调节,减少“大锅饭”成分,适当拉开居民收入差距。但这并不是两条道路、两种制度的“趋同” ,而是缩小了两条道路本来不应该有的绝对对立。这一点是由两条道路同处一个发展阶段决定的。因此, “趋同论”是一种虚构。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是以发展进

15、程的较大差异为前提的。人类社会告别中世纪并进入现代社会的进程,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的进程,都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形成了两类国家:一类是最先进入现代社会的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另一类是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地位的落后国家,即后发展国家。后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落后,自然经济占优势,商品生产远未达到普遍化和社会化的程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尚未处于支配地位,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低。后发展国家并非都一直是落后国家,中世纪的中国曾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于从近代社会开始走向衰落才成为后发展国家的。按照一般规律,每一个国家都要通过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封建社会转变

16、为资本主义社会,再在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通过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为共产主义社会。这是8一般的发展道路。但实践证明,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例如资产阶级的弱小和缺乏领导能力,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工人阶级的觉醒和革命意识,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领导能力,革命同盟和统一战线的形成,世界性战争造成的革命机会,等等) ,如果后发展国家不甘心做发达国家(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者)的附庸,就有可能适当偏离一般的发展轨道,走一条特殊的发展道路。因此,如果以后封建社会的结束作为起点,继续向前发展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一般发展道路,即资本主义道路;另一条是特殊发展道路,即非资本主义道路或社会主义

17、道路。中国就是如此。通过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民族、民主革命,取得政治权力,建立一个既不同于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特别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已经包含并指引了一条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形成,就是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从实践来看,两条道路的重大差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社会主义道路带有和资本主义道路绝对对立的性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为了和资本主义制度拉开距离,在所有制形式、交换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都力图类似于理论中设想的社会主义。二是社会生产(生产力和经济关系)的性质不同。资

18、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关系适应的是现代化的生产力,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然是先进生产力的承担者。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关系必须适应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但它不是以私有制的形式与之相适应,而是以近似古代共同体类型的公有制形式与之相适应。三是经济制度的动态变化不同。两条道路的经济制度9都在发展和完善,但资本主义制度相对成熟稳定,社会主义制度则是不断调整和变革,甚至包含着革命性的变革(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就是如此) 。后发展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决不意味着可以立即建立完成形态的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通过既适当发展资本又节制资本的长期过程和适当形式,为社会主义创造条件,最终力求以直通车的方式建立完成形态的社会主义制度。

19、到十七大为止,我们党的文献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主要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11,而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概念,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来的。他把我们党 90 年的主要成就概括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47 这里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特别是基本经济制度,是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出发的;经过相当长历史时期的发展以后,经济制度必然会有一定的变化。变化的大趋势必然是社会主义因素的充实和增加。既然“

20、道路”是一个漫长过程,而“制度”是动态的和分阶段的,那么,就不能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等同起来。与此相联系,把现代社会两条道路的关系等同于两种制度的关系是不正确的。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是直接对立物,它们因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有质的区别。资本主义社会处于人类社会第二阶段,即“物的依赖关系”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处于第三阶段,即“自由联合关系”阶段。5104-111 但是,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则不是直接对立物,它们并存于同一个发展阶段,就生产的社会形式和基本社会关系来说,10都属于人类社会的第二阶段。如果真正遵循客观规律,两条道路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上层建筑的差异;二是市场和政

21、府作用的差异;三是资本和劳动地位的差异。社会主义道路力图在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的条件下,把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结合起来;在共产党独立执政的条件下,尽力保护劳动阶级的权益,协调资本和劳动的关系。 三、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中的革命性变革和创新实践告诉我们,一部分后发展国家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很不平坦。起初,社会主义道路是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的形式出现的。当事者误以为是战胜和代替资本主义的产物,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因此以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经过短暂的“过渡时期” ,就可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那种意义的社会主义社会。但是,这种传统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是不可持续的。随着它眼前的历史任务(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和稳定政治局势)的完成,必然要求根本性的变革:要么开创新型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要么回归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倒退)上去。新型社会主义道路和传统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两条并行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是前者取代后者。前者对后者是继承、变革、扬弃的关系。唯物主义历史观告诉我们,后发展国家走上一条特殊的发展道路,并不意味着可以根本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可以简单地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可以消除商品生产和价值形式,可以提前消灭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立即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意义上的社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