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秦人归附刘邦的过程及其原因分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12574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中秦人归附刘邦的过程及其原因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关中秦人归附刘邦的过程及其原因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关中秦人归附刘邦的过程及其原因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关中秦人归附刘邦的过程及其原因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关中秦人归附刘邦的过程及其原因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关中秦人归附刘邦的过程及其原因分析摘要:从“武关之屠”到“废丘之降” ,是关中秦人逐渐归附刘邦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武力抵抗、选择新主和最终归附三个阶段。秦人归附刘邦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有:刘邦武力征服和恩惠收服并举;秦国传统权威的丧失;秦人的顺从性格;竞争对手的战略失误与相续败亡等。 关键词:关中秦人;归附;刘邦;过程;原因 中图分类号:K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3)01-0148-07 “武关之屠”是指刘邦利诱武关秦将、攻击已降秦军,事在秦二世三年八月;“废丘之降”是指雍王章邯的都城废丘投降,事在汉王二年六月。从“武关之屠”到“废丘之降” ,是刘邦

2、入关到分封汉中,进而还定三秦、荡平关中的过程,也是关中秦人从武力抵抗到逐渐归附刘邦的过程。以往学者多关注某些事件,如“约法三章” 、 “鸿门宴” 、 “戏下分封”等,但对关中秦人的表现却关注不多。本文试图从关中秦人的立场出发,对其归附刘邦的过程及原因进行分析,不当之处,请各位方家指正。 一、关中秦人归附刘邦的过程 从“武关之屠”到“废丘之降” ,是关中秦人逐渐归附刘邦的过程。该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21.“武关之屠”到“西人咸阳”:武力抵御刘邦入关。 被楚怀王定为人关人选后,刘邦开始向关中进发。经过一系列战斗,刘邦终于抵达武关,时为秦二世三年八月。武关是关中南部最重要的关防,是刘邦进入关中

3、必须攻克的关卡。这里应该是其与秦人激战的地方。但是,如此重要的战役,史书不仅记载较少,而且前后不一。关于武关之战的记载主要有: 例 1:史记?秦始皇本纪:“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于高,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 例 2:史记?秦始皇本纪:“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 ” 例 3:史记?高祖本纪:“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咯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喜,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 ” 例 4: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乃令韩王成留

4、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晓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咯秦将。 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成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 上述记载有些前后矛盾,让人生疑。第一,武关之战发生的时间前3后不一。例 1 发生在二世之时,例 2 发生在二世、赵高俱亡,子婴为秦王 46 日之后。第二,张良计使用地点不同。例 3 在武关,例 4 在蛲关。第三,对武关取胜的性质判断不一。例 1 是“屠” ,例

5、 2 是“人” ,例 3是“破” 。第四,例 1 中所记秦朝廷的表现让人费解。如果此时刘邦已经“屠武关”进入关中,他还需要派人“私于高”吗?赵高会仅仅因为害怕二世诛杀就谢病不朝吗?秦朝廷会不派兵进行防范吗? 与之相关的蛲关之战的记载也前后矛盾。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曾在蛲关大破秦军,但汉书?高帝纪记载为:“沛公引兵绕蛲关,?蒉山,击秦军,大破之蓝田南。 ”明言是绕过蛲关攻击秦军。 这种记载的前后不一也为史家所注意。王先谦试图予以调解,说道:“史记叙用张良计说秦将,袭破武关,无破蛲关事。此班氏据他书增。 ”此言并不属实,已为杨树达所驳斥。梁玉绳认为:“武关乃蛲关之误。当云乃用张良计,益张疑兵旗帜。

6、使郦生往说秦将,?以利,因袭攻蛲关,破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而陆贾二字似衍文。 ”梁氏此说不仅与“引兵绕蛲关,?蒉山”相矛盾,而且前面提出的四个问题依然不能解决。但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即“蛲关”是否可能为“武关”之误?我们试着将“蛲关”改为“武关”发现,除了“张良计使用目的、地点不同”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外,对“武关取胜的性质判断不一”也将得到解决。刘邦攻击武关降军一事并不光彩,故而司马迁在记载此事时遮遮掩掩,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为“屠武关” ,其他地方则记载为“人” 、 “破” ,试图掩盖事实真相。 如此则只剩下“武关之战发生的时间前后不一” ,和“秦朝廷的表现4让人费解”这两个问题。

7、 古史卷七秦始皇本纪有言:“沛公将数万人已至武关,使人私于高。 ”苏澈只言其“至武关” ,而不言已攻下武关进入关中。这种说法值得注意。因为只有尚未人关,沛公才有“使人私于高”的必要,赵高才敢“谢病不朝” ,甚至提出“分王关中”的要求。考虑到秦军曾在武关成功阻击陈胜军队,以及刘邦尚未入关的事实,对武关防御极具信心的秦二世才没有另外派兵迎战,秦廷内部才有“闲心”相互残杀。他们没想到的是,刘邦用张良计很快就攻破武关,进入关中。张良献计在武关(而不是在蛲关)利诱秦将。攻破武关后,刘邦在蛲关张旗帜、设疑兵,然后绕过蛲关、跆过蒉山,在蓝田南、北大破秦军。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注说蓝田关即秦蛲关,蛲关距蓝田不远

8、。蓝田之战中可能就有回援的蛲关秦军。蓝田之战后,刘邦“先诸侯至霸上” 。此时秦国既无险可守,又无兵可用,秦王子婴只能“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 经过持续的武力征服,刘邦先诸侯进入关中、入主咸阳。刘邦征服关中的过程,虽不像关外那样曲折,但也并不轻松。秦人在关中虽兵力较少,但对刘邦也进行了顽强抵抗。为了尽快进入关中,刘邦采用了张良“利诱秦将” 、攻击降军的非常计谋。这不仅留下了“屠武关”的污点,也在关中秦人的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2.“西人咸阳”到“戏下分封”:关中秦人选择新主。 刘邦接受子婴投降后进人咸阳。虽然子婴没有被杀,但已经失去了秦王的地位与权威。子婴的受俘标志着秦

9、国已不复存在。此时关中秦人5面临选择新主的问题。 关中秦人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刘邦是当时关中惟一握有大量武装的政治首领,秦人没有其他选择。但以武力征服进入关中的刘邦,在武关曾杀秦降军,这种国恨家仇短时间内尚难消除。刘邦进入咸阳时, “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更加重了秦人对刘邦的离心程度。此时秦国宗室大臣等旧有政治势力的存在,也难免让秦人有所顾忌。 关中秦人的这种心理,可能被刘邦及其谋士所察觉。他开始收拾人心,建立自己在关中的地位。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以秦王属吏,遂西入成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

10、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这段文字虽短,却基本囊括了刘邦人咸阳后的所有活动。首先是“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其次是召集县父老豪杰,宣布自己的合法地位和新政举措,并派人告谕乡邑;最后是辞让秦人献飨。这三大努力取得的效果似乎很好,史书说是“秦人大喜” ,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

11、不为秦王。 ”如果其所言非虚,那么此时关中秦人已经接受刘邦为他们的新主了。 6事情真如史书所说吗?或不尽然。首先,刘邦“屠武关”和其部下抢掠财物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刘邦入关后,除子婴投降外,再也没有一个秦国宗室、大臣明确向刘邦表示支持。这不能不说是关中秦人对刘邦态度的一种反映。 其次,刘邦当王关中的依据也难让秦人接受。刘邦当王关中的依据是“怀王之约” ,它是“反秦各诸侯国间的公约” ,并不包括秦人。历史上秦楚两国关系也非常不好,甚至出现“亡秦必楚”的言论。不论是从国家并立的角度,还是两国的历史关系,秦人都没有必须遵守“怀王之约”的理由。虽然秦人为待宰羔羊,但要让其心甘情愿地接受“怀王

12、之约”而无异议,也并非易事。将并不适用于秦人的“怀王之约”强加于秦人身上,难免引发其对刘邦地位合法性的质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秦人对刘邦的态度。 最后再看刘邦的“约法三章” 。后人对“约法三章”的评价虽不尽相同,但都把秦人与六国人等同看待,主观认为秦人对秦律也心有不满。事实是否如此很成问题。有学者说:“当楚人高喊天下苦秦久矣的时候,秦人并无同样强烈的感受。 ”被视为“严刑峻法”的商鞅变法施行十年后, “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秦人对秦法并不反感。统一后秦朝把关中秦人视为维持皇朝统治的最基本力量,这也影响着秦人对秦政的态度。在关东百姓因为秦律严酷而掀起反秦浪潮时,关中秦人

13、并没有起来反抗秦政,反而是一再地支援镇压关东反秦运动的战事。我们很难说此时秦人对秦律有多不满。或许“约法三章”确实取得了安抚秦人的客观效果,但是我们不能对其评价过高。不论“约法三7章”是否尽除秦苛法,对于已经驯服、且早已习惯秦律的秦人而言, “约法三章”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于振波说:“与其说(三章之法)是法律,无宁说是一种政治口号。 ”“约法三章”的效果并不理想,且很难持久。 虽然“约法三章”的效果有限,但刘邦整个新政举措,确实起到了某种收拾人心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他选择了正确的收服对象。他弃秦宗室、大臣而不用,转而利用父老豪杰和秦故吏。这些人地位不高,但与百姓接触密切,在国家基层具有较大影

14、响力,能在收拢人心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日本学者守屋美都雄指出:“刘邦尊敬父老的做法,意味着公开承认并利用这样一种中间势力,而这本身就能够成为吸引民心的充分理由。 ”从实际情况看,这一措施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后,开始有秦人“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虽然这样的秦人不会太多,但它毕竟表明一种变化,即部分秦人开始认同并接受刘邦,表示愿意臣服。这是刘邦的一大胜利。 刘邦拉拢关中秦人的另一关键举措,是将秦人编人自己的军队。张良利诱秦将时刘邦军队才二万多人,但是在项羽入关后,其军队达十万之众,人数上涨五倍。陈苏镇说这十万人“除三万旧属外,大多应是关中秦人” 。其中有收编的秦军,

15、也有被征发的秦人。不论是被收编还是被征发,一旦进入刘邦军队,他们就成为刘邦集团的一部分,与刘邦形成休戚与共的利害关系。将秦人编入自己军队的做法,对消除秦人抵抗情绪、转变秦人态度,无疑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虽然刘邦在关中收拾人心的举措取得了某些效果,但是对此不能过8于乐观。首先,其施行的时间并不长。刘邦从咸阳还军霸上后一个多月,项羽就进入关中。项羽的进入,中断了刘邦新政的施行。刘邦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他整顿秩序、收买人心的计划。其次,向其示好的都是父老豪杰与低级官吏。他们的影响毕竟有限。他们自身地位较低,而且秦宗室、大臣等秦国旧有政治势力尚在。这些旧有政治势力的存在,难免让秦人有所观望和顾忌。 项

16、羽的进入让关中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在刘邦势力和秦国旧有政治势力之外,出现了一股更为强大的、能掌控全局的力量。如果措施得当,项羽完全可以消除刘邦的影响而得到秦人归附。但是他所带领的诸侯兵进入咸阳后, “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 ”这可能有项羽为其叔父项梁报仇的因素,但也难说与刘邦等人先将咸阳抢劫一番无关。此时项羽能否控制长期受秦人压迫的诸侯兵,也是一个问题。不论如何,项羽等人此举的结果是让“秦人大失望” ,将对自己本有所期待、原本可以争取的对象直接推向自己的对立面。项羽“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 ,消灭了秦国旧有政治势力。这会加重秦人的怨恨情绪

17、,但也为统治关中消除了一大障碍。只是他自己不坐镇关中,无疑是为他人做嫁衣。 撤出关外前,项羽在戏下分封诸侯。他既不能让刘邦称王关中,又怕落下负约的恶名,就利用巴、蜀是关中地的形势,封刘邦为汉王。同时封秦降将为王, “三分关中” ,试图用“三秦”来防备刘邦。 汉元年四月,诸侯兵罢戏下,各就封国,刘邦也整理行装向封国进发。 “汉王之国”标志着刘邦在关中的活动暂时告一段落。虽然部分秦人开始归9附刘邦,但是这种归附毕竟有限。 “汉王之国”时,除了项王分派的三万人外,还有“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陈苏镇认为:“三万旧属肯定是其中的主要部分,而且几乎没有秦人。 ”慕从者中没有多少秦人,这也是当时秦人对

18、刘邦的一种态度吧。 秦王子婴投降后,关中秦人先后在刘邦、项羽中进行选择。但是二人都不王关中,王关中的是三位秦降将。于是关中秦人转向三秦,选择其为新的主人。 3.“汉王之国”到“废丘之降”:关中秦人最终归附。 刘邦到南郑时, “诸将及士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 ”韩信建议利用将士思乡情绪, “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认为: 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

19、关中,关中民成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韩信描绘的非常容易。但是从史记 、 汉书的其他记载看,情况并非如此。刘邦还定三秦,是经过了艰辛的战斗和长期的较量才最终获胜的。依据史记 汉书 ,我们分“武力征服”和“非武力收服”两大类,将刘邦“还定三秦”的行动,按时间顺序大致整理如下表(表1) ,以便我们能清晰地知道“还定三秦”的艰辛过程。 刘邦采用了武力与非武力两种方式来征服关中,其中“武力征服”10尤为艰辛。不仅战事多,而且持续时间长。以废丘之战为例。汉王元年八月,曹参等人兵围废丘,但是直到十个月之后汉王二年六月,刘邦才用水灌的残忍手段将其攻破。在此过程中

20、,虽然以刘邦方进攻为主,但三秦方也并非完全处于守势,曾在景陵等地主动出击。但其出击都被击退,最终废丘也被攻克,关中的抵抗力量终被消灭。 “武力征服”之外,刘邦的“非武力收服”也非常重要。为了收服关中秦人,刘邦不仅两次大赦罪人,而且授民以田,复其租税,还立县、乡三老。在安抚关中秦人的同时,扶植新的统治力量。其“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的行为也值得注意。秦国虽亡但社稷仍在,国家的这种精神象征或许鼓励着部分秦人继续反抗刘邦。在与三秦的战斗中,刘邦逐渐意识到秦社稷对秦人发挥的精神作用,终于在汉王二年二月除秦社稷而立汉社稷。这不仅消除了秦人对故国的精神寄托,而且宣示汉取代秦成为关中主人的政治现实。于此,关中秦人在其双管齐下的攻势下,最终归附刘邦,由秦人转为汉人。 二、关中秦人归附刘邦的原因 关中秦人虽然最终选择并归附了刘邦,但其过程并不简单,个中原因也是错综复杂。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刘邦武力征服与恩惠收服并举。 武力征服是关中秦人最终归附刘邦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刘邦以武力入关、逼降秦王子婴的事实,对关中秦人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心灵震撼。当昔日强大的国家臣服于刘邦的时候,关中秦人也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出路,是继续抵抗,顺从还是观望。在刘邦的武力威慑下,关中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