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古典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12884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国古典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韩国古典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韩国古典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韩国古典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韩国古典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韩国古典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摘要:从韩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个别类型入手,分析韩国人在古代是如何认识、描绘“中国”这个他者,并探究其中所蕴含的韩国人的思维及如此创作的意义,最终尝试在东亚文学的多种发展脉络中,把握韩国文学的本质及地位。高丽与朝鲜时代,以“中国”为素材和背景的作品非常多。一些抒情诗和叙景诗以中国的历史人物、事件以及出使路上所见的风景名胜为素材进行创作;一些传奇和小说将背景设置在中国,出场人物的国籍也均为中国。这些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在文人的作品中。通过与来访朝鲜的中国使臣的会面,通过去往中国的朝鲜使臣的访问记录,通过览阅中国书籍和士大夫收藏的绘画,可以探寻中国历史和文化空间。一般而

2、言,这些以中国为描写对象和抒情对象的诗文作品,表面描绘中国,实则隐晦地表达或呈现了韩国本民族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以及命运。 关键词:韩国古典文学;中国;韩国文人与中国;作品中的素材与背景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4)01-0127-08 一、序言 世上不存在完满自足的独特文化。即使是凭借本民族独特的特点而形成的灿烂民族文学,也是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并最终将其融合于2本民族文学之中。韩国的汉文学自形成之日起就具有了世界的属性。韩国的汉文学用汉文创作而成,而且受到了以中华为中心的传统世界观影响,正是基于这两点,韩国汉文学的相当部分不可避免地具有

3、中国文学、东亚文学的共同特点。典型的实例就是新罗作品,它成为了流传至今的三国作品主流,但如今并不在韩国,而被收录到了中国的全唐诗 全唐文等文献当中。这可能是由于历史上的政治原因,新罗要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更附属于中国的缘故。在诸多汉籍文献当中,中国诗歌和小说文本成为韩国文人吸收中国知识的一个重要源泉。 然而这并不是说,用汉文进行文学创作,其作品内容和世界观就会被完全中国化。韩国创作的汉文学不同于中国文学,它仍然具有浓厚的韩国特点,因而理所当然地被视为韩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对融合于韩国文学的“中国”世界及其特点进行考察,是一个理解和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考察韩国文学里究竟吸收了多少外部元

4、素,而且还要具体考察韩国文学中的哪些内容与外部文学进行了交流、如何交流以及创造出了怎样的多样性。 为此,本文将从朝鲜时期文人的海外体验、中国绘画中的想象空间、作为作品背景的“中国”这样三个角度人手,通过具体分析不同类型的作品,简要阐明“中国”这一韩国境外国土的空间概念是怎样融入到韩国古代文献当中的,同时略述传统时代朝鲜文人的思维。以往也有学者对上述个别问题进行过研究,但本文主要欲以“韩国文人和中国”这个大题目将以往的研究成果综合在一起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所以首先点明:本文中所说的“古典文学” ,是指包括韩国汉文学和古小说在内的一个概3念范畴。 二、韩国传统时代的文人和中国 (一)文人的海外体验和

5、中国 李齐贤(1288-1367)在中国元朝度过了 10 个春秋(从 21 岁到 36岁) ,并创作了许多诗篇。李齐贤出生于小地方,却有机会放眼世界。他多次踏上横贯中国大陆的旅途,亲眼目睹了大陆的壮丽山河,亲身验证了华夏的悠久历史。其间途经燕京时作诗于万卷堂,并与当时中国的代表性文人赵孟?(1254-1322) 、虞集(1272-1348)等有往来交流;他用诗歌描述了这一系列的旅程。他的诗篇不仅以写实的手法描述了所见所闻,还融入了一定的思想与情感。在他的作品中,散发着浓厚的异国风情。 1316 年李齐贤奉命出使四川省峨眉山降香。元朝皇帝每年都定期亲临名山大川降香,但实际上都是由使臣代行的。李齐

6、贤被选为元朝使臣的过程并不为后人所知,但据推断可能是忠宣王以及出入万卷堂的翰林学士们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往返峨眉山途中李齐贤共写下了 18 首诗歌并将这些诗汇总,编成了他的第一本诗集西征录 。后来他的后代将其诗歌和散文全部汇总,编成了益斋乱稿 。其中第一、二卷主要收录的是游历中国时创作的诗歌。先来看八月十七日方舟向峨眉山 (益斋乱稿卷): 锦江江上白云秋,唱彻骊驹下酒楼。一片红旗风闪闪,数声柔橹水悠悠。 雨催寒犊归渔店,波送轻鸥近客舟。谁谓书生多不遇,每因王事饱4清游。 1316 年 9 月 2 日(阴历 8 月 15 日) ,李齐贤到达成都。小憩两日之后,于 9 月 4 日(阴历 8 月 1

7、7 日)乘船离开,历时 7 天到达峨眉山。第二句中的“骊驹”是上古时代的离别曲,但即便是离别之时,诗人也依旧兴致盎然。第三、四句的描写非常逼真。第五、六句描写乘船途中看到岸边悠闲的风景。从第七、八句中可以看到即便身负繁重公务但依旧信心百倍的旅行家形象。再看下面这首登峨眉山 (益斋乱稿卷一): 苍云浮地面,白日转山腰。万像归无极,长空自寂寥。 名山峨眉山是此次旅行的目的地。峨眉山是中国的佛教圣地,山内供奉着普贤菩萨。第一、二句以写实的手法对比了两种景象,即从地面升起的苍云和围绕山腰的“佛光” 。第三、四句以绝对的境界象征无极,读者可以感受到瞬间的超越。李齐贤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的第一位读者是出入

8、万卷堂的翰林学士、高丽末期的文臣李穑(1328-1396) ,他曾说此诗一度“脍炙人口” 。 高丽末期朝鲜初期的士大夫文人金九容(1338-1384)是韩国历史上罕见的饱受磨难的文人。1384 年(?王 10 年,明太祖 17 年)1 月 15 日金九容奉王命任高丽王朝的行礼使出使辽东,因惹怒明太祖而被押送至首都南京。在被押送至流放地大理的途中,在泸州永宁县江门站病逝,时年 47 岁。需要注意的是,他被流放的地方不是韩国境内的某个地方,而是被明朝的皇帝流放到了中国境内极为险峻的西南地区的边境地带。金九容被流放是高丽末期复杂又不稳定的对明外交政策的结果,所以从5他的诗篇和他作诗的周边环境可以读出

9、当时的外交状况。被流放至异国他乡流放地时的那种乡愁、孤独和悲剧性在他的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且要比任何一首诗都更为浓厚。他的诗还反映了一个人在不可避免的不公平命运面前所要承受的痛苦、内心的矛盾以及愿望等非常复杂的情感。其文集惕若斋学吟集卷下中收录了五联诗。下面看一下其五联诗中的两首: 将赴云南?江而上寓怀录呈给事中两镇抚三位官人(其二) 大理城何在,三韩地渐遥。江山人面瘦,风月客魂销。 得酒排愁闷,裁诗遣寂寥。圣恩流几日,回首望云霄。 将赴云南沂江而上寓怀录呈给事中两镇抚三位官人 (其四) 臣罪当诛戮,天王益圣明。雷霆威已霁,雨露泽难名。 梦绕胥馀国,身流大理城。华夷方混一,何地不安生。 从诗题

10、中可以看出此诗是在即将启程前往云南之前,写给给事中两镇抚的诗。从第一首诗里可以感受到即将踏上被流放至云南之程的金九容的心情。金九容的流放地大理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是中国境内极为偏僻的地区,遍布高山峻岭。前往云南的路途艰险、遥远,而且之前作为使臣前往辽东之行,以及被意外地押送至南京的经历已经让金九容身心极度疲惫,摆脱不断翻涌而至的担忧、烦恼和孤独的办法只有饮酒和作诗。第八句非常形象地描绘了其满脸愁容地仰望满布密云的天空而叹息不已的形象。第二首诗将对皇帝的感恩之心比喻为雨露对万物的恩泽,进而赞扬了皇帝促成中华和东夷的统一的恩泽。但是,在第五、六句中诗人却描写到“梦绕胥馀国(胥馀是箕子的名字,即

11、指高丽6笔者注) ,身流大理城” ,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和对流放地的恐惧不安。 李廷龟(1564-1635)自 1595 年任冬至使书眍官出使明朝以来,共到过北京五次。其中第二次、第五次出使时分别写下了游千山记(月沙集卷三十八)和游医巫闾山记 (月沙集卷三十八)两文。李廷龟远望千山写道:“闻千山在西,医巫闾在广宁北,角山寺在山海关城曲之口高顶,俱称奇绝,而去路牖十里,或三十里二十里,迂且险,官程不获自由,唯望见寄想而已。 ”对于医巫闾山,他写道:“沿途诸胜,皆昔年所饫观,独医巫闾是北镇名山,常有意一见,而余老矣。倦于行役,时又苦寒,不果焉。 ” 由于历代使团随行人员的个人资料都是非公开的

12、,所以他们创作的有关首阳山的诗歌也就没有被流传下来。使臣们为什么一定要路过并非正规路线的首阳山,并准备好蕨菜到夷齐庙祭祀呢?1608 年作为冬至使书眍官出使明朝的崔睨(1563-1640)写下了朝天日录 ,以日记形式记录下了每日行程中发生的事件。在他的燕行录中,首阳山不仅是出使的行经地之一,还有不同于前面提到的医巫闾山和干山的一点,就是它还是忠节的象征。文集中也收录了有关首阳山的诗,这些诗描述了横渡滦河到达首阳山的这段旅程和首阳山的来历与面貌:“西指滦河岸,孤峰号首阳。山因高义重,水共大名长。万古扶天地,千秋振纪纲。行人皆仰止,拳石亦挈芳。 ” 诗的前半部首先介绍了滦河和首阳山,之后将两者分别

13、与“义理”和“大名”联系起来。义理和大名是客观存在的滦河和首阳山所包含的7象征意义。伯夷和叔齐舍命坚持的是“义理” ,因此在历史上留得了“大名” 。由此看来,首阳山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空间,而且已变成体现朝鲜使臣崔睨的意念的空间。在从汉阳到北京的几次燕行中,像首阳山这样被彻彻底底地寓意为“忠节”的地方可谓独一无二。因伯夷和叔齐对殷商的忠诚而赋予首阳山的这种“忠节”形象已被朝鲜的知识阶层看成是保证“行为和意识正当性”的符号。特别是对于经历了壬、丙两乱之后的朝鲜王朝,首阳山的象征意义已超越了原来的忠节的含义,而被扩大为“对明义理”或“尊周义理”这一概念。而且在清朝入关以后,首阳山所代表的内涵更成为自称

14、为小中华的朝鲜在与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维护自尊意识的最后的堡垒。此外,对明朝的灭亡痛心不已、慨叹朝鲜命运的金锡胄(16341684)的诗作燕京明朝灭亡感怀 (息庵遗稿卷七捣椒录下)也同样以中国为背景: 英皇往迹足伤怜,欲说崇祯更怆然。社稷于公真一介,乾坤申岁是何年。 煤山阁毁惟衰草,天寿陵空只冷烟。堪恨绛衣无继骘,几时屺蘖起丛填。 朝鲜和中国明王朝于 16 世纪末至 17 世纪初共同经历了壬、丙两乱,是命运休戚相关的友好邻邦。到明朝崇祯皇帝时明朝灭亡,与此同时朝鲜也陷入了屈辱的束缚中。金锡胄在逗留于明朝古都燕京期间,感慨万分地写下了这首诗。 如前所述,韩国古典文学中既有吟唱于长期居住在中国或多次的

15、使者之行中所感受到的异国风情的诗篇,如高丽李齐贤和朝鲜李廷龟的诗8作,也有的诗篇表面是在以中国作为描写和抒情的对象,却不是为写中国而写中国,而是在暗中映衬韩国民族的思想、情感、意志和命运,如高丽金九容和朝鲜崔睨、金锡胄的诗作。此外还有申纬(1769-1845) ,也一样借写中国来写朝鲜。他的警修堂集卷二奏请行卷里收录了自他出使北京那年(1812 年 7 月)到第二年(1813 年 2 月)期间所写的 89 首古今体诗。这些诗主要按顺序记录了从辽东至北京途中的见闻、在北京的体验和回程中的所见所闻。所以奏请行卷中所收录的作品是根据申纬的观点对中国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的记录,也是他在出使北京途中与文

16、人们的交流史,同时也堪称为一本记录途中所见名胜地的“燕行录” 。如其中的一首会宁岭: 匝地群峰忙自退,全辽岭阮此为雄。天垂缭白萦青外,秋入丹砂点漆中。 峡斗虎狼霾短景,城昏鸦鹘舞回风。云层笑语时相失,山半荒祠一会同。 申纬在附记中写道:“古今人诗,有不谋而同者。余燕行时,会宁岭得一句曰天垂缭白萦青外,秋人丹砂点漆中 ,此以为佳,后阅陆放翁集有曰:天垂缭白萦青外,人在骇红忿缘中。 后人必日剽窃,而余实偶然不谋而同也。 ”朝鲜时代的诗歌往往会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而申纬似乎也已意识到了中国的拟古风潮,所以便以“不谋而同”一语强调自己诗歌的独创性。尽管以中国为描写和抒情的对象,但诗中却暗暗地体现出了朝

17、鲜人的思想、情感和意志。申纬评论中国诗歌时的美学标准基本上是源自中国的,但其中也反映了自己的美学观。 9(二)绘画中的想象空间 一般来讲,文人们如果没有直接到过游览胜地,就会通过书、画、屏风等来欣赏名胜地的风貌。17 世纪以后,朝鲜文人画家们购买和收藏南宗文人画的风潮促使出现临摹及效仿的现象,而临摹和效仿只有在多看中国画、多读有关中国绘画史的文章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由此可见当时文人画家们的确具有很高的水平。 高丽与朝鲜人的绘画作品和文学作品中往往会出现中国的名胜地。 “潇湘八景”就是一例。 “潇湘八景”是指潇江和湘江汇合之处的八大美景,即山市晴岚、渔村夕照、潇湘夜雨、远浦归帆、烟寺晚钟、洞庭

18、秋月、平沙落雁、江天暮雪。 “潇湘八景”是位于中国湖南省的一个实际存在的景观,在宋代形成新的艺术之后,它作为文化中心地的一道绝景,成为中世纪汉文化圈在文化领域内公认的理想景色。但对很多高丽和朝鲜的文人们来说却只能是梦中游地,而不曾实地游历。因此在当时,他们对于“潇湘八景”只能借助于绘画和诗歌来描述,遂出现了很多融入有欣赏阶层思想情感、展现“潇湘八景”多种风貌的诗歌和绘画。高丽明宗手中的“潇湘八景”被文臣们吟咏,还曾让画家李光弼依此作画,可惜没有流传下来。据说创作“潇湘八景”诗篇的众多文臣中以李仁老(1152-1220)为佳。兹录其洞庭秋月: 云端滟滟黄金饼,霜后溶溶碧玉涛。欲识夜深风露重,倚船

19、渔父一肩高。 第一、二句描写了挂在云端的明月和映在水面上的月光。黄金、碧玉等宝石的比喻让人感受到月光、水光的玲珑剔透。第三、四句里明月10高挂的夜晚渔夫兴致昂昂的姿态表现出了赏月时的美趣和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鸣。朝鲜建国之后,安平大君(1418-1453)曾将宋朝宁宗的潇湘八景诗展示出来,召集画家和集贤殿的学士们编纂了以潇湘八景为主题的诗画册匪懈堂潇湘八景诗卷 。这本诗画册的卷首便收录了李仁老的潇湘八景诗。 下面从徐居正(1420-1488)所写的汉诗题朴校理楗家藏小画(四佳集卷五)里可以看出在朝鲜初期展现庐山风景的画卷已小有盛行: 庐山三百重,苍翠晴氤氲。晓来风雨声,流出满溪云。 这首诗是徐居

20、正看到收藏在校理朴楗家中的画后写下的题画诗。从诗题庐山风雨图来看,朴楗家的收藏画画的应该是风雨中的庐山。诗题中称“小画” ,可见此画不大。至于这幅画是中国人还是韩国人的作品,现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此画所画的是美丽的庐山。朝鲜初期的士大夫朴楗将其收藏于家中。徐居正据此用汉诗再现了凌晨时分被雨后溪谷间升起的云雾所环绕的庐山的美景。通过这幅画,通过知识阶层的传播,中国的庐山美景被人们知晓。此外,朝鲜初期可能已开始流行描绘与庐山相关的故事的绘画。如根据故事成语“虎溪三笑”而成的画作虎溪三笑图 ,既有从中国传入朝鲜的,也有由朝鲜人自己画的。朴彭年(1417-1456)所写的三笑图序 (朴先生遗稿卷一)是为中国画家作品所写的序文。序文中指出,宋朝画家龙眠居士李公麟(1049-1106)所画的三笑图在朝鲜初期被松雪轩权宏由中国买人后又转到匪懈堂安平大君手中,自己看到这幅画后写下了序文。姜熙孟的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