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蒙古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的政府扶持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发展经济已经成为近年来所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内蒙古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如何把当地的经济带动起来十分重要。原国家主席胡锦涛 2005 年发表的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可见,政府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长足发展,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采取不均衡发展的战略,优先发展基础条件雄厚、综合实力优越的东部地区。这样就抑制了具有资源优势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长此以往,民族地区将与全国大体发展水平相差甚远。 所以,近年来,发展“特色经济”成为民族地区人民自力更生的一个代名词。
2、特色经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 “与其等救济,不如搏一搏”的思想为民族地区培育特色经济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无论发展什么样的经济类型都要依赖政府的支持,政府如何行使其职能成为一大难题。李渤认为“特色经济”内涵重在区别,而无优劣好坏之分,将“特色”内涵移植到经济上来,便显现了区域特色经济体系内涵的质的规定性。沈道权(2002)认为发展特色经济必须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并以当地特色产业、产品或服务为前提来发展特色经济。为此,本文提出,在内蒙古少数民族聚集区培育特色经济是一条必由之路,国家的作用不可小视,但政府在扶持少数民族经济的过程中要正确行使其职能, “该管则管,该放则放” ,
3、掌握好“度” ,笼统式地照搬国家发展的一般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行不通。在应当放权的时候不要一概而论,让其按照自己的路线自由发展,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一、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特征 (一)自然条件先天差 地缘上的劣势造成了经济关系的封闭性。内蒙古少数民族世世代代都居住在比较荒凉、偏僻的山区、高寒地区和沙漠荒原,平原面积小,大都远离国家的政治核心区和经济重心区。这些地区地广人稀、气候多变、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其生产、生活的自然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可以说是生态脆弱性和经济迟滞性高度重叠的地域,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先天的障碍和困难。近年来,荒漠化是极具破坏力的生态灾难,使大面积的草地变成沙漠,承载牲畜能
4、力下降,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现代化水平低,这是其发展面临的共性制约瓶颈。可以说,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与其资源结构是背离的,原本经济就十分落后,普遍贫困,加之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得人们不得不把眼光放在开山种地砍树卖钱上,很多地方还保存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结果,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经济陷入一种无序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政府扶持的同时也有失效情况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永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可以说,没有政府做后台,经济不会发展起来。近几年政府对内蒙古民族地
5、区的扶持力度很大,少数民族与政府也存在着较强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依附性,例如粮食、生产生活消费品不能自给,需要国家出面从发达地区调进来维持生存需要;教育、技术等发展需要的资金,大部分也是国家的财政拨款。国家先后设立了“民族地区补助费” 、 “民族地区机动金” ,实行定额补助制度,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支援民族地区发展资金,支援民族地区的建设。但纵观如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现实状况,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滞后,究其原因,除了以上分析的一些制约因素外,就是政府失效情况的发生。 内蒙古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行政规划上由农区转变为牧区,就是因为以前政府出台“以粮为纲”和“粮食自给”的农业政策,鼓励牧民大
6、规模的开荒种地,放弃畜牧业。19581976 年,内蒙古大草原被开垦4500 万亩,最终导致草原生态的严重破坏,直至今日的草原荒漠化和沙化。出现这种情况之后,政府又转而鼓励他们成为牧民,宣传应该重拾畜牧业,保护生态环境,禁止大面积的开荒种地。这样反复的政策措施是造成当地贫困落后的一大原因。 政府作用没有达到预想效果的另一原因是不符合多数人利益的事情,政府的意愿也不强烈。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本着少数民族利益的官员和代表人数少,熟悉民族地区具体情况的自然也不多,加之受当今社会现实的影响,政府所制定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策很多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普遍的看法是,少数民族就应该贫穷,应该落后,只要发展好东部
7、发达地区的经济即可;甚至会因为少数民族地区条件艰苦、利益机会少而不在其所考虑的发展范围之内。解放以来制定牧区牧民定居化政策者认为这是历史的一次跨越,可结果却是被“圈禁”在有限的地点放牧畜群,使得定点草场退化沙化,空出来的草场也因开垦而使生态环境处于危机状态。 当前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与全国普遍发展水平差距拉大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各地区发展模式的高度相似,即笼统的一体化模式。各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导致这种结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政府政策的制定之误,大多数地区按照政府指令去发展本地产业,很少考虑本地区的要素禀赋及特色产业,只是简单模仿其他地区的经济结构或产业模式,这样很难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
8、发展差距。拿特色经济来说,许多政策制定者在“特色经济”一词的使用上有泛用及误用之嫌,似乎每个地方都有条件发展特色经济,不少地方选择和培育特色经济的视野很窄,没能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经济发展条件,也就不可能制定出真正行之有效的政策。 二、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优势 (一)特色资源 内蒙古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大部分都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潜在价值巨大,可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动力和原材料。太阳能、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年平均大风日数 64 天,同时海拔高、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另外,稀土等有色钢铁行业也成为独特的产业优势。 (二)特色产业 抓好“特色产业”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基础。内蒙古民族
9、地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复杂的地貌,形成了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兴起铺垫了前提条件,更重要的是能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特色产品 内蒙古相对内陆地区来说,工业“三废”污染程度较低,少数民族地区空气、水质、土壤都保持着原始的良好洁净水平,具有发展绿色乳制品产业的良好条件。还有,蒙古族具有独特地域风情的民族饰品、服装也是发展经济的关键因素。 三、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建议的政策导向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内蒙古少数民族地方政府普遍财政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从基本建设投资中拨专款时,考虑将其中的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并通
10、过国家预算,加大对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专项补助范围和数额;也可以通过建立民族地区开发基金的方式,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 发展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一定不能忽略民族特色产品,应注意体现各民族在传统服饰、工艺饰品的特点,要重点发展传统手工艺品和名优土特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和规模经营,以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而中央财政也应该从行业发展基金中拨款用于少数民族特色产品的开发、宣传、促销,扶持民族特色企业发展。 (三)重视西部地区畜牧业和旅游业的共同发展,让其自力更生 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风情、文化,美丽的自然景观,成为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但是,在
11、全国已开发的旅游资源中,内蒙古只占 1/10,而更多人则认为畜牧业成为了典型的代表,因而,畜牧业是这些地区最大的特色之一。所以,可以将畜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以畜牧业的口号吸引前来旅游的游客,两全其美,不仅让内蒙古草原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了经济优势,同时发展了生态旅游业。但是,这样的结合需要国家制定有效的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旅游设施和服务上的投资:要保护当地的著名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包括少数民族传统民歌、舞蹈、戏剧在内的文化形式,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政府适当放权,深入调查,正确进行特色产业的管理 “放权” ,确实把握住了当下中国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本,贪污腐败、政策偏失多源于官员手中权力过多、过大。这是今年政府的一次减负性改革。其实,很多政府失效情况源于政府承担了不该承担的责任,很多被派去调查的官员没有深入实际,草草定案,当政府被赋予了种种不切实际的期待,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所以,本文提出政府该放手的时候应该放手,让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专家进行深入调查,再结合当地发展的现实情况,听取当地人的发展理念,最终由政府主导在宏观层次上进行管理,真正挖掘特色中的“特色” ,让自力更生、自谋发展的特色经济成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