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希腊幸福观对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启示摘要:本文从古希腊幸福观的两种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当前的目前大学生择业时的功利主义倾向及消极影响,并希望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根据相关理论指出:大学生择业不仅要追求感性的幸福,更要着重培养理性的品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古希腊幸福观的两种主流思想及其作用,以期对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幸福观;功利主义;大学生择业 一、古希腊幸福观的主要思想 发轫于爱琴海诸岛的古希腊文明诞生了人类最早关于幸福的探讨,可以主要归纳于两大潮流。一种是推崇主体享乐即幸福的感性主义,另一种是主张精神至上即幸福的理性主义。 感性幸
2、福论的主要思想均把人的肉体享受快乐作为核心,把人的趋乐避苦、趋利避害作为人的本性,把当下的此时此刻的占有和享受当作人的追求。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亚里斯提卜、伊壁鸠鲁、卢克莱修等人。这些思想家指出:人的幸福离不开欲望,只有欲望得以满足才能得到幸福感。在追求欲望时就会得到享受感官的快乐,就要避免感官的痛苦;而且,肉体的快乐要比灵魂的快乐更直接、更紧迫、更冲动,因此人要快乐第一或者说首要就必须满足肉体快乐。这一快乐的实现不在过去,不在将来,而就在当下的此时此刻, 拥有眼前的肉体快乐的人也是幸福的人。同时,在追求欲望的满足时也要加以调整控制,如果不加以节制的话,就会导致幸福和快乐的源泉干涸。
3、但他们也指出,肉体快乐也不排斥精神的快乐,只不过精神或灵魂层面的东西,过于虚无飘渺,不利用把握和企及,因而,并不能推广到大多数平常人。 与之相反,理性主义幸福观普通认为:个体的幸福感必须摆脱动物的低俗,必须高扬人的理性精神。换言之,人的幸福要在人的理性指导和监控下才能实现,人作为“最高贵的动物”天生就具备神圣的“理性能力” ,因而人在追求幸福时,必须将幸福渗透于灵魂深处,滋润于心田之间。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追求“神圣的理性的”幸福生活,人类的精神快乐高于肉体享乐。人的追求幸福的过程必须契合“Logos” (自然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正如赫拉克里克指出的那样:如果说幸福等于肉体快乐的话,那么牛在吃草
4、时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了。所以说,理性主义摒弃人的低俗物质和肉欲的追求,着重强调人的灵魂和精神高扬人的理性之精神,坚决反对把感官享受作为幸福,认为人的高贵的理性精神是人和动物的基本区别,追求灵魂和精神幸福是“人之道” ,追求物质和肉欲是“动物之道” 。 二、当前大学生择业的问题与启示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转向“大众”的政策导向,高校毕业生连年激增,致使大学生择业压力空前巨大。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择业时功利主义思想加剧,如果任由其发展泛滥,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毕业生有高达43.5%的人会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作为首选,另有 27.5%的比例去外企,
5、17.6%的比例去大中型国有企业。仅这三类就占毕业生总数的 4/5。愿意去中西部的欠发达地区和私企的毕业生不到 1/5。 究其原因,大学毕业生的功利倾向就是古希腊感性主义幸福观的理念延伸和当代表现。感性幸福观以追求金钱、物质为目标,以得到感官享受为宗旨,以肉体愉悦为核心,功利主义是这一思想在大学生择业时的直接表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受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念以及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自私自利、见利忘义、急功近利等功利化现象在大学校园中蔓延,这给当代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心态日益浮躁,精神
6、追求日趋贫乏,道德素养急剧下降,同时加剧社会的世俗化倾向,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中国梦”的实现。 诚然,由于我国受前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经济发展低速,就业社会降低,就为岗位减少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从人生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职业生涯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环节,是“自我实现”的最重要手段,也是马克思从“人的依赖性走向独立性”的重要步骤。可见,职业生涯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如果择业时只是看重物质金钱和享受,而忽视了人的价值,尊重爱心、厚德、操守、责任等核心,那么人的职业生涯无论高官厚禄还是金玉满堂,都将因缺乏“灵魂”而黯然失色,就象黑格尔所述“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却没有至
7、圣的神一样” 。那么,他个人的职业只是谋生工具,而不是幸福载体,永远是“职业”而不是“事业” 。早在公元前理性主义幸福观的思想家就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苏格拉底指出:在工作中只有道德的人才是幸福的人,柏拉图指出,劳动工作不能只以满足口腹之欲生理需要为目标,更大的幸福在于精神和自我价值的体现,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老师的思想并发扬光大,他指出:现实的劳动(工作)活动只有合乎于德性才是至善,才能幸福。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社会应该弘扬风清气正的氛围,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政府与高校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杜绝诸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在整个社会的进一步传播和蔓延。尽全力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有序、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大学生应不断加强自我心理素质,修正不健康的职业观、幸福观,将利己、利民、利国结合起来。只有这样,职业的意义才会充分凸显;只有这样,个人才能通过职业达到精神与物质的、感性与理性的、发展与道德的动态均衡;只有这样,大学生毕业生才能达到“我工作我快乐我幸福”的状态。 参考文献: 1高觉敷主编:中国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