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经典理论及其对旅游企业的适用性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15777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化经典理论及其对旅游企业的适用性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国际化经典理论及其对旅游企业的适用性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国际化经典理论及其对旅游企业的适用性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国际化经典理论及其对旅游企业的适用性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国际化经典理论及其对旅游企业的适用性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际化经典理论及其对旅游企业的适用性研究内容摘要: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我国旅游企业国际化经营迫切需要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本文在对旅游企业国际化内涵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首先梳理了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理论,同时关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其他相关理论。纵观多年来企业国际化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几乎始终处于主流地位,当然,它并不能完全解释旅游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各种现实问题。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其他相关理论也同样对发展中国家旅游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一定指导价值。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 国际化经典理论 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涵 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颇受理论界关注,关注的焦点也逐渐从制造业企业向

2、服务业企业转移。本文从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入手,探讨旅游企业国际化内涵问题。 企业国际化表现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国内市场逐渐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此观点可追溯到 20 世纪 70 年代北欧瑞典学者的成果“优泼萨拉国际化模型” ,即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渐变过程,表现为企业对外国市场逐渐提高承诺的连续形式。企业国际化的渐进性主要体现在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的地理顺序和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如图 1 所示。 企业的国际化是企业有意识地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国际化经营是指“直接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以产品出口或外部资源利用为导向的企业经营活动” ,并进一步将企业国际化细分为观念、生产、

3、营销、研发、资本、人力资源、CI 等方面的国际化(唐晓华等,2006) 。 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斯蒂芬(Stephen Young,1989)教授认为,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所有方式” ,具体包括产品出口、直接投资、技术许可、管理合同等活动。 企业国际化是双向的国际化过程。鲁桐(2007)认为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国内企业发展成为跨国企业的过程。并且 “从广义上说,国际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它包括外向型国际化(Outward)和内向型国际化(Inward)两个方面。尤其对一些后发展型跨国企业而言,企业的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其中,外向国

4、际化的形式主要指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各种合同安排、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内向国际化活动主要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成为外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公司(鲁桐,2007) 。 从上述定义中不难得出:企业将经营活动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一方面可以为自己的产品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更经济地取得有关生产要素,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再就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经营活动,对于增加本国外汇收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促进宏观经济繁荣均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上述这些因素,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成为普遍发展的时代潮流,国际化经营也成为企业战略经营

5、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唐晓华等,2006) 。 服务业的国际化起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伴随着当今世界分工模式的发展变化,国际化形式逐渐从简单的服务贸易过渡到占主体地位的国际直接投资。 综上所述,就国际化的内涵而言,不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国际化都是企业由国内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国外企业的过程,即包括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阶段,即本文基于鲁桐的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思想,认为也应该从这两个方面研究旅游企业国际化问题。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其适用性研究 (一)垄断优势理论及其适用性 1.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又被理论界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传统” (H-K Tradition)

6、 。该理论基本前提是市场的不完全性,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性同时也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最大的区别,企业的垄断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技术优势:技术、知识、信息、无形资产等要素;二是规模经济:跨国公司非生产的规模经济性,如集中研发、集中销售网络;三是资本和货币优势:凭借实力、无形资产及信用等级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低成本融资;四是组织管理优势:跨国公司拥有的经验丰富、素质更高、训练有素管理人员优势和高效运转的组织结构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经营规模逐步扩大过程中通常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2.垄断优势理论对旅游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适用性。垄断优势理论所包含的规模经济优势在作为传统服务业重要组

7、成部分旅游企业的海外扩张过程中同样体现出了它的重要性。规模经济优势既可以看作是在部分旅游企业国际化推进中的重要动因,也可以看作是部分企业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时的成果体现。 当然,部分学者以往的研究成果中谈到了垄断优势理论并没有较好地解释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原因,但是解释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形成的条件(张幼文、金芳,2005) 。纵观当前全球一些著名企业的实践操作,作为传统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企业在海外扩张过程中,采取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行国际化扩张的企业并不多见,目前世界著名跨国旅游企业大多数是以特许经营和管理合同等非股权方式来扩大规模。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其适用性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

8、农(Raymond G.Vernon) (1979)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起始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见图 2) 。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旅游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适用性。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思想中体现着一种从拥有先进技术优势到最后即将失去技术优势过程中,企业采取的一系列尽可能的延长企业的盈利周期跨国经营措施。由于旅游企业国际化过程并不涉及太多有形产品生产技术问题,相比较而言,此理论更适合解释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扩张。 (三)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及其适用性 1.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由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Kiyoshi Kojima)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

9、提出。他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 2.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对旅游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适用性。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是从产业的高度来探讨国际化问题。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产业顺序是从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再向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这一投资顺序的演进符合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部分发达国家企业将国内处于衰亡期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也正是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写照,从这点来看,该理论恰好补充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不足(杨齐,2009) 。 部分国家的旅游业也会在某个发展阶段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由于各国要素禀赋差异,因而旅游业涉及的要素相对价格也存

10、在差异,比如劳动力成本。为了追求要素组合合理化,当一个国家旅游产业要素密集度较高的那种要素相对价格上升时,就使该国旅游产业可能处于比较劣势状态,将该国旅游产业转移到涉及要素价格相对较低的国家就可作为一种解决办法。 (四)内部化理论及其适用性 1.内部化理论。1976 年,英国学者巴克莱(Peter J.Buckley)和卡森(Mark C.Casson)最早提出内部化理论。其主要思想是:企业将外部市场内部化,用企业内部交易来代替市场交易,将知识的配置和使用置于统一的行政管辖之下,避免市场不完全对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2.内部化理论对旅游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适用性。内部化理论源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

11、在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认为:在资源配置上有相互替代的两种方式企业和市场,当企业代替市场时,企业利用市场机制进行交易的费用会降低,此时企业不得不面临管理费用上升问题。事实上,现代跨国企业依据内部化理论进行经营是因为中间产品不完全竞争可能导致外部交易成本过高的情况的存在,而采取一种回避策略即一种将外部市场内部化处理,用企业内部交易来保证企业经营效率的做法。旅游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将同样面临着中间产品市场环节不完全竞争的情况,这些中间产品环节有可能涉及旅游企业的专利、技术诀窍、营销渠道、商标、信誉等。因此,旅游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内部化理论对其采取合适的方式处理中间交易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2、(五)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及其适用性 1.国际生产折中理论。1977 年,英国学者邓宁(John H.Dunning)首次提出了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后来进行了不断补充完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跨国企业国际化程度、类型和价值增长行为问题。折中范式理论的核心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部分组成,被称为三优势原则(OLI Paradigm) 。 2.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对旅游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适用性。企业实现国际化扩张中应用国际生产折中理论,需同时具备上述三个优势。对于旅游企业国际化经营而言,与区位优势相关的因素包括东道国整体旅游市场的规模、发展潜力和发展状态、以及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对在该

13、国进行 FDI 的政策支持力度、旅游吸引物的数量和类型、政治环境的稳定性、本国与东道国之间文化及心理距离(Kundu 1994;UN 1993)等,这些因素状况良好往往会对跨国企业产生特别的吸引力。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其适用性研究 (一)小规模技术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威尔斯(Louis T.wells)1983 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拥有为小市场服务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具有劳动密集性的特征,成本较低,灵活性较高,特别适合小批量生产,能够满足低收入国家制成品的需要。 (二)技术地方化理论 1983 年,英国经济学家拉奥(Sanjaya Lall)在新跨国公司第

14、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中提出了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行为的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 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通过对境外技术的引进、吸收及改进,在企业更适合的经济条件下生产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不是一国企业简单复制模仿别国企业的技术,而是企业在技术引进时进行的再创造过程。技术变动的本质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能够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优势。市场的开拓和科技知识的新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技术创新的程度,企业可以利用技术变动性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更加符合本地条件的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本身也得以提高发展。技术的变动过程带有再创新的性质,因而拉奥指出,尽管在发展中国家具有的小规

15、模、标准化以及劳动密集等特征的技术变动也可能同样给这些国家带来特有的竞争优势。 (三)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旅游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适用性分析 由于早期发展中国家多是以制造业作为自己的主导产业,服务业尚不发达,因此 20 世纪 80 年代末相继出现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多是针对制造业而言的。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旅游业也可以从这些传统理论中找到适合本产业发展的思想拿来指导旅游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实践。比如,小规模技术理论谈到的“特殊产品优势”提供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点的产品,旅游企业就可以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结合市场需求提供具有本国民族文化特点的服务产品,因为针对在东道国境内活动的本国

16、消费者提供服务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项业务,在某些时候它甚至可以成为压倒性的经营优势。 企业国际化经营其他相关理论及其适用性研究 (一)企业国际化阶段论及其对旅游企业适用性 1.企业国际化阶段论。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过程研究是有关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研究领域重要方面之一,此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是 20 世纪 70年代北欧瑞典学者 Johanson 和 Vahlne 的研究成果“优泼萨拉国际化模型” (即 UIM 模型) 。该理论把企业的国际化看作为一个过程,同时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企业在境外逐渐提高承诺的连续形式。 企业国际化经营由易到难的渐进性发展过程在上述两位瑞典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遵循本地市场、

17、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最终到全球市场的地理顺序,逐步扩大市场范围的过程;经历不规则出口、利用独立的销售代表或代理商进行出口活动、建立销售分支机构到在国外建立生产和制造工厂阶段的国际化经营过程。 对于企业海外渐进式发展规律的解释,他们认为可以从市场知识和心理距离两个方面来理解。 在 UIM 模型之外,20 世纪七八十年代,Bilkey & Tesar(1977) 、Reid(1981) 、Czinkota(1982)等提出应该将国际化看作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即企业不断创新并产生新观点的一个学习过程。这些观点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是基于 Rogers 的创新扩散理论(Rogers,1962)

18、 。Luostarinen & Hellman(1993)提出了内向型国际化的理论,并认为传统理论研究中忽视了内向型国际化重要性。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国际化理论不断发展,Bamberger & Evers(1993)提出了五阶段国际化模型。分别为国内导向阶段、出口准备阶段、被动国际化阶段、主动国际化阶段、全面国际化阶段。 2.企业国际化阶段论对旅游企业的适用性。关于企业国际化阶段论:北欧学者提出的国际化阶段论认为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渐进深入的过程,尽管它的最初适用对象是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问题,但对我们认识旅游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旅游企业在初涉国际化业务时,市场知识有可能是非常匮

19、乏的,需要不断地通过企业的亲身实践来积累市场经验,逐步融入到国际化扩张的浪潮中。另外,国际化阶段论的渐进思想还来源于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过程遵循心理距离由远及近的原则(心理距离包括语言、文化、政治体系、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等) 。据此,旅游企业在国际化扩张的过程中似乎也可以考虑在市场选择的战略部署上有一个次序的安排。比如中国旅游企业可以考虑首先选择本国周边所谓的“大中华文化圈”涉及的韩国、朝鲜、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待国际化经营的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尝试跨跃大洲到更远的国家和地区寻求发展机遇,当然这是本文初步的推测,具体中国旅游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市场选择难题的解决有待综合各个方面的问题来考虑。 (

20、二)经营国际化的带动论及其对旅游企业适用性 1.经营国际化的带动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得以维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际化经营“推力”和“阻力”之间达到了平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推力”的增加和“阻力”的减少都有可能产生促进作用。经营国际化带动论把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推进看作是因为一些“推力因素”带动的,这些“推力因素”推动亦或刺激了企业从本国市场进入国际市场,成为解释企业愿意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有力依据。经营国际化带动论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 订单带动论。在众多的调查研究成果中,不难发现企业初期直接出口往往是因为海外客户主动送来的大量订单。在企业初期直接出口过程中,汇率变化、运费下降等经济因素产生

21、的影响并不大。初期主动送上门的海外订单对企业来说意义重大,一方面,企业通过这些订单了解到一些诸如海外市场需求等关键信息;同时,也有可能规避企业初期出口的风险,增加企业的海外扩张信心,推动企业大胆地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 客户带动论。客户带动论认为当企业的客户进入国际市场后某些服务需求依旧存在,那么此前为这些单位提供服务的企业可以采取跟随战略顺势进入国际市场继续服务于自己的这些客户,同时在国外不断地寻求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机遇。跟随原有客户进入国际市场比起其他类型的国际化进入方式,相对来说风险要小很多。这样的方式在为企业节约一定市场开发成本的同时,还降低了企业在境外发展的市场不确定性问题,因此可以说客户带动的进入方式为企业进一步进行国际化扩张提供了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