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定位的研究【摘 要】国有企业可以划分为公益型国有企业、功能型国有企业和竞争型国有企业。由于三类国有企业功能和定位的不同会导致各自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存在差异。而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进行差异化处理,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绩效并进而增强我国宏观经济在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力。 【关键词】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定位;战略管理 一、引言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段时期以来,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的创新绩效问题已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结论往往不具有一致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致力于从“要素驱动”逐渐转向“创新驱动”
2、,经济发展方式力图从粗放、追求数量式增长转变为集约、追求质量式增长。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离不开作为其微观构成基础的企业的参与,而作为我国经济主导力量的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就必须肩负起应有的责任。然而,如何让国有企业在具有共同的公有制特征的同时又具有差异化的战略定位,这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能否顺利得以实现的重要问题。 二、国有企业的功能和定位 可以肯定的是,国有企业的功能和定位的差异将导致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绩效表现上有所不同,那为了对后者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并进而完善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实施和反馈机制,就有必要先就前者进行研究和讨论。 从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来看
3、,国有企业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一般认为,由于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的存在,市场机制下自发形成的价格往往不能够反映出真实的成本和收益,尤其是社会整体的成本和收益,即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由此导致私人企业无法在具有上述特征的领域以适当的价格、有效地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足够的产品或服务,这时就需要国有企业来承担起这部分产品或服务的供给责任。除此之外,一些涉及到社会大众基本生活保障性的资源供应也通常应由国有企业来承担,如水、电、燃气等。这是因为这一类基本生活保障性的资源供给往往存在非常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供应的规模通常要达到一定程度才开始具有经济性,而这一要求对私人企业来说通常是难以实现的。同时,私人企业从本质上
4、来说是以追求所有者权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而社会大众基本生活保障性的资源供给是以追求社会全体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并且,后者为了实现其目标往往又需要以牺牲所有者权益为代价,因此对于这一类行业来说也应由国有企业主持。 从发展经济学理论来看,国有企业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往往具有更加特殊和重要的意义,也由此决定了后发国家对国有企业所应涉及的行业范围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有所扩展。一般来说,后发国家有由于在经济、技术和资源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国际经济秩序中属于依附和规则遵从的地位,因此,如果后发国家想要实现高效率的发展以追赶甚至超过发达国家,通过发展国有企业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国
5、有企业不失为一个良策。因为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起一定范围内稀缺的资源,如果再能辅以科学、有效、一致的政策进行引导、配置和运用就有可能高效地发展一国或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经济体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带动经济体内其他产业和配套设施的发展和完善,并最终形成一种良性自增强循环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特别的是,后发国家往往并不缺乏自然或者物质方面的资源禀赋,所缺少的其实是如何对这些资源禀赋加以有效利用的方式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兴办国有企业相当于起到了企业家供给的功能。政府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智力资源进行整合和配置有利于提高这一稀缺资源的运用效率和效果,在后发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能
6、够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除了上述两种关于国有企业存在的必要性的一般性的观点之外,对于我国来说,国有企业具有许多其他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所不具备的特点,由此决定了我国国有企业所涉足的范围可能更为广泛。首先,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供给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作为公有制经济主要组成部分的国有经济必须“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由此,对于我国来说,国有企业所涉足的产业并不局限在前文中所讨论过的范围,而应以是否有利于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是否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作为判断标
7、准,而不应以行业是否属于竞争性还是非竞争性作为判断依据。 此外,各国在对 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和所采取的应急措施进行认真的反思之后认识到,以前那种崇尚经济自由发展而少受约束、甚至是不受约束的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期,政府为了防止非系统性危机演变、扩散为系统性危机而紧急采取了对部分金融机构实施国有化的措施,由此所带来的成本很可能已大大超过了自由经济在危机爆发之前所带来的收益。由此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出现重大问题或者面临紧急危机时能发挥出关键而特殊的作用。 从上文中的论述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存在的必要性有三个层次的内涵。其中,第一个层次的内涵体现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理
8、论中对于国有企业的功能和定位,可称为公益型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存在的必要性的第二个层次的内涵则反映了发展经济学理论中关于国有企业的功能和定位的研究结果,可称为功能型国有企业;至于国有企业存在的必要性的最后一个层次的内涵主要是针对我国的现实国情来说的,可称为竞争型国有企业。 三、新时期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一般来说,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所包含的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定位、项目选择、合作战略以及创新保护。其中,定位是前提。如前所述,企业对自身的定位是建立在采用诸如波特的五力模型和价值链方法对企业所处环境中的机会、威胁以及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的公正、客观、准确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只有企业定位确定了
9、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接下来的项目选择、合作战略以及创新保护机制的决策和活动。因此,下文在上文对我国国有企业进行功能划分和定位的基础上分别对各类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战略选择过程中所对应的项目选择、合作战略以及创新保护机制依次进行讨论。下表归纳了基于上文中功能和定位的讨论内容所得出的三类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第一类,竞争型国有企业。可以认为,竞争型国有企业在产权结构、治理方式以及运营管理方面与处在同样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私有企业具有较大的相似性。竞争型国有企业同样以追求所有者权益最大化为其基本目标,其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作用在于增强经济活力,并在此基础上力图起到增强国有经济在宏观经济中的控制
10、力和影响力的更深一层次的作用。由此可以得出,首先,竞争型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的项目选择上可能更倾向于进行定量分析而非定性分析。竞争型国有企业之所以做出上述选择是因为,一方面,技术创新项目选择的定量分析侧重于短期收益,企业更聚焦于明确、可行的市场化、商业化目标;另一方,技术创新项目选择的定量分析的准确性依赖于企业外部环境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结合上文中关于我国竞争型国有企业的功能划分和定位的分析以及我国宏观经济、社会长期以较为稳定、可预测的路径发展的客观事实,因此我国竞争型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的项目选择方法上更可能倾向于采用定量分析法。其次,竞争型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合作战略方面的分析过程与处于同样环
11、境中的私人企业基本相同,选择的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企业对技术创新的合作战略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资源的匹配性,另一个是战略的匹配性。事实上,企业对技术创新的合作战略的制定过程可以归纳为对三个问题的回答:是否需要合作?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如何进行合作监管?而竞争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合作战略所采取的具体形式则应顺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由企业对市场需求做出灵活的反应,如战略联盟、合资企业、许可证、外包以及集体研究组织等等,不一而足。正如钱德勒所说, “结构服从于战略” 。最后,竞争型国有企业的功能划分和市场定位决定了其对技术创新成果所采取的保护机制也更倾向于企业纯粹的市场化行为。企
12、业技术创新保护机制可以视为完全私有化系统到完全开放性系统的连续体,特定企业对其技术创新成果所采用的保护机制可以视为这一连续体中的一点。由此,竞争型国有企业由于其在功能划分和定位方面与处于同样环境中的私人企业有较大的相似性,因此在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过程中两者的行为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 第二类,功能型国有企业。首先,功能型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项目选择的方法上更倾向于采用定性分析而非定量分析法,如问题扫描法和技术综合框架分析法。这是由功能型国有企业主要以追求增强自身进而国家竞争力的长期战略目标所决定的。其次,功能型国有企业应致力于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联盟网络并起到辐射和带动的作用。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层
13、面上来看,在功能型国有企业所涉足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全产业链上,其占据着关键的节点。基于这一事实,功能型国有企业应鼓励、引导和利用其他所有制经济的资源和能力,致力于组建和完善以自身为中心的技术创新联盟网络,发挥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这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功能型国有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的杠杆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和释放其他所有制经济的活力,后者的实现进而能强化前者的作用范围和效果。这样就形成了在明确的战略目标的导向下,积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体制来增强我国宏观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的良性循环的局面。最后,功能型国有企业对技术创新成果所采用的保护机制偏重于对架构控制和对标准化、兼容性的强调,可
14、以称之为核心保护、平台开放的技术创新保护机制。由于功能型国有企业的功能划分和定位的战略导向性,其技术创新活动旨在产出占据国内甚至国际主导设计地位的技术创新成果。因此,功能型国有企业对相关领域技术创新的核心组件应采用完全私有化的保护机制以确保对技术创新的架构控制力,同时围绕核心组件形成对技术标准和兼容性有所要求的开放式平台,提高技术创新的渗透速度,充分利用技术创新的网络外部性。由此,功能型国有企业在功能划分和定位上所具有的战略导向性通过层层分解的方式具体表现在了技术创新战略选择整个过程的各个组成环节之中,反过来,各环节环环相扣、相互协作形成的有机链,有助于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增强国有经济在宏
15、观经济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第三类,公益型国有企业。如前文中所述,公益型国有企业多处于以规模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然垄断性行业,其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在保证产品和服务提供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同时,尽可能扩大产品和服务所能覆盖的范围,其理想状态是人皆可享。换句话说,公益型国有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生产运营的绩效。从公益型国有企业的功能划分和定位来看,其在管理运作以及目标指向方面与公立大学有很大的相似度。因此,政府对公益型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倾向于不做过多且具体的要求,即使有所要求,这些要求也可能是基于企业结合自身能力、资源以及行业技术特性而开展的开放、具有目标指向的应用研究以及有利于提升企业生产运营绩
16、效的技术开发活动,同时企业对技术创新成果更倾向于采用较为开放的创新保护机制。 四、结语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为了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由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转型。为此,对我国宏观经济起到主导作用的国有企业理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随着多年来我们对国有企业理论和实践的认识的升华,为了使国有企业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方面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应该摒弃过去那种简单的“一刀切”式的做法而采取分类处置、区别对待的方式。通过强调对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进行差异化处理,有利于提高国有企
17、业整体的技术创新绩效并进而增强我国宏观经济在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力。然而,现实情况往往总是动态、复杂的,战略定位和战略选择仅仅是企业技术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始,具体的活动绩效还依赖于科学、有效的战略实施过程。但无论如何,差异化、具有针对性的战略定位和战略选择是决定新时期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绩效的前提,好的开头也许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注释: 考虑到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的技术进步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来说面临的挑战会越来越大,并且技术进步对于经济体自身的历史积累依赖性可能也更强。因此,在发达国家也可能存在对国有企业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文中的论述只是为了说明国有企业涉足战略性
18、新兴产业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可能更为重要,但这并不具有绝对性。 参考文献: 1美梅丽莎A. 希林.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M.谢伟,王毅,李培馨,夏露蟾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1. 2金碚,黄群慧.“新型国有企业”现象初步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6). 3余菁.走出国有企业理论纷争的丛林:一个关于国有企业目标、绩效和治理问题的综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 4金碚.国有企业改革再定位J.中国工业经济,2010(4). 5任重,王继翔.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演进:另一种视角的解读关于“国退民进”与“国进民退”争议的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10(4). 6李政.“国进民退”之争的回顾与澄清国有经济功能决定国有企业必须有“进”有“退”J.社会科学辑刊,2010(5). 作者简介:王鸿鑫(1982) ,男,云南曲靖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有企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