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学说考试.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71638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家学说考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各家学说考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各家学说考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各家学说考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各家学说考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 “中药 ”和 “针灸 ”以及 “拔火罐 ”三种方法。中药按治疗作用分为: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收涩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活血祛淤药、止血药、泻下药、驱虫药、芳香开窍药。针灸按人体十四体表经脉循行常用穴位针灸,根据病情的不同和穴位的不同而选取不同的进针手法和深度及角度。十四经脉为:任脉、督脉、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拔火罐疗法是用罐状器,借火热的作用,使罐中产生负

2、压,吸附在皮肤的穴位上,造成局部充血、瘀血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孙思邈 隋唐京兆华原人 .102 岁或 143 岁 .后人奉为孙真人 ,药王。著作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养生理论与方法: 1.精神养生 2.饮食养生 3.运动养生 4.房事养生 5.药饵养生。 精神养生十二多为丧生之本。十二少为养生之要。重视环境,四时,体质养生。 精神养生十要:啬神,爱气,养形,导引,言论,饮食,房室,反俗,医药,禁忌。 饮食养生:详论饮食宜忌。提倡饮食清淡。主张少 食多餐。强调食物治疗。 房事养生:包括欲不可绝与欲不可纵。 房事禁忌:气候,环境,情绪,不良生活习惯。 运动养生:适当运动,按摩,导引,调气,内视

3、。 孙思邈药饵养生:地黄汤,黄精膏,不老延年方,彭祖延年柏子仁方。 方剂学成就: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剂型丰富,用药方法多样。 大医精诚主要论述医德和行医规范。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列【食治】篇,载有食物 236 种。 孙思邈治疗不孕症的朴硝荡胞汤由【大黄牡丹汤】【抵挡汤】【大黄附子细辛汤】化裁而来。治疗产后痹痛的药酒有【防风酒】和【独活酒】 。 孙思邈创制的治疗肺痈的方剂是【苇茎汤】。治久病虚赢,寒积腹痛的是【温脾汤】。创制【犀角地黄汤】对后世温热学派治疗热入学分产生重要的影象。创制治肾气虚弱,外感风寒湿邪,腰膝痛重,偏枯冷痹的是【独活寄生汤】。治不得眠的胆寒证是【温胆

4、汤】。创制【小续命汤】。 孙思邈认为久视,久卧,久立,久坐,久行不利于养生。 刘完素 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赐号高尚先生。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皇帝素问宣明论方。 刘完素的弟子【穆大黄,马宗素,荆山浮屠】再传弟子【罗知悌】三传弟子【朱震亨】。 刘完素创三一承气汤 ,以通治【三承气汤】主证,而不致于误用【三承气汤】。 刘完素认为五志化火生热关键在【心】。 罗知悌将【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的学术思想传给了朱震亨。 刘完素治疗中风的方剂【加减小续命汤,三化汤,大秦艽汤,地黄饮子】,预防中风的方剂【八风散,愈风散,天麻丸】。 刘完素创制地黄饮子治疗【暗痱】气血上逆出现偏枯,足不履用,语言不利

5、等中风症状。 用通腑泻热,降浊泻热,开通腑法治疗中风的先河的方剂是【三化汤】 大秦艽汤:血弱不能养筋所致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语言的中风。 加减小续命汤:暴中风邪所致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 ,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言,神情闷乱。 中风预后较差的是【中脏】 火热论:六气皆能化火 。五志化火。阳气怫郁。 六气皆能化火: 1.风与火热:风属于木,木能生火,风又可助火,而热甚则可导致抽搐等生风表现,风与火可以互相转化,风能生火助火,热极生风。 2.湿与火热:湿邪郁滞,可化生火热,湿积成热。 3.燥与火热:燥邪容易耗伤津液化热生火,热盛伤津又可化燥,因而燥热常相兼为病。 4.寒与火热:冒犯寒邪,或内伤生冷,

6、玄府闭塞,阳气被郁,气液难以畅达而化热,出现火热之证。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情之所伤,则皆属火热,所谓 阳动阴静,故劳则燥不宁,静则清平。治疗上重视 “养肾水,胜心火 ”。 阳气怫郁:是火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六淫及五志太过均可导致阳气怫郁,由于阳气郁结,气机阻滞,而化火热。 治疗火热病的方法 1. 表证:多怫热郁结所致,临床用石膏,滑石,甘草,葱白,豆豉辛凉或甘寒解表,宣散郁结,体现了应用宣法治疗阳气怫郁的思路。表里证,创立了防风通圣散或双解散解表清里。 2. 里证:腹满实痛,烦躁谵语,大便不行,目睛了了,脉多沉实等,用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攻下里热。 3. 热邪在半表半里:柴胡汤和

7、解。 六气皆能化火的理论意义:风能化热为辛凉或甘寒解表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热极生风开创了论治中风由外风转向内风的先河,论述燥证病机,补充了内经病机十九条的不足。 防风通圣散配伍特色:辛温药与苦寒药配伍, 辛凉解表。风药与清热药合用治疗火热病,是火郁发之。宣、清、通三法和辛苦寒药并举,开发郁结,宣通气液,促进气血流通。 刘完素研究火热病的背景:宋金时期局方盛行,医者按图索骥,滥用成方,用药多偏温燥。治疗外感病墨守伤寒论成规,不辨寒热,东泽投以麻黄汤或桂枝汤。北方气候干燥,饮食醇酿,易化热生燥,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生活不定,情志不畅,疫病流行,热病较多。 刘完素治疗火热病的方法:以表里为纲辨治火热病

8、,表证用辛凉或甘寒解表,宣散郁结。表证兼有里热,用防风通圣散或双解散解表清里。里证用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攻 下里热。若热毒极深,波及血分用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和黄连解毒汤或凉膈散。热邪在半表半里用柴胡汤和解。 张元素 温补派 易水学派创始人 字洁吉,金代易州人。著作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弟子:李杲,王好古 张元素治学主张(敢于疑古)重视(学术创新)。制方重视(气味)配伍。 张元素创制九味羌活汤。 脏腑辨证理论:天人相印论藏象。依据脉象辨病症。虚实寒热辨病性。确立治则定方药。综合分析判吉凶。源于内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小儿药证直诀 阐发中药理论:升降浮沉,气 味补泻,归经学说,中药

9、分类,制方大法。 升降浮沉 :中药有气同味异 ,各有厚薄 ,功效各不相同。并深入探讨各种中药在人体作用趋向的机制,认为中药可随所治病症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趋向。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气味补泻 :人体脏腑各有自己的属性、特点 ,对中药气味的反应各不相同,因而不同中药对五脏六腑的治疗作用也会有差差异。 归经学说 :归经即中药作用的定位,是某种中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治疗作用。张氏以脏象学说,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临床疗效,并结合中药形色气味等特性,以判断中 药归属何经,指导临床用药 ;否则归经不明,用药难获满意效果。 中药分类 :以天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10、为基础,根据中药气味厚薄之性、阴阳升降补泻特点,融合生长化收藏之理,并将五运六气应用其中。分为 :风升生类(味薄,阴中之阴,味薄则通),热浮长类(气厚,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湿化成类,燥降收类(气薄,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泻),寒沉藏类(味厚,阴中之阴,味厚则泄)。 制方大法 :张氏制方重视气味配配伍,并结合病机,提出风制法,暑制法,湿制法,燥制法,寒制法五种制方原则或大法,首次阐发以五味之间的相生相制的关系立方治病。 临 床用药经验:既遵循前人思路,更长于灵活变通,常 “自为家法 ”,对后世学术创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深识药性:张氏详析中药特性,以脏腑辨证理论,归经学说和引经报使为依据,进

11、一步结合五脏苦欲之说,指导临证用药,更好的发挥药效 2.随证用药:张氏发展张机 “方证 ”“药证 ”思想,在医学启源 *主治心法中详细列举了随证治病用药经验,用药凡例等。 3.依病性用药:以脏腑辨证为指导,确立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规范。治肝病:有余泻之,不足补之,本热寒之,标热发之。 4.创立新方: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变迁,疾病谱改变,发病规律也发 生变化,其治疗必然发生变化,故张氏 提出 “古方新病不相能也 ”。 张从正 攻邪派 字子和,号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人。著作儒门事亲经麻知几,常仲明润色,撰辑而成。 张从正曾担任 (军医 )(太医 )。主张 “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 攻邪理论 三

12、邪致病说 :邪气包括天地人三邪 .天邪是天之六气 ,风、寒、暑、湿、燥、火。地邪是指雾、露、雨、冰、雹、泥。人邪是酸、苦、甘、辛、咸、淡。分别侵犯人体上中下三部。天邪发多在上,地邪发多在下,人邪发多在中。 汗吐下攻邪三法 汗法:具有疏散外邪作用 的治疗方法。包括解表药,灸,蒸,泆,洗,熨,烙,针刺,砭石,导引,按摩等。 1.范围:邪气侵犯肌表,尚未深入,结搏于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外的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四肢肿痒拘挛;及(目暴赤肿痛,羞明隐涩,头风疼痛,少年发早白落或白屑,腰脊牵强,阴囊燥痒,喉痹用针刺放血疗法),殇泄等。 2.方药:感受风邪在表,麻黄汤或桂枝汤发表。表里俱病用大小柴胡汤,柴胡饮

13、子。风热侵袭用通圣散,双解汤,当归饮子辛凉解表。张氏认为荆芥,白芷,陈皮均有解表用,按性味分为辛温,辛热,辛甘,辛凉。 吐法:具有催吐等上行作用的治疗方法,促 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排出。包括催吐药,引涎,漉涎,嚏气,追泪等方法。即 “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 范围:风痰,宿食,酒积等在胸脘以上的大满大实之症。伤寒和杂病中的某些头痛,痰饮病胁肋刺痛。痰厥失语,牙关紧闭,神志不清。眩晕恶心。 方药:瓜蒂散治伤寒头痛,葱根白豆豉汤杂病头痛,瓜蒂配茶末治痰食积滞,三圣散治发狂。膈食中满,痰厥失音,牙关紧闭用稀涎散。 下法:具有下行作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

14、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促进气血流通,畅调营卫,推陈致新,使邪气不易留 恋,正气得以恢复。 范围:邪滞宿食郁结肠胃,杂病腹满拒按,黄疸,食劳,月经不调,小便不利,腰胯沉痛。 方药:热壅,寒结,水聚,痰滞,血瘀分别以寒下,凉下,温下,热下,峻下,缓下。 寒下选承气汤类,陷胸汤,大柴胡汤,。下选八正散,洗心散,黄连解毒散。温下选无忧散,十枣汤。热下选煮黄丸,缠金丸,。峻下选舟车丸,浚川散。 张从正采用情志相胜疗法,治疗情志病变。 临证用药的特点:擅长外治发汗,应用大黄特色,反对滥用补发。 大黄特色:大黄具有泻热通腑,凉血解毒,逐瘀通经,止血之功。 1.重视配伍 2.灵活加减 3.应用方 法(

15、常用丸,散剂,重视服用方法,配合其他治疗,有利于发挥疗效) 汗法选九曲玲珑灶,水疗法,澡浴,墺室,导引按摩,砭刺出血。 张从正的饮食调补:五谷养之,五果助之,五畜益之,五菜充之。 张从正的补发:平布,峻补,温补,寒补,筋力之补,房室之补。 张从正的补法多以攻药为先,寓补于通, “盖邪未去而不可言补,补之则适足资寇 ”。 李杲 创立脾胃学说,补土派的鼻祖。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 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金代真定人。代表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 脾胃学说:源于 内经。其关于脾胃主水谷运化精微运化,主肌肉,为血气化生之源等奠定了脾胃学说理论基础。 脾胃生理功能:脾胃是元气之本,脾胃为升降枢纽

16、。 脾胃内伤病因:饮食不节(伤胃),劳役过度(伤脾),情志内伤。 脾胃内伤病机:气火失调,升降失常。 脾胃内伤病临床特征:产生阴火的病机复杂,加之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影响概括可分为两大症候群脾胃气虚和火热亢盛。 李杲升脾阳擅长使用的药物是升麻和柴胡。 临证经验:甘温除热,升阳散火,升阳除湿,清泻实火。 用药特色:注重配伍,轻药愈病,喜用风药,用药宜忌。 脾胃论 .饮食 . 提出 “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生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创制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甘寒除热,由于内伤热中证是气虚为本,阴火上冲所致的热像为标,须少加黄柏苦寒坚阴,加生地黄补水降火,烦扰不止加黄连泻心火以治标。

17、清暑益气汤,益气清热,化湿生津,治湿热困脾。 普济消毒饮,清热解毒,疏风散寒,治大头瘟。 清胃散,清胃凉血,治阳明经热盛,头痛。 凉血地黄汤,清热燥湿,养血活血,治湿热下注,肠僻下血。 龙胆泻肝汤,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治肝胆火盛,下焦湿热。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清泻阴火,兼以益气,治阴火炽 盛,脾胃气虚。 黄芩黄连汤治目病。黄连消毒饮治疮疡。 升阳益胃汤,升阳益气,治疗肺之脾胃虚。沉香温胃丸,温补脾肾,治肾之脾胃虚。 当归补血汤,重黄芪一两健脾益气君,酒制当归二两补血臣,肌困劳役所致的妇人阴血亏虚。 当归六黄汤,滋阴泻火,固表止汗,治盗汗。 朱震亨 丹溪学派 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人。世居丹

18、溪,学者尊为丹溪翁。著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明人体阴精难于充足,相火易于妄动,为治疗阴虚火旺提供理论依据。 阳有余:指人体相火易于妄动而言,非阳气有余,是阴气易亏 的重要原因之一。 抑阳:通过节制情欲,防止相火妄动伤阴,以达到保护阴气的目的。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1.天地日月相应,阳有余阴不足。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2.人之生长壮老,阴气难成易亏。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经行。四十岁以后阴气日衰,五十岁以后需要养阴,人体生长壮老生命过程中,阴气难成却容易虚亏。 3.人之情欲无涯,相火妄动伤阴。人之情欲无涯,容易引起人体相火妄动,

19、耗损人体阴精。 4.收心节欲茹淡,养阴抑阳摄生。养阴是针对阴不足,扶养阴气阴精;抑阳是抑制情欲相 火,针对阳有余。 收心节欲茹淡,养阴抑阳摄生。 1.收心养心:人心不足,欲望无限,温馨声色等极易引发相火妄动,耗伤阴精。 2.护阴摄阳:顺应人体阴气生长盛衰,保护和调养阴气。 3.顺时避虚:脏腑盛衰应之四时盈虚,人须顺时而养,方可体强年寿。 4.节食茹淡:天赋之味,主张节食茹淡,反对人为之品避免辛热甘腻及餐餐厚味,来达到养阴抑阳的目的。 相火论:最早见于内经的运气学说。 相火明威:素问 *天元纪大论曰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 相火生理: 1.相火位置:寄于肝肾,即 “肝肾之阴,悉具相火 ”。

20、2.相火特性 :相火 “内阴而外阳 ”,以肝肾精血为物质基础,以阳动为功用。 3.相火作用:正常情况下,生生不息的相火是人身之动气,推动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4.相火与脏腑关系:相火寄存于肝肾之中,与胆,膀胱,心胞络,三焦也有密切关系。 相火妄动: .原因:主要有情志过极、色欲无度、饮食厚味等。危害:煎熬真阴,耗伤元气。 火证论治: 分为实火,火郁,虚火,采用泻火,发越,补益进行治疗。 1.实火可泻:火盛于内,劫夺阴气,必以苦寒治之。人壮气实,火盛癫狂,黄连解毒汤。肝经火旺,用左金丸。 2.火郁当发:火邪怫郁之证,泻阴火 升阳汤,升阳散火汤。 3.虚火可补:中气不足,味用甘寒。阳虚发热,

21、用补中益气汤。 阴虚火动病机:阴精下流,相火妄动可致阴虚火动之证。治则:滋阴降火,补阴必兼泻火。治疗:阴虚有阴精虚和阴血虚之分。阴精虚相火旺,大补阴丸治之。阴血虚相火旺,四物汤加知柏治之。 痰证论治 治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病因:情志忧郁,饮食厚味,外感无汗,滥投补剂,或脾虚水谷不运,或肾虚水液不行,或阴虚火动伤津,可导致气机逆乱,津液停滞而为痰。病机:多为脾虚,湿滞,气郁,火炎。 临床症候 :喘咳,呕利,眩晕,心嘈杂,怔忡惊悸,寒热痛肿,痞隔,壅塞,四肢麻痹不仁。 治则:实脾燥湿,治痰先治气,痰瘀同治。 方药:以二陈汤为基本方。 郁证论治 病因病机: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失节,久病

22、失调,导致人体气血怫郁,传化失常,郁久可化生热火。 郁证分为:气郁,胸胁痛,脉沉涩。湿郁,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痰郁,动则喘,寸口脉沉滑。热郁,闷,小便赤,脉沉数。血郁,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食郁,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平和,气口脉紧盛。 方药:郁证病在中焦,以气郁为 关键,治疗郁证重在调气。以苍术,川芎为主,用越鞠丸。 薛己 字新甫,号立斋,明代吴郡人。著作内科摘要名医杂著另有女科撮要本草约言 人以胃气为本 1.胃为五脏本源: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对人体至关重要。 2.脾胃与气血关系:薛己认为脾胃为人身之本,气血之生化又以中焦脾胃为源,生血必以调补

23、脾胃阳气为先。 3.胃气受伤,诸证蜂起:人体脾胃健运,气血充沛,则正气旺盛,邪气较难侵犯,若胃气受伤,脾胃虚弱,则虚证蜂起。某些外感疾病也是由于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引起的。 温补脾肾 薛己临 证强调调理脾肾,注重人体阳气,用药多偏温而力避寒凉,以免损失脾肾,常选用补中益气汤等(温补脾胃),金匮肾气丸(八味)及六味地黄丸以(补养肾命)。 1.温补脾胃:脾胃为健康之本,内伤外感引起的疾病多与脾胃有关。对于阳气不足,或虚火燥热,主张以温补之法升发脾胃阳气,使阳生阴长。 2.温补肾命:薛己既重视脾胃,又重视肾命。肾阴肾阳为脏腑阴阳之本,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 3.脾肾同治:虚损病症常见

24、肺脾肾俱虚,脾肾俱虚,阴阳俱虚,单纯治疗难以奏效,应培补元气,滋其化源,采用脾肾同治法。 脾肾虚寒,用四神 丸。脾肾虚脱,用六君子汤加姜,桂,如果不效,急补命门之火,以生脾土,用八味丸。 温补三法: 1.朝夕互补法:阳虚者,朝六君子汤,夕加减肾气丸。阴虚者,朝四物汤加参,术,夕加减肾气丸。真阴虚者,朝八味肾气丸,夕补中益气丸。 2.急证骤补法:急补方八味丸,独参汤,参附汤。八味丸用于肾元不固之危证。无根虚火上炎而见发热夜重,用八味丸引火归源,以固根本。火衰寒盛而见胸腹虚痞,急用八味丸回阳救逆。火不生土而五更泄泻,急用八味丸以补肾纳气,温补肾阳。独参汤治气血津液脱失。参附汤治阳虚气脱。 3.偏虚

25、纯补法:对单纯的阴, 阳,气,血单纯的用补发。 应用补中益气汤经验: 1.补益元气,重视升举。 2.升补阳气,据情而用。 3.合方灵巧,脾肾并重。 4.朝夕用药,治各有宜。 5.药物加减,审机而用。 6.择时服药,助脾增效。 7.经验治病,可资借鉴。 万全 字全仁,号密斋,明代湖北罗田人。师承家学,遥承钱乙。著作万密斋医学全书中儿科专著幼科发挥片玉心书育婴秘诀痘疹心法片玉痘疹 小儿生理病理 生理特点:形气未充,气血未定,易寒易热。小儿脏腑功能不完全,正气不足,外则易受外邪入侵,内则易受饮食所伤。 病理特点:心肝常有余, 肺脾肾常不足。 1.肝常有余:小儿发育迅速,如草木萌芽,生机勃勃,由于肝主

26、生发功能旺盛。 2.心常有余:临床上小儿常因心肝风同化实热动风之证多见。小儿纯阳之体,感邪易从热化。 3.肺常不足:小儿肺脏娇弱,藩篱不密,卫外功能较差,六淫疫疠之邪易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影响肺卫,出现咳喘,痰,哮。 4.脾常不足:小儿脏腑娇嫩,脾主运化功能尚未强壮,肠胃软脆,易饥易饱。 5.肾常不足:肾之精气是生命活动的根基,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肾精气相对不足,而无有余,发生病变也多以禀赋不足之病为特征。 三因致病说: 1.外感六 淫:穿衣不慎或感受外邪病者为外因。 2.饮食不节: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小儿不能自制或家长失于调护,极易导致乳食失节。 3.客忤,跌仆及水火烫伤。 优生优育观:优生

27、准备,注重胎养,细心护养。 优生准备: 1.婚配要求:合男女必当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 2.保精养血:种子之前,男子注重保精,女子贵在养血。 3.择时交会:要心情舒畅,情投意合,选择最佳受孕时间与交合地点。 4.调治疾病:月事不调,精血不旺,举而不坚,甚或阳痿,遗精早泄,均可影响种嗣。 妊娠期间戒房事,调喜怒,淡滋味 ,适起居,慎医药。 细心护养:生活调养,早期教育,精神调摄,勿妄用药。 养生四法:寡欲(节制饮食和性欲),慎动(形神活动动静适度,不可过度),法时(阴阳和则气平,乖则生病),却疾(不治以病治未病,既病求医)。 临证用药特色:注重调理脾胃,善

28、用丸散膏丹,用药中正平和,反对滥用攻补。 龚廷贤 字子才,号云林山人,明代江西金溪人。著作寿世保元万病回春 阐发脾胃理论 脾胃生理:脾胃为人身之本,五脏六腑之化源,脾胃健运,水谷精微化为荣血卫气,周流不息,长养经络百骸,滋养五脏六腑,维持脏腑协调一致的功能活动。 病因病机:饮食劳倦伤脾,嗜欲伤脾,饮食自倍伤胃,嗜酒损伤脾胃。 调治脾胃特点:因证论治,整体调治。 辨治泄泻经验:湿泻,胃苓汤。气虚泻,益气健脾汤。火泻,加味四苓散。痰泻,加味二陈汤。 食积泻,香砂平胃散。寒泻,附子理中汤。脾泻,扶脾散,八柱散,补脾丸。肾泻,二神丸。 辨治呕吐:外感寒邪(藿香正气散)。内伤饮食(藿香正气散加砂仁,神曲

29、,山楂)。胃气上逆(藿香正气散加木香,砂仁,白豆蔻)。胃热(清胃保中汤)。胃寒(附子理中汤)痰涎内聚(二陈汤)。水寒停胃(茯苓半夏汤)。胃气虚弱(比和饮)。 老年养生,衰老病机 :肾气耗伤,内伤脾胃。 创制抗衰方药:八仙长寿丸,五仁斑龙胶补肾。阳春白雪糕,延寿丹补脾。 张介宾 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明代会稽人。著作景岳全书类经 阴阳同源一体 1.阴阳一分为二。 2.阴阳互根互用: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 3.阴阳互藏: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涵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寓阴。 真阳论:阳气居于主导地位。 阴以阳为主,阳以阴为根

30、。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人是一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阐发阳非有余的观点。 1.形气 之辨:形体是基础,但阳气是生命活动的关键,因为 “一生之活者,阳气也 ”“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 2.寒热之辨:阳气是自然界各种生机的主宰, “阳来则生,阳去则死 ” 3.水火之辨:一切生命物质来源于 “天一之阳 ”,一切生活机能又是 “少火生气 ”的作用。 真阴论:既重视阳气,也未忽视阴精,认为阳既非有余,阴亦常不足。 1.真阴之象:人之形体。阴为精,阴成形,观察真阴之法,是通过 “观形质之坏与不坏 ”,以判断真阴是否损伤。 2.真阴之脏:命门。五脏各有阴精,又统归于肾,命门又是

31、肾的藏精之所。 3.真阴 之用:属水,命门的基础,命火养于阴水中,真阴之用实指命门水火的功用。 4.真阴之病:命门火衰与水亏之候。 5.真阴之治:水亏火衰皆在命门,真阴不足,既可壮命门之水,也可补阳以生水。 二纲六辨证:以阴阳为辨证之纲,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六变,以纲赅目。 1.辨阴阳:表,热,上,气,动,脉浮大滑数,药升散辛热,为阳。里,寒,下,血,静,脉沉微细涩,药苦寒为阴。 2.辨表里:风寒暑湿燥火为表。七情,劳倦,饮食,酒色为里。 3.辨寒热:寒属阴,或为内寒,或为外寒,寒多虚。热属阳,或为内热,或为外热,热属实。 4.辨 虚实:虚言正气,为正气不足,多内出之病。实言邪气,乃邪气有余,

32、为外入之病多有余。 左归丸: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茱萸,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六味地黄丸化裁而成。以纯补无泻,阳中求阴为配伍特点。主治:真阴肾水不足,津液枯涸之证。 右归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肾气丸加减而来。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或先天禀衰,或劳伤过度,火不生土,脾胃虚寒。 治疗虚损特色:阴阳相济,填补精血,长于温补。 重视药物四维:重视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前两为治世良相,后 两为治乱良将。 善用熟地: 1.功效,大补血衰,滋培肾水,填骨髓,益真阴。 2.范围:阴虚之证和许多杂症。 3.配伍规律:张氏善用且喜用熟地,注重配

33、伍,如熟地黄得升麻,柴胡能发散,得肉桂,附子能回阳,得人参则入气分,得当归,芍药入血分。 吴有性 创立瘟疫学说 字又可,号淡斋,明代姑苏洞庭人。著作瘟疫论。治学主张重视实践,勇创新说。 瘟疫病因病机:杂气是瘟疫发病的原因。 杂气致病特点: 1.传染性,流行性。 2.杂气致病有偏中性,即病种特异性。 邪伏募原:杂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 传变途径为表里分传。 传变方式:分为 4 类, 9 种。 1.向表传变:但表不里,表而再表。 2.向里传变:但里不表,里而再里。 3.同时向表向里传变:表里分传;表里分传再分传;表胜于里,里胜于表。 4.表里先后传变:先表后里,先里后表。 临床表现: 1.邪传于

34、表:症见发热,头痛身痛,烦渴,或有发斑,舌苔白,脉洪而数。 2.邪传于里:心腹胀满,胸膈痞闷,欲吐不吐,大便不通,热结旁流,协热下利,癃闭。 瘟疫与伤寒鉴别 1.病因:瘟疫感受杂气,可因六淫及饥饱劳累,精神因素而诱发;伤寒外感六淫,或单衣风露,或冒雨入水,或临风 脱衣,或当檐洗浴。 2.感邪途径:瘟疫邪自口鼻而入;伤寒邪自毛窍而入 .。 3.发病:瘟疫感久而后发,淹缠几日后忽然加重;伤寒感而即发,感发甚暴。 4.病位:瘟疫邪多伏于募原;伤寒邪在六经。 5.传变:瘟疫传变从募原分传表里,经不自传;伤寒传变由表及里,以经传经。 6.初起症候:瘟疫初起,忽觉凛凛,后但热而不恶寒;伤寒初起,发热恶寒并

35、见。 7.传染:瘟疫具有传染性;伤寒一般不传染。 8.治疗:瘟疫初起以疏利为主,下不嫌早;伤寒初起以发表为先,先表后里,下不厌迟。 9.预后:瘟疫虽汗不解,汗解在后,发斑为外解;伤寒一汗而解,汗 解在前,发斑为病笃。 治疗用药特色:疏利募原,辛凉发散,攻里通下,注意养阴,生姜护胃。 达原饮中槟榔,厚朴,草果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散,速离募原。 达原饮中加大黄,葛根,羌活,柴胡,生姜,大枣名三消饮,消内,消外,消不内不外。一使邪气溃散,二使表里分消,吴氏称 “治疫全剂 ”。 吴有性用承气汤攻里通下治瘟疫。 创立(三甲散)。余霖创立(清温败毒散)。杂气无象可见,无声无臭。 李中梓 字士材,

36、号念莪,又号尽凡居士,明末清初松江华亭人。著作内经知要医宗必读。 阐发先后天根本论 1.肾为先天之本: 肾藏精,主骨,生髓,肾气禀赋于父母先天之精气,是人资之以为始者。 2.脾为后天之本:婴儿出生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与气血以濡养五脏六腑及全身。 3.脾肾相互为用:肾精必须靠脾阳化生水谷精微不断充养才能充盛。脾阳要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4.先后天分治:治先天根本,则水火之分,水不足者用六味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火不足者用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后天根本,则有饮食劳倦之分,饮食伤者,枳术丸主之;劳倦伤者,补中益气丸主之。 5.脾肾同治:脾肾同补(补中益气,四君,六君,归脾补脾。六味,

37、八味,大补阴,左 归,右归补肾),补肾兼脾(六味丸补肾为主,再加补脾药),补脾兼肾(四君子,归脾补中益气为主配附,桂温肾阳助脾健运)。 重视补气补阳:补气重于补血,养阳重于滋阴。 治疗癃闭特色:清金润肺(车前子紫菀麦门冬茯苓桑皮),燥脾健胃(苍术白术茯苓半夏),滋肾涤热(知柏玄地黄泽茯通草),淡渗分利(茯苓猪苓通草泽泻),疏理气机(枳壳木通橘红),苦寒清热(上焦心肺栀子黄芪,中焦脾胃黄连芍药,下焦黄柏知母),温补脾肾(肾阳不足金匮肾气丸,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气虚利气散)。 应用膏方的特色: 1.补益脾胃(参术汤) 2.补益肺肾( 人参固本膏) 3.补肾益气(龟鹿二仙胶) 4.补益气血(琼玉膏)

38、 5.收敛固精(五味子膏) 李中梓脾肾同补体现了理脾不拘于(辛燥升提)治肾不拘(滋腻呆滞)。 李中梓认为水火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 叶桂 字天士,号香岩,别号上津老人,清代江苏吴县人。著作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主张博采众长,重视学术创新。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纲领:温热从口鼻入,侵犯肺卫,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咳嗽,咽红痛,口微渴,舌边坚红,苔薄白,脉浮数,宜辛凉轻剂,透解表邪。若热传气分,正邪俱盛,大热,不恶寒反恶热 ,汗出,口渴饮冷,苔黄燥,脉数有力,治当寒凉药清泻里热。若热入营分,或逆传心包,身热夜甚,口不甚渴,心烦燥扰,甚有谵语,斑点隐疹,舌红绛无苔,脉细数,宜玄参

39、,羚羊角清营凉血,养阴生津。入血分,身热,心烦,燥扰昏狂,出血,舌质紫绛,脉数,宜生地黄,牡丹皮,赤芍药,阿胶凉血活血,清热解毒。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肝风内动 病因病机:肾液少,水不涵木,虚风内动。平昔怒劳忧思,五志气火交并于上,肝胆内风鼓动盘旋,上盛而下虚。肝血肾液两枯,阳扰风旋。中阳不足,阳明络脉空虚,而内风暗动。阳化内风为主要病机。 治疗经验:常用滋肾,养血,益气,养阴之法培补正气,再用镇阳,和阳,潜阳之品以调和阳气之变动,达到熄风的目的。 养胃阴经验 病因病机: 1.素体阳盛,五志化火伤及胃阴。 2.五味偏胜,过食辛辣温燥使胃阴损伤。 3.素体阴虚,或年老液衰,复加外感温

40、热燥邪,劫耗胃阴。 4.热病后期肺胃阴伤。 胃阴虚常见于温病,咳嗽,肺痿,血证,泄泻,呕吐,虚损,不食,便秘,失音。 脾胃分治:不概用升阳益气法,而是主张脾胃分治。 1.胃属戊土,脾属己土,戊阳己阴,脾胃属性不同。 2.脾属脏宜藏,胃属腑宜通,脾主运化,胃主纳食,脾宜升则健,胃 宜降则和,脾胃功用不同。 3.李杲升补阳气,重在治脾,仲景急下存阴,重在治胃。 用药经验:治疗胃阴不足,主张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为主濡养胃阴,以恢复胃之通降功能。常用麦门冬汤化裁,喜用沙参,麦门冬,石斛,天花粉,玉竹,山药,生扁豆,生甘草。 辨治虚损病:虚损又称虚劳,是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虚弱症

41、候的总称。 叶桂治疗虚损的经验: 1.甘药培中:培中主张脾胃分治,脾阳虚以温补为宜,升阳为先。胃阴虚以养阴为宜,降胃为要。配用陈皮,半夏,茯苓,厚朴,麻仁补中有通。温补药中少济以柔药,粳米,木瓜 防劫阴。 2.血肉填补:猪牛羊骨髓,紫河车,龟板,鳖甲,鹿茸,鹿角胶,阿胶等血肉有情之品填补精气。 3.中下兼顾:虚损要中下兼顾,脾肾双补,补脾药加菟丝子,沙苑子,肉苁蓉,熟地,女贞子。补肾药加人参,茯苓,山药,陈皮,或早服八味,六味,晚服异功散。 4.静养节欲:劳损之症,急宜静养。远房帏,独居静室。山林静养。务宜怡悦开怀。 5.饮食调养:以饮食调养促其康复为主,提出 “食物自适,即胃喜为补 ”。 久

42、病入络说: 久痛入络。 治疗络病以 “通 ”为主。 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为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 则血伤入络。病久痛久则入血络。使用活血化瘀药通络时,常配辛散,温通,香窜理气之品,从而达到行气,散结,止痛的目的。 使用辛咸通络的虫蚁类药有 “飞者升,走者降,灵运迅速 ”,功效专注而迅猛。 王清任 又名全任,字勋臣,清代直隶玉田人。著作医林改错 瘀血学说 病因病机:王清任从气血立论,将瘀血病因分为虚实两类。 1.人之元气虚衰,无力推动血行,致使血停留于血管内而为瘀。 2.邪气与血所结而为瘀,包括寒邪,热邪,温毒之邪。 临床表现:白眼红赤,牙床变紫,癥瘕痞块,膨胀,痛处不移等瘀血证。

43、治疗方法:将人身分为内 外两部分,在外为头面,四肢,周身血管。在内以隔膜分上下两段,隔膜以上为胸中,称血府;隔膜以下为肚腹。 王清任临床治疗瘀血证常用方剂: 通窍活血汤主治头面四肢和周身血管血瘀之证。 血府逐瘀汤主治胸中血府血瘀症。 膈下逐瘀汤主治肚腹血瘀症。 少腹逐瘀汤主治妇人少腹积块,痛经崩漏,调经中嗣。 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中风。 治疗气虚中风 中风先兆:神志异常,感觉异常,肌肉肢体活动异常。 临床表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 病因病机:元气亏损是导致半身不遂的本源,倡导 “无风 ”论 。 治疗用药特色:王氏主张诊治中风应 “审气血之荣枯,辨经络之通滞

44、 ”。 根据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的病机,在创制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以补气为主,活血居次,标本同治。重用生黄芪,大补元气,畅通经络,促进血行。 脑髓学术价值:医林改错中立 “脑髓说 ”,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于脑的观点,质疑心主神明理论,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脑为髓海,可以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这是对内经脑髓,髓海理论的发展。王清任直接论证了脑的听觉,记忆作用,从解剖学的角度佐证了 “脑为髓之海 ”的理论,为后世医家 运用 “填精补髓 ”法治疗脑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活血化瘀法用药特色:与行气通络药物配伍。与补气药配伍。与清热解毒药配伍。与回阳救脱药配伍。 王士雄 字孟英,号潜斋,又号梦隐,半痴山人,睡乡散人,清代浙江海宁人。主张:博采众长,刻苦攻读,手不释卷,著书立说。著作温热经纬随息居饮食谱王氏医案 阐发暑气 暑邪性质:暑为夏令,有明显季节性,暑为天之热气,流金铄石,纯阳无阴,虽与火同类,但无由它邪郁遏化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