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泥石流成因分析及防治摘 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其中仅山地、高原和丘陵就约占陆地面积的 67%。复杂地形在催生出我国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为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埋下了伏笔。根据 2003 年11 月 19 日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394 号) ,我国常见的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的经济大省,也饱尝了各种地质灾害带来的生命经济财产损失。就广东省的泥石流发生情况、灾害形成条件、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关键词:广东省;泥石流;灾害特点;发生条件;防治
2、措施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3018502 1 前言 在东南沿海的省份中,广东省是地质灾害发生较多的省份之一。其中以滑坡、崩塌、泥石流最为突出。泥石流在广东省的发生频率虽不及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高,但其带来的经济损失和衍生灾害却是不容小觑的。据不完全统计,19752009 年,广东因泥石流灾害死亡人数达288 人,受伤 800 余人,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十亿元。广东复杂的地形地貌及气候因素,孕育了泥石流发生的诸多条件。广东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为未来五年各项工作的核心。做好灾害的防治,保障居民的人身财产
3、安全,是构建“幸福广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泥石流的分类及危害 2.1 泥石流的分类 泥石流是由降水在特殊地形的汇集作用下,夹杂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成因复杂多样,根据不同的依据,泥石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按泥石流的成因分类。可分为冰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共生型泥石流; (2)按泥石流的流体的物质组成分类。可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 (3)按泥石流流体性质分类。可分为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 (4)按泥石流爆发形式分类。可分为冲蚀式、浸润式、滑坡式; (5)按泥石流发生频率分类。可分为高频率泥石流、低频率泥石流;(6)按水源类型分类。可分为降雨型、冰
4、川型、溃坝型; (7)按地形形态分类。可分为沟谷型、坡面型; (8)按泥石流的发育阶段分类。可分为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衰退期泥石流、停歇期泥石流; (9)按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来源分类。可分为滑坡泥石流、崩塌泥石流、沟床侵蚀泥石流、坡面侵蚀泥石流。 2.2 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往往发生迅猛,破坏力强,兼具了滑坡和洪水的作用,因此其危害程度也高于单一的滑坡或者是洪水。其危害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对居民生活区的破坏。对于毗邻泥石流影响范围的居民区,其受到的破坏往往是惨重的,房屋被冲毁,农田作物被掩埋,人畜被冲走淹没,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沉重的打击。如 2010年 8
5、月 7 日发生在甘肃舟曲的特大泥石流,最终造成了 1471 人丧生,294 人失踪。 (2)对交通枢纽的破坏。泥石流冲入城镇村庄时,还会对其中的交通枢纽,如车站、铁路、高速公路、桥涵等造成直接破坏。泥石流涌入河道时,有时会在河道淤积,造成河水上涨淹没两旁农田、建筑物及道路,严重时甚至导致河流改道。交通枢纽的破坏除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外,还为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工作带来极大的难题,有时要在抢通道路上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使得救援工作不能及时的开展,由此带来的间接损失也是十分巨大的。 (3)对水利设施的破坏。 泥石流涌入沟渠、水库,淤积侵占设计容量,使其功能受损。严重时,使沟渠、水库完全失去实际功能而报废
6、。 (4)对矿产生产的影响。 主要是毁坏临近的矿区,造成矿坑崩塌,危害生产人员,造成停产停工,严重时,甚至造成矿山报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 广东省泥石流发生条件 泥石流的发生离不开两大因子的共同作用,其中地形地貌是泥石流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特定的地形地貌为泥石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影响泥石流的运动,同时也影响泥石流的规模和特性。而另一因子就是水,水不仅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泥石流的搬运介质。大规模的集中降水能够影响山体土壤的稳定性,渗入土壤中的水加重了土的重度,同时减小了土的摩阻力,纵向裂缝的积水也会产生侧向的水压力,增加凌空土体的不稳定性。降水的综合影响,很容易就会
7、导致裸露和不稳定山体的坍塌及滑坡,大量的石块土屑混入汇聚的降水中,最终导致了泥石流的形成。此外,人类的活动也逐渐在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中起到越来越大的影响。 3.1 地貌条件 在长期地壳运动、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下,广东省的地貌呈现出多样化的现状,而山地、丘陵和台地的总面积就占到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72.8%,其中山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将近三分之一。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地形有明显坡度,边坡陡峭的地区。广东省位于我国三大阶梯中最低的一阶,天然形成的自西向东的地形走势,为泥石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其中广东省泥石流多发的粤北山地的地势全省最高,其总面积 35828.4 平方公里,占广东省山区
8、总面积的 34.08%,有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 3.2 地质条件 作为泥石流组要的构成物质,固体物质的性状和分布情况也是泥石流形成的制约因素。地表岩层结构软弱、松散、容易分化、节理发,亦或是软硬相间的土层,都是能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广东省内地部分的地层发育相对齐全,各类地貌中以花岗岩构成的基岩岩石较为普遍。 3.3 气候条件 广东省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长冬短,降雨量充沛且集中。年平均降雨日达 114187 天,年平均降雨量在 13002500 之间,全省平均为 1777 毫米,其中近八成集中在汛期。加之常年受台风影响,使得广东省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每年的 4 到 9
9、月份。连续集中的强降水,使得土体的含水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重度增大,土颗粒之间的摩擦力也因水的润滑作用而降低,加之颗粒之间的缝隙被水填满,产生了向外的水压力。在以上几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极容易导致原本不稳定的土体发生滑坡、坍塌。这就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组成部分。 降水除了容易导致土体的不稳定之外,还为泥石流的触发提供了动力。连续集中的降水在陡峭且植被覆盖率较低的沟壑汇集成流,水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极易转化为动力势能,带动因坍塌滑落的土屑向地势较低的山脚流动,随着积聚作用,最终形成了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危害极大的泥石流。 3.4 人类活动 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力量已经
10、不可同日而语了,以往神话中的移山造田早已屡见不鲜。人类活动对地质地貌的影响也日益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植被的破坏。随着人口的增加,为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人类的生活圈不断扩大,森林开发,植被破坏,导致土体的抗侵蚀和保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量也随之加大。 (2)工程的建设。重大工程的兴建,城市外围的扩大,道路桥梁的建设等,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原本的地形,土体一经扰动,需要很长的一个周期,才能到恢复原先的状态。在此期间,如果受到强降水的影响,将则很快流失。 (3)矿产资源的开发。矿产资源开发之后所形成的地表坑洞及土方的挖动堆积,极易导致边坡失稳而引起滑坡等地质灾害。 4 泥石流
11、的防治措施及实例 泥石流一旦发生,由此造成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而且由于泥石流本身的灾害特点,发生时很难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进行人员财产转移。因此若能在根本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排除导致泥石流发生的因子,从根源上遏制泥石流的发生,那将是十分之有效的。 4.1 我国常用泥石流防治措施 4.1.1 做好灾害预警,为居民的转移争取时间 导致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因子有三个。陡峭且有利于集中降水的地形、地貌;大量的松散堆积物;短时间内聚集的大量的具有很大的动能的水源。虽说泥石流的发生具有突发性,但仔细分析泥石流的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生条件仍可总结其规律性。受上述三个因素的制约,泥石流的发生一般具备发生地点集中,
12、发生时间集中的特点。因此,在泥石流多发地区,应完善监测设备设施,以便能在泥石流发生集中的季节,做好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疏散。为居民的安全转移争取宝贵的时间。 4.1.2 提高防灾避灾意识,做好防灾应急演练 除了做好泥石流的预警工作,还应着重做好多发地区的灾害宣传工作,提高居民的防灾避灾意识。此外,还应定期做防灾应急演习,规划好灾害发生时的避难路线和避难场所,以便在灾害发生时,保证居民能及时疏散到特定的避难场所。 4.1.3 采取防治措施,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泥石流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如地形复杂,地势陡峭,常发生滑坡、崩塌的泥石流多发地区,应以采
13、取工程措施为主,生物防治为辅;而在地形较为平缓,条件较好的山体,应以生物防治为主,工程措施为辅。 4.1.4 人为划分泥石流危险区,植树造林恢复生态 对于泥石流常发多发区域,应标志危险区域,危险区域内不应再规划居民点、生活设施、基础设施。原有居民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快搬迁。不少泥石流是由于人类过度开采导致山体裸露而形成的,对于此类区域可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措施恢复土体的保水能力,因地制宜培育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薪炭林、工程防护林、经济林等,扩大流域内乔灌草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使生态得到恢复,截滞、拦蓄大量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它通过植物群落的地上和地下共同作用,达到“土
14、蓄水、水养树、树固土”的目的,从而逐渐控制泥石流的发生或削减泥石流的规模。 4.2 泥石流防治实例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 西樵山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西南部,是“国家级 风景名胜区” 、 “国家森林公园” 、 “国家地质公园” 、 “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 。然而,风景秀丽的西樵山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也遭受着地质灾害的威胁。 2006 年 8 月 3 日,西樵山北侧山体沟谷在热带风暴“派比安”的影响下,发生 18 处泥石流灾害。受灾人口近 1 万人,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 1.85 亿元。 由于西樵山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在采取防治措施时,还应考虑由此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当地根据西樵山北侧山
15、体坡面泥石流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活动特征及危害状况,依照保障安全、经济技术合理及施工可行的方针,针对泥石流的形成环境和活动规模,采取固坡清沟为主、预防排导为辅相结合的方式治理西樵山北侧山体的坡面泥石流地质灾害。采取的措施有: (1)对西樵山北侧泥石流的活动区域,采取有效的治坡、治沟和排水等工程措施,综合治理泥石流的形成环境,沟坡兼治,治沟为主,保证沟坡土体的稳定,达到防止发生泥石流灾害的目的。 (2)对泥石流沟道内残留的堆积物和沟口堆积物,采取相应的清淤、排导和拦挡等措施,尽量削减泥石流灾害的规模。 (3)开展植树造林,恢复山体斜坡地面被毁坏的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坡脚泥石流沟
16、口地带居民的房屋和人身安全。 西樵山北侧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于 2007 年底全部实施完工,经过 2008 年和 2009 年两个年度台风暴雨期的安全检验,西樵山北侧城区一带没有发生新的泥石流地质灾害,说明西樵山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解除了泥石流活动对西樵山北侧山体坡脚一带居民和建筑物的威胁,泥石流防治工程效果良好。 5 结语 泥石流是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也在近年来成为特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广东省泥石流的发生次数虽不及滑坡等其他地质灾害多,但由此产生的生命财产却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对泥石流的危害、成因的阐述,进一步加深了对泥石流的了解,也为泥石流的防治工作打下了了基础。从泥石流的成因可以看出,人类活
17、动的影响在泥石流的形成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也为我们防治泥石流敲响了警钟,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之根本,唯有和大自然和谐共处,人类才能拥抱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广东省防灾减灾年鉴编辑委员会.广东省防灾减灾年鉴(19952009 年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2009. 2严军,许琳娟,焦洪波.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防治C.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roadcast Technology and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3燕丽萍.广东省泥石流灾害综合分析J.热带地理,2009,29(4):335339. 4张建国,魏平新.广东省主要地质灾害发育特点与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14(4):4448. 5赵健.我国泥石流防治措施研究J.CHINA WATER RESOURCES 2007:5052. 6易顺民,刘卫平,卢薇.广东西樵山泥石流特征及防治对策J.热带地理,2010,30(6):656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