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的运用 赤壁赋教学中多媒体对研究性学习的促进 摘要: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信息丰富,有利于扩充知识面,帮助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借助多媒体这一特点具体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在教学的基础上推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赤壁赋以其丰富的人文性、哲理性、文学性一直 为学生所喜爱,借助这篇文章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扩展研究。 关键词 : 多媒体 建构主义 教学流程 参加暑假多媒体下的教学设计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更深入的了解了多媒体 对 教学的有效促进,同时更是对自己教 学理念教学设计的思想的更新和提升。 苏轼的赤壁赋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
2、,文质兼美 ,情理并茂 .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 ,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 ,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 .文章 “如行云流水 ,初无定质 ,但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 “.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 ,其他三篇则是唐文 李密的陈情表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的愚溪诗序 .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 ,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 .但无论是意境 ,情感或是理趣 ,都应该注重对 文章语言的鉴赏 ,即揣摩意境 ,感悟情感 ,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 .因此 ,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 “鉴赏 “二字 ,
3、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 ,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 “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 ,重视积累 ,感悟和熏陶 ,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 本节课依据的教学理念 主要如下 : (一)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 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2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
4、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教师、学生、教材、媒体这四个要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是彼此孤立地、互不相干地简单组合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 最优化教学理论 前苏联教育学家 巴班斯基在 70 年代初提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其实质意义在于强调通过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从而使师生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大的可能的良好教学效果,使学生得到最合理、最充分的教育与发展。最优化的标准是: 1、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个性特征和提高品德修养方面,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 2
5、、师生为取得一定效果只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 3、师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为达到一定的效果只花费最少的必要精力。 4、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效果只花费最少的经费。 实践成果的特色: 在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本课体现以下最优化标准: ( 1)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认知工具”作用; ( 2)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贯彻主体性的教育思想; ( 3)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指导者、教练、帮助者、合作者、教研者角色的作用; ( 4)重视过程性评价胜于结果性评价。 设计思路: 1、总体思路: 从诵读 研读; 从整体感知 深层评价; 从感性 理性的原则 2、第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
6、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3、第二课时,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3 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4、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扩展资源: 1、 苏轼的生平 : 学生收集、多媒体展示 2、 苏轼的相关诗文 : 学生整理 多媒体展示 评价工具或方法: 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 教学反思: 本课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
7、的教学 理念。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 借助多媒体 通过探究发现的。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 第三,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 第四,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不足之处: 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 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 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当然,教会学生方法,改变学生的习惯比任何都值)
8、本课点评: 本课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的特色: 1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在以上教学设计中,抓住本文是词赋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美读,熟读成诵。采用多种不同方式的读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读来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2 、注重培养学生比较阅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上教学设计中有两处比较阅读:赤壁赋与赤壁怀古内容之比较,赤壁赋与渔父之比较。老师注重引导学生。通 过比较分析,合作交流,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切实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的能力。 4 参考文献: 1 、教学过程最优化 :一般教学论方面 尤克巴班斯基 人民教育出版 2007 2 、研究性学习(美)宾 著,张仁铎 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作者简介: 刘宝萍:中学一级教师 本科 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郭进中:中学一级教师 本科 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