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摘要:河南高校在科研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成为不争的事实。文章在分析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制约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主要有高校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存在偏差、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不完善、企业的态度不积极以及投融资体系的发展不健全等,进而提出了加快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应对策。关键词: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 分析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找出制约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快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成为当务之急。 一、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河南高校科研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
2、高。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11 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2011 年,全省高校共承担科技课题 8210 项,获得科研经费约 12.63 亿元,共鉴定科研成果 966 项,出版科技专著 125 部,发表学术论文 28274 篇,申请专利 1162 项,获得专利授权 513 项。全省高校共获科技成果奖 165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5 项,国务院各部委科技进步奖 22 项。 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也明显增强。2011 年度全省高校承担并经验收的国家级项目 44 项,其中 973 计划项目 9 项,国家 863 计划项目 10 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13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项。2012 年仅社科研究项目中标国家项目就有 127 项,其中高校获得116 项,占 91.3%。比去年的 72 项增加 44 项,增长率为 61.1%;获资助经费 1760 万元,比去年增加 670 万元,增幅达 61.4%。立项数和资助总额再创历史新高,继续保持了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立项数超过 100 项的有 11 个省份,教育部在京直属高校、上海、湖北、江苏、湖南、浙江、广东、山东、河南、江西、四川。河南由去年的第 10 名跃至今年第 9 名。 二、制约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 1.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存在偏差 高
4、校对科研奖励的政策也是更多的注重科研的级别和数量。比如把论文发表的数量和发表刊物的级别、专著出版的数量和字数、优秀科技成果的获奖级别等作为奖励的标准,很少把论文、专著以及优秀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情况作为奖励的标准,这就导致高校科研人员在撰写论文更加关注基础性研究,更加关注论文发表的数量和发表刊物的级别,思想上就不注重论文的应用价值;撰写学术专著时也只关注专著的字数和出书的数量等,基本不考虑自己的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在科研选题时也更加注重能否中标而不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 2.中介的发展有待完善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重要发源地、科技成果的供给方,但目前大多高校本身并不具备将
5、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这就需要科研中介机构为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桥梁的作用,为科技成果做宣传、找需求,使高校科技成果找到可以孕育它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成长结果。而目前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还很不完善,比如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的科技从业人员,不能熟知科技成果、及时了解市场、通晓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法律问题等等,最终导致了高校与企业沟通不畅,两者之间的信息不能有效的流通就使得高校科技成果的供给需求对接不畅,制约了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 3.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作为科技成果的需求者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的受益方,然而现实中,很多的时候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采纳是缺乏积极性的。河南的企业也不例外。究其原因,
6、一方面,企业采纳科技成果的动力不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河南企业在吸收科技成果的时候关注更多的是生产要素外延的扩展,不很重视内涵的突破。另一方面,河南企业内在运行机制和体制的问题使得企业更注重短期利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长期性使得企业对科技成果不是回避就是想低价或免费获得,这就使得很多的科技成果游离于市场之外难以转化。 4.风险投资匮乏 科技成果的转化本身就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特性,因而对科技成果的投资也是一项高收益高风险的风险投资,这就需要有配套的风险投资体系。例如发达国家有十分完备的天使投资、创业基金、担保基金、风险资本市场等金融服务,这些在中国
7、还处于起步阶段,河南更是缺乏。这种情况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不相适应。针对河南来讲, 2011 年高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2011 年河南高校获得专利申请 1162 项,专利授权 513 项,但专利出售数仅有 20 项,出售数与专利授权数的差距除了专利本身的实用性以外,更多的应该还是缺乏足够的风险投资。 三、加快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1.完善高校人事考核政策 政策支持高校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目的是为了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获得经济效益,为经济发展服务。然而从河南省高校人事考核政策上来看却体现不出这一点,这就使得高校科技人员并不是为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而努力搞科研。这种认识的偏差急
8、需要我们完善高校人事考核政策,提高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建议高校在职称评定以及晋升考核时应当把科技成果的转化考虑在内,作为一个评定指标,给予适当加分,并根据转化后的经济效益给科研人员相应的奖励。也曾有学者建议科技成果转化给经济带来重大效益者可以破格晋升。2.发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在政府的推动下,美国于 1989 年成立了的 AUTM(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nagers) ,该机构的会员大多是高校和教学技术转移方面的负责人和职员,以及产业、政府和法律界的管理人员,该机构的主要作用是举办培训、搭建信息平台、举办年会等,事
9、实表明该机构的设立促进了专利数量的飞涨,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广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就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为科技成果的转化、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牵线搭桥和提供相关中介服务。河南也可以借鉴成功经验发展中介机构,同时由政府牵头,发动企业和高校整合各自的信息资源,共同投资建立功能齐全的网络平台和科技成果数据库,为科技成果的传递与交流提供畅通无阻的网络环境和丰富完备的信息资源支持,还可以降低高校、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促进供求的对接,同时加强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培养,着力培养一批跨学科、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中介服务人才,造就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使之能够更
10、好的为河南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 3.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在美国,超过 90%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过风险投资的帮助,而我国风险投资则仅为 23%,河南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风险投资的生存与发展,为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潜在的资金来源。 4.加强产学研政的协作 日本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制定了联合研究制度 、 研究交流促进法等,美国 1986 年制定的联邦技术转移法案授权联邦科研机构与州政府及企业的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等。这样的联合协作加快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河南也要鼓励高校与企业的联合研究与开发,这样一方面避免了高校科技成果供给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11、,另一方面也缩短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加强高校、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作,使校企合作在政府政策允许之内,也使校企合作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上海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就是在政府政策的的大力支持下组建的,已经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产学研合作的示范基地、高校师生创业的实践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基地。 5.制定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的法律法规 1980 年美国通过的拜杜法案加速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法案规定高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归高校,但是大学必须申请专利并
12、且要不遗余力的使科技成果商业化,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为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大学要与科技成果发明人分享许可收入等。这样的规定实际上是一种激励,在这种激励下,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许多大学建立技术许可办公室(TechnologyLicenseOffice,简称 T L O) ,成员由法律、商业和技术专门人才组成,主要致力于专利营销、提供中介服务等,由此大大加速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鉴于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极低、转化难的现状,也应加强立法,以法律的形式赋予高校有相当可观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潜在收益,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动力,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成立
13、以及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鲜活的榜样。 四、结论 河南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要有针对性的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首先政府应当为高校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次,高校应当转变传统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评价机制,建立一套以经济评价为主体的公正、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再次企业在完善自身各项管理运行机制的同时加强与高校的联合;同时中介机构应当能够在校企脱节的时候为科技成果转化担当好桥梁的作用。最终构建一个由政府、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组成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促进河南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李振国 陈金兰 魏世梅: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及对策J.河南科技 2010-05. 2李 平:粤港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比较J.科学研究,2006-12. 3李玉清: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及启示 J .中国高校科技,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