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生产能力与市场能力摘要:中国经济减速的原因:一是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导致的全球普遍增速下滑和我国外需乏力;二是新世纪以来国内为调控经济过热不断增加的行政管制;三是真实利率由负转正,使企业面临困难。中国存在生产能力过剩与市场能力不足的问题。应当有针对性地扩大开放,以对外投资带动对外贸易。 关键词:经济减速;生产能力;市场能力;化解产能过剩 中图分类号:F124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速趋缓使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凸现出来。面对这一局面,应当加大对外投资,为中国产能开拓全球市场,特别是开拓新兴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为此,政府应简化审批并加强金融支持,中国也要具有全球视野,抓住机会走进新兴市场。
2、中国经济升级版离不开有针对性的扩大开放。 一、经济减速及其原因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速明显趋缓。如图 1 所示,GDP 增长率从2007 年二季度的 15%降到 2013 年二季度 7.5%,三季度增速略微回高到7.8%。虽然短期“企稳向好” ,然而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几乎减半。经济减速对结构调整有一定好处,然而经济增速下行也使企业承担巨大压力。 三方面因素把中国经济增速拉下来。 一是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导致的全球普遍增速下滑和我国外需乏力。全球经济增速 2010 年 5.2%,2011 年降到 4%,2012 年降到 3.2%,IMF 估计今年全球增速只有 3%。由 G20 联手推动的
3、低利率和宽松货币刺激政策虽然暂时稳住了局面,使全球经济没有像 1929 年的大危机那样剧烈收缩,但是仅靠货币刺激难以维持经济增长。2010 年以后全球经济增速基本上呈递减态势,这对外贸依存度高达百分之六七十的中国影响很大。刚刚公布的国家统计局报告提到: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 GDP 的增长贡献率是-1.7%,拉低 GDP 为-0.1 个百分点” 。 二是新世纪以来国内为调控经济过热不断增加的行政管制。新世纪以来,尤其是 2002、2003 年以后,面对经济持续过热局面,国内大量采取行政管制方式进行调控。目前经济增速趋缓,但行政管制却没有去除,像一道道绳索捆绑着经济,所以目前国务院开始减少
4、行政审批。 三是真实利率发生变化,由负转正,使企业面临困难。经济增速趋缓使企业和地方政府面临“水落石出”的局面。压在他们头上的“石头”有三块:第一块是随收入增长不断上升的成本,第二块是债务压力,第三块就是“产能过剩” 。高速增长下行后,原来支持高速增长的生产能力现在变成大问题。然而真正清理过剩产能并不容易:将工厂关掉,一些工人会失去工作,数量过多会对经济、社会造成很大影响。如何看待过剩产能,实质是如何看待生产能力和市场能力的问题。 二、生产能力过剩与市场能力不足 与中国经济体量相比,中国制造业产能巨大,远超中国自身市场吸纳能力。如表 1 所示,世行数据显示,2010 年中国的制造业附加值占全球
5、 17.7%,美国占 17.1%;联合国数据显示,2011 年中国制造业附加值占全球 20.7%,美国占 16.8%。两组数据都说明中国制造业附加值份额已是第一大。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产能份额还要更大,比如制鞋业产能占62%。中国制造业产能附加值占全球 20%,出口占全球 11.1%,国内 GDP占全球 11.5%。从这三个数字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产能巨大, “卖的能力”和国内“消化能力”严重不匹配。 目前外需乏力,但也很难指望内需完全替代降低的外需。原因有四点: 第一,中国很多产能一开始就不是为内需而生,尤其是多年来扭曲的汇率机制导致国内外相对价格信号出现很大误差,使国内生产者产生错误价格预期
6、,布下过多产能,这些产能很难仅靠内需消化。 第二,不少地方、企业面临“三块石头”的挤压,成本压力、债务压力和产能压力需要时间来消化,不可能迅速恢复高速增长。 第三,寄予较大希望的城镇化难以马上刺激足够多内需。城镇化首先是体制机制问题,不把机制调整好,到处建新城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现在已出现一些地方投资不足与过度拥挤,另外一些地方出现“空城” 、“鬼城”的二者并存情况。 第四,改革释放红利需要时间,因为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改革,越留在后面的,改革难度越大,要改出效果需要时间。因此,尽管中国内需已经保持高速增长,然而要寄希望于内需达到全球 20%,与制造业生产能力相匹配,仍然非常困难。在这种局面下看
7、短期经济问题,中国继续开放非常重要,尤其要增强对外开放的针对性。 三、有针对性地扩大开放,以对外投资带动对外贸易 中国过去 30 多年的高增长是开放的结果,但过去的开放模式目前已遇到挑战。从建立特区到现在,中国的开放基本上是针对发达国家市场出口产品。发达国家有如下特点:第一,购买力现成。只要有货,他们就有钱买,而我们无非是把四小龙的生产转移过来。第二,商业通道现成,只要我们有能力生产出产品,香港的订单物流配送渠道、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就可以保证产品很快销售出去。最后尤其重要的是,发达国家有相当成熟的信用体系。 1980 年前后刚开始对外开放时,中国工人的收入只有发达国家工人的 1%,两个“海平面
8、”差距太大。我们的生产成本摆在这里,而发达国家有现成的购买力、现成的商业通道、现成的商业服务,这几方面条件结合就把中国经济拉动起来。中国只需大量造厂,然后借用发达国家城市提供的贸易服务金融服务和其他有关服务,借助他们的市场能力出口。这是为什么香港、新加坡以及很多发达国家城市借助中国发展机遇一直繁荣的原因,这也是我国工业化领先、城市化落后的原因。然而以 2007年的危机为拐点,发达经济体成熟的购买力、成熟的设施、成熟的体系遇到了全球化以来的一次大冲击。尽管这套体系还很成熟,但是吸收新增流量的能力下降了。 为什么中国继续开放还有潜力?首先,进口还有很大潜力。随着汇率扭曲局面的改观,人民币较快升值,
9、中国的旅游、境外活动、对外投资迅速升温。我们在降低关税、扩大进口等方面有很大潜力。另一个潜力是今天要讨论的重点,就是以中国企业面向新兴市场增加投资带动国内生产能力面临新机遇。 2007 年发达国家遇到重大挫折后,全球经济体量份额发生很大的变化。如表 2 所示,新兴市场经济总量占比从2000 年的 15.4%上升到 2012 年的 29.7%,G7 国家则从 65.4%收缩到 47.3%,非 G7 国家已经占据半壁江山。 如图 2 显示,中国的产能原来主要面向发达国家,如果发达市场能慢慢恢复,中国企业应对起来自然是熟门熟路。然而发达国家可能陷入低速增长“新常态” ,新兴市场国家的全球份额正在快速
10、增大,如果我们抓住新兴市场会有大机会。 如图 3 和图 4 所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近年来增长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增长余地。中国有生产能力,但相应的市场能力是薄弱环节。不过在全球化方面中国企业已经出现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华为、联想、海尔等。他们的全球布局非常好,虽然生产基地在国内,但订单不是靠发达国家中间商,而是靠自己一个国家一个国家打下来的,其销售渠道遍布全球、精兵强将多在国外。一批诞生于中国的全球公司在未来 510 年会非常耀眼。 表 3 数据显示,中国投资的主要流向目前仍然是发达国家。我们对新兴市场国家了解少、销售能力差。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还有一个很大区别是没有现成购买
11、力,但是有潜在购买力;没有现成成熟的基础设施以及很好的信用与服务体系,但是有改善的机会。这些都是中国的机遇。 可喜的是,现在可看到不少中国企业正在走向东盟、中亚、东欧和非洲等地的新兴市场。比如新疆、黑龙江农垦、中粮集团的“域外垦区与农场” ,用友的中小企业财务软件。新疆的一些民企投资中亚,不仅仅购买资源,而且介入当地的投资和建设,出现以对外投资带动对外贸易的新苗头。比如新疆特变电工到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投资就是很好的案例。这些国家与发达国家不同,虽然发展潜力很好,但现在缺乏基础设施。特变电工去承包大型工程,铺设电网、建立电站,与早年占地、买矿不同,很受当地欢迎。新疆另一家企业三宝实业,帮助中
12、亚国家建立工业园,就像当年新加坡帮助苏州建立工业园一样,这也是中国的强项。还有中亚食品研究中心,国内生产成本提高之后,将生产基地搬到中亚,把当地人送到中国来培训,培训完后再回到当地开拓市场,创立品牌。新疆有一批这样的公司。中亚国家固然基础设施落后,但中国可以建设基础设施,借钱给这些国家买中国的产品。对中国来说, “走出去”不仅是买资源卖产品,而且可以是投资基础设施,可以是“做好事” 。这个过程又可以带动国内产能,形成对外投资带动对外贸易新局面。 有学者提出, “对外投资带动对外贸易”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笔者认为有一定的区别,在此作简要的比较。马歇尔计划里有国际政治的问题。当时二战刚结束,西欧
13、需要重建,利用这个机会,美国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提出了这个政策。今天我们的形势当然不同,但对外走时民间的力量、国家的力量要有一个组合。民间走出去的好处是方向可以非常多,可以做很多尝试,但是要形成气候并看到效果,在开头还是很难的。比如现在对西开放当中新疆往中亚的大铁路怎么修,这民间去谈是够呛的。国家有地缘政治上的敏感性,因此应该利用好国际平台,比如亚洲开发银行,正在筹建的金砖五国银行,还有习近平提出的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要消除政治上的敏感性。国家的力量、民间力量具体怎样发挥作用,笔者认为还是从经验上来探讨。要试各种各样的办法,哪个办法管用就用哪个办法走出去。 有些学者担心当初发达国家进入市场,中国非
14、常欢迎,而现在新兴市场国家对中国进入他们市场的态度可能不一样,中国走出去是否会面临更复杂的形势?笔者认为,30 年是否所有中国人都欢迎外资来,恐怕也不是,30 年前中国人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也是差别很大。高层的争论,比如特区是不是租界,也是吵得惊心动魄。但是最后形势比人强。外资进入以后会给一个国家方方面面带来利弊,最后平衡下来的主流是什么,看清楚这些问题必要经过认识和实践过程。欢迎中国投资,也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欢迎。比如中国投资俄罗斯市场,第一拨是民间企业家去开发,开始俄罗斯很欢迎,但当时中国企业家走出去是短期行为,用鸭毛填充的衣服冒充羽绒服出口,结果俄罗斯市场垮掉了,俄罗斯商店最后甚至挂着“本店不
15、卖中国货”的牌子。即使在一个国家内跨地区投资,比如广东人到北方来,都会遇到很多挫折,最后生意把天下打通都有很多磨合过程。所以我们只能说对外投资这个趋势有没有、机会有没有,剩下就是做的怎么样,做的当中学习能力怎么样,能不能不断调整找到办法。当然,前文只是从经济分析中看有这样一个以对外投资带动对外贸易的途径和机遇值得注意,并不是说国内产能就不要调整了。要调整,但是不可能一天降下去那么多产能。有一个方法是试试看,试试新兴市场。 还有一些学者提出,我国现有的走出去的模式都是企业营销能力在国外,生产能力在国内。但从中国企业成本竞争力来说,在国外生产,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更占优势,而且现在有一些国家保护自
16、己本国就业,因此对外国投资在政治上有一些限制。另外从中国自己发展经验来说,国外企业来中国投资也是在当地设厂。认为从这三方面来说,生产能力留在国内这种模式是否不太适合解决中国自己产能过剩问题?笔者认为,以中国自己经历为例,国外在中国设厂大大增加了对发达国家产品的购买,正因为在此生产,需要大量进口配套产品,比如设备,至于哪些产品在当地产哪些产品运进来这是复杂的商业计算,但是总的来说,来回次数多了,流量就会增大,但这不是简单替代关系,而是互相补充的。其带动的量惊人,尤其在早期阶段。胡应湘投资修广州高速公路的时候,连简单的设备都得进口。具体情况取决于前往投资的国家是什么状态,自身资产能力等。越是在发展
17、早期越依赖远地供应能力。 还有人认为,目前我们走出去的大多是低端产业,这是否是结构性产能过剩的调整,或者只是低端产业的转移。低端高端只是人为的划分。如,河北一个钢铁公司在缅甸投资非常好,不是去炼钢,而是在当地从事基础设施,建电站、发电设备等方面的投资或贸易。其实中国不仅仅是低端产业产能过剩,能力强,中国在有一定技术和资本含量的产品方面进步非常快,比如机器设备、造船等等。走出去应先不涉及高端与低端的问题,哪个端都有机会。只要去新兴市场看看,经济发展起来后联动性是非常强的,特别是形成新的产业链后,需求将会超出预计。中国经济自身发展的经验就是如此。 四、全球视野、机会与人才成长 微观上看,不少企业已
18、经有面向新兴市场的动向,但仍需要两方面政策支持,一是简化审批,二是金融支持。金融支持要与产业结合,要为中国产能开拓海外市场提供金融支持。这方面可以学习发达国家投资经验,比如改革初年谷牧副总理访欧时,德国总理就提出可以向中国提供设备贷款。也可以支持中国在外的 BOT 项目。如果政策对这两方面进行支持,中国开放也将出现“升级版” ,并以此支持经济转型和升级。 未来人才趋势也是要往新兴市场走。现在经常听到三种信息:一是大学生就业难,年轻人购房和生活成本压力巨大;二是出国旅游的国人不断带回国外的商品和物业比国内便宜,相对价格条件在发生变化的信息;三是中国企业在新兴市场经常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这三方面信
19、息提示年轻人与其在国内“受煎熬” ,不如找机会出去闯一闯。这里为大家介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故事。熊彼特 1906 年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到伦敦游历,拜访马歇尔。但无论是在伦敦还是回维也纳,都难有称心的工作。“在那个时代,有进取心的年轻人若有豪奢的品位、收入不丰,又有妻子要养,通常会到东方去碰碰运气。也许是葛雷蒂斯向他建议,对一个受过法律训练但没有经验的人,在开罗的赚钱机会应该优于伦敦或维也纳” 。经过一番考量,熊彼特婚后很快和妻子“随着避冬的燕子南下埃及”。目前国内大城市生活成本巨大,4000 元人民币在北京上海生活艰辛,但在一些暂时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首都可能生活得挺好,并可能有更好机会来历练提
20、高自身的能力。有胆识的年轻人应该勇于走出去,并在当地扎根实干。此处强调人才观念的原因,是因为学位一高,人的束缚就多。到俄罗斯考察,莫斯科郊区蔬菜棚连绵好多平方公里,是我国吉林省的农民开发的,其在俄罗斯已经十几年。在莫斯科超市的菜很多都是进口的,非常贵,因此利润很大。俄罗斯土地又好又多,塑料大棚技术都是成熟的,中国人只要肯干,都能赚钱。但在一个地方站住了脚,边防、移民局就会来敲竹杠。所以,就得不断打游击,换地方。这样已经在俄罗斯十几年了。这些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反而敢打出去。而现在的问题是要把这个板块的东西深挖出来,大规模地以对外投资带动对外贸易,那么人才就非常重要,而人才就有一个观念的问题。
21、五、总结 综上分析,总结出如下几点。 第一,中国经济增速高位下行不可避免,因为过去依靠发达国家繁荣拉动外需的局面发生变化。 第二,形势变化带来两方面困局:一是“水落石出”后企业和地方政府要应对成本、债务、产能三块“石头” ,二是从整体结构看生产能力与市场能力不匹配问题突出。 第三,应对这个困局的一个可能方向是面向新兴市场进行对外投资,为中国产能开拓市场。中国不能完全靠内源式发展,中国经济的升级版离不开有针对性的扩大开放。化解产能过剩还要防范负面风险。任何事情都有风险,过剩产能风险就挺大。处理产能的风险是银行的资金与就业的风险,处理起来不会很容易。笔者不是反对国内对过剩产能采取动作,但客观地看这个事情不会像说得那么容易。它有很强的滞后性,都是活生生的人,关一家工厂就有很多人失业,谈何容易。所以处理产能过剩要两条路并行,一方面是在国内升级收缩转移;另一方面是向外谋求出路。 有针对性地扩大出口开放的过程需要策略调整,需要简化审批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