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对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29328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对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农民对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农民对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农民对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农民对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农民对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摘要:了解农民对新民居的居住意愿是当前农村新民居建设实现供需匹配均衡的一个重要前提。农民的心理感知、农民群体性外部比照是影响农民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关键内部因素,但二者对农民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影响并不一致:农民可以提高心理意识形成能动的新民居居住意愿;农民个体与入住新民居群体的比照可以增进其新民居居住意愿。新民居政策宣传沟通和外部环境变化是影响农民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外部因素。改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能更好地满足农民对新民居的消费需求。 关键词:农村新民居;扎根理论;农民居住意愿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5-004

2、6-05 当前,农村新民居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新民居建设对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及农村生活环境,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建设用地,同步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带动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对建设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居住舒适、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发挥促进作用。在农村新民居建设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建设的效率、质量和公益性,而且要特别关注农民的居住意愿。农民对新民居的居住意愿直接影响农村新民居建设的供需均衡。本文旨在从农民新民居居住意愿的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双层维度,探索影响农民对新民居居住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更好地满足农民对新民居的消费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调

3、查设计和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质化研究方法,构建农民对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框架。 本研究针对受访农民发放调查问卷,通过与农民一对一的访谈获得资料。由于考虑到年龄、文化程度和受教育水平的差异对问卷结果的影响,本研究要求受访对象的最低文化程度是初中或以上学历,年龄是3060 岁的已婚农民。考虑到调查对象的全面性和研究广度,也访问了三位 2030 岁的未婚青年农民和三位 60 岁以上老年农民。样本数的确定按照理论饱和原则,最终共选择 30 个受访农民。 调查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如果有农民不愿意入住新民居,您认为为什么没有人住?没有入住新民居的主要障碍是什么?第二,您认为怎样才能使农民从“传

4、统民居”向“农村新民居”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第三,您认为政府应制定哪些政策来推动农民人住新民居?第四,您及您的家人是否愿意入住新民居?您觉得入住新民居存在哪些主要障碍?第五,您觉得如何通过宣传才能更有效转变农民入住新民居的意愿和行为?第六,如何才能让农民人住新民居收到实效?在调查方式上,采用面对面访谈为主、电话访谈为辅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在技术处理上采用思维导图软件(Mind jet Mind managerPr07.0)进行开放性译码和选择性译码编码处理,形成编码图基本结构,进而构建影响因素模型。 二、影响因素和概念框架 (一)开放式译码 开放式译码是对原始访谈资料所记录的任何可以译码的

5、事件给予概念化。首先,尽可能减弱研究者的定型效应和个人偏好,尽量使用受访者的原始访谈记录,从中发掘初始概念,共获得 420 余条原始语句及相应的初始概念。其次,完成概念范畴化。本文剔除频次低于三次的初始概念,保留频次出现四次以上的初始概念。表 1 对每个范畴只节选了三条原始语句。 (二)主轴译码 主轴译码是连接一个范畴和它的副范畴,把资料重新整合,通过把独立范畴整合和连接起来,找出并构建独立范畴之间的潜在逻辑联系,实质上就是发展范畴,使范畴更严密。根据不同独立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逻辑次序,对不同独立范畴进行重新归类,归纳出农民个体感知、社会参照规范、新民居沟通宣传和外部环境变化等 4 个轴心范

6、畴。 (见表2) (三)选择性译码 选择性译码是从主范畴中挖掘“核心范畴” ,是以阐明“故事线”的方式进一步系统地处理范畴之间的关联。本文用搜集来的资料以及由此开发出的范畴、关系等发掘一个可以扼要说明全部现象的核心,即故事线。根据资料所呈现的因果条件、脉络、策略及结果等译码,选择核心范畴,将其系统地和其他范畴进行联系,验证之间的关系。 (见表 3)基于确定的核心范畴,构建农村新民居居住意愿影响因素概念框架。 (见图1) 根据农村新民居居住意愿影响因素框架可以看出,农民个体自我心理意识、农民群体比照两个主范畴是农村新民居居住意愿的主要心理因素。其中,农民个体自我心理意识是内部心理因素,农民群体比

7、照是社会心理因素。农村新民居居住意愿是农民自我心理意识和外部的农民群体比照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新民居建设政策宣传和外部环境两个主范畴是新民居居住意愿的主要政策引导因素。其中,新民居建设信息和政策信息宣传沟通会影响农民自身个体心理意识和农民群体比照,从而影响农民入住新民居的意愿,外部环境变化则通过影响农民居住新民居行为的消费成本、便捷性等外部条件,进而影响农民入住新民居的意愿。此外,新民居建设宣传沟通与外部环境互相补充、互相影响,二者结合起来影响农民对农村新民居的居住意愿。而农村新民居外部环境变化同样对农民个体的心理认识和农民群体比照产生影响。 三、提高农民对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建议 (一)提升农

8、民个体心理意识,实现农民个体意识和新民居居住行为的有效关联 农民个体心理意识是农村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内部心理影响因素,它通过影响个体对新民居的心理偏好从而促进行为发生。通过访谈和实证研究,农民对新民居的认识、知识了解、感知效果等因素对新民居居住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农民入住新民居的个体心理意识,对促进农民的新民居居住意愿会产生正效应。反映到政策引导上,就是从农民对新民居的个体心理意识出发,对农民多做调查研究,把农民的心理意识嵌入到新民居建设中,分类区分和整合,对新民居的规划、建设、分配和消费等各环节制定符合农民心理意识的政策措施。 (二)通过农民群体比照的示范效应增进农

9、民的新民居居住意愿 本文中新民居居住习惯、政府对新民居的态度、新民居入住标杆等群体比照会改变农民的观念和意识,对农村新民居居住意愿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由于农民的信息渠道狭窄,自身诉求能力较弱,对新民居建设的重大工程自我认知和参与均较匮乏,其意愿容易受到周边各种参照群体的意识或行为的影响。当周边参照群体对农村新民居的正向信息被其作为有用的借鉴信息予以参考时,农民群体比照就会对农民的新民居居住意愿产生影响。二是农村乡土社会具有高外部影响特征,农村面子文化、农民比照其他农民群体的压力、政府舆论导向对农民个体消费行为影响比较显著。当农村新民居成为农民比照群体的主流生活住宅和生活方式时,农民个体由

10、于从众心理和自我收益比较,一般趋向满足农民比照群体的主导意愿,即“随大流” 。因此,农村新民居政策引导应积极通过农民群体比照的新民居居住示范效应引导农民增进居住意愿。(三)通过宣传和外部环境调整共同影响农民的新民居居住意愿 新民居建设宣传的引导对策应具有针对性,尽可能贴近农民的心理意识;沟通宣传要及时、主动、持续、广泛,宣传沟通手段避免说教式空洞的沟通,应多采用激发农民对新民居认识的真情实感沟通或采用更多的样板房形式的新民居体验式沟通。利用新民居建设宣传和外部环境调整共同影响农民农村新民居居住意愿。在调查中,发现外部环境变化往往间接影响农民的居住意愿,新民居建设宣传和外部环境变化需要相互补充、

11、相互配合,并共同作用于农民新民居居住意愿的选择诉求。因此,在政策引导上,新民居建设宣传应结合本地农村实际,采取的措施才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四)通过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农民居住意愿 理性的农民在农村新民居选择意愿及行为上,其内在心理影响因素是对新民居居住的风险和利益的权衡,在权衡过程中,农民往往根据内在自我心理意识和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判断。反映在外部环境变化上,就是农民希望通过满足成本收益性、生活便捷性、传统生活习惯等基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前提下,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因此,为真正实现农民居住新民居意愿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政策引导上应通过制定新民居经济补贴、降低购房价格、合理规划户型和居住区、新民居质量监管、完善新民居社区公建配套设施等多层面的激励与约束体系,确保农民在新民居居住上真正实现居住便捷、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支付成本低和符合传统生活习惯等。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存在对新民居消费价格、户型合理性、新民居建筑质量及生产和生活的便利性等意愿需求。今后,在政策设计上应注意从农村新民居消费价格或购房消费补贴的经济激励、新民居建筑质量监控、新民居合理规划等方面进行科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