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髓、主题、核心与目标.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3822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髓、主题、核心与目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精髓、主题、核心与目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精髓、主题、核心与目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精髓、主题、核心与目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精髓、主题、核心与目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精髓、主题、核心与目标【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自然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科学继承和发展。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部分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自然观应主要包括思想精髓、理论主题、价值核心和发展目标四个构成要素。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理论的科学内涵,把握其基本构成要素,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加快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自然观;精髓;主题;核心;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事关人民福祉、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

2、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相比 5 年前党的十七大报告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达 28 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大幅增长至45 处,同时,值得关注的是, “自然”也成为报告中的又一个关键词。同时,报告也首次以独立篇章的形式详尽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体发展战略。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自然观基本形成。马克思主义有着系统而缜密的逻辑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自2然观也有其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的科学体系。根据十八大

3、报告中相关论述,可从思想精髓、理论主题、价值核心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对其构成要素加以探讨。 一、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本质要求,也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精髓。这一思想精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自然观形成过程中应表现的更为明显。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自然观形成的全过程,可以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上的每次深化、在理论上的每次突破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自然观也正是在继承、坚持和发展这一思想精髓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教训而最终形成的。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

4、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的国内外发展形势,在总结和吸取第一代领导集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要有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化作保障的观点,形成了一系列的有价值的生态保护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首先,强调谋划长远,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1978 年,中共中央在批转了国务院环保领导小组工作汇报的时候就指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1981 年,国务院在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强调: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注意经济规律,同时也要注意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同时,倡导

5、全3民参与、义务植树、绿化祖国。此后,在 1983 年的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上,环境保护被确定为国家的基本国策,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战略问题而逐渐被党和国家所重视。其次,以制度化、法制化手段保障生态环境建设。1978 年 3 月,我国在第三次宪法修订中明确规定了“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这就把环境保护上升到宪法的高度。此后,先后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通过。在此基础上,1984 年 5 月,国务院决定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专门负责协调各部门间的环保问题。这些变化昭示

6、着制度化、法制化推进已经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第三,以科学技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邓小平多次提出要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着力点。1983 年,他在同胡耀邦等人谈话时强调:“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 ”这些思想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打上了科技烙印,林业工作者以此为指导,在遗传、育种、森林护理等方面,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引进吸收,很大程度上服务了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扭转对生态环

7、境建设的功利性认识和做法。面对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央逐渐认识到单一的经济绩效并不是解决所有发展问题的灵丹妙药,经济的发展必须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而不能走边污染、边治理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在41996 年 7 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和 1998 年召开的计生和环保座谈议上,江泽民着重阐述和强调了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思路,并要求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将这一思路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其次,明确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纳入国家发展规划。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

8、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1995年可持续发展战略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 。1997 年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正式写入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写入报告。再有,建立和完善公众广泛参与的生态环境建设机制,注重法制规范。江泽民强调

9、,环境保护不能单纯地依靠政府,还必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动员公众参与,同时将人口资源环境法制工作要切实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使环境保护工作形成社会合力。1998 年,他在一次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鼓励群众参与环境保护,同时要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宣传工作” 。 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 强调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道路。党的十5七大首次在反思传统生产方式、经济模式和工业文明理念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一重要概念,并将“人与自然和谐” 、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十七大报告指出:“

10、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报告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思想的飞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我国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以独立篇章形式详尽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发展理论的总体发展战略中。至此,标志着我们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实现根本转变,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自然观基本形成。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

11、自然观始终坚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经过不断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基础并根据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增添了新内容。新时期新阶段,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日益严峻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适时提出不再以 GDP 论英雄、不再片面以 GDP 指标衡量发展质量,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而是大力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社会主义生态自然观,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自然观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层上最终形成,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开辟了中国特色社6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二、理论主题:建设和

1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自然观有着鲜明的理论主题,这个主题就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党探索和回答了“实现怎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 “什么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两大基本问题。对这两大基本问题的认识程度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创新和丰富程度。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自然观需要首先破解一个基本问题。发展方式是一个大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方方面面,具体到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中国的到底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核心是社会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本质问题,怎样发展,核心是社

13、会主义生态自然观的道路问题。围绕着生态建设“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这个问题,邓小平把消除污染、保护环境和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化作为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标层次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生态自然观建设的基本规律。围绕着“怎样发展”这一基本问题,以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指导思想、实施策略、法制准备和科技保证等方面比较系统地初步做了回答。在这些探索的基础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力扭转人们对生态建设的错误认识,在健全法制、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倡导大众参与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于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任务

14、,着力于实现建设方式的改进,把“生态良好”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7友好型社会”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首要基本问题最终得以回答。 什么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是坚持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自然观必须明确的根本问题。它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说后者是血肉和躯体的话,那么前一个问题则是思想和灵魂。社会主义生态自然观是一个组织严密的逻辑体系,是抽象化、系统化的生态发展观。建设美丽中国,关键是要实现生态发展观的与时俱进。从邓小平到胡锦涛,从强调人与自然相协调到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

15、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从以科技、法制等手段推动和提倡“全民植树、绿化祖国”具体方法的推广到综合运用经济、法制、科技和教育等手段,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和带领下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认识和实践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仍在继续深化。就其本质意义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自然观是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它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基本原则,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基本建设思路,涵盖了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制度建设等内容。显而易见,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主题,在认识和建构这一理论的过程中得到深刻体现。 三、价值核心

16、:以人为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最高原则,从根本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8设“为了谁、依靠谁和满足谁”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核心无疑也是以人为本。首先,以人为本在“为了谁”的问题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强调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和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是否有利于人民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评价工作成败的基本标准,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生态环境问题。其次,以人为本在“依靠谁

17、”的问题上,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紧紧依靠人民,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意识,推进经济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再次,以人为本在“满足谁”的问题上,强调不能再造成生态文明的建设的地域、阶层差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必须惠及全体人民,检验的标准也必须是全体人民在生态环境方面利益的最终实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国家的发展最终还是要落脚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和满足上。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深水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利益结构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反映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呈现出复杂多发

18、趋势,社会各界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呼声越发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满足最大多数人对于生态环境方面的利益诉求,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到当合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自然观说到底是以人为本的生态自然观。一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历史就是一部追求发展9和幸福的奋斗史,其目的就是要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相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只有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权益、价值和自由,关注人的发展潜力、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党的执政基础才能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展现其优越性。因此,以人为本在中国特色社

19、会主义生态自然观中的价值核心地位是客观的,也是必要的。 四、发展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名族永续发展是社会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和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它具备当今世界一切生态自然观的科学性,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道路的中国式生态自然观。 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过程中,先后形成邓小平关于资源可持续化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思想、江泽民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及胡锦涛关于科学统筹人与自然、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态文

20、明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形式。 首先,中国式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实现。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自然观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等老一辈领导人和领导集体的建设思想,强调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实现只能走自己的路。改革开放 35 年来建设生态文明的最显著成就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相统一,在加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使得社会主义的10本质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展现。实践正在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自然观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最优路径选择。 其次,把吸收、借鉴西方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经验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

21、明必要条件。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可以反思西方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训与挫折,通过顶层设计、逐步推动和强化国民素质来尽可能避免西方国家建设生态文明中的负面效应。同时,不应该抵制和排斥资本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反,在很多环保、节能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领先于中国,要加强交流合作、认真学习和多多借鉴。为实现这些要求和目标,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更为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表明,没有对内的改革和对外的开放作条件,就不会有国家的富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旺发达。 第三,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从 197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正式出台到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独立成篇、系统阐述其战略目标和评价体系,我国的生态文明体系基本形成。从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四个现代化”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 “五位一体” 建设,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战略目标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路逐步清晰、方法日益成熟,这不仅反映了世界生态文明发展的潮流,也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