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回归教学研究的原点摘要:探究是教学活动的本性,教学情境的复杂化决定了任何单一的程序、策略和方法都难以充分解读教学现象和解决教学问题。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开展教学研究,合乎教学活动本性的教学研究是基于真实情境和问题解决的现场探究,而不是简单套用常规研究方法。它必须直面教学活动的复杂性,以问题解决为旨趣,不拘固定的形式和手段,案例研究、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反思等是其主要形式。 关键词:教学研究;形态;方法;思考 中图分类号:G40-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11-0003-05 我国的教学研究面临着范式转型的挑战。我国教学研究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各自积累了具
2、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成果,但一味追求“定型化”是我国教学研究的习俗。近代以来,随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研究样式和方法论, “案例研究” 、 “叙事研究” 、 “行动研究”以及“反思性实践家”等概念,作为冲击“定型化”研究的矢量,开辟了教学研究新的平台。 一、作为社会活动的教学研究 随着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认识深入人心,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共识。作为其中的核心内容,提升教学研究的水平、改进教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但当前学界在教学研究中时常存2在为强调教学研究的科学性而将其与技术研发活动等而论之的现象。重视教学研究以及希望扩大教学研究成果影响的意图无疑是美好的,但将教学研
3、究与技术研发做比较是否忽视了教学研究的特殊性?作为有显著文化历史性且与具体的情境密不可分的教学研究能够像自然科学研究那样重复进行吗?其研究的过程与成果形态能够等同于一般性的技术活动过程与成果吗?认真厘清相关认识,对于准确地把握教学研究的本性和高效开展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但凡研究,均始于问题。劳丹认为,科学的本质是一种解题活动,其首要任务是研究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问题是科学思维的焦点。教学研究也概莫能外。通常,依据问题的起点、目标、允许的操作(运算)的不同,可将教学研究的对象分为常规性问题和非常规性问题。常规性问题的边界比较清晰,知识体系较为规范。方法和策略形式化色彩明显,问题的解决通常有自
4、身规范和方法路径,过程与结果可以预设并做精确的检验。非常规性问题在起点、目标、允许的操作三方面则是开放多元的,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变化性,由此决定了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以及所获得的结果具有多种可能性。 社会问题多由价值、规范和利益冲突引起,其本身充斥着各种社会和文化冲突,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内容和形态具有生成性、建构性和异质性。顾及到这些因素,判断解决社会问题所采取的方法是否科学就必须考虑其总体性,将问题回归到特定的情境中去。社会问题与技术问题在性质及其解决策略上的不同要求我们需准确把握两者的差异。采取合乎问题性质的策略和方法,这也是认识和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思3路。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如果采取原
5、子论的思维方式,孤零零地择其中的某一方面做出判断,或不顾自身实际简单地援用某种套路或技术路线的策略,这就与问题本身的性质相矛盾了。 总的来说,常规性问题的客观化属性使得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所采取的逻辑框架、技术路线和操作具有很大的可复制性和推广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模拟或仿效。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无须过多地考虑时间和情境因素。但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则对参与者的态度、策略、方法等有较高的要求,它最终能否得到圆满解决取决于研究者能否以甘做牺牲的价值取向使环境、条件等因素发生变化,或者是否能够充分考虑社会伦理和人性特点来化解价值、规范和利益的冲突。在解决社会问题时。研究者本人如果置身于事外,试图以冷静自
6、知的客观姿态去认识、剖析、阐释社会现象,忘却了自己身处其中的前提事实,会使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机械化、模式化。在这个意义上,解决社会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不具有复制或模仿性。 教学是教和学双方共同构建的具有鲜明社会历史性的活动,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价值和功能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教学的社会历史性决定了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具有显著的非常规性,它需要充分地运用实践智慧,一切以问题解决为基准,依据问题情境、问题性质、产生原因以及自身的条件等灵活地选择研究方法。既不能拘泥于某种既定的技术路线或套路,也不能简单地照搬或模仿常规科学的研究方法。 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现实中时常出现不考虑具体情境而简单套用常规性
7、问题解决方法的现象。这种将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转化”方4法引用到教学研究领域、把教学研究与技术活动相提并论的做法淡化了教学问题的探究性,在实践中带来了教学目标预设化,教学内容、方式模式化的弊端,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也陷入到一味思辨推理、逻辑建构的境地,教学理论成为为教学立法的“教规” 、 “手册”知识。这既背离了教学以促进学生更好发展为宗旨的理念,也扭曲了教学方法的学术本性。二、教学研究是基于情境。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探究活动 维果斯基在“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中提出,人类所有有意识的活动都发生于特定的情境中,无论是情境还是当事者都有其独特的社会与历史文化背景,其所进行的活动也会沿着这些经验的文化和历史
8、脉络而展开。教学现象和问题的生成有其自身的文化历史基础以及由此导致的发展脉络,对它们的研究和解释必须要基于对文化历史背景的理解和把握展开。 维果斯基的理论对于正确认识教学研究具有方法论价值和启示意义。“教学是试图借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丰富教学交往互动为目的的活动,交往互动在其中发挥着比那些可以被去情景化的教学要素(如知识、教材等)更为深刻的作用。 ”进入到教学活动中的每个人都会带着自己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经验并对教学活动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正如有关学者所揭示的那样, “它不但呈现出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现象,还存在着因果关系在过程中不断相互转化,致使很难分解变量。 ”面对如此的复杂状态,如果试图要解决
9、其中所出现的问题或对其做出合理的说明,就必须以改善教和学的互动交往关系为旨趣,置其于丰富、复杂、变化的社5会情境中,充分考虑到各种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在教学中的交互联系,在协调和平衡各种关系的过程中推进教学活动。 对真实的教学活动来说,如果缺失了研究的成分,它就可能是完全照本宣科的重复性活动,这也意味着教学过程本身也是开展教学研究的过程。真正给予教学活动价值的教学研究无法展开于真空化的、无干扰的环境中,也不能完全以某门学科的逻辑为圭臬,它是基于千变万化的实际教学情境、以人际关系改善和建构为主要策略展开的,任何教学策略的选用都要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相适应,那种试图准确无误控制教学过程中所有变量的愿望
10、无疑是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的。 多年以来,试图弥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断裂现象的议论很多,但困惑依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议论所依据的教学观发生了扭曲,教学被视为单纯的知识“授-受”活动,探究性被漠视。在真实的教学之外去构建教学策略、方法的教学研究虽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学科化知识,但这种普适性的教学理论剥离了教学活动中的时间和情境因素,阻隔了教学研究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内在关联。因为,这种观点固然看到了教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两者在探究和问题解决上的共同点,但存在将教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同化的认识误区,教学的本性在这里被无疑被曲解和误读了。将教学研究等同于技术研发的观点似乎有使教学研究科学化的色彩,但在本质上
11、却是忽视了教学研究的特殊性。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在时间、效益、过程、方法等方面客观存在着的一定的差距,技术成果转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和加快技术的应用周期,表现为新产品增加、工艺改进、6效益提高。不过,技术成果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转化的对象是特定的,转化与被转化的技术之间具有可复制性;第二,转化的途径和方法可以照搬,据此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第三,转化的评价指标具有确切规定性和客观基准的量,如长度、温度、时间、速度等;第四,转化所带来的效果具有一致性。正是有以上特性,技术成果转化一词所隐含的经济目的和技术色彩明显,具有明确的学术边界。 作为探究性活动,教学固然也可以像
12、技术活动一样不断试误和开展变量受控条件下的实验研究,但这以恪守一定的伦理道德为先决条件,研究活动本身要尊重教学的社会历史性,必须确保人性的尊严、人的完整性不受伤害。由于学生发展的多种可能以及教学价值目标与判断标准的多元性。决定了教学研究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更是一个需要在价值层面进行澄清与选择的活动,它必须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展开,难以像技术研发一样对所有变量都做出期待中的有效控制。此外,对教学研究的过程与成果可以从不同角度做出评价。那种试图采用单一指标对教学研究的过程与成果做出评价的方法,或者认为有可能存在决然失败的教学研究的观点,都隐含着把教学研究等同于一般科学研究的认识。都有可能背离教学研
13、究的本性、扭曲教学的发展路径。当然,尽管教学研究策略和方法具有情境性和变化性,但在尊重教学研究探究本性的先决条件下。教学研究并不排斥规范的研究范式,恰恰相反,为了教学问题的合理解决,教学研究需要规范研究方式的支持。只不过,对于教学研究而言,任何研究范式都必须指向于问题解决。 7总之,教学是以培养人为目的,且有自身文化和历史基础的活动,在目的、形态、途径和方法上与技术研发有本质区别,将教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两者相提并论,可能会给教学研究带来令人不安的后果。 “我们在教育的实验研究中发现这么一种现象:那些曾经轰动一时的教育实验,不论最初是如何的成功与显赫,随着时空的转移,它们大多在推广与再推广应用中势
14、微力衰乃至于近乎销声匿迹。 ”教学研究的过程与结果和所解决问题的情境不可分离,如果离开这个情境以“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教学研究,就有将概率意义上的统计结论解释为确定性的结论、随机现象被作为确定性现象的可能,不仅其有效性和合理性值得怀疑,而且可能导致教学完整性的破坏和教学意义的失落,教师工作的智慧内涵在这里就被消解了。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根据对象、环境变化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不断根据教学进程对教学设计进行调适是开展教学研究的源头活水,它为教师成为课堂的决策者和开发者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可能。如果离开生活去讨论教学研究问
15、题,则既无以获得教学的真正意义,对教学问题的解决也会削足适履。因此,真正合理的教学研究是实践地改造教学并改变自身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把自己作为研究主体并深度介入其中,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获得教学的意义并实现问题的解决。 三、回归教学研究的原点 教学过程和结果对于生活具有普遍意义,有价值的教学研究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必须深度介入生活,这是教学研究的时代精神。如多尔所8说:“今日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将让位于更加复杂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这一复杂的网络,像生活本身一样,永远处在转化与过程之中。 ”探究是教学本有的属性。如果要纠正教学研
16、究偏离教育原点的现象,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就需要转变以往那种去时间性、去情境性认识教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从建构生成的角度把握其复杂性。在这里,教学研究动力来自教学活动及其存在方式本身的多样性,为了教学问题的解决,可供选择的教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多种多样,而不应拘泥于某种既定的模式。 1.案例研究是极佳的教学研究形式 教学研究的生活性和探究性决定了它本身就是智慧和情感交织的活动。由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沟通交流机制的作用,教学情境千差万别,鲜有各方面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因而教学活动的行进在时间坐标上是单向度的,任何一个教学事件及其解决策略都无法被重复。如果试图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7、运用在另外一个环境条件中,就必须对其进行重新评估并做出适应性调整。在这种情形下,案例研究对于生成教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就具有重要价值。一个教学案例就是对一个实际的教学情境的叙述,其中既可能包含有疑难和困惑,也可能包含着化解问题和困惑的方法。虽然具体的教学情境不存在被简单复制的可能,但是那些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案例却具有特别的学习和思考价值。通过对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的研究分析,能够使学习者在反思中实现教师自身经验与教学行为的连接,从而有效地培养其9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 2.教学研究须以问题解决为导向 教学过程的展开以教师个人的反思、感悟能力为基础,聚焦于情
18、境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学情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使教学过程具有了创生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案往往需要经过多方不断的摸索和修订才能确定下来,参与其中的各方共同建构了特定的教学情境,使解决问题的过程始终处于“解释一再解释”的持续过程中,教师自身实际上也因此经常性地处于对教学观念和行为进行价值澄清和修正的过程中。当教师以积极行动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学理论并能以别具匠心的策略和方法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时,此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反思能力、专业意识和具有独特价值的个人知识,为改善、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创造了条件。 3.教育叙事研究 存在主义大师让萨特认为,人类总是活在他自身
19、与他人的故事中并且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的事物。叙事重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和这些生活故事的内在的“情节” ,其主要价值是以“故事叙说”的方式表达叙事者个人对生活和当下事件的理解。教学叙事虽然不直接定义教学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学应该怎么做,似乎只是通过讲故事让读者从中体验教学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但实际上,撰写教学叙事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自我内心的反思,也是教师个人的教育理念生成的过程。它既是解决教学问题的重要策略和方法,同时也是生成教学智慧的重要途径。对教师来说,叙事是其自身教学实践乃至人生经历的真实记10录和回顾,是他自己对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事件原原本本的叙述。透过“故事叙说”和“问题外
20、化” ,使教师正视自己的过去,重新找到面对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或困惑的方法,形成继续努力的深层动力。 4.教师应成为反思性实践者 教学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性,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往往与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具有相似性,它们之间可以通过搭建反思沟通的平台以激活教师的内隐知识,进而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善。在这个意义上,反思以探究和解决特定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为基本点,是教师有效应对各种复杂的教学情境、批判性地审视自身教学行为所必需的专业能力。而不是一项技术性的行为方式。在不断地对其做出价值澄清的过程中,教师得以改善自身行为方式从而获得发展,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得以提升。总之,在开展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反思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彰显反思对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自身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提升的重要价值,使反思成为教师生活和存在的方式。 (责任编辑 朱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