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马克思对现代政治的批判与超越收稿日期:2013-07-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唯物史观与历史主义关系研究”(13CZX015)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唯物史观与启蒙:一个批判性的研究” (12ZX16) 。 作者简介:黄学胜(1983-) ,男,江西赣州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博士。 摘 要:现代政治从维护人的权利出发,将道德与政治分离开来,带来了种种现代文明的弊端。卢梭、黑格尔等人力图重建政治的道德基础,黑格尔法哲学是现代政治的最终完成。马克思对现代政治的批判围绕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来展开,他不再为现代政治寻求美德支撑,而是在揭示和批判现代政治的社会基础上
2、,提出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思想,并构想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马克思既是一个现代政治的激进的批判者和超越者,同时也是其价值理想的最坚定的追求者。 关键词:现代政治 ; 道德基础; 个体权利 ;共产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3)06-0005-06 现代政治的主流话语为了实现个人权利的最大化而将政治与道德分离开来,但在卢梭、黑格尔等人看来,这会带来功利主义、虚无主义等2种种现代文明的弊端,因此他们力图重建政治的道德基础,为现代政治寻求美德支撑。马克思偏向于后者,但又超越了后者,他是在揭示现代政治的社会基础,以及批判分析现代
3、解放的限度和现代社会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从而一方面对现代政治提出了最高的道德要求,将现代政治的道德诉求,转化成对新的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向往上来;另一方面又不仅仅停留于为现代政治寻求美德支撑,而是将政治问题转化成经济问题,又将政治解放问题转化成社会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问题。因此,马克思既是一个现代政治的激进的批判者和超越者,同时也是其价值理想的最坚定的追求者。梳理这一批判对于理解唯物史观的诞生及其当代意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现代政治设计:政治与道德的分离与结合 现代政治是相对于古代政治而言的。古代政治观念认为人是有朽的、自然是不朽的,人的自然本性就是以“有朽”追求“不朽”
4、,实现自身的完善,而这又只有通过建立不朽的功业即城邦才有可能。因此城邦是为了实现人的完善和使人过上有德性的生活建立起来的。 “建立共同体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善好”1(p.248) 。政治生活是第一性的,是最高的理想,政治和德性统一在一起。中世纪的神学政治强调神权、教权的第一性,而俗世政治应从属于它们并听命于上帝的安排才能实现善好。随着近代自然科学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理性主体性获得了肯定,这强烈冲击了宗教神学。从此, “对于知识的理性追求被认为是由科学作为媒介并通过科学而达到的;而人类进步则是以体现和保障人类自由的个体权利作为评价标准的”2(p.9) 。因此现代政治力图从“天国”解救人,通过确立世
5、俗生活和世3俗政治的合法性来维护和保障人的基本权利。 “现代政治区别于古代政治的核心内容是自由民主政体的建立”3。共和、代议和宪政是现代政治的主要代表。现代政治的主流话语是强调道德和政治的分离,认为它们分属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古代政治强调政治生活的第一性,个人只有通过对公共生活尽义务,才能实现自身的完善。现代政治则强调个体权利的优先性,公共领域是个人参与或契约化的结果,因此政治不得反过来干预或者限制个体权利,反而应当实现个体权利的最大化。 “现代政治认为政治在人类事务中不居于最高一级的地位,而只是第二性的,是消极的,是关于现实世界中可能之事的艺术” ,“现代政治只是一种服务行业,它使人们能够顺
6、利地参与生活的游戏 ”3。马基雅维利首开政治与道德分离之先河,将政治学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霍布斯将国家理解成为了结束“人与人像狼一样”的自然状态而建构起来的满足人的欲望、调节人们之间的冲突的共同体;洛克不同意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学说,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人是自我保存的,国家的建立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免遭侵害。近代政治哲学的主流是强调国家和政治变成个人自由和权利的补充,它们的建立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由、民主、平等、私有财产等个人权利。道德或善的问题相应地变成了个体公民自身的事情。 政治不承担道德的功能,变成了一种工具,道德被驱逐到了个人领域,变成了私人的事情,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种种弊端,会直
7、接瓦解政治设计的最终目的:作为个体的人的自由平等。以卢梭、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构成了现代政治批判性的另一脉。他们4力图为现代政治寻求美德支撑,克服现代文明的弊端。在卢梭看来,霍布斯、洛克等人“只考虑人的需要的满足而忽视人对完满性的渴望,只考虑获取幸福的手段却忘记了幸福本身” ,结果是,现代政治只以保护个人权利为目标, “金钱取代美德成为人性价值的目标,自私自利取代仁义慷慨成为人际关系的普遍状态,虽然带来了平等和安逸,却破坏了人们之间的信任和公民对政治体制的忠诚”4, “公共事务却被忽视,或者单凭私人利害的需要和指导去处理”5(p.14) 。人成了自私利己的个人,法律变成了保护个人追求私
8、利的法律。结果是人与人之间在法律或政治领域有形式的平等,在社会现实中却存在着广泛的不平等。卢梭试图重新为政治奠定道德基础,因而批判了私有制和私有财产,将人的真正自由理解为道德自由,而不是私有财产的自由。 “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6(p.26)他认为“公意”应当成为政治的道德基础。因为“公意”是人们意志的内在结合,是普遍意志,永远不会出错。法律应当根据“公意”建立起来,法律面前人人自由平等。人们“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6(p.26) 。在此基础上,他力图重建公民社会,将个体的人从市民变成公民,借助于遵守法律和对共同体负责而最终实现自由。民主共和政体成了
9、他的政治理想。政治变成了一种必要的恶,个人对政治或共同体的义务优先取代了个体权利的优先。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继承了前人的政治思想,是现代政治设计的最终完成。他强调个人权利也强调个人义务,认为个人的基本权利、财产不可侵犯是现代世界的成就,现代政治应实现个体权利的最大化。但片面强调个人权利,又会造成人的世界的分裂,带来5一个功利世界。因此国家除了应保证个人权利,保护私有财产之外,还应该为人们提供集体认同和精神归宿。黑格尔是倾向于认同卢梭的。但问题是他认为“公意”概念是纯形式的,这里的“意志”是单个人的意志, “公意”是单个人意志的结合,它一旦得势,就会破坏国家的绝对权威,使人们为了个人利益而失去国家
10、认同并最终带来法国大革命那样的“极端的否定性” 。因此,应当摈弃“公意”概念,重新确立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他认为,现代世界是以社会和国家的分离为前提的。市民社会是人们追求私利的场所,个体的人在其中有追求私利的自由和可能,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但它把个人原则提升为社会的普遍原则,因此必然会走向崩溃。故社会应当从属于国家,只有在国家中才能实现“全体的自由性”和“伦理的总体性” 。 “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7(p.253) ,黑格尔试图以“绝对理性”国家克服大革命中“想象的理性” ,以国家综合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必须以国家为前提”8(p.44) 。在黑格尔的视野中,符合这一形态的国家是君主立宪
11、制国家。它既能体现政治的伦理性,又能保障个体权利的最终实现,还能避免功利化的世界的“对抗”和“分裂” ,是最理想的状态。 二、马克思对现代政治的批判分析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作为一个黑格尔的信徒,对政治充满了激情,希望理性的法和国家能够实现所有人的自由。但“物质利益难题”的出现,击破了马克思的这一梦想。国家和法的领域是以某种更加深层的社会现实为基础的,这使马克思对现代政治的构想产生怀疑,进而促使他对黑格尔法哲学展开批判分析。马克思和卢梭、黑格尔等人一样,执着于人的普遍自由平等理想,希望6解决现代文明的弊端,但是他“反对把政治问题变成道德问题,而坚持把政治问题理解为经济问题”4,不再为现代政治寻
12、求美德支撑,而是在揭示政治的社会基础的前提下,将政治的德性或伦理性的问题变成了社会如何获得解放的问题。马克思对现代政治的集中批判是围绕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来展开的。 首先,马克思指出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基础。黑格尔的国家观是以其思辨哲学为基础的。在黑格尔那里,哲学是“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9(p.38) ,目的是“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9(p.43) 。解决形式与内容、哲学与历史、理论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为此,黑格尔将人类历史理解成绝对精神运动发展的历史,是绝对精神的展开和自由意识的推进,而人的自由和其他权利可随着这一动态发展过
13、程获得最终实现。这种实现体现于国家中,因为“国家是在地上的精神” ,是“神自身在地上的行进”7(pp.258-259) 。它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是高于家庭和市民社会的。 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从家庭、社会到国家的推演纯粹是“迎合逻辑” ,是“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 ,是“把观念当作主体,而把本来意义上的现实的主体,例如, 政治信念变成谓语”10(p.14) 。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现实关系变成了想象的运动,而这是颠倒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真实关系的。事实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才是国家的前提,正如物质利益难题所显示的那样,国家没有能力统一各种矛盾,各种现实的矛盾是左右着国家权力运作的。因此,在
14、现代社会的各种分7裂本性面前,政治国家不能起到黑格尔意义上伦理的综合作用,相反,它作为市民社会中各种矛盾本性的体现和反映,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必然是以市民社会为前提和基础的。这样马克思便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再度颠倒过来。黑格尔的问题是,他将一切现实的问题都变成了精神展开的某个环节,这本质上是一种历史的唯心主义,因此造成他对市民社会批判分析不够,陷入了新的国家神话。既然不能将现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国家来解决,那么,唯一的道路只能是从国家重新返回到市民社会,并通过深入剖析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往后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来实现。由此,马克思渐次离开了现代政治关于政治道德
15、问题的探讨框架,走上了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 其次,马克思不仅揭示了政治的社会基础,还对政治和社会领域展开双重批判,揭示了现代国家和现代社会的双重抽象性。马克思认为,自法国大革命以来,现代世界就被分裂为国家与社会两个领域。黑格尔将社会纳入国家范畴,陷入了“国家”神话。马克思则进一步分析指出,黑格尔的国家不过是“抽象的国家” 。在马克思看来, “政治制度到目前为止一直是宗教领域,是人民生活的宗教,是同人民生活现实性的尘世存在相对立的人民生活普遍性的天国” , “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生活就是人民生活的经院哲学。君主制是这种异化的完备表现。共和制则是这种异化在它自己领域内的否定”10(p.42) 。因
16、此,现代国家制度只是一种国家形式,只具有形式上的普遍性,人自由平等只是形式上得到了肯定,实际上掩盖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不自由和不平等。人民的尘世生8活和政治生活依然是割裂的。现代国家之所以是抽象的,是因为它只是在人们的想象当中才能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就像人们在宗教生活中,只有借助于想象才能避免现实的不幸一样。 政治国家的这种抽象根源于现代社会本身。现代社会就是以个人主义原则为通行原则的社会, “个人的存在是最终目的;活动、劳动、内容等等都只是手段”10(p.101) 。现代社会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服务于资本的不断增值。正是在资本原则支配下,现代社会充满着分裂和斗争。“在市民社会中,金钱和教
17、育是这里的主要标准。市民社会的等级既不以需要即自然因素为其原则,也不以政治为其原则。这里是划分开来的群众,他们是仓促形成的,他们的形成本身是任意的而且不是组织的”10(p.100) 。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抽象的原子个人,它们是分离和对抗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这里盛行的原则。 因此,这构成了现代的二元论,人获得了双重身份,过着双重生活。 “在政治国家真正形成的地方,人不仅在思想中,在意识中,而且在现实中,在生活中,都过着双重生活天国的生活和尘世的生活。前一种是政治共同体中的生活,在这个共同体中,人把自己看作社会存在物;后一种是市民社会中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他人看作工具,
18、把自己也降为工具,并成为异己力量的玩物。 ”10(pp.172-173)在这两种生活中,人都是“不真实”的。 最后,马克思还指出了政治解放的限度并批判了市民社会的本质。马克思指出现代政治解放只是确立了原子式的利己个人,市民社会的本质不过是犹太人的本质,并且提出了必须超越政治解放,上升到人类解9放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现代政治解放的基本限度为它仅仅是政治解放而非人类解放。政治解放使社会和国家分离开来,形成“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世俗分裂”10(p.173) ,政治国家只是以中介者的形式替代宗教,它是以维护私有制度为前提的。 “政治制度就其最高阶段来说,是私有财产的制度。最高的政治信念就是私有财
19、产的信念。 ”10(p.123)人权不过是资产阶级的法权,人权有阶级性,不可能保证一切的自由平等。因此,政治解放最后确立的只是利己主义的原子个人, “这种人,市民社会的成员,是政治国家的基础、前提”10(p.187) 。 市民社会由原子个人组成,这样的社会就是犹太人的社会。犹太人的基本精神就是“实际需要,自私自利” ,他们世俗的神就是“金钱”10(p.191) 。因此“实际需要、自私自利”的基本精神就是市民社会的精神;崇拜金钱和追逐金钱就是现代社会市民生活的基本内容。 “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己的本质统治了人,而人则向它顶礼膜拜。 ”10(p.194)金钱作为市民社
20、会的“神” ,使市民社会的成员发生了普遍异化。它主导了世界,金钱“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的世界和自然界固有的价值”10(p.194) ,成了奴役人、统治人的力量。金钱、货币、资本成了现代世界的主导原则,人反而成了它们的奴隶。因而在一个以金钱、货币、资本为主导原则的世界中,人的普遍解放是不可能的,他必然会被金钱所异化。现代社会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决定了“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11(p.274)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只要现代社会是10以资本为原则,国家是以维护私有财产为前提,那么人的普遍的自由平等就不可能实现。唯一的出路在于变革社会结构,进行社会解放。 三、超越道德政
21、治:共产主义社会理想 借助上述批判,马克思认识到,现代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法和国家都具有阶级的性质,它无法保证一切人的自由平等,因此他“看不起主流现代伦理学,从不介入他们的任何学术争论” , “但马克思学说就其本质来说却是卢梭、康德开启的道德政治这一思想趋向发展的顶点,其对现代政治提出了最高的道德要求,因此成为最深刻的现代性批判”4。马克思认为,要实现一切人的自由的平等,就必须消灭国家,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从现代的政治解放上升到人的解放,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这一解放的主体是无产阶级,从而将在卢梭和黑格尔那里的政治伦理化问题,转变成了社会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社会革命问题。
22、首先,马克思提出从政治解放上升到人类解放。现代解放使国家和社会分离开来,确立了原子式的利己个人,但这仅是政治解放,而不是人类解放,前者只是解放了私有财产,赋予了私有财产无限的权力,而人不过是私有财产的工具和奴隶,依然以公民和市民的分裂形式存在。后者是一切人的解放,是将人从私有财产中解放出来,克服市民社会中的一切分裂和对抗状态,克服虚无主义和功利主义,消除公民和市民的对立,使人成为完整的人,是“使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 ,这又“只有当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体劳动、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并把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