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儒藏思想的发展摘要 儒藏思想是中国古代藏书思想发展中的重要理论成果。儒藏思想吸收了佛藏与道藏思想的精华,并推进了古代公藏思想的发展。文章系统回顾了我国古代儒藏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对丘溶之“藏书分三处”思想、陆世仪“藏书邹鲁”思想、曹学俭“儒藏”思想、周永年“儒藏说约”等代表性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理论成就分别进行了总结、分析和评价,并对儒藏思想影响下,清代公藏实践及儒藏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儒藏 儒藏说 曹学俭 丘? 陆世仪 周永年 儒藏思想源于佛藏和道藏思想,起于明代,至清代周永年创立系统的儒藏学说,刘音予以拓展,而盛极一时,上启四库全书编撰和四库七阁设立之思想先导,下开灵隐
2、书藏和焦山书藏设立之思想基础,成为清代最有影响的藏书保存与利用思想。 1 儒藏思想的起源 1.1 丘?的藏书分三处思想 1.1.1 储藏图籍之重要 明代丘溶(1421-1495)一生著述颇丰,其所著大学衍义补收录论图籍之储和访求遗书疏 ,集中地体现了他的藏书思想。 丘溶在访求遗书疏中言:“人臣为治之道非止一端,然皆一世一时之事。惟所谓经籍图书者,乃万年百世之事,是皆自古圣帝明王、2贤人君子,精神心术之微,道德文章之懿,行义事功之大,建置议论之详,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者也。 ”图籍保存传承了古今帝王朝廷之政治统治经验、臣民之道德规范、山川地理之变迁、风土人情之发展,对经世治政有着极高的
3、价值,人臣为治之道中唯一的万年百世之事。因此,他认为治国应以整治图籍为先务:“是以自古帝王任万世世道之责者,莫不以是为先务。 ” 1.1.2 藏于民不如藏于官 丘溶认为储藏经籍事关重大:“惟天下之物,虽奇珍异宝,既失之皆可复得。惟经籍在天地间,为生人之元气,纪往古而示来今,不可一日无者。无之,则生人贸贸然如在冥途中行矣,其所关系岂小小哉!” 对于究竟应如何储藏经籍的问题,丘溶认为:“民庶之家,迁徙不常,好尚不一,既不能有所广储,虽储之亦不能久。所赖石渠延阁之中,积聚之多,收藏之秘,扃钥之固,类聚者有掌故之官,阙略者有缮写之吏,损坏者有修补之工,散失者有购访之令,然后不致于?烂散失。 ”由此来看
4、,邱溶认为图籍的储藏方式关系到图籍的存亡,藏书于民不如藏于官,私人藏书,无法保证图籍储藏的长久性,且因个人好尚不一,影响到图籍收藏的完整性。而惟由国家设立储藏图籍之所,才能保证藏书的持续发展。这一观点集中地显现了明代学者对官府藏书发展的认识高度。 鉴于“前代藏书之多,有至三十七万卷者,今内阁所藏,不能什一。数十年来,在内者未闻有所考校,在外者未闻有所购求” ,丘溶担心内阁藏书如不及时整治,将日渐衰落,他一方面请求朝廷诏求天下遗书, “伏3望体圣祖诏求遗书之心,任万世斯文在兹之责,毋使后世志艺文者,以书籍散失之咎归焉。 ”另一方面则建议朝廷清点内阁藏书: 乞敕内阁大学士等计议量,委学士并讲读以下
5、官数员,督同典籍等官,拨于吏典班匠人等,逐厨开盘,将书目一一比较,或有、或无、或全、或欠、或多、或少,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及杂书、类书二类。每类若干部,每部若干卷,各类总数共若干,要见实在的数,明白开具奏报,又以木刻考校年月,委官名衔为记识于每卷之末,立为案卷永远存照。 1.1.3 藏书之所非止一处 对于图籍的储藏地点,丘溶指出汉宋以来, “自古藏书之所,非止一处”而明代则“罢前代省、监、馆、阁掌书之官,并其任于翰林院,设典籍二员,掌凡国家所有古今经籍图书之在文渊阁者。永乐中,遣翰林院修撰陈循往南京起取本阁所贮古今一切书籍,自一部至有百部以上,各取一部北上,余悉封识收贮如故,则是两京皆有储
6、书也。 ” 然而,这种聚天下书于内府的作法,邱溶认为并不十分妥当,他指出:“夫天下书籍尽归内府,其人家所有者,盖亦无多。万一有所疏失,则永绝矣,可不惜哉。 ”同时,鉴于两京国子监藏书形同虚设,仅是“累朝颁降之书及原贮书板,别无其它书籍” ,丘溶提请朝廷清点内阁见存书籍中之副本分送两京国子监,而无副本之书则抄校数本,而后分送至两京国子监:“于内阁见存书籍内,查有副余之本,各分一本送两京国子监典籍厅收掌,仍敕南京内外守备大臣会同南京司礼监、礼部翰林院官,查监永乐中原留南京内府书籍,有无多寡全欠,具疏奏知,量4为起取存留,分派奏补。其止有一本无副余者,将本书发下国子监敕祭酒司业,行取监生抄录”丘溶认
7、为此法可使“一书而有数本,藏贮而有异所,永无疏失之虞矣” 。 而对于朝廷的图籍建设,丘溶进一步提出抄校内府所有书籍,分颁复本至各省官府学校的建议。同时,府学、寺观、书坊、书铺所收藏之内阁书目未收之书抑或不全之书,须送交官府抄录副本,以补充内阁之书。 对于图籍的储藏地点,丘溶认为古代石室金匮的做法值得借鉴,但历代以来, “徒有金匮石室之名,而无其实。典守虽设官,藏贮虽有所,然无御灾备急之具,不幸一旦有不测之事,出于常虑之外。 ”他建议在文渊阁附近重新修建一所藏书专用的楼,并特别强调藏书楼的建造材料用砖石,以防水火等意外灾害侵袭。 “欲乞朝廷于文渊阁近便去处别建重楼一所,不用木植,专用砖石垒砌为之
8、,如民间所为土库者,收贮紧要文书,以防意外之虞。 ” 1.1.4 藏书之所分为三处 鉴于宋朝官府藏书“每卷皆有副本,分贮各所” ,丘溶提出了“藏书之所分为三处”的庋藏思想,即“藏书之所分为三处,二在京师,一在南京。则是一书而有三本,不幸一处有失,尚赖有二处之存” 。同时,他还指出内府须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如书库钥匙分开掌管、不许监官擅自开柜、取书观阅并转于他人等,其意在保存典籍,并使之传之久远。具体为: 其在国子监者,如内阁例,盛以厨匮,置于典簿厅载道所中,责付5典籍掌管。祭酒、监丞等官时常提调监护,然惟掌其外门之钥,及为水火盗贼之备而已。若夫厨匮锁钥,则收在内阁。每岁三伏日,如宋朝曝书
9、给酒食费之类,先期奏请翰林院量委堂上官一二员,偕僚属赴国子监晒晾书籍。因而查算毕事,封识扃钥,岁以为常。南监钥则付南京翰林院掌印官收掌。其曝书给酒食,亦如北监之例,皆不许监官擅自开匮,取书观阅,并转与人。内外大小衙门因事欲有稽考者,必须请旨,违者治以违制之罪。 1.2 陆世仪的藏书邹鲁思想 陆世仪(1611-1672)系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主张格物致知、经世实用思想,倡导实学。他在其著作思辨录辑要卷五中专门阐述了有关藏书永久之法的思想。 与丘溶藏书思想不同的是,陆世仪认为藏于民和藏于官均不可靠。他鉴于历史上“乱世书籍,多毁于兵火”的规律,深刻地指出“藏书之法,庶民无力,断不能藏。即学
10、士大夫,其力不足以博及,亦不足以垂久远。能博及而垂之久远者,其惟天子乎,然天子至易代,而藏书之力亦穷矣” 。 为此,陆世仪提出了一种新的藏书永久之法:“藉天子之力而不烦天子之守,其法可以传之百王而不能易,垂之千万世而无弊,则惟藏之孔氏乎。孔子自有周以来,其间历汉、唐、五代、宋、辽、金、元,世界无虑百变。然一王兴,则一王尊信;一代立,则一代表章。即盗贼强暴,未有不过之而敬,去之而不敢犯者。 ”在陆世仪看来,人事有变迁,世代有更迭,然儒家思想深受历朝尊崇,所以藏书于邹鲁,可免于兵燹、盗贼、朝代更迭等祸患,使书籍传之久远。陆世仪“藏书邹鲁”的具体6设想为: 诚使王者于此,申藏书之法,于邹、鲁间择名山
11、胜地,定为藏书之所,区别群书,分为数种,如经、史、子、集、志、考、图籍、艺术百家之类,类建一楼,楼置一司,择孔氏子孙之贤者为之。又择其最贤者为之长,使之任出纳收藏、晒暴补缉诸事,授之以禄。每岁则上其书之数于朝,三岁则遣行人视之,校其书之损益完敝,而行其赏罚。如是则书有日益,无日损。虽有水火、刀兵、盗贼、变革易代之事,于藏书总无与。 陆世仪认为藏书邹鲁,对促进书籍的世代流传,有很大裨益。如他所言: 自三代以来,凡经易代,则一代之典章文物,多致散亡,不可得而考究。文献不足,自孔子之时,已有不胜其慨者矣。此宇内无人以为斯文之主故也。今既有孔氏,便当世世奉之以为斯文之主也,文献何忧不足?故愚以为王者苟
12、能藏书于孔氏,则凡一代典章制作,与夫累朝实录,史馆一成,即送入副本,后世断无亡失,以至求之民间,采之闾巷,而有挂漏传疑之事。 除了藏书于邹、鲁之间,陆世仪还进一步提出“凡天下郡邑名山,皆当仿此为藏书之法。相择胜地,广置书籍,聘礼先代圣贤之后,优其廪饩,使典其事,相戒虽有斗争讼狱兵火盗贼之害,不得入其处,久之则天下自然习以成风,诗书日盛,道义日尊矣。 ”在他看来,藏书邹鲁的方法具有推广性,可在天下郡邑名山建立藏书之所,广泛效仿此法,从而全面推进社会藏书发展。 7“藏书邹鲁”的思想虽然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但陆世仪仅从儒家思想的累世地位而作出的推断,在实践上颇有些脱离实际。但陆氏广置副本,藏之天下郡
13、邑名山的思想,对其后“儒藏说”思想的发展不无启示。 1.3 曹学俭的儒藏藏书思想 曹学俭(1574-1646)是晚明颇具盛名的学者和藏书家,他率先倡议建立儒藏,是“儒藏”思想最早的提出者。 曹学俭一生在学术和实践上均具有外佛内儒的特点,清湛然居士文集?后续二曾评价他道:“观居士之所为,迹释而心儒,名释而实儒,言释而行儒,术释而治儒。 ”正因为如此,曹学俭借佛藏道藏之鉴,首倡“儒藏”之议。 曹学俭认为“天下之物公则久,私则不能久” 。他在建阳斗峰寺清藏碑文中云: 释道有藏,吾儒独无藏,释藏南北二京皆有版,道藏惟北京有版,以此见释教之传布者广,而奉释者为教之念公也。 隋唐经籍志以经史子集分为四库,
14、宋崇文总目亦然, 文献通考 ,郑夹祭十二略皆因之循名,责实未尝不与二藏相颉顽。惟是藏书家馆阁自馆阁,私塾自私塾,未尝流通,故其积之不久,或遇水火盗贼之灾,易姓播迁之事,率无有存者。 曹学俭认为释道有藏,而儒独无藏,且官私藏书各自为政,未尝流通,所以一遇变故或者灾害,即遭损毁。有鉴于此,他在五经困学自序中明确提出其欲修儒藏之宏志:“予盖欲修儒藏焉,以经先之8也。撷四库之精华,与二氏为鼎峙,予之志愿毕矣。 ”。曹氏一生浸润典籍,深谙释、道典籍之所以历数百乃至千年而保藏完好,流传久远之原因,因此主张仿效释道二藏,建立“儒藏” ,既可与释藏道藏并立,亦可促进儒学经典的传播。 曹学俭不仅首倡“儒藏”之议
15、,而且致力于“儒藏”的编撰。 明史曹学俭传载:“尝谓二氏有藏,吾儒何独无?欲修儒藏与鼎立。采撷四库书,因类分辑。十有余年,功未及竣,两京继覆。 ”遗憾的是,曹学俭历时十年,终因明亡变乱,壮志未酬,但是他首倡“儒藏”之议影响十分深远。 周永年评价道:“曹能始儒藏之议,自古藏书家所未及,当以天下万世有心目者之公愿。 ”当代学者来新夏评价道:“儒藏之事虽未成,但立儒藏的思想却对保存典籍,便利学人有益,对藏书建设与藏书史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贡献,而其影响更及于后世。 ” 2 儒藏思想的发展:周永年的儒藏说 清代周永年(1730-1791)一生藏书宏富,官至翰林院编修,参与四库全书纂修,所著儒藏说集中体现了
16、他的藏书思想,影响深远。他在儒藏说及所附儒藏条约三则 、 与李南涧札 、 覆俞潜山 、 与孔从谷及覆韩青田师等文中,系统阐释了其“儒藏”思想的目的、内容、作用与意义,详细规定了儒藏建设、典藏、管理、经费及流通利用等具体设想。同时,周永年还建借书园,躬身实践其儒藏思想, “聚古今书籍十万卷,供人阅览、传抄,以广流传” 。周永年出身贫寒,深知寒贫文士读书之难,希望以自己的能力可为无书可读的贫寒9之士提供资源,真正实现书籍价值的流传,这也是他儒藏说的重要思想之一。可以说,周永年是清代藏书流通与开放思想的重要代表,他的藏书思想对清代官私藏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影响深远。 2.1 儒藏说的核
17、心思想 周永年的儒藏说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相关思想,其立论的基础和思想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公”与“共”两个方面,并且贯穿于其儒藏说思想的始终。 2.1.1 藏书公之能久存 “公”是儒藏说的一个核心思想,其要在藏书公之能久存。 周永年通过对历代藏书的考察发现:“自汉以来,购书藏书,其说綦详。官私之藏,著录亦不为不多,然未有久而不散者。则以藏之一地,不能藏於天下;藏之一时,不能藏於万世也。 ”究其原因, “盖天下之物,未有私之而可以常据,公之而不能久存者” 。显然,周永年的这种思想,继承了明代曹学俭的“天下之物公则久,私则不能久”的思想。 然而,周永年并没有像曹学俭那样仅仅停留此立论上,而是进一步对此
18、立论进行了深入的论证。 周永年认为:“竹帛变为摹印,书之流传较易,然考历代艺文录存而书亡者,多矣” ,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其书不值得流传,而在于“藏之者无法” 。 鉴于“释者之书,正伪参半,美恶错出,惟藏之有法,故历久不替” ,周永年认为明代曹学俭欲仿佛藏道藏之法而设立儒藏,可以避免“藏之一地,不能藏於天下;藏之一时,不能藏於万世”这二者之患,即为藏10之有法。 显然,周永年的儒藏说直接继承了曹学俭的儒藏思想。而同时,周永年认为丘溶和陆世仪的藏书思想亦属儒藏思想。他言:“丘琼山欲分三处以藏书,陆桴亭欲藏书于邹鲁,而以孔氏之子孙领其事,又必多置副本,藏于他处,其意皆欲为儒藏而未尽其说。 ”在继承丘溶
19、、陆世仪和曹学俭的儒藏思想基础上,周永年提出:儒藏“惟分藏於天下学宫、书院、名山、古刹,又设为经久之法,即偶有残阙,而彼此可以互补,斯为上策” 。也就是说,藏于天下,公之天下,才是典籍藏于万世的上策。 设立儒藏并非易事,但周永年认为并没有愚公移山那么艰难,只要立志坚固即可成其事。对于“聚儒者之书”设立儒藏,是否是抄袭佛藏道藏之名的诘问,周永年认为, “守藏之吏,见于周官” , “二氏以藏名其书,乃窃取儒者之义,今日举之,岂日袭而用之哉!”对于儒藏卷帙浩繁,就个人来说并非全部有用,周永年认为只要“条分眉列” ,即可“任人所求” , “故儒藏之成,可以变天下无用之学为有用之学” 。凡此种种,周永年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排除了各种有关儒藏的疑问和困难。 2.1.2 天下万世共读之 “共”是儒藏说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其要在天下万世共读之,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古代藏书“公” “共”思想。 周永年认为如果能够设立儒藏, “天下都会所聚簪缨之族,后生资禀苟少出于众,闻见必不甚固陋,以犹有流传储藏之书故也。至于穷乡僻壤,寒门窭士,往往负超群之资,抱好古之心,欲购书而无从,故虽砣砣穷年而限于闻见,所学迄不能自广。果使千里之内有儒藏数处,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