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精华.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4969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精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精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精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精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精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精华【摘要】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精华有“三个切入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受益于哲学思维的“三个优先”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贯穿“三点方法论”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精华;三个切入点;三个优先;三点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D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3)03002306“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220 中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历程,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十八大报告语) ,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

2、则充满了唯物辩证法。 一、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精华的“三个切入点” 1.反思历史经验。古人云:“以史为鉴” 。1966-1976 年的“文革”十年内乱,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陷入全面困境:思想上, “左”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仍然存在, “两个凡是”甚嚣尘上;政治上,冤假错案堆积如山,党和国家的各级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上,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们忧心忡忡。1978 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2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

3、决心。1981 年6 月 27 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决议对新中国成立 32 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科学地分析了在这些事件中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与错误以及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社会原因,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 决议第一次对毛泽东思想多方面的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指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邓小平一直关注决议的形成,他 9 次对决议稿的起草和修改发表意见,认为总结经验“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 ”2292“决议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坚持和发展毛

4、泽东思想。 ”2296决议前后经过全党高级干部四千人的讨论、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讨论、十一届六中全会预备会议的讨论等多次反复征求意见修改。 决议的通过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认识程度,超过了建国以来任何一个时期的水平,使党从若干“左”或右的失误中走了出来;它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加强了党内及党同人民群众的团结,为各项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 2.顺应开放潮流。孙中山感叹:“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者昌,逆者亡。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世界的开放度空前扩大:一是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

5、发展。广度看,世界上各种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都参加了国际分工;深度看,部门分工发展到产品的零部件。3二是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由于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强,世界贸易的增长率超过了生产的增长率,贸易占产出的比重由 60 年代的 1/8 上升到 90 年代的 1/4。三是国际投资迅速增加。其增长速度超过世界产出增长速度,也超出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世界跨国公司的年产值已超过世界总产值的 50%,掌握了国际贸易的 50%,经营着 70%的国际技术转让。四是科研和技术开发国际化。参与科研和技术国际开发的有企业之间、政府之间、政府和企业等模式,如尤里卡计划、星球大战计划等。五是国际间的经贸机构在增加。如 1

6、945 年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一个全球性政府间国际金融组织,负责解决有关国家的财政赤字问题。世界银行则通过向生产性项目投资和向企业贷款,促进生产的发展。关贸总协定(GATT)是缔约方共同遵守的国际经贸的规则体系,又是多边经贸谈判和解决国际争端的场所。六是金融国际化。全球金融市场已连成了相互衔接 24 小时不停工作的网络,世界金融已经一体化。七是计算机和通讯相互融合。通过卫星使得全球的信息迅速传递,各种资源处于流动和重组的状态,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使全球经济一体化有了物质技术基础。到了 80 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有三分之二依赖于科学技术;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时机呈现

7、强劲发展势头。面对“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尤其是经济全球化,邓小平因势利导地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364“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78 经济特区的建立从此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自觉主动地实行对外全面开放成为我国新时期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共产党人以崭新的“世界眼光”4摒弃曾与西方世界势不两立的历史陈见,中国以敞开的胸怀融入世界开放潮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3.凝结全党智慧。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中央领

8、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接力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先后召开 7 次全国代表大会、50 次中央全会,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制定和作出了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

9、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3。从此,这个理论有了科学定位。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括为“邓小平理论” ,并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继承和发展,并第一次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改革5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0、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些探索和回答,既“没有丢老祖宗” ,又“讲了新话” ,可以说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胜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受益于哲学思维的“三个优先” 1.实践理念优先。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1845 年春,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恩格斯评价为无产阶级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在文中马克思通过实践概念完成了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批判和超越,故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历史有着非常惊人的相似之处,1978

11、 年 5 月 11 日, 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文章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地指出任何理论(包括“最高指示” )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这篇文章引发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1978 年 11 月 10 日开始的中央工作会议,真理标准问题成为一个热点。二百多与会者结合实际,阐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点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与会者以实践为标准,议论了“文化大革命”及此前发生的一些重大案件,议

12、论了一些领导人的功过是非。在与会者讨论的基础上,党中央为“天安门反革命事件”平反,撤销了中央关于批邓的文件,提出为彭德怀、陶铸等同志平反。这次会6议解决了许多有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结束时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他指出,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2143 邓小平的讲话,是对这个讨论所作的最好的总结。随后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

13、设,标志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取得了成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是新时期哲学领域的第一声呐喊。这一口号的提出,并不是单纯地向毛泽东不容置疑的权威提出挑战,而是为新的探索扫平道路。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念权威性的确立,无数冤假错案得以纠正,自农村起步的改革开始了,人们不再把发家致富当作一种罪恶,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让国人眼界应接不暇,当然更重要的是中国人从此踏上了务实的道路。实践理念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具备两点特定含义:(1)实践探索。 “改革是一场试验” ,“是一个伟大的试验” ;“从世界考察角度讲,也是一个大试验” ,是探索“一条新路” 、 “一条好路”的试验;“没有一点闯

14、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3372(2)实践标准。一个政策、一项措施,一个决策,判断它们是不是实事求是,是否正确,我们拿什么作标准,用什么去衡量它们呢?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成为了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哲学领域中最响亮、最具关7键意义的口号;可谓一句口号,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当代中国人的全部生活。 2.特殊性理念优先。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特殊性观点体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矛盾观的精髓。毛泽东反对教条主义的杀手锏就是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他不仅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

15、,而且建立了一个分析矛盾特殊性的逻辑结构。毛泽东运用这个逻辑结构剖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性,使中国革命走出了与俄国革命相反的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告诫全党:“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2163 什么是中国搞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性?(1)特殊性即具体国情。现代中国的国情,就是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呢?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

16、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从时间上来看, “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漫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有两点:一是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8会上还有广泛影响。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已取得了巨大成就,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生产力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

17、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将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2)特殊性决定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就是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走自己的路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不相悖。1992 年 10 月,在邓小平南巡谈话直接影响下的党的十四大宣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它表明,中国共产党终于彻底摆脱了计划与市场属于社会根本制度范畴

18、的思想束缚,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这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一种全新的目标模式,教科书没有记载,经典作家没有论述,它突破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百年以来人们思考的“禁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们党和老百姓懂得: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不解放思想搞不成社会主义,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搞不成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

19、和谐理念优先。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质上是一9场利益格局的调整。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快速发展自然会引起社会矛盾的“时空压缩” ,而且利益调整失衡必然会引发社会的仇富、仇官心态,造成某些社会群体的无直接利益冲突闹事。邓小平晚年多次谈到,中国发展起来后的问题要比不发展时的问题更多,矛盾更尖锐更复杂。2006年 10 月 11 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及时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决定认为目前社会“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在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20、相处。 ”其核心是推动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 决定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的重要论断,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基础的重要内容, “和谐”是在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提出把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三项任务的基础上添加的新内容,使其更加完整和全面,也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也使得执政党的使命和任务更加具体和明确。 “和”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古人云:“以和为贵” 、“和而不同” 、 “和则两利” 、 “和实生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指出事物的

21、对立,也强调事物的统一,对立统一则体现出大千世界的和谐与美好。和谐思想和唯物辩证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一致性。 (1)矛盾辩证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方法论。我们党不回避现实社会中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冲突和危机,如果不能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不能化解冲突和10危机,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发展;但构建和谐社会不能靠讲和气、讲不争、讲忍让来实现,而是靠实事求是地揭露矛盾、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矛盾,实质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2)世界多样性(和谐性)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在“左”倾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年代,人们习惯把“斗争性”当成事物发展的唯一动力,事实上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各

22、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4298 世界上多种社会制度、多种文明和谐共存,决定了当今世界将会出现“双赢” 、 “共赢”的局面。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和谐性”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适合是主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适合是次要的,需要通过改革来“自我完善” 。不适合的焦点是劳动和资本的矛盾、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尤其体制方面的不适应比较突出,比如,部分国有企业的行业垄断,政府机构庞大臃肿和职能缺失,现行福利和分配制度缺陷和不公,等等。构建和谐社会的难点在于对“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动态把握,重点在于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不能激化,只能化解,要讲究艺术性和策略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贯穿“三点方法论” 1.解放思想论(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尤其是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邓小平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279“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