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马克思对个人主义及其幻想的批判内容提要马克思分析了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主义及其幻想的主要表现形式,揭示了现代个人主义及其幻想存在的哲学基础、政治根源、经济基础及历史根源。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实现人类解放,建立“真正的共同体” ,才能最终克服和超越现代个人主义及其幻想。马克思是现代个人主义及其幻想的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的批判者,而不是抽象的、伦理主义的批判者;马克思既不是极端个人主义的赞成者,也不是个人主义是万恶之源的观点的倡导者。 关键词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幻想实践的活动真正的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3-0009-07 一、马克思视野中的个人主义及其
2、幻想的 主要表现形式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很少见到明确的个人主义概念,多数场合,他没有像托克维尔那样对“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两个概念进行明确区分。在托克维尔看来,利己主义尽管与个人主义联系在一起,但是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就原则和程度上说,托克维尔认为,后者主要来自个人智性上的错误判断,表现为公民责任感的缺乏;前者主要来自一种个人的盲目的本能,表现为一切美德的丧失。因此,托克维尔说:“利己主义是对自己的一种偏激的过分的爱,它使人们只关心自己和爱自己甚于一切。个人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它2使每个公民同其同胞大众隔离,同亲属和朋友疏远” ;“利己主义可使一切美德的幼芽枯死,而个人主义首先
3、会使公德的源泉干涸。但是,久而久之,个人主义也会打击和破坏其他一切美德,最后沦为利己主义。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 625 页。与此不同,马克思更多地用“自私自利的人” 、 “利己主义的人”等概念来指称个人主义。当然,这种概念混用和泛指的情况并不妨碍我们归纳出马克思关于个人主义概念的基本内涵。实际上,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 、 “社会关系中的个人”的历史出发点,把那种认为可以孤立于社会关系之外的人,即把那种认为可以在现代市民社会中原子化或单子化存在的“抽象的个人” ,那种在现代市民社会只是讲究实际需要的、利己主义的个人都统称为个人主义。在此意义上
4、,正如托马斯?曼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所说的个人主义不过是启蒙时代的个人主义。 ”参见英斯?卢科斯:西方人看个人主义 ,李光远译,红旗出版社,2002 年,第 24 页。 与此相对应,马克思把那种脱离现实的人、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孤立的、 “抽象地个人”的观念,以及那种把在“冒充的共同体”中所获得的“阶级的个人”视为现实的个人、 “有个性的个人”的观念称作是个人主义的幻想或个人主义的虚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这种个人主义的幻想有集中的指认,并且我们可以从中发现,马克思是从其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和方法来定义个人主义幻想的。马克思认为,凡是离开现实的社会历史前提、离开现实的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件
5、、离开现实的社会关系而抽象、孤立地看待个人的观念,都是个人主义幻想的3表现。具体说来,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主义幻想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幻想在于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抽象的对立起来,设想每个人的私利可以根本不必顾及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而自行其是,并得到长久发展。马克思把这种个人利益的代表称作是“通常理解的利己主义者” ,认为它造成了与公共利益的抽象对立,并且同“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者” 、“自我牺牲的利己主义者”一样,也是建立在对现实的人的现实关系的一种错觉上面的。 第二种形式的个人主义幻想是把处于现实关系中的个人设想为原子,即把“利己主义和自私自利的需要”的人、 “原子式的相互敌对
6、的人” 、现代市民社会中那种屈从于“实际需要、利己主义”的人当作现实的人。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196、197页。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对这种原子式的个人主义幻想有很好的分析。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中的成员之间本来是相互需要、相互联系的,他们不是处于“绝对的空虚”中的原子,而是处于现实历史关系中的人。但是,由于现代形而上学观念,即那种“非感性的观念” 、 “无生命的抽象”观念,也由于现代政治生活和市民生活关系的分裂和颠倒,更由于现代社会的利己主义本性,因此造成了把现实关系中的个人想象为原子式的个人。现代形而上学观念试图在“感性的现实”之外建构一个超感性的世界
7、,把现实的、相互需要的且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想象为原子个人;现代政治生活和市民生活的分裂与颠倒,让人们误认为把现实的人联系起来的不是相互需要、利益、市民生活,而是国家、政治4生活、想象中的原子;现代社会的利己主义本性割裂了现实的人的利益、需要的社会联系,把利己主义的人当作现实的人,也就是把利己主义的人当作了“神类的利己主义者” 。 第三种幻想是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托克维尔曾把这种抽象的个人观念称作是个人精神自满的幻想,是知识分子个人主义的模式。托克维尔如此写道:“每个人都自我封闭起来,试图从封闭的小圈子里判断世界。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
8、 年,第 519 页。马克思则进一步立足于社会分工及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把这种孤立于社会关系之外的抽象的个人观念称作是美文学中鲁滨逊故事的错觉,是“哲学家们”的“理想” ,是他们想象出来的东西。马克思认为,个人与社会之间原本是处在现实的、原初关联状态之中,但是,因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分离以及现代形而上学家的出现,他们把思想、意识与物质生产劳动及分工的现实基础分割开来,认为思想、意识具有独立性的形式,并进而以浪漫主义的方式假定摆脱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不再屈从于社会分工的个人才是人的理想。由此可见,在马克思看来,这种个人主义幻想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现代形而上学的表现形式。 二、马克思对现代个人主义及
9、其幻想 之根源的揭示现代个人主义及其幻想在现代社会的出现,其根源在哪里?面对这个问题,马克思之前的许多思想家,例如托克维尔,都有自己的解答。在托克维尔看来,个人主义及其幻想的出现归因于社会政治结构和人们的认识智性结构,这两者即一种社会政治结构(相似而孤5立的人)和一种智性结构(“错误的判断” )共同构成了个人主义及其幻想的根源。 另外,现代个人主义及其幻想在现代政治解放所造成的现代社会二重化和自我分裂特征中得到了强化。现代性社会的特征之一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公民与人之间的分离,这一思想首先由黑格尔阐发出来,并得到了马克思的承认和肯定。在马克思看来,就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而言,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
10、公民与人的分离,造成了人自身的分裂、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使人过着一种唯灵论的双重生活:即在政治国家中人获得了共同体生活和社会存在物的假象,获得了公民权利的形式;而在市民社会中人把自己降为追求私人利益和需要的工具,也把他人当作达到自己利益的工具。其结果是:政治国家、社会成为一种共同体的想象,成为个人追求私人利益和个人权利的外部框架和限制,唯有个人利益和私有财产才是现实的。这种结果强化了现代个人主义及其幻想。 3 马克思深入到现代世界的社会现实中揭示了现代个人主义及其幻想存在的深层原因 海德格尔曾经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优越之处在于深入到了“历史的本质性维度”中,只有达到那个维度的历史学才有可能
11、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一种创造性对话。参见德海德格尔:路标 ,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 年,第 401 页。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历史观之优越性和重要意义的判断是正确的。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中,即把握到“社会现实” ,尤其是把握现代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的现实,揭示现代社会的矛盾和发展规律,这是马克思在历史观上的创造性贡献。对6现代个人主义及其幻想的深层原因的揭示也归功于这种历史观的创立,它能够把握现代世界的“历史的本质性” ,即把握到现代世界的“社会现实” ,从而把现代个人主义及其幻想产生和存在的原因与现代世界的“社会现实” ,即与现代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的现实结合起来,进而破除了
12、唯心史观的解释模式。 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 ,把握现代世界的“社会现实” ,尤其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的现实,马克思发现现代个人主义及其幻想是有其历史前提和历史起源的,它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运动的必然结果。这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现代个人主义及其幻想不是自然的、超历史的东西,也不是永恒的东西;相反,现代个人主义及其幻想, “只是随着那本身是资产阶级产物的阶级的出现才出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119-120 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更加明确地揭示了现代个人主义及其幻想起源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基础,认为“产生这种孤立个人的
13、观点的时代,正是具有迄今为止最发达的社会关系的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2 页。马克思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 ,把握到现代世界的“社会现实” ,揭示了十八世纪以来出现的现代市民社会及其经济基础才是现代个人主义及其幻想产生的历史前提和根源,从而揭开了现代个人主义及其幻想起源问题上的神秘面纱,也破除了个人主义及其幻想问题上的自然的、超历史的神话。 现代世界的“社会现实” ,即现代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7具体表现在现代社会的分工、商品交换、私有制、雇佣劳动及货币制度中。马克思深入到这些领域具体分析了现代个人主义及其幻想产生的深层原因。就分工和商品交换
14、而言,马克思认为,现代分工和商品交换,造成了人们之间的分离和对立关系,物的力量成为统治人的现实力量,“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107 页。在这种物的抽象统治下,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必然被瓦解,人们的相互联系和社会关系必然表现为一种异己的、独立的东西,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物,表现为一种个人主义及其幻想的形式。就私有制和雇佣劳动而言,马克思认为,一方面,私有制导致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或社会关系的异化,在私有制条件下,人们的交往只是限于一定条件下,即私利的追求、商品的交换等条件下的个人交往,是作为市民社会的成员
15、、利己主义的个人、商品交换的主体的交往,而不是作为“自由人联合体”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交往;另一方面,私有制及其之上的雇佣劳动或异化劳动,造成了生产力与现实的个人的分离,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个人并与个人相分离的东西,它不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一种物的异化形式,是一种私有制的力量,从而造成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异化,现实的个人沦为抽象的个人,这种抽象的个人实际上也就是现代个人主义及其幻想的缩影;就货币关系即现代发达的交换制度而言,马克思认为,在这种关系和制度中,物的关系必然离开人而独立存在,使得现实的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变成对个人来说是偶然的东西,人的依赖关系、人的现实关系等等必然被打破、被
16、粉碎,从而各个人表面上看起来获得了似乎8是独立的、自由的、彼此漠不关心的存在,进而形成了现代个人主义的幻想或错觉。 三、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目标及其对 现代个人主义的超越之路现代个人主义及其幻想是现代世界之“社会现实”的必然产物,它本质上是一种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同时,它也必然会危及到现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它必须得到拯救和超越。那么,如何摆脱或超越现代个人主义及其幻想,拯救现代性危机?面对这一问题,黑格尔、托克维尔、马克思等近现代思想家们提供了不同的设想和解答方案。 黑格尔设想的是一条保守主义的思路和方案。黑格尔认为,一方面,在现代世界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已经发生了分离,且市民社
17、会已经获得了其特殊性,市民社会的成员也获得了单一性和特殊利益,获得了其个性和自由;另一方面,市民社会又是一个私人利益的舞台,是一个普遍伦理性丧失的领域,其成员获得的个性具有任性的特点,其自由也具有形式化和矛盾性。因此,在黑格尔看来,国家是客观精神,是单个人的最终目的,成为国家成员是单个人的最高义务, “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 年,第 254 页。 这就是说,只有借助于政治国家,把市民社会的特殊性发展到国家的普遍伦理性,才能消解现代个人主义及其幻想的矛盾,才能拯救现代性危机,个人才能获得真正的个性和自由,国家的普遍的最终目的与个人的特殊利益的统一方可实现。由此可见,黑格尔那种克服现代个人主9义及其幻想的保守主义方案有两个特点:假定国家具有神圣性和普遍伦理性,认为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无需改造现代市民社会的基础,只要把市民社会领域的特殊性提升到国家普遍伦理,现代个人主义和现代性的危机就可以自动得到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