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对我国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启示.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5079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对我国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对我国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对我国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对我国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对我国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对我国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启示摘 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城乡关系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批判地吸收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关于城乡关系和发展的观点,在肯定了城市的出现、城乡功能分离的合理性、必然性和进步性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城乡融合的思想。从实践来看,我国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对我国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城乡文化一体化;以城带乡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7-0070-04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

2、来社会构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部分。改革开放走到今天,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但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也面临许多问题。回顾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融合的思想,对我们正确处理城乡关系,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意义。城乡文化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试结合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的主要思想,探讨推进我国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 21.城乡融合的基本内涵。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就城乡统筹问题在某一著作中作过专门集中而系统性的论述,其城乡统筹思想的火花散见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3、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 论住宅问题 资本论等一系列经典著作中” 。1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首先要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融合”概念的基本含义。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渊源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所不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他们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出发,立足当时城乡发展的状况,批判地吸收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关于城乡关系和发展的观点,在肯定了城市的出现、城乡功能分离的合理性、必然性和进步性的基础上,天才地提出自己的城乡融合的思想。他们认为,城乡之间的关

4、系并不是僵硬的、一成不变的,未来社会绝不会固化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而是实现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城乡平等与协调,即城乡融合。所谓城乡融合,就是“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偏颇和缺点” 。2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的角度,指出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不是某些产业之间的融合,也不是社会某些领域之间的融合,而是指社会整体各子系统之间优势互补、协调统一的存在状态和发展态势,是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理想状态” 。3 2.城乡融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关系是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影响全局的环节。只要“城乡关系的3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 。4157 马

5、克思、恩格斯还指出, “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社会统一的首要条件之一。 ”557 马克思的总体思路是:“古代社会浑然一体、无城乡之间差别私有制社会由于社会分工的加深而导致城乡之间的分离与对抗废除私有制后,城乡之间由对立转为差别;随着社会主义迈向共产主义,人类逐步消灭这种差别,从而使城乡成为兼容两者之优势而又避免两者之缺陷的新的社会统一体。马克思关于城乡同一对立融合的历史辩证法,既体现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目标的价值追求,也符合社会演进的历史规律。 ”6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之所以城乡会重新在更高级的形态上实现融合,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首先是农业发展和乡村摆脱愚昧落后状态的需要;其次是大工业发

6、展和解决“城市病”的实际需要;再次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3.城乡融合的前提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走向城乡融合的基础前提。城乡二元分离和对立一方面是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够高:“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它是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 7消灭城乡对立,只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产的不断进步才能实现。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将为旧的分工的消灭、私有制的废除、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条件,城乡关系也必将逐步由对立走向融合。 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私有制的存在是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制度根源:“城乡对立只有在

7、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 ”557 阶级4的存在就意味着一部分人对另外部分人的劳动和财富的剥削和占有,也就是主要生活在城市的剥削阶级利用其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对大多数乡村的劳动者进行剥削和占有,使得城市越来越中心化,而农村则不断地边缘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城乡融合的社会条件。 “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废除私有制的主

8、要结果。 ”4423 只有消灭私有制,农村社会生产力才能获得根本解放,城乡间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才能获得根本改变,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 消除城乡分离和对立,实现城乡融合必须走过一段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 “的确,文明在大城市中给我们留下了一种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努力才能消除的遗产。但是这种遗产必须被消除而且必将被消除,即使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8 二、目前我国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体制弊端。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以其独有的特质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不同侧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地位区别逐步凸显,城市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处于主导

9、地位,相比之下,乡村文化则显得单一落后,封闭僵化。这种文化差异学者称之为“城乡文化距离” 。 新中国成立以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城市5工业、乡村农业”的导向模式得以施行,国家通过工农剪刀差剥夺乡村,造成乡村发展缓慢,生产水平落后。加之农产品购销制度、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一系列城乡二元制度的实施,更是造成了城乡的巨大反差,加固了城乡壁垒,强化了城乡文化距离,形成了城乡文化二元对立的格局。这种城乡文化二元对立的特征在于:城市文化带着傲慢和偏见看待乡村文化,一些城里人往往带着高高在上的心态看待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城乡之间无法实现文化上平等的角力和对话。 2.观念障碍。城市经济的相对发达和

10、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也决定了城乡人们思想观念的差距。有些市民阶层抱着天然的优越心理,对乡村文化的尊重不够,将乡村文化等同于贫穷、落后和愚昧,有意无意扭曲丑化乡村文化。而农民则有一种自然的自卑情结,在观念上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比市民阶层低,认为文化活动是城里人的事,农民忙着干农活或挣钱,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文化活动。这些思想观念,人为地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划出了界限,成为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无形障碍。 在城乡文化一体化的过程中,观念障碍还反映在地方各级领导和基层文化干部身上。他们作为城乡文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者,存在着重视城市文化建设、轻视农村文化建设;重视农村经济建设,轻视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缺乏统筹城

11、乡文化协调发展的思想。有的地方搞形式主义,农村文化建设无非就是放放电影、唱唱大戏,对关系到农民切身需求的科学培训、技术指导很少关心。有的地方搞形象工程,只注重文化设施建设,不重视文化设施的利用和管理,文化设施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门面性工程。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制约了城乡文化事业的发展。 63.经济根源。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又是制约其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消费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和经济收入决定的。只有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用于吃穿等生活消费占收入比例会相应减少,而精神文化生活投入会相应增加。改革开放的发展尚没有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再加上农民的预防性储蓄倾

12、向较城市居民更强烈,所以,农民用于消费精神文化的支出偏少。 另一方面,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依靠各级政府。由于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个人和企业很难自觉或被说服去投资农村文化事业,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仍然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投入不足,用于农村文化事业支出的比例远低于城市,据估算, “农村文化投入占全国文化事业费比重约为 1/4,但农村人口却是城市人口的近 1.5 倍。 ”9由于农村文化事业经费不足,导致一些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开展文化活动也没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农民接受文化的

13、机会和渠道有限,从而也影响到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4.制度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加大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文化工作整体呈现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然而,相比而言,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诸多指导乏力的症状,农村的文化改革远远滞后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乡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严重失衡。突出的表现就是农村文化管理体制落后陈旧。现有的农村文化管理模式是原先在计划经济7体制下形成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至今依然保留着比较浓厚的“计划”的特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式和内容由政府垄断,农民基本被排除在供给决策之外。 “这种自上而下的公共品强制性供给制度所接受的是政府完全理性的既定预设,确

14、信政府机构及官员比农民更加了解农民自身的需求,能够更好地代表农民实现其利益” , “无视农民在乡村文化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人为地造就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的集体缺席” 。10陈旧的文化管理模式只会导致农民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并不满意,农民的文化权益也得不到根本的保障。 5.人力因素。马克思说“主体是人” ,他认为,人的主体性是在实践中后天生成的本质力量,文化就是人的这种本质力量的确认,文化只能是人的文化,人是文化的主体。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但是当代农民离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增加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难度,也为各种反文化现象的滋生提供了条件;小农意识的狭隘经

15、验性、落后保守性、自我封闭性、个人迷信性等特点,也直接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羁绊和掣肘。 文化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决定着城乡文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目前大部分基层文化干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化水平低,而且专兼职并存,更缺少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由于待遇低、地位低等问题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稳定。很多农村文化人才,要么转移到城市发展,要么转行去做其他工作,农村文化传统大多也是后继无人。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更不愿深入农村基层发展。没有了文化人才,也就没有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更没有了基层文化形式的创新,8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很难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三、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对我国城乡

16、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启示 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思想资源,其城乡融合理论对我们在当代境遇下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1.坚持社会整体发展的视野,认识和构建城乡文化一体化。城乡融合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整体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城乡融合是多方面的,即指的是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的融合。因此,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也应该坚持社会整体发展观,必须从社会整体的经济、政治、文化交互作用的战略高度全方位地认识和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一方面,要切实解决好农村文化建设中“重经济、轻文化”的问题。和谐的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中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坚持

17、农村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重,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中。另一方面,还必须从城乡联系、优势互补视角对文化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城乡文化一体化,不是农村文化城市化,更不是城市文化农村化,而是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之间扬弃的过程,即双方互相吸引先进健康的因素、摒弃落后因素的互动演进的过程。所以,要坚持城乡并重、城乡互动、共建共荣的总体原则,统一部署、规划城乡文化发展战略,促进城乡文化的整体协调、优势互补发展。 2.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以城带乡,拓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也是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首先,要树立新农村文化与

18、城市9文化和谐共存的思想。 “传统的现代化观点把城市文化取代农村文化作为最终目标与终极模式然而,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理念却对传统的城乡文化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对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道路关照下的城乡文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它强调了城乡文化间应该建立起一种和谐共生的新型关系。 ”11城乡文化各有其特点的建设主体,它们分别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需要,突出不同的特色,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更应该强调彼此的差异互补性,认识到两者是和谐共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其次,坚持“以城带乡,以城促乡” ,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主体作用,鼓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面向

19、农村提供网点服务、流动服务;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块,切实提高传播内容的针对性、质量性、有效性;积极引导机关、团体、市民等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捐助,加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 、 “送欢乐下基层”等公益性文化活动的长效性、制度化建设;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开展群众性文化培训辅导,引导农民自办文化,增强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加强对城市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他们也成为城乡文化互动中的有力桥梁。 3.发展农村经济,加大投入,协调城乡文化设施建设。马克思认为,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仅能够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富的物质要求,还

20、可以形成充足的储备,一方面为消灭城乡对立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另一方面也“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中一10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12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居民从孤立的、愚昧无知的状况中解脱出来,才能使城乡人口都充分获得体力和精神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所以,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首要的前提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刺激农村的精神文化消费,逐步缩小城乡文化差距。 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和支持。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地坚持“政府主导、量力而行、统筹规划”的原则,把农村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设立

21、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关心农民群众文化活动的实际需求,逐步加大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监督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建立严格的考核体制,制定奖罚措施,确保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落到实处。二是走社会办文化的路子。充分借助社会力量,通过社会投资、个人捐助和民间集资等形式参与文化建设。可以采用政策导向、社会荣誉、物质奖励等手段,创设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宽松社会环境,坚持政府带动和社会推动同步,协调城乡文化设施建设。 4.培养高素质农民,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文化消费需要经济支撑,但是更需要高素质的农民为基础。农民素质提高了,他们自身才会从心里真正形成对文化精神消费的诉求,才会真正发挥自己的文化主体功能。一是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使农民具有文化知识基础和智力基础。二是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三是培养其思想政治素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农民明辨是非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