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蒙古豳王家族与元代亦集乃路之关系内容摘要:蒙古豳王出伯一族系察合台后裔,1277 至 1282 年间脱离察合台汗国而投归元廷忽必烈麾下,被委以重任,长期驻守河西走廊西端的肃、瓜、沙及西域东部的哈密地区,始终处于抵御窝阔台汗海都、察合台汗都哇等西北诸王叛乱的第一线。透过黑水城元代汉文文书,如大德四年军粮文卷 、仁宗朝文献(编号 F116:W561) 、TK204 文书、TK248 文书等,可见作为元代之军事集结地与物资供给地的亦集乃路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元朝西北边防线上的重要军事堡垒,而活跃于西陲重地的豳王出伯家族一直与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互相引以为援,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西北边防。 关键词
2、:蒙古豳王家族;亦集乃路;元代;敦煌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3-0157-08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ngolia Family of Lord Bin and the Ejina Prefecture in the Yuan Dynasty YANG Fuxue ZHANG Haijuan (Institute of Ethnic Religions and Cultures, Dunhuang Academy, Lanzhou, Gansu 730030) Abstract: the clan o
3、f Chu Bo, Mongolian Lord Bin, was the offspring of Chagatai Khanate. They broke away from 2Chagatai Khanate and submitted to Kublai Khan from 1277 to 1282. They were entrusted with the important task to garrisoning the Suzhou, Guazhou, and Hami regions at the west end of the Hexi Corridor, the front
4、 line of defending against rebellions of the other lords such as Ogadai Khan and Chagatai Khan. The Yuan dynasty Chinese documents from Khara-Khoto, including F116:W561, TK204, and TK248, suggest that Ejina Prefecture, which enjoyed a special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served as the place for militar
5、y buildup and material supply, became an important fortress on the northwestern defense line, and kept a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clan of Lord Bin, who were active in that region. They worked together to enhance the stability of the northwestern border. Keywords: Clan of Mongolian Lord Bin; Ejina pre
6、fecture; Yuan dynasty; Dunhuang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一 前 言 豳王为元代出镇宗王之一,13 世纪晚期崛起于河西。豳王乌鲁斯之始祖为察合台系的出伯、合班兄弟,其曾祖为成吉思汗之次子察合台,祖为拜答里,父为阿鲁浑。以世祖忽必烈忙于南下攻宋、无暇西顾为机,窝阔台汗海都,察合台汗八剌、都哇等倡乱西域,势力范围迅速扩展,继而对元王朝的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恰值此时,出伯兄弟率领上万3骑兵东归,使元朝西北边防军势力大涨,给岌岌可危的西北形势带来了转机,故而出伯兄弟受到了忽必烈的重用。 出伯家族在对海都、都哇等叛军的征战中屡立战功,相
7、继受封豳王、肃王、西宁王和威武西宁王王号,分别驻牧于肃州(今甘肃酒泉市) 、瓜州(甘肃省瓜州县) 、沙州(甘肃省敦煌市)和哈密(又作哈梅里) ,豳王家族受元政府之命统领镇戍诸军,防守西起吐鲁番东至吐蕃一线, “镇御有劳”1,始终处于镇守与巩固元朝西北边防的第一线。 尽管豳王家族为元代活跃于西北地区的宗王之一,但是由于传统史料及资料对其鲜有记载,且多为只言片语,疏漏者甚多,因此长期以来,学界对于豳王家族于西北地区的历史活动,特别是军事征伐行动不甚了解,致使研究稀少。可喜的是,20 世纪初以来,黑水城所出土的一批元代文书,如大德四年军粮文卷 、仁宗朝文献(编号 F116:W561) 、TK204
8、文书、TK248 文书等,内容涉及蒙古豳王出伯家族之政治、军事活动,或直接或间接地描绘出了豳王家族于西北诸地的历史活动图景。本文拟就蒙古豳王家族与元代亦集乃路之关系作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二 亦集乃路与豳王家族之军政关系 自归附元廷,迄元王朝倾覆,豳王出伯一族世受大汗之命镇守西陲,与同为察合台后裔的阿只吉构成了元代西北边防线,同时他们还与出镇漠北的晋王甘麻剌、安西王阿难答等互为犄角,遥相呼应。史载,出伯之军曾远足岭北之地,协助元廷镇压诸王叛乱。尽管这一军事征伐与西北地区并无直接联系,但是倘若作为元朝“祖宗根本之地”的漠北地区4陷入叛王之手,唇亡齿寒,西北之地势必会受到威胁
9、。因此,出征岭北,也是豳王自保的措施之一2。 至元末年以来,元朝与海都、都哇的争夺重点移至漠北3。这由史集所述至元末双方于边界地区驻守为数众多的诸王、大将即可窥见4,5。至元二十五年(1288) ,海都犯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上游) ,出伯率领驸马昌吉,诸王也只烈、察乞儿、合丹对其进行征讨6,以其功,于该年三月“赐诸王术伯银五万两,币帛各一万匹”6310,六月“壬戌,赐诸王术伯金银皆二百五十两、币帛纱罗万匹” , “丁卯,又赐诸王术伯银二万五千两、币帛纱罗万匹”6313。但叛乱并未平息,海都继续割据和林以西地区,成为元廷的后顾之忧。至元三十年(1293) ,元廷将海都势力逐出岭北,驻军
10、安台山及称海(又称镇海,今蒙古国哈腊乌斯湖之南)沿边之地,由岭北诸王、安西王阿难答、汪古等部军协防,与阿只吉、出伯所率西北军遥相呼应。又命铁穆耳为最高统领,以便统一指挥诸路大军。至元三十一年(1294) ,铁穆耳回大都继汗位,是为成宗,以其叔宁远王阔阔出代总边兵。大德二年(1298) ,由于阔阔出及其将怠于备防,遭到都哇的突然袭击,大败45382-385。及至大德四年六月,出伯奉命率领驸马蛮子歹、太子海山等人,经由亦集乃路入戈壁石川,征伐海都叛军。最终于大德五年成功平定海都叛乱,出伯、蛮子歹也因功受赏。 然而元史对于大德四年出伯率军征讨海都叛乱一事未有记载。及至武宗当政,更将此功多归于其名下,
11、 “成宗大德三年,以宁远王阔阔出总兵北边,怠于备御,命帝即军中代之。四年八月,与海都军战于阔别列之地,败之五年八月朔,与海都战于迭怯里古之地,海都军溃。5”7显然,这里忽略了出伯、蛮子歹在北征海都之战中所作的巨大贡献。而其他传统史料对此更鲜有论及,使得我们对这次平乱活动所知甚少。幸有大德四年军粮文卷的出土,才为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了线索。 诚如大德四年军粮文卷F116:W552 所记: 皇帝圣旨里,亦集乃路达鲁花赤总管府,六月,蛮子歹驸马位下使臣帖失兀、海山太子位下使臣阿鲁灰,本路经赴术伯大王位下,为迤北军情声息勾当等事。在仓粮斛数少,旦夕不。大王大军经过迤北征进,到于本路支请口粮,委是不敷支遣。
12、又处人民所种田禾将欲出穗却被蛆虫食践,未见收成。特已于五月廿四日、六月十八日两次差人赍解,赴省计禀,攒运粮斛,准备支持,去后,今有廿二日,有使臣帖失兀阿鲁灰、术伯大王位下复回说称,术伯大王军马经由本路入川征进,准备炒米等事。本路系小麦一色,又兼数少,委是不敷申禀,早为于甘州等。术伯大王位下使臣也帖立秃思不花赴晋王位下,传奉脱忽帖木儿大王、脱忽答大王令旨,经由本路入川征进,准备炒米面。 大德四年军粮文卷现存文书 6 件,每件均有不同程度的残损,大致记录了亦集乃路、甘肃等处行中书省为出伯大军筹集军粮的过程,同时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出伯率领诸王军马征讨海都叛乱的战役827。由文书可证,大德四年奉命率军
13、经亦集乃路出征岭北,平定海都叛乱的正是诸王出伯,驸马蛮子歹、太子海山、脱忽帖木儿大王、脱忽答大王等均受其统辖,亦集乃路则为出伯为首的诸王大军的集结地与粮草供给地。同时,透过文书我们亦不难窥见出伯之军的出征路线。是时,总领6甘肃兵柄的出伯应就近率军借助“专备军情急务”的纳怜道至亦集乃路,然后经由亦集乃路“入川” (即黑水城西北之沙碛,其地为亦集乃路通往和林的必经之路)而达漠北之地,抗击海都。而晋王甘麻剌及海山则分别负责和林、称海两个战区的军事活动,二王并立,并成掎角之势,互结为援。时晋王已封藩,镇守和林数载,而出伯大军于此时经由亦集乃路前往漠北,即是要与晋王甘麻剌、海山等人协同作战。因而无论是行
14、军抑或作战,皆与晋王等相呼应。大德四年八月,诸王大军败海都军于阔别列,因其功,九月“赐诸王出伯所部钞万五千四百余锭”9。翌年八月,元军又败海都于迭怯里古。出伯、蛮子歹也因功受赏。大德五年七月, “赐诸王出伯等部钞六万锭,又给市马直三十八万四千锭” , “给诸王出伯军钞四十万锭”9436。 大德七年随着海都亡殁,都哇率军与元王朝求和,西北藩王叛乱皆平,蒙元王朝重现和平。然而皇庆年间元廷与察合台汗国间的冲突再度加剧,延祐元年(1314)战火重燃,十年和平毁于一旦。对此, 句容郡王世绩碑有如下记载: 延祐元年,也先不花等诸王复叛亦忒海迷失之地。王(按,即床兀儿)方接战,有敌将一人,以戟入阵刺王者,王
15、擗其戟,挥大斧碎其首,血髓淋漓,殒于马首。乘势奋击,大破之。遣使入报,有尚服之赐。10 由是可见,延祐元年,时任察合台汗的也先不花率军入侵元境,为元朝大将床兀儿所败,战事甚为惨烈。翌年,仁宗下旨征伐察合台汗国,致使战事进一步扩展。对于仁宗下旨一事,汉文史籍未见记载,仅有波7斯文史籍完者都史有下述记载,当元仁宗所颁要求“把敌人从自己的禹儿惕驱走,夺其夏营地和冬营地为我所有”的圣旨到达后,脱火赤的军队发动进攻,经过三个月的战斗,终得驱敌于外。而术伯(出伯)诸子所率军队则驱敌四十日程,直至占据了哈迷里。 显然,此次奉命出征察合台汗国的不仅有原驻于金山之西的脱火赤丞相,亦有世守西北之境的豳王出伯诸子。
16、关于此处出伯诸子所指,刘迎胜先生认为乃是以宽彻为主的出伯后裔3393。而笔者认为延祐初年奉命出征察合台汗国的出伯诸子除了宽彻外,豳王喃忽里亦是一支不可忽视力量。 尽管大德七年都哇已率军与元廷约和,但是在元王朝与察合台汗国的沿边之地,两军仍持对峙屯戍的态势。对此,波斯文史籍完者都史有如下记述: 合罕的军队的前锋 BHIRK(?)在边界上,如同并联的手指一样相连的驻扎着。与之相对的、相平行的也先不花的军队也有禹儿惕。首先,与占据其禹儿惕阔客火亦(kkhu,按应源于蒙古语 kokhoi,译言“青林” )的都哇之子也先不花和也不干相峙,属于合罕之军的不花元帅(BqWnsh)之子脱火赤(Tghj)丞相,
17、率十二土绵之绢,有其禹儿惕和居地,其驻夏地市野孙沐涟之畔,而其驻冬地则在火孛(Ftq,应为 qbq 之误) 。紧接着他的是因征服了蛮子和南家诸国而(成为)伯颜大丞相的那可儿的钦察种的土土哈把阿秃儿之子床兀儿 Dng(?疑为Wng“王”之误) ,在其侧率五土绵军队驻于 QnqrtuWliTq。与之相对,彻彻秃(JJKT)之子失烈(Shira)斡兀立及其那可儿忽秃忽把秃8儿率本部人马相峙而驻。他们的下面是术伯(原文为 Chupn,疑误,似应为 chpai)之诸子喃木忽里(LmghL,疑误,似应为 Namghl)和伯颜塔失(Biyntsh)以及 Qiyn(按,疑拼法误,似应为 Qabn,合班)之子宽
18、彻,率领十二土绵之军,驻于从 Skh正是如此直到感木鲁(Qmal)和畏兀儿思单之境(Walyt) 。与他们相对的是都哇之子也先不花的兄弟叶密里火者(Imilkhhwja)率二土绵军队驻扎着。这些都是合罕军队的西部和南部侧翼的前锋和前线。1 由是可见,豳王出伯之后喃忽里及宽彻率军戍守于哈密以东至河西走廊一线,而脱火赤丞相则领军驻守于漠北霍博(又作火孛)与野孙沐涟一带2。两者遥相呼应,成为元朝西北边防体系中的左膀右臂。大德十年(1306) ,察八儿军为元廷挫败后,脱火赤曾受命与喃忽里、把阿秃儿等率军十万,从哈密出动,与都哇合击察八儿,最终迫使其投降。可见,早年即有喃忽里、宽彻与脱火赤戍守元疆,共御
19、敌寇的交往。 而黑水城出土的 F116:W561 文书极可能与出伯之子喃忽里于延祐二年(1315)奉命出征察合台汗国一事相关。该文书记述道: 皇帝圣旨里,甘肃等处行中书省据畏兀儿字译读行火者文字里说有。在先,暖忽里入川去呵,炒面这今奉入川去的时分,里根底,依在先与来的体例嗦有。怎生?行与亦火者。得此,照得,延祐二年六月初一日,据肃州路申,忽都伯暖忽里豳王入川炒米面,依术伯豳王入川炒米面两石面本处税粮并仓屯豳王入川炒米面,照依行劄付,肃州路亦只失本位下收管去讫。8136 其中的暖忽里即出伯之子喃忽里。出伯亡故后,他承袭了豳王之位,9此后该王号一直由其后裔承袭。喃忽里在位期间,武其祖,坚守在西北边
20、防第一线。史载成宗大德年间,他曾与其兄弟那木达失、宽彻统领十二土绵之军与察合台汗都哇之军对峙西陲229。 尽管仅有袁楠拜住元帅出使事实 、虞集句容郡王世绩碑等少数元代汉文史料对皇庆、延祐年间元廷与察合台汗国之兵锋再起有所涉及,但再结合波斯文文献所述,我们仍可窥见此事之一二。延祐年间奉命率军分两路合击察合台汗国的一路即为原驻金山之西的脱火赤、床兀儿之军,另一路则为镇守河西、哈密之地的出伯之后喃忽里、宽彻之师。据考,此次喃忽里之“入川” ,当是自沙州前线就近进入哈密附近塔失八里站、揽出去站一带的戈壁石川,向西攻击的目标正是察合台汗国11。对于延祐二年喃忽里率军出征察合台汗国一事, 元史无载。盖与仁
21、宗一朝不重用武宗时期的宗王显贵有关。 由是观之,世守西陲之地的蒙古豳王家族曾分别于大德四年、延祐二年经由亦集乃路征行漠北及察合台汗国之地,而亦集乃路也以其“置在极边,连接川口,紧靠迤北”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了诸王大军的集结地与军粮供应地(详见下文) 。黑水城出土的大德四年军粮文卷及F116:W561 文书为我们探讨大德四年出伯率领驸马蛮子歹、太子海山等人北征海都叛军,延祐二年喃忽里率军出征察合台汗国之事提供了佐证。关于亦集乃路与豳王家族的行政关系,因亦集乃路在行政上隶属于甘肃行省,因此要论及于此首先要对甘肃行省与出伯家族的关系做一交代。 10甘肃行中书省的设置可追溯至世祖忽必烈时期。是时,为了削
22、弱宗藩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元廷于中统二年(1261)在西夏故地设立中兴等路行中书省,即甘肃行省的前身。治甘州路,统有七路二州12,分别为亦集乃路、甘州路、永昌路、肃州路、沙州路、宁夏府路、兀剌海路、山丹州及西宁州13。甘肃行省地处西北边隅,长期以来即为军事重地,且宗王分封制、出镇制常行已久,其辖区及周边地区活跃着众多分封、出镇宗王,特别是自察合台汗国归附元廷的豳王出伯家族成为了抵御西域诸王叛乱的中流砥柱。出伯在边十余年,河西编氓耕牧不惊,诸王将拱听约束,朝廷无西顾之忧14。由于驻于西北之地的诸王、驸马、贵戚盘根错节,政治、军事形势颇为繁复,这也就造成了较之它地,元廷行省西北的特殊形态,即推行行
23、省与诸王并行分治,共同管理着西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等事宜。因此,甘肃行省的设置可谓是河西地区行省化与内地化过程中的产物15。 元代诸地行省主要掌国庶务,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122305,而甘肃行省作为元廷诸行省之一,亦不例外。在钱粮方面,中央所拨发的钱钞等,基本都由甘肃行省支配,这些钞币多用于和中或入籴粮食及赈济所属地区的饥民等事宜1。在屯种方面,民屯、军屯或军民混屯兼有,且分布很广,包括瓜州、沙州、甘州、亦集乃路等地。在漕运方面,由于甘肃距京师及中原地区辽远,物资运输具有诸多不便,因此疏通运道为甘肃行省又一要务。大德七年曾修阿合潭、曲尤壕,以通漕运16。豳王家族作为出镇西北宗王之善战者,不仅拥有直属军队,而且统辖诸王协力军、当地军阀、蒙古千户集团、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