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特性论.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5343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文化特性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民族文化特性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民族文化特性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民族文化特性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民族文化特性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民族文化特性论【摘要】深化民族文化特性研究对于如何在发展民族经济的同时,有效地利用、保护、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着眼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研究,认为民族文化的基本特性有趋同性、稳定性和嬗变性,其构成民族文化存在与发展内在的基本要素。 【关键词】民族文化;趋同性;稳定性;嬗变性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9009104 本世纪初,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拉开了西部地区民族经济文化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序幕。至今,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形势喜人。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新一轮冲击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以及

2、西部开发以来西部经济文化领域出现的生态和民族文化遭受破坏的问题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出台之后,如何在做好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地利用、保护、继承、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再次提出。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深化民族文化本质特性的研究,夯实民族文化理论基础,为社会实践提供理论先导。本文拟就民族文化的基本特性作进一步探讨。 一、民族与民族文化 2关于民族概念的理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西方早期的民族学把民族划分为自然民族和文化民族,有其合理的成分,但不尽合理。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历史的沉积,我国不同省区的居民确有不少的差异,这对我国现行省区的划

3、分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以地域作为界限划分民族有其科学的依据。 ”这一观点强调地域的特性。却忽视了文化和心理的特性。目前,我国学者大多仍采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即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 民族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民族共同体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而民族文化是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基础,是区分族群的标志。关于文化的定义。我国古代没有明确的论述,但谈及有关文化的论述很多。如礼乐记谈到了文化的相关事项:“礼简而进,以文为进,乐盈而反,以反为文” ,意为:鼓励行礼就是文,乐使人流连忘返,应加以控制就

4、是文。这里把修炼人的行为过程称之为文,可视为文化的一部分。又如, 史记镒法解认为:“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这是把“文”视为精神和物质创造的综合体。无疑,古人的论说与现代文化概念相吻合。美国学者 L.S.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人类文化包括工具、衣服、装饰品、制度、语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和习俗。所有这一切使人类能适应自然环境和相互关系。 ”罗森塔尔尤金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学者庞扑认为,文化应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综上3所述,我们认为。民族文化是该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

5、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二、民族文化的基本特性 (一)民族文化的趋同性 关于民族文化发展趋势有两种基本观点:一是认为民族文化终将成为全球化的文化所替代:二是认为在国家和民族未消亡之前。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将会长期存在。民族文化只有在所有民族消亡后,民族文化才会消亡,即形成一个统一的、全球性的文化(世界文化) 。笔者基本同意第二种观点,但是强调民族文化发展的历时性过程。人类历史发展证明世界各民族文化都面临趋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谓民族文化趋同性是指相对弱小民族文化被强势民族文化改变或完全同化的文化现象。它是现代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有目共睹的事实。这种现象一般

6、有三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一是弱势民族文化被相对强势的民族文化强迫性的同化现象。而另一种是弱势民族文化主动接受和学习强势民族文化。而使自己的民族文化趋同于强势民族文化。第三种形式是发生在处于相同地域的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民族文化趋同性现象。 第一种弱势民族文化被强势民族文化强迫性地接受趋同性情况。主要发生在十七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以英国、西班牙等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在世界范围内强占扩张疆土建立殖民地,实行政治压迫、经济掠夺,文化政策上强迫原住民族使用他们的语言文字。殖民主义者全方位的侵略政策,迫使当地原住民族接受殖民者的宗教信仰、政治和经济体制,以及使用他们的语言文字、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使

7、当地原住民族逐4步丧失了他们自己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自主性和独特性。二战前英国曾是世界霸主。尽管反殖民统治过去几百年,英国殖民统治逐步失去控制,不得不退出实际统治而采取英联邦形式保持其影响力。现有 53 个英联邦成员国中,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在意识形态、文化教育背景和发展道路等方面都保有英国殖民统治的烙印,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上也都沿袭了英国的模式。仅从语言使用情况来看,英国殖民统治是促使英语成为世界第一语言的直接原因。无庸疑置,发生在野蛮的资本主义扩张时代的殖民地民族文化发展历史,充分表现英国过去几百年殖民统治所造成民族文化趋同性存在的事实。 时过境迁,随着被压迫民族的觉醒和世界社会文

8、明的发展,原殖民地国家纷纷获得了独立,这些原本被压迫和掠夺的民族利用西方遗留文化,争取经济和文化的自由发展。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此,那种由强势文化压迫式的民族文化趋同性现象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弱势民族文化主体主动接受和吸收强势民族文化的趋同性现象。这种文化趋同性现象是上世纪至今民族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 由于东西方民族文化的差异,进而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特性。 “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世界各民族科学文化发展。使他们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占据世界主导地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通过他们的文化扩张,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从而极大提

9、升了其综合国力,最终在世界竞争中获得最大利益。 ”当代西方强势文化把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划归为西方的现代性。作为相对5弱小民族文化发展的范式。无形之中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趋同性发展。换言之,以先进科技文化为范式的西方文化拆解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樊篱,加速了各民族文化同化于西方强势民族文化的步伐。这种由强势民族文化推动的民族文化趋同性现象是在强势民族的政治经济利益驱动力和弱势民族迫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压力相互作用形成的。与第一种民族文化被动的强迫性同化形式完全不同,第二种民族文化趋同性表现在民族文化的软实力的影响上。呈现为弱势民族文化主动接受和吸收强势民族文化的情况。 世界各民族文化在二战以后

10、得到迅速发展。例如,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它们从历史上被强迫地接受西方民族文化,后转变为主动接受和吸收西方民族文化的姿态。凭借在意识形态、价值观、经济体制和法律与西方融合,以及进入西方市场的优势,创造了二十世纪经济社会繁荣的奇迹。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成为主导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国策。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全面开放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对外合作。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使中国在三十多年的时间,从一个封闭的、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发展为经济社会文化与西方文化基本接轨,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史上的奇

11、葩。世界当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道路表明,民族文化趋同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上世纪产生的东盟、欧盟等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共同体,以及最近由美国牵头组织的 TPP 市场联合体,加快了民族文化趋同性趋势的发展,特别是像欧盟的政治经济货币一体化和东盟日趋联合紧密的国家与民族文化联合体。将是未来世界经6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并鲜活地展示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趋同性的特点。 民族文化趋同性产生的第三种情形是发生在居住于相同地域的民族之间,他们在生产、生活、语言、通婚、节庆民俗生活等交往中相互影响中发生民族文化趋同性现象。壮族是世代居住在广西的原住民族。自秦代汉军戍守岭南以后,汉族人不断迁入广西从事戍边、做官、经商

12、、开荒种地等。形成外来的汉族人与本地的壮族人杂居相处的局面。从宋代开始,至明、清汉族农民大批迁入(刘锡蕃岭表纪蛮 ) 。历代汉族人迁入改变了壮、汉人口比例。 “宋元三百年间,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多于汉族十倍(清史稿卷 516) 。清代及民国三百多年间,壮汉人口比例发生了逆转,汉族约占全省人口百分之六十 (陆正祥广西地理 ) ,而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 40%。汉族上升为多数。壮族退居为少数,这个壮汉人口比例至今仍无变化。 ”随之而来的是壮、汉民族通婚,使两个民族融合从文化渗入到血液。广西壮汉族通婚从古时逐渐放开,演变为今日习以为常的现象,使人体特征模糊难辨,以至于人们易于分辩广西人与中原人,却难辩

13、广西人中的壮、汉族人。经过两千多年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趋同性社会发展。壮族人民认同中原王朝。接受了儒家学说,与汉族一样信仰多神、道教、佛教。在建筑、民俗、饮食和服饰上吸收汉族文化的成分。时至今日,广西壮、汉民族之间的区别很难从服饰、体征加以区分。只能从他们使用的语言、部分民俗和民族意识上分辩。 (二)民族文化的稳定性 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经历氏族、部落漫长发展过程形成的,而民族7文化伴随着民族共同体行影不离,见证民族主体社会文化形成的全过程,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民族建筑艺术、生产工具、政治体制、语言文字、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和风俗习惯等民族文化,虽然其发展过程中有所变化,但其民

14、族文化的核心仍然顽强地保留下来,这是因为民族的文化就是民族主体的表征,失去本民族文化,就意味着于该民族群体消失。民族文化稳定性的程度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表现不尽相同。一般而言,民族历史越是悠久的民族其文化的稳定性就越强。这种稳定性支撑着民族文化发展,是民族主体认同和凝聚的根本力量。 中国汉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多年的发展,不断吸纳周边民族文化的营养,充实强壮自身固有的民族文化优秀基因,连绵至今,实乃世界民族文化发展的奇迹。几千年来,中国汉民族经历无数的内患外扰,大起大落。但是,汉民族文化传统中儒家哲学思想没有消失,道教、佛教和多神论仍占据汉民族的信仰空间。历代王朝的文官政治和科举制度,孔子儒家的教育思

15、想,以及汉族民俗节庆文化几千年几乎没有变化,其根本原因在于民族文化稳定性基因作用的结果。以汉族艺术为例,中国画是汉族传统的艺术,从绘画用的材料到绘画技巧,以及创作的审美要求都独具汉族特色。即使现代中国画采用了西方绘画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方法,但它依然保持中国画的特色。现代日本学者铃木修次对中、曰文学审美特点作比较研究认为, “把握住风骨就抓住了中国文学的主要趣味倾向” 。我们看到铃木先生考察中国文学的方法是以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稳定性作为逻辑出发点的。他纵观中国文学史长流,从民族审美趣味中把握中国文学的民族审美意识特性,发现蕴含于中国文学的民族审美特征8风骨 ”藏族的佛教(喇嘛教)是西藏政教合一的农奴

16、制统治时期的主流宗教文化。在西藏经过几十年民主改革的今天,虽然藏传佛教早已退出政教合一的历史舞台,但它仍然是藏族群众信仰和日常的重要活动内容,它的宗教文化内涵没有变化,影响力依旧。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文化生活、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发生的,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并对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规约、导向的反作用,使民族文化形态得以持久和稳定的存在和发展。这也是中国汉民族文化几千年持久稳定的原因之一。 (三)民族文化的嬗变性 任何事物和社会现象的发生、发展都是基于内在和外在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民族文化也不例外,伴随着其稳定性、趋同性和嬗变性的基因变化和

17、发展。嬗变性是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推动力,是维持民族文化的稳定力量。民族文化的嬗性变包含了民族文化自身扬弃、吸纳的自我更新的发展机制,是民族主体传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因素。当今西方世界领引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一波波地袭来,冲击着世界各民族文化各个领域,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风起云涌的经济社会变革的浪潮,各民族文化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强势民族文化挑战是以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文化价值观和先进的传播工具等巨大的压力,冲撞和消解弱势民族文化。如果弱势民族文化没有利用嬗变性的扬弃调节机制,吸收强势民族文化的积极因素,消解强势民族文化的碰撞。将

18、会丧失本民族文化本性,被强势民族文化吞9没。民族主体特性也将消失于强势民族文化之中。在各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有的民族文化,特别是人口较少、文化底蕴不深,且处于人口众多,被强势民族文化的影响包围下的民族文化。极易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同化、融合。其民族主体特征也会随之消亡。例如,我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原居住在甘肃东南的氐族、漠北柔然族和他们的民族文化,以及迁入西北地区的鲜卑族文化等先后消亡,被融入其他民族的文化之中。如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下,世界上一些弱小民族的文化也正在被民族文化趋同性的影响下。被强势民族文化所同化,而逐渐丧失其本民族文化特质。 强势民族文化的冲撞带来的机遇是弱势民族文化

19、自觉开启民族文化嬗变的应变机制。吸收强势民族文化的长处为我使用,从而生发出区别于本民族旧文化和又有别外来强势民族文化的本民族新文化。当今世界上凡先进的民族文化都是嬗变性能力特强的民族。美国是移民国家,政府专设移民归化局。其任务是吸纳各国各民族优秀的人材,为其所用。除了管理日常移民事务之外,其重要任务是把它每个移民归化为美利坚民族,建设美利坚民族文化。因此,在短短的二百多年的建国历史,美国刨造了世界民族文化建设辉煌成就,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强国和强势民族文化国家。 中国汉民族文化也是极富嬗变性能力的民族文化。由于汉族文化具有强大嬗变能力,很早以前就吸纳了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从史书记载的周代时

20、期的狄人、戎人,到后来的鲜卑、柔然、匈奴、胡人、大部分蒙古人、满人、羌人,至少有上百个民族融合进了汉族文化。虽然汉族历史上曾遭少数民族蒙古人、满族人统治,但他们的民族文化整体10落后,只能接受先进的汉民族文化,在王权统治思想、政治法律体制、经济制度和文化教育都采用了汉族的传统,随后被汉民族文化同化了。反之。满族人建立清王朝时,强迫汉族人穿着满族人服饰作为日常服装,后来,汉族人完全接受了满族服饰。今天的中国服饰还将满族的服装代表中国传统服饰展示于世界。 自古以来,唱山歌就是几千年来广西壮族人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壮族民族文化富有活跃的嬗变性基因,面对强势民族文化的冲击,能够借助强势文化的外力保持其

21、山歌和歌圩文化的新活力。当前,西方强势民族文化再次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文化风暴挤压壮族山歌和歌圩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新的形势下,壮族人民依然山歌不断歌圩不绝,借势推出网络歌圩,把壮族山歌的时空拓展到无限的网络舞台上。本世纪初至今萌发的壮族网络歌圩现已发展一百二十多个,有数千壮族青年人参与,在时空上突破了传统节日才有歌圩聚会的限制。散居于全国各地的壮族青年,无论白天或夜晚,无论是否节假日,壮族网络歌圩每天开场。西方强势文化新一轮冲击给壮族山歌和歌圩的发展带来机遇。壮族人民利用民族文化嬗变性的活跃基因,借用强势民族文化科技,开辟壮族山歌和歌圩发展的新途径,使先前相对沉寂的壮族山歌文化注入新时代的活力。 纵观世界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我们不难发现民族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趋同性、稳定性和嬗变性的基本特点。民族文化的趋同性特点与民族主体发生、发展、同化、消亡的历史逻辑性相吻合。趋同性基因使民族文化逐步趋于同化;民族文化的稳定性是民族主体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