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贫困理论视野下高校贫困生非经济资助模式构建初探.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5463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力贫困理论视野下高校贫困生非经济资助模式构建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能力贫困理论视野下高校贫困生非经济资助模式构建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能力贫困理论视野下高校贫困生非经济资助模式构建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能力贫困理论视野下高校贫困生非经济资助模式构建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能力贫困理论视野下高校贫困生非经济资助模式构建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能力贫困理论视野下高校贫困生非经济资助模式构建初探【摘 要】贫困生概念的准确界定是高校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基础。传统贫困概念界定贫困为物质资源和收入的匮乏,它未呈现贫困的非收入性因素,文章着眼于贫困概念的新内涵能力贫困,并在此概念框架下探讨高校贫困生非经济资助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贫困概念;贫困生能力现状;非经济资助 9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免费教育向收费教育转变以及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家庭已经负担不起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所需要支出的费用,为保证高校贫困生的公平受教育权以及国家对人才培育水平和规模的实际需求,由政府主导的“奖、贷、勤、助、补、免”的多元资助体系逐步构建起来

2、,资助渠道拓宽、资助力度加大,基本上实现了“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誓言。与此同时,资助政策体系发展至今仍然停留在满足学生教育费用筹集的应对性制度上,重物质资助,轻育人内涵扩充,运作模式单一,不利于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国家长远发展人才培育目标的实现。 一、能力贫困理论视野下贫困的新内涵 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提出贫困不仅仅是经济收入低下,而是主体缺乏获得某种基本生存机会的可行能力,而可行能力是个人能够拥有并且享受自己所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实质2自由。森将能力理论引入贫困概念,以自我发展和成就为最高目标,认为只有提升贫困者摆脱贫困现状的能力才是解决贫困问题

3、的根本路径。森的“能力贫困理论”为研究贫困生资助提供了全新视角。 当前学界和高校资助实践中对贫困生的界定多从经济角度出发,如“贫困生是指经济上特别困难,无法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生活水平, 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不能维持正常学业的在校学生” 、“贫困是指主体因缺少货币收入,而造成支出匮乏,并影响主体身心健康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状况”等。在上述定义中,对贫困生的界定仍局限于物质层面货币的拥有量过低,而未涵盖贫困学生因经济困难导致的心理健康、能力缺失、人际过窄、社会资源匮乏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对贫困的内涵界定也应随之改变,在考虑物质、经济因素以外,个体身心健康状况、综合能力提升、获取

4、社会资源的能力以及自我解困的能力也应成为贫困内涵中的重要内容。 二、高校贫困生能力现状分析 (一)高校贫困生自强自立意识欠缺 以物质资助为主的资助模式渠道层级多,力度大,覆盖广,一方面切实解决了高校贫困生所面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压力,另一方面为遵循审计需要高校更看重资助金发放的快捷、安全等程序性要求,缺乏对贫困生自强、自立、感恩的引导式教育。由于贫困生评定标准和程序不完善,很多高校实践时都采取班级评议的方式评定,更多强调程序合理性和公平性。贫困生为了获得资助费用,需要详细描述家庭如何贫困、自身如何需要资助,使得班级评议成为“诉苦会”和“比穷会” ,容易使贫3困生形成“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把自

5、我解困寄希望于外界的经济帮助,甚至将资助视为理所应当,从而严重阻碍了自强、自立素质的塑造培养,容易养成被动、消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不利于贫困生的成长发展。 (二)高校贫困生自我调适能力差 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偏远、落后地区,主观上背负着家庭对他的出人头地期望,心理上较为敏感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同时又自卑封闭、自我评价不高,对问题的看法易趋向极端。客观上基于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限制,导致他们普遍接受能力较弱、综合素质偏低、自我提升能力不高等问题。因此,当现实与期望不符时,极易引起内心巨大反差,这些同学往往难以健康、开放的心态面对和解决问题,从而影响自我全面发展甚至容易激化产生对外界的仇视、

6、抵触等不良心理。据统计,20%的贫困生存在心理问题,远高于普通学生。贫困生基于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不容忽视,但是由于贫困生的资助主要集中在经济资助层面,缺乏对贫困生心理贫困等心理问题的认识,导致重视度和投入度都不够。 (三)高校贫困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 高校贫困生由于大多来自贫困边远地区,思维观念闭塞,所受教育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普遍在文化基础、综合素质发展、创新实践能力等与其他学生存在差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相对完善的物质资助并不能帮助贫困生解决这些个人发展中遇到的拦路虎,只有以追求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为育人目标,立足个人成才,有的放矢地解决贫困生所4遇到的发展瓶颈,打造

7、相应的平台,加强指导和锻炼,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创新、实践能力,才能提高这些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真正摆脱贫困的根源、成长成才。 (四)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有待提高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贫困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比普通学生更多,往往因就业能力不高由最初的“经济困难”成为“就业也困难”的双困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是贫困生普遍存在就业心理压力过大、职业生涯规划不足、求职技巧缺失、就业成本过高、就业渠道单一等问题。主观上,贫困生就业期望过高且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大大减小了就业面;客观上,贫困生由于成长教育环境所限,在心理素养、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所不足,表现出求职技巧缺失、竞争能力不强,

8、难以被用人单位相中。再加上就业成本攀升、贫困生沟通少、人脉关系少,缺乏有效的就业信息和渠道,易形成被动、消极、易受挫折的脆弱心理状况,进而进一步形成就业困难。 三、非经济资助模式构建初探 由于基于传统贫困理论的资助模式在育人内涵方面的缺失,不利于高校贫困生的和谐发展和我国长远发展育人目标的实现。非经济资助立足于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综合素质、就业创新等方面的问题,寻求贫困生和谐发展的育人路径,有利于填补目前资助模式中的空缺。 (一)营造人文育人环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应坚持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同时进行。高校在5保证贫困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同时,应注重

9、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心存感恩、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首先诚信教育,诚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据统计某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 50%,高校贫困生的不诚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因此应加强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等资助项目申报时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宣传、诚信档案建立、银校信息互通机制等方式,促进贫困生养成自觉诚信的良好素质;其次感恩教育,感恩是人性美好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很多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并未产生助人的想法,因此高校应通过举办“感恩报告会” 、“感恩征文比赛” 、 “某某项目感恩座谈会”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从他助到自助到助人,成为真正值得他人帮助

10、的人;三是励志教育,部分贫困生在接受他人资助后,渐渐养成“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失去奋斗、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高校应通过树立勇于逆境拼搏、自立自强、奋发成才的典型,教育和启迪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价值观,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春风化雨多措并举,构建贫困生心理资助系统 贫困生在心理较为脆弱、敏感。据统计,80%的辅导员认为应该重视对贫困生的心理教育与辅导。贫困生往往认为自己被贴上了“贫困”标签,认为其他同学总歧视自己,心理上呈现封闭、自卑、自暴自弃等问题,能力上表现为在心理承受、自我调适、人际沟通等方面的弱项。高校应立足“以学生为本”的资助工作理念,充分考虑到贫困生的心理特

11、点,以春风化雨的多种策略,提升学生的心理能力,教育学生拥有开放心态、正视困难、主动解决,励志成才。首先,应建立“班级学院6学校”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通过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等方式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专业性心理疏导可以帮助贫困生舒缓压力、解开心结、健康生活。 “5.25 心理健康日” 、 “心语心愿”期刊杂志、“学会爱自己”心理健康讲座等多种多样的活动的开展,传授学生情绪宣泄、自我解困的心理技巧,减轻心理负担,增加心理调试能力,积极乐观面对问题。其次,通过辅导员个别交流、挫折教育、榜样激励等方式构建励志教育模块,让学生消除悲观,增强自信,以开放的心态积极追求自我发展。 (三)打造

12、社会合作品牌项目,提升贫困生实践创新能力 目前各高校运作的社会类贫困生资助项目普遍缺失育人内涵和综合能力提升平台,贫困生与资助方是单一的物质资助关系,双方有的仅通过发放仪式上交流,忽略了企业利益和学生个人提升需求。因此高校应着力于打造广泛的社会合作,通过合作为贫困生提供免费的素质拓展和能力培训平台,如中国肯德基曙光基金“资金资助+餐厅实践+社会公益”的项目模式,成都蚂蚁集团“爱心一家人”援助方案,广西师范大学打造的“金凤计划(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计划) ”等。通过项目的成功驱动,达到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作为企业,通过资助提升企业形象和影响力,同时借助高校丰富的人力资源为企业长远发展培养和储备人

13、才;作为高校,发挥宣传和组织优势,借助企业搭建育人平台实现帮扶体系育人功能;作为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或社会,开拓眼界,转变观念,提升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使受助学生在平等、自尊、自立的前提下,实现个人能力提升。 7(四)群策群力,共同构建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平台 提升贫困生的就业能力不仅关系到贫困生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质量,同时也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体大局。为提升贫困生就业能力,使其尽快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就贫困生而言,一是转变就业观念,克服传统精英情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响应国家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适合自身发展的

14、岗位上去, “先就业再择业”避免成为“双困”学生;二是摸清自身优劣势扬长避短,努力学习拓宽专业口径,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掌握各类信息及交往面试技巧,做好就业相关准备工作;三是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克服自卑与恐慌,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心态,提高自我抗挫折、打击能力。就高校而言,一是加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引导贫困生根据自身情况,设定阶段性职业目标,作出对应的自我管理和调整,达到自我发展的最优状态;二是加强就业技能培训,通过开展就业知识讲座、毕业生就业经验交流会、职业规划大赛等形式,帮助学生提升就业技巧,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多方面要求;三是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通过将社会实践

15、、毕业生实习设计、社会调研等纳入教学计划,加强学生由所学向所用转变,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注重与用人单位沟通,采取产学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锻炼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长真知、炼才干,为将来就业提前做好准备。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发展至今,在基本实现为贫困生筹措学习和生活费用的目标后,如何培养学生成为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具备追8求个人幸福生活的能力,正成为学界研究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的热点。高校应进一步从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合格人才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深化“以学生为本,资助育人”的工作理念,将助学与育人、扶贫与励志有效结合,把对困难学生的经济帮扶转化为对他们的理解、帮助和激励,

16、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努力搭建一个以资助为载体、以教育为基础、以成长成才为目标的全方位、立体式、多层面完善的资助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教育部、国家财政部联合发布切实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2)38 号. 2 周文华.贫困生发展性资助模式的建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1 年 12 月. 3 周文华.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高校贫困生资助策略J.三峡大学学报,2012 年 1 月. 4 陈婷婷,黄茂坤.高校贫困生能力资助模式的构建与初探J.皖西学院学报,2012 年 2 月. 5 罗丽琳.高校贫困生多维资助模式的构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2 年 1 月. 6 唐文红.从物质资助济困育人到励志强能育人J.思想教育研究,2011 年 7 月. 7 岑道权.提高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山西理工学院学报,2011 年 5 月. 9作者简介:李欣华,女,硕士研究生,助教,成都中医药大学学生处,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