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现状调查与思考摘 要:为探讨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现状,课题组采取立意抽样法和等距抽样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江西省 6 市 11 县的 24 个行政村中的517 个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自身、家庭、社会政府三个层面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都有不同层面的影响。为了使农村空巢老人更好的社会适应,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人的发展方面,应从“片面”到“全面”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体系方面,应从“非正式”到“正式” ,凸显正式保障体系的保障作用;社会建设方面,从“二元”或“单向一体化”到“双向一体化” ,回归社会公平和谐。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现状;正式保障体系;双向一体化
2、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3-0019-05 早在 2005 年,江西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12010 江西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至 2010 年 11 月 1 日零时,全省常住人口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已经占总人口数 7.60%。2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医学科技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素质提高等因素促使人均寿命增长;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长久不变、生育抚养成本的增加、社会婚育观念的变化等因素导致出生率逐年降低;这“一升一降”将促使社会老龄化更加严重。另一方面,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的二元结构使2得城乡一体化目前主要呈现单
3、向前进(即只有农民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而不存在城市居民向农村的迁移)3,促使农村青壮年不断涌向城市,同时伴随着劳动力、消费市场、传统文化等的转移或转变。大量空巢老人随即在农村产生,并且该群体面临着非正式保障体系的日益“瓦解” 、正式保障体系乏力、社会适应难度的逐日攀升等问题。因此,探索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现状及规律对理解、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积极作用。为此本课题组于 2012 年 12 月 20 日至2013 年 1 月 25 对江西省 6 市 11 县 24 个村开展专项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由于受到研究条件、研究经费、研究精力、研究难度和研究
4、能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本调查抽样分两个阶段。4第一阶段采取非概率抽样调查法中的立意抽样法。本课题组根据已掌握的相关信息和各种“人脉网络” ,在江西省 6 市主观抽取 11 县的 24 个行政村中的 2100 个 60 周岁(含 60 周岁)以上、子女外出超过 3 个月的老年人作为“调查总体” 。 第二阶段采取抽样调查法中的等距抽样法。从调查总体 2700 位老人中等距(每三人中选一位)抽取 900 位空巢老人发放调查问卷。共计发放900 份问卷,回收 806 份;经过仔细甄别,共获取有效问卷 517 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 89.60%和 64.14%。其中男性 257 人,女性 244 人
5、。6070 岁,249 人;7180 岁,210 人;80 岁以上 58 人。其中大部分婚姻状况为已婚对偶和已婚丧偶,居住方式以独居偶居为主,其小学及以下文化层次占 83.75%。具体见表 1。 3(二)研究工具 本课题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初始资料。在开展本次调查之前,课题组查阅大量资料,并以穆光宗的老年“丧失理论”为理论背景5,通过小范围的典型个案调查法(解剖麻雀法) ,检验理论的可靠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结构式访问,对理论进行了修正和 补充,并以调查问卷初稿的形式呈现。调查问卷初稿形成之后,邀请专家论证后进行小范围的测试,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最后在修改的基础上,最终形成问卷。该问卷主要包括被
6、试的基本信息,社会适应的三个层 次考核指标,即个人层次:身体健康状况、心理需求状况、人生理想状况、经济收支状况;家庭层次亲戚朋友状况、隔代抚养状况、生活照顾状况、社会政府层次、人际交往状况、医疗卫生状况等 9 个方面内容。 (三)调查方法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都是大学老师、研究生或本科生,在调查前,课题组进行了统一的调查培训,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由于调查对象部分身体状况不佳、受教育层次较低、阅读理解水平有限等原因,问卷填写在老人无法亲自完成的前提下,大多由调查者根据被调查者对问卷问题的回答代写。对老人不理解的条目,调查者都给予解释,以保证老人的回答与其真实想法的一致。 二、调查结果的
7、分析结果 课题组采用 SPSS20.0 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4(一)身体健康状况 身体健康状况主要考察的指标为是否经常患病、吃药、打针,自身体力如何,自我感觉如何等;并将健康状况分为四个等级,即良好、一般、较差、很差。结果 31.30%自我感觉良好,71.00%感觉一般及以上,只有 3.90%感觉自己状况很差,这部分人大多患有冠心病、心脏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总体来说,农村空巢老人身体较好。另外,身体健康状况与是否有孤独感、是否有安全感和日常参加娱乐相关显著(分别为 r1=-0.268,r2=0.287,r3=0.157,P0.01) 。 (二)心理需求状况 心理需求状
8、况主要考察空巢老人是否感到孤独空虚、是否有安全感、平时由谁来缓解这种矛盾等。结果,有 60.80%认为自己日常生活很孤独空虚。这种孤独空虚主要表现为对子女的思念,有的是对老伴的怀念。62.90%感觉生活很安全或较为安全,这主要得力于社会治安的相对稳定。当问及“日常生活中都是谁来窜门?”分别有 75.80%、65.40%选择了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没有人上门的仅占 2.70%。但是,其中乡村干部上门的仅有 5.70%。 (三)人生理想状况 空巢老人的人生理想状况主要考察其年轻时候和目前是否有人生理想。结果如表 2 所示。年轻时,该群体尚有 50.30%明确知道自己的人生理想,到了晚年,该群体的人生
9、理想状况发生较大变化。分析发现,农村空巢老人年轻时人生理想与性别、婚姻状况相关显著(分别为r1=0.218,P (四)经济收支状况 收支状况主要考察空巢老人的年收入、收入组成,年支出组成,收5支是否大致一致等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空巢老人家庭年收入在 3001-5000 元元档次的最多,占 35.80%。85.40%的空巢老人家庭年收入在 8000元以内。从表 3 中可以看出空巢老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非正式供养体系(主要是子女)的供给。其支出方面,主要体现着日常生活消费和医疗支出上。空巢老人的收支基本平衡,78.70%老人认为收入基本能够或完全能够满足自身生活所需,仅有 2.30%老人认为,目前的
10、收入太低,严重影响到自身的正常生活。另外,经济收入与隔代抚养支出、老人文化程度显著相关(r1=0.139,r2=0.312,P0.01) 。 (五)亲戚朋友状况 主要调查空巢老人亲友的分布情况、家人探访老人的频率以及老人对亲友的依赖程度等。74.90%老人的亲友(主要指子女)都工作、生活等在本地周围的城市或外地。有 38.70%子女会“经常”回家(周期在三个月以上)看望老人,59.70%子女仅仅是在过年的时候回家。而有 1.60%子女外出后从未返乡探亲。老人与子女之间主要通过电话联系,89.80%老人与亲友之间保证一个月以内联系一次。51.80%老人对亲友比较依赖。对亲友的依赖与居住方式、生育
11、孩子数、文化程度相关显著(r1=-0.100,r2=-0.107,P0.05;r3=0.224,P0.01) 。 (六)隔代抚养状况 调查显示,有 61.20%老人隔代抚养了自己的(外)孙子(外)孙女。由表 4 可知,反应老人隔代抚养小孩个数和抚养时间的均值、中值、众数分别是 2.4558、2.0000、2.00,6.1068、5.0000、10.00。反应老人隔代抚养小孩数和抚养时间离散趋势的方差、标准差、极大值、极小值分6别为 2.072、1.43931、1.00、9.00,16.374、4.04651、1.00、21.00。分析发现,隔代抚养小孩数与老人身体状况和抚养意愿相关显著(r1=
12、0.111,P0.05;r2=0.281,P0.01) ;抚养时间与老人年龄相关显著(r1=-0.250,P0.01) 。 (七)生活照顾状况 生活照顾状况主要考察空巢老人是否需要他人照顾,由谁来照顾,他们希望谁来照顾等问题。研究发现,有超过半数(57.00%)老人不需要他人照顾。晚年照顾的需求与空巢老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层次显著相关(r1=-0.103,r2=-0.244,P0.05;r3=-0.236,P0.01;r4=0.149,P0.01) 。需要照顾的老年人一般由老伴、儿媳妇、邻居等照顾。但老人们表示,如果自己以后需要他人照顾,除了老伴外,他们最希望由子女儿媳照顾晚年,然后是
13、亲属、街坊邻居、政府部门等。 (八)人际交往状况 人际交往状况主要考察空巢老人生活中的公共交往场所、其在该场所的活动频率,以及其是否拥有好友等。结果显示,仅有 21.50%的老人住所周围有公共社交场所,64.40%老人直接表示根本没有这种交往场所,其他老人表示不知道有没有。周围有社交场所的老人中,经常去该场所活动的也仅有 21.40%,其他老人偶尔去或者从来不去。78.50%老人表示自己日常生活中经常和好友沟通,但是并不一定到社交场所。 (九)医疗卫生状况 农村空巢群体 85.00%以上都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并且 64.60%的7老人认为目前看病就医较以前方便。对国家定点医保单位的好评达到69
14、.80%。空巢老人参加合作医疗的意愿与其对当地定点合作医疗单位的评价相关显著,对合作医疗单位的评价与就医是否方便相关显著(r1=0.164,P0.01;r2=-0.291,P0.01) 。 三、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性的思考 考察农村空巢老人的内外环境状况后可以发现,农村空巢老人在身体健康方面,虽然超过半数自我感觉身体健康,但是部分空巢老人重病缠身却没有人照顾、缺医短药等。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生物性衰变,将引发越来越多的老年疾病。心理方面,过半老人认为日常生活非常孤独寂寞,但是老人依旧依赖传统的非正式体系获取安慰,而正式机构组织却没有真正意义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人生理想方面,大部分空
15、巢老人没有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和传统追求颐养晚年、耳根清净的生活态度一致。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年人的晚年时光不断增长,自身社会保障乏力,家庭各方面供给有限,老人创造自身晚年价值实现晚年人生理想就显得非常重要。经济方面,国家已经开始采取转移支付手段增加老人收入,但是水平普遍较低。老人自身劳动收入有限,对非正式供给系统就更加依赖。而非正式供给系统存在自身生存压力,也仅仅能够提供有限的生活资源,研究表明,经济收入对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最大。6 家庭层面:在亲友方面,过半的老人对亲友有依赖感,这和老年心理有很大联系,老年人害怕孤独,害怕未知,甚至害怕死亡。隔代抚养方面,大部分老人都愿意隔代抚养小孩
16、,这和中国传统家庭生活方式是8一致的,也有助于促进家庭内部和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每一代人的要求和每一代人对自身的期望都不尽相同,这也容易产生各种冲突和矛盾,加之老人生理性衰退,也力不从心。生活照顾方面,生物性的衰变导致生活照顾的需求不断增加,虽然超过一半老人表示不需要他人照顾,但他们大多以不耽误孩子工作、自己不服老等为理由。 社会政府层面:在人际交往方面,虽然老人习惯于走家串户式的交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圈的扩大,对家庭周围的公共交际设施和场所有新的要求,但现实是大部分人无法获取这些公共资源。可见,真实性的需求要超过表象的统计值。医疗卫生状况方面,随着国家新农合的宣传和推广
17、,大部分老人已经纳入到合作医疗体系之中,但是针对部分老人的重大疾病、慢性病等保障力度依旧缺乏。当然,还有社会保障、法律保障等方面,其他研究者已经做了长足的研究,也发现保障体系薄弱,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权益。 (一)从“片面”到“全面”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农村空巢老人的人生理想状态这一侧面可以看出,该群体对自身的晚年生活没有较为缜密的安排和计划。这与传统社会对老人的社会定位是相符的,老年人基本成为了“等靠要”的群体。这也许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但是在现代这个瞬息万变知识大爆炸的社会中,传统的观念显然不能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在追求以人为本的社会,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被动的寻求外界尊重
18、自身,而是主动的去创设自己的意义世界,实现人的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转变。这不仅要求整个社会去创造一个人类能力的全面性的现实前提,更重要的是要将人的全面发展体现、落实到人9的能力的发展上来。人的全面发展要以人类能力包括生产能力、交往能力的发展为现实旨归。7如此,就为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力量。 (二)从“非正式”到“正式” ,凸显正式保障体系保障作用 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农耕文明,成就了家庭养老的发展。养儿防老成为中国人民养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传统养老方式的文化基础。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依靠血缘、亲缘甚至地缘发展起来的养老保障体系被称为“非正式”保障体系,这是生产力与生产方
19、式决定的。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耕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传统家庭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以新型工业化、集约化生产代替了大部分传统生产,城乡发生分离,家庭养老的文化根基发生微妙变化,为适应新的发展,居于政府机构主导的广谱性保障体系即“正式”养老保障体系跃居人们的视野。要成功解决当今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问题,就需要重视正式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大统筹、大发展的新思路解决正式保障不足的问题。 (三)从“二元”或“单向一体化”到“双向一体化” ,回归社会公平和谐 就城乡发展规律来讲,一般都是沿着乡村蕴育城市,城乡分离、对立、联系、融合,最后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本推动力仍是社会生
20、产力的发展。中国仍然处于并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或单向城乡一体化的现实与中国的基本国情有着本质联系。然而限制双向一体化发展的还有体制机制的问题,特10别是户籍的二元管理以及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双向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要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双向一体化,就需要重建社会平衡,科学发展,实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甚至包括党的建设等“六位一体”上的城乡一体化。8也只有城乡一体化,才能够使得农村社会的活力不断的被激发出来,才能够使新兴科技、先进文化、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和谐生态等在农村找到繁衍的沃土。城乡一体化,也是实现人由片面发展转向全面发展、社会保障向由
21、非正式体系转向正式体系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这基础上,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在以主体(空巢老人)主动改变传统偏见,由内而外的提升自身的价值,实现向全面发展的大跨越为核心的基础上,辅之以正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城乡双向一体化建设,必然能够自下而上地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问题。 注释: 本调查总体是根据2010 江西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公布的各市人口比例进行等比抽样的。 之所以会有较多无效问卷,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影响:(1)小部分老人接受调查前后的心理状态变化较大,导致调查中断;(2)老人接受调查途中有事离开或调查过程中受到村民的打扰中断;(3)有小部分是因为调查人员在填写问卷时出现较大偏差或误差产生的。 本调查所指空巢老人收入,是指空巢老人个人的平均收入。 此处空巢老人家庭年收入是指:只包括空巢老人在内的家庭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