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青年失业、教育浪费与人力资本积累机制断裂摘要:随着青年失业问题的凸显,教育浪费现象越发突出。本文首先从城镇失业青年、农村失业青年和失业大学生三种类型入手对我国失业青年的存量进行估算。其次分别以公共教育投入和家庭教育投入两个角度着重分析青年失业问题引发的教育浪费现象与人力资本积累机制断裂问题。最后,深入揭示不同类型失业青年可能导致的后果不同:城镇失业青年易引发城市贫困和老年贫困。农村失业青年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中的破坏因素增加,影响社会稳定。而日益庞大失业大学生群体则是人力资本积累机制断裂的敏感群体。 关键词:青年失业;教育投入;人力资本积累 中图分类号:12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1003-854X(2013)06-0136-05 人力资本的形成与积累很大程度上依赖教育的投入。而公共教育投入和家庭教育投入是我国教育投入的两大主要来源。公共教育投入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合格劳动力,实现社会财富的有效积累;家庭教育投入则以代际传承为基础,将子代人力资本积累与父代养老有机地联系起来,保障家庭人力资本内生积累机制与家庭养老的顺利实现。但是失业青年的大量出现对教育投入的有效性产生了重大冲击。 一、我国失业青年概况 我国失业青年总量到底有多少?目前的统计数据既不全面也不准确。2首先, “青年”一词弹性太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中国统计局、中国共青团等对“青年”的定义皆不相同。
3、这些口径不同的“青年”规定不仅不能为研究提供帮助,反而会放大或缩小研究范畴。其次,对我国失业青年的研究应具系统性和全面性。然而,由于我国相关统计年鉴与公报所登记的失业率均为城镇数据,农村不在统计范畴内,从而造成关于失业青年的数据流于片面。即使如此,登记失业的覆盖面有限,如没有当地户口以及不愿意登记的人均不在统计范畴内。再次,不同类型失业青年的关注重点不同。如对失业第二代农民工、 “新失业群体” 、失业大学生均有研究。但由于关注点不同,造成相关数据分散,尚未对失业青年形成一个完整的构架。综上原因,本文以出生于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一个大致的年龄分界。将 16-29 岁的人定义为青年。即便如
4、此,本文所用数据可能跟真实数据仍存在差异,尽可能对我国现有失业青年的数量进行估算。 有研究者将目前我国的失业青年与曾经的“待业青年”相区分,从户籍和学历两个维度,将其分为四个群体:一是拥有城镇户籍且仅受过初、中等教育的青年失业群体;二是拥有农村户籍且仅受过初、中等教育的青年失业群体;三是拥有城镇户籍并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失业群体;四是生源地为农村并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失业群体。后两个群体被统称为大学生失业群体,户籍对他们来说影响不大。目前主流研究将上述三个群体分别称之为城镇失业青年、失业青年农民工或失业第二代农民工和失业大学生。 城镇失业青年,一般为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或“三校生” ,他3们的
5、年龄大多在 15-20 岁之间。年龄小、学历低、且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训练,他们将来成为失业青年中长期失业者的可能性最大。虽然他们占整个城镇劳动力供给总数的比例不是很高,但由于该群体的低龄化,其就业问题不容忽视。青年失业人员的数量以及其他基本情况在 1998 前的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上有所涉及。据统计,我国的青年失业人口从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1997 年城镇失业人员高达 345.25 万人,与 1984 年的 195.9 万相比,增长幅度超过了70%。2000 年后,不再对登记失业青年人数进行单独统计。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2010 年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
6、人员 908 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1%。我国将 16-59 岁的个体界定为对劳动力,16-29 岁的失业青年具体数量不详。但根据对几年来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增长趋势以及对以往数据的综合分析判断,城镇失业青年人数有增无减。2005 年 5 月,全国青联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联合公布中国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由就业反推失业,可以了解当前我国青年失业的现状。该报告的调查对象为 15 岁至 29 岁的青年以及他们的雇主,共涉及 7000 个青年样本和 220 个企业样本。调查显示,15-29 岁青年的总体失业率为 9%,高出当年社会平均失业率约 3 个百分点。而大量失业
7、青年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进行失业登记,因此实际数字也许远远高于调查数据。 需要强调的是,广大农村青年尚未进行失业登记。而这个群体的人数究竟有多少?农业部课题曾从广义上估算,当前农村存在约 1 亿多的剩余劳动力,而根据王俭贵、丁守海从狭义上估算,当前中国仅剩 46004万农业剩余劳动力。其中农村失业青年到底有多少?迄今仍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据。2000 年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2.65 亿,其中城镇人口 4.56 亿,农村人口 8.07 亿。15-24 岁的青年占我国人口总量的 15.9%,约 1.97 亿。由于城乡青年人口具体统计数据的缺乏。假设按 15.9%的平均比例测
8、算。农村青年人口约为 1.28 亿。而农村青年实际人口总数可能高于以上数字。首先,本文将 16-29 岁定义为青年,上述统计未包含 25-29 岁的人口数量,其次农村并未普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其青年所占比例有可能高于 15.9%。再结合 2010 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进行推断,农村青年人口总数至少应该在 1 亿以上。联系我国农民工的年龄结构,61%集中在 16-29 岁,23.3%在31-40 岁之间,只有 15.5%的农民工年龄在 40 岁以上。由此可见,我国绝大多数农民工为青年。1 亿以上的农村剩余人口意味着即使只有很低的失业率也会形成绝对数量庞大的农村失业青年。 而对大学
9、生就业状况的描述,最常使用的指标为毕业时签订的就业协议的比例,即“大学毕业生就业率” 。2002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首次遭遇就业难问题。教育部提供的数据证实,2002 年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约为43 万,2003 至 2006 年间,每年以十万的速度增加,到 2005 年已增至 79万人。如果按 2002 年 64.7%的大学初次就业率来估算,从 2003 年到2005 年间,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分别达到 75 万、99 万和 120 万。即使每年年底,大学生的就业率会有小幅回升,按照 2003 年底 83%的就业率来算,这一年至少还有 36 万大学生人未就业,而根据 2004、2005 年的就业率
10、来看,尚未达到 83%。即使照 83%来推算,2004 年和 2005 年仍分5别有 48 万、58 万大学生未就业。而 2005 年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仅为72.6%,如果按 70-8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截止到 2005 年底,从 2002 年以来积压的未就业大学生多达 600 万。再来看 2007 年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构成,当年约有 2300 多万人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其中 13.0%为农转非人员,37.4%为城镇失业者,2.3%为复原军人。剩下约 1085 万为各类毕业生,占到总人数 47.2%。联系2011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即使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会有 2.4%的提高,2008
11、至 2010 年间每年仍有约 20%左右的大学生处于失业状态。以此估算从 2002 年到 2010 年共积压了约有 1500 万失业或就业不充分的大学生。 由于我国目前对户籍的规定(升人大专院校可以迁户籍)以及城镇失业人口统计方式,城镇失业青年和大学生失业青年中有一定程度的数量重叠。即使如此,我国的失业青年群体也已相当庞大,综合几方面的数据,保守估计约在 3000万左右。该群体的特点为年轻且失业、流动性强,而跟该群体紧密相连的是一直隐于其后的家庭。这是长期以来被研究者忽视的内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几千万个家庭中子代处于失业或就业不充分的情况,其后果以及影响也许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二、青年失业
12、引发公共教育投入虚耗 从近十年来看,我国的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不成比例,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而大量失业青年的存在意味着本已十分有限的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着极大浪费。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是个体的人力资本和劳动力技能不断积累的过程。个体是否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取决于个体的学习意愿、家庭的负担能力,还取决于教育资源的供给状况。不同户籍6失业青年的受教育程度,可用于分析我国的公共教育的供给倾斜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类型的公共资源浪费。 1 城镇失业青年造成公共教育投入耗损 在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入学率的差别不大,但在资金投人、师资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条件上却存在着较大差异。首先,在资金投入上,2000 年以来
13、我国对城镇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是农村的 1.5 倍以上。2005年以后虽然有所下降,城乡差异依然存在,由此引发的城乡教育质量高低不言而喻。就师资而言,虽然近几年采取过一些向农村倾斜的政策措施,但长期积累的问题并非短时间内能解决。且农村教师队伍在编制、待遇、素质、专业等方面的确无法与城镇教师相提并论。经费和师资的差异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影响深远。联系表 1,对仅接受过义务教育的失业青年比较发现,城镇青年的失业率明显高于农村青年。这里存在三个比较维度:第一,城镇青年间横向比较,仅接受义务教育的青年更容易失业:第二,与农村青年比,接受了高质量义务教育的城镇青年失业率更高;第三,全国范围
14、来看,较多接受低质量义务教育的农村青年进入了劳动力市场。这说明在义务教育阶段,城镇青年的公共教育投入浪费远远高于农村青年。这对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产业结构转型都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2 农村失业青年造成公共教育投入闲置 大量失业农村青年造成的人力资本闲置使得本已脆弱的农村公共教育投入雪上加霜。我国城乡间教育投入存在严重不公。农业人口相对于城镇人口而言,其接受的教育水平、教育质量以及享受的教育资源存在7着巨大的差距。教育发展成果并没有惠及广大农村人口。近年来,随着国家在农村地区逐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这种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在国家用于农村教育的投入中,绝大部分
15、投向义务教育,对于农村成人教育、农业技能技术培训方面的投入微乎其微。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农村青年失业的可能性。 农村失业青年的受教育程度通过如下两个表格做进一步分析。表 1反映出我国 6-29 岁人口的受教育情况。其中超过 80%的农村青年仅接受义务教育。大专及以上的农村青年不足农村总人数的 2%。对比表 2,进城农民工的接受过高中/中专及以上教育的超过了 30%。且农民工的主体为青年,16-29 岁的农民工超过农民工总数的 60%。由此推断,进城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远远超过了农村青年的平均水平。这一类人群无论从年龄还是受教育程度上均属于农村精英。农村精英的流失与进城后可能面临的失业状况,对本已
16、非常脆弱的农村公共教育投入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3 失业大学生造成公共教育投入浪费 与城镇失业青年和失业青年农民工相比,失业大学生引发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在中国人口发展转折、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复杂背景下,失业大学生群体的大量出现已不再囿于就业研究的范畴,更成为影响政治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大事。 从 20 世纪 90 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开始,公共教育资源向高等教育倾斜明显。但根据 2000 年至 2005 年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失业率不降反升,占青年失业比例从 16.9%上升到 17.3%。失业大学生群体中毕业8于省会城市高校的占到了近一半。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城镇青年就业失业状况分析
17、,2007 年大专以上学历的城镇失业人员突破15.0%,2008 年升至 16.8%。其中 12.2%为大学专科生,4.4%大学本科生,剩下的 0.2%为研究生。从时间来看,大学生失业与高等教育扩招并行。大学生失业引发的公共教育浪费问题尤为突出。如果大学生毕业后暂时失业甚至长期失业,那么教育投入的回报期限将会延长甚至可能出现无法回报的局面。 表 3 中列出自 1998 年以来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构成。2006 年以来,义务教育占公共教育经费的比重在下降。而 1999-2006 年间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一直维持在 20%以上。与西方国家比较发现,西方发达国家已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其毛入学率为 4
18、0%,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公共教育经费支出的 20%以上。而我国高等教育尚处于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不足25%,其支出比例也占到了 20%。由此分析,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向高等教育倾斜,高等教育投入偏高,而使用效率较低。 我国的高等教育投入存在着大量浪费的现象。如果算上大量失业大学生,其浪费程度更是超出想象。据教育部估算,培养一个本科生,公共教育方面至少要投入 4 至 5 万元,研究生的培养成本相对更高。假设一年有 100 万大学生无法顺利就业,每年就有约 500 亿元教育经费被浪费掉。一方面是总体教育经费严重供应不足,另一方面却是部分教育经费被大量浪费。如果该状况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改善,每年失业大学
19、生的大量涌现再加上已有失业大学生的存量,继续发展下去势必会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削弱我国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 9失业青年使得我国公共教育资源投资积累已久的问题进一步恶化。如城乡投入不公、农村公共教育投入薄弱、高等教育投入过多过快、高等教育浪费严重等。在西方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了 70%,在我国其贡献率还不足 40%。20 世纪 80 年代初,世界银行曾对 44 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收益率进行了统计。其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为 9%和 13%。而一直到 2000 年,我国教育的收益率还仅为 8.47%。这说明,在我国接受教育的可能收益尚低于 30 年前发展中国家的平均
20、水平,更别提与发达国家间的巨大差距,巨额的公共教育浪费不言而喻,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青年失业可能引发家庭人力资本积累机制断裂 1 青年失业给家庭发展带来的困境及风险 青年失业不仅对公共教育投入虚耗极大。甚至可能引发家庭人力资本积累机制断裂。一方面,我国家庭教育负担比例大,青年失业对家庭的打击沉重。家庭是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主体之一。在我国,父母对孩子的期许,让家庭教育投入成为教育成本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并成为是我国教育投资的重要来源。受教育者个人或其家庭之所以要负担部分教育投资。是因为接受教育可以更有效地获得经济与非经济的收益。比如较好的待遇,较高的社会地位,较多、较好的就业机会与晋
21、升机会,以及在各地区、城乡、部门间的流动机会等。但是目前我国家庭教育负担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据统计,我国总教育经费中政府负担 65%左右,但包括印度在内的大多数国家。政府负担部分已超过总教育经费的 75%,甚至接近 80%。家庭过多地负担教育尤其是非义务阶段的教育的投入,这10使得家庭没有更多的能力去进行其他消费,甚至出现一定的经济压力。这在农村家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接受教育的青年人,一旦出现失业或就业不充分。即意味着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在一段时间或一定程度上变成沉没成本,引发大量浪费。 另一方面,我国的家庭结构简化,青年失业增加了家庭人力资源投资的风险。中国家庭结构日趋简化。已呈现出核心家庭为
22、主、扩展家庭居次、单人家庭补充的格局。1982-2009 年,我国家庭平均每户人口数从4.4 人降至 3.1 人,减幅达 30%。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的生育率下降,当代中国家庭规模与结构的变动是在“少子化”或“独子化”现象相对普遍的情景下进行的。因此,家庭对子代的人力资源投资会更重视,投入也更多。其中不仅包括经济的投入,还包括时间、精力、情感、期望、预期等一系列投入。在此情况下,一旦家庭中出现青年失业,人力资本投入的有效性就会滞后。如果演化为长期失业,其收效就会明显降低。在家庭结构变化与现实就业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性增强。 2 不同类型失业青年引发的矛盾与冲突不同 以上状况在不同失业青年身上所折射出的问题不同。城镇失业青年易引发城市贫困和老年贫困。大量城镇失业青年出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为最初几代独生子女,仅接受过初等或中等教育,缺乏系统的就业培训,沦为长期失业的群体可能性最大。由于时间的推移,城镇失业青年的父辈开始面临养老问题,没有能力继续为子代提供较好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城镇失业青年过去所依赖的经济来源正在逐步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