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创造性的关系综述.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6133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绪与创造性的关系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情绪与创造性的关系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情绪与创造性的关系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情绪与创造性的关系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情绪与创造性的关系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情绪与创造性的关系综述摘要:情绪究竟对创造性具有何种影响?针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历时已久而结论不一。该研究从情绪维度(效价/激活水平/调节聚焦) 、创造性任务(发散/聚合) 、实验操作(情绪诱发方式/任务时间限定)三方面对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这一领域的若干理论观点进行了概述及评价。未来研究应关注具体的情绪状态,引入人格变量,尝试纵向研究设计且加强神经生理学基础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 情绪;创造性;效价;激活水平;调节聚焦 中图分类号:B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6014608 情绪与创造性的关系是创造性领域中较为热点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

2、探讨起始于 1984 年 Isen 和 Daubman 对情绪效价与创造性关系的关注,随后研究逐渐超越情绪效价的效应而扩展至情绪的其它维度以至情绪之外的其它变量(如任务情境) ,以及上述变量之间的交互效应。30 年以来,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结论纷繁复杂甚至相互冲突,这无疑对两者关系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我们认为,在解读这些研究结论时,意识到以下几点将对两者关系的整体把握大有裨益:(1)情绪具有多个不同的维度,因此,仅关注单一维度的研究在结论的稳定性及说服力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不同的研究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创造性任务,因此反映2的是情绪对创造性的不同侧面的影响;(3)实验操作也可能导致研究结

3、论上的差异,例如,不同的情绪诱发方式所诱发出的情绪在激活水平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到情绪对创造性的效应。对于这些纷繁复杂的研究结果,研究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从而形成了多种理论观点。本文将针对有关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和概括,并对有关的理论观点进行介绍和评价。 一、情绪与创造性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不同情绪维度的影响 情绪具有不同的维度,如情绪效价、激活水平、调节聚焦等,研究者从不同的维度出发探讨了情绪对创造性的影响。 从效价的角度来说,情绪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有关情绪与创造性关系的探讨最初正是从这一维度切入的。早期研究发现,积极情绪能促进创造性而消极情绪则不利于创造性

4、。例如,Isen 和 Daubman 在情绪诱发之后施测类别包含任务,结果显示,快乐诱发组比无诱发组对较弱样例给予了更高的评定,即积极情绪会提高认知灵活性。这一结论得到较多研究的支持。总的来说,关于效价的影响,研究者倾向于认为,积极情绪会导致更高的认知灵活性,更有利于创造性问题的解决。但是,也有研究得出了与此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结果,例如,Anderson 和Pratarelli 研究认为积极情绪下个体的创造性任务成绩比中性情绪下更差,George 和 Zhou、Akinola 和 Mendes、李亚丹,马文娟,罗俊龙,张庆林则认为消极情绪下个体的创造性优于积极情绪。情绪效价对创造性影响的不一致结

5、论引发了研究者的深入思考,他们认为可能的原因之一3在于,情绪效价并不是影响创造性的唯一因素,情绪的其他维度也可能具有某种影响,如情绪的激活水平。 关于情绪的激活水平与创造性的关系,有研究者认为较高激活水平的情绪不利于创造性,例如 Martindale 和 Greenough 发现,高激活水平下个体更倾向于给出典型答案。但也有研究报告高激活水平对创造性具有促进作用,例如 Zenasni 和 Lubart 发现高激活水平促进了词语发散任务。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中等激活水平的情绪最有利于创造性,从较低到中等水平的情绪激活能够逐渐提高认知坚持性,导致越来越好的创造性表现。De Dreu,Baas 和

6、 Nijstad 结合情绪效价探讨了激活水平对创造性的影响。他们将情绪分为积极/激活情绪(如快乐、得意) 、消极/激活情绪(如愤怒、恐惧) 、积极/钝化情绪(如平静、放松)和消极/钝化情绪(如悲伤、抑郁) 。他们发现,钝化的积极或消极情绪都不能增进创造性,而激活的积极和消极情绪都能促进创造性,只不过激活的积极情绪是通过提高认知的灵活性和包容性而促进创造性,激活的消极情绪则通过提高坚持性而促进创造性。情绪效价与激活水平的结合拓展了原有研究,拓展了我们对情绪与创造性关系的理解,而近年来,随着新的情绪维度调节聚焦的出现,又引发了针对情绪与创造性关系的更深入探讨。 Gendolla 和 Brinkma

7、nn 从调节聚焦的角度将情绪区分为促进聚焦的情绪和防御聚焦的情绪。促进聚焦下个体将目标表征为理想和抱负,成功时产生与快乐有关的积极情绪,失败时产生与沮丧有关的消极情绪;防御聚焦下个体将目标表征为责任和安全,成功时产生与平静有关的积4极情绪,失败时产生与焦虑有关的消极情绪。Friedman 和 Fsrster 的研究表明,促进聚焦比防御聚焦更有利于个体对新奇反应的记忆搜索,因而对顿悟和发散思维具有促进作用。Friedman 和 F6rster 进一步发现,激活水平高、促进聚焦的情绪(如快乐)会促进创造性;激活水平高、防御聚焦的情绪(如恐惧)会阻碍创造性;而激活水平低的情绪,无论促进聚焦(如悲伤)

8、或防御聚焦(如放松)均对创造性无明显影响。Baas,De Dreu 和 Nijstad 近期发现,只有当目标达成时,促进聚焦才会表现出对防御聚焦的优势效应,而目标未达成时这一效应不复存在。原因在于,目标达成会导致情绪激活水平的降低,而当目标未达成时促进聚焦和防御聚焦的激活水平无差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情绪对于创造性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效价这一维度,情绪的激活水平以及调节聚焦都发挥了作用,这些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单一维度的影响上,而且还有两者甚至三者之间的交互影响。情绪自身的这种复杂性部分地解释了情绪与创造性关系结论的不一致。但除了情绪自身的因素,这一关系中另一重要变量即创造性的非单维性对于

9、这一复杂局面的存在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不同创造性任务的影响 创造性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包含不同的侧面,在考察情绪对创造性的影响时,必须认识到情绪对创造性的不同侧面可能具有不同的影响。从这一角度而言,情绪对创造性究竟具有何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研究中所使用的创造性任务。Davis 将创造性任务大致分为发散任务和聚合任务两大类,并针对这一领域的 72 项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5积极情绪能提高个体在发散任务中的创造性成绩,而在聚合任务中,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在对创造性的效应上没有差异。这有可能是由于积极情绪能够提高个体的认知灵活性,而发散任务主要涉及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因此,在发

10、散任务中,积极情绪可能导致更好的成绩。例如,Hirt,Devers 和 MeCrea 在其研究中使用了类别生成任务(列举死亡的原因或者运输的方式) ,结果表明积极情绪组比中性和消极情绪组的创造性更高,且这一结果在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上均有体现。Friedman 等要求个体列举砖的用途,结果也表明积极情绪下个体的独创性和灵活性更高。 聚合任务的特点是答案的唯一性或最优化,因此坚持性对这类任务具有关键影响,而消极情绪下个体的坚持性更好,因此,消极情绪比较有利于聚合任务的完成。例如,在 SPT 顿悟任务(要求被试识别隐藏在复杂视觉噪音中的物体)中,消极情绪比中性情绪更有利于创造性任务的解决。与此类

11、似,李亚丹等人发现在字谜任务中,消极情绪下的正确率高于积极情绪。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积极情绪能促进更广泛的联结,也可能对聚合任务具有促进作用,因此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效应之间可能不存在显著差异,例如,De Dreu 等报告,在 GCT 顿悟任务(要求被试基于某一物体的图片碎片识别出这个物体)中,激活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分别都促进了流畅性,且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Runeo 和 Chand 的两阶段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情绪效价对不同类型创造性任务的影响。构思和评估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重要过程,发散任务主要只涉及构思,而聚合任务则同时涉及构思和评估。在发散任务中,积极情绪能较好地促进构思过程中联结的形成

12、,因此积极情绪会表现出6对消极情绪的优势;但是在聚合任务中,积极情绪虽然对构思过程有促进作用,但也因过早的乐观而限制了评估过程,而消极情绪虽然不利于广泛联结的建立,但却会通过增强行为的坚持性而促进评估过程,所以在聚合任务中,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因此两者的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实验操作的影响 综合已有文献来看,除了上述情绪及创造性变量各自不同维度的影响,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操作也会对二者的关系产生影响。如情绪诱发的方式、任务时间的限定、分心任务的设置等。 1.情绪诱发方式对情绪与创造性关系的影响 在情绪与创造性关系的研究中,常见的情绪诱发方式有想象(如描述某种个人

13、经历或生活事件) 、材料诱发(如 Velten 程序、播放电影短片、观看情绪图片) 、情绪处理(如提供成功或失败的反馈)三种。通过不同方式所诱发的情绪在激活水平和具体类型上均有不同,这些差异都可能会影响情绪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 首先,通过不同方式所诱发出的情绪在激活水平上可能存在差异。例如,Westermann,Spies,Stahl 和 Hesse 的研究表明,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电影材料所诱发出的情绪激活水平最高,而想象、Velten 程序、反馈等方式对于消极情绪的诱发效果优于积极情绪。如前所述,情绪的激活水平会影响二者的关系,因此,诱发方式对于两者关系的间接影响也就可以理解了。此

14、外,Davis 的元分析也表明,在使用了中等激活水平情绪诱发程序的研究中,情绪对创造性的影响要比使用了7较低或较高激活水平诱发程序的研究中的影响更强。 其次,通过不同方式所诱发出的情绪的具体类型是不同的。例如,采用 Velten 程序或观看电影诱发积极与消极情绪时,前者仅能诱发出快乐、悲伤,后者则能诱发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惊奇。Clapham 曾通过 Velten 程序诱发积极或消极的情绪,结果表明两种条件下被试的创造性没有显著差异;但 Gasper 通过让被试描述最近的生活事件诱发快乐或悲伤的情绪,发现悲伤的被试在流畅性上低于快乐的被试。这种看似冲突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两个研究

15、所采用的情绪诱发方式不同从而导致诱发出的具体情绪不同。 2.任务时间限定对情绪与创造性关系的影响 有研究发现在非限时的顿悟任务中消极情绪下的创造性高于积极情绪,但也有研究报告在限时顿悟任务中积极情绪的促进作用要高于消极情绪。那么对于任务时间的限定就可能会影响情绪对创造性的效应。Baas,De Dreu,和 Nijstad 的元分析表明,在限时任务中积极情绪表现出对消极情绪的优势效应,但在非限时任务中却并未发现这一优势效应。这有可能是因为在非限时任务中,消极情绪比积极情绪的效应持续更久,导致两种情绪的促进表现没有差异。 此外,Hirt,Levine,McDonald,Melton 和 Marti

16、n 认为,假如被试意识到情绪诱发与创造性任务之间的关系,那么情绪对创造性的影响将会被削弱。因此,在情绪诱发和创造性任务之间是否安排分心任务也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上的差异。 二、情绪与创造性关系的理论观点 8针对上述情绪与创造性领域错综复杂的研究结果,研究者提出了多种理论,尝试对其进行解释和概括,下面对这些理论进行逐一介绍。 情绪一致性检索理论(moodcongruentretrieval theory)试图从认知的角度解释积极情绪对创造性的积极效应。该理论认为,积极情绪能激活长时记忆中更多的积极材料,产生更广泛的联结,使个体获得更丰富、更多样化的信息,因此,积极情绪能够促进发散思维和认知灵活性。这

17、一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理论,有助于解释一种普遍的认识,即积极情绪能够促进创造性,正如 Lyubomirsky,King 和 Diener、卢家楣,贺雯,刘伟,卢盛华等多项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而这些研究中所使用的创造性任务大多是偏重强调认知灵活性的发散任务。 享乐权变理论(hedonic contingency theory)则试图从动机的角度解释积极情绪的积极效应。该理论认为,积极情绪下个体会比其他情绪下更加重视某项活动的享乐结果,他们更迫切地需要通过采取某种行动来维持或提高当前的愉悦情绪,因而会投入更多的努力,从而生成更多的创造性反应。Hirt 等的研究支持这一理论,他们发现,积极情绪对消极情绪

18、的优势效应仅存在于情绪可改变组而不存在于情绪不可变组,也就是说,只有当被试认为自己的情绪可以被改变时,积极情绪才更有利于创造性,假如被试认为自己的情绪不可改变,那么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效应并无不同。在情绪与创造性活动之间,大多数理论基于“情绪影响创造性”的逻辑来进行阐述情绪会影响认知加工或动机进而对创造性产生影响,但享乐权变理论的特色在于,它的阐述基于“创造性影响情绪”的逻辑而进行个体之所以从事创造性任务是为了维持9或改进自己的情绪体验。 多巴胺理论(dopaminergic theory of positiveaffect)尝试从生理的角度解释积极情绪对创造性的促进作用。该理论认为,积极情绪

19、会促进脑内多巴胺的分泌,而且 Baddeley36、Dietrich 通过研究发现多巴胺水平的提高能促使不同认知情境之间的转换和选择,从而提高创造性。该理论的提出补充了以往研究在生理方面的空白,以往关于这一领域的理论解释多从认知、动机等角度提出,而这一理论从神经生化的角度为理解二者关系开辟了新的途径,但这一方向的研究还比较少,还需要未来研究的进一步探讨。 上述三种理论都是试图解释积极情绪对创造性的积极效应。如前所述,消极情绪也可能对创造性具有积极效应,这又应该作何解释呢? 情绪信息理论(feelingsas-information theory)有助于解释消极情绪对创造性的积极效应。该理论认为

20、,积极情绪表明当前状态良好,因而激活了放松的加工策略,从而促进更多联结的形成以及对新奇方案的探索;消极情绪表明当前状态不佳,因而激活了序列的、细节定向的加工策略,从而促进顿悟任务的解决。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情绪与创造性的结论不再单一,消极情绪曾被认为不利于创造性,但渐渐被证明也可能提高创造性。而情绪信息理论从加工策略的角度解释了为何不只是积极情绪能够提高创造性,消极情绪也能产生类似的效果。此外,这一理论为后续的理论如情绪输入模型、动机相容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情绪与创造性关系研究的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情绪输入模型(moodas-input model)认为积极或消极情绪都可能对创造性产

21、生促进效应,关键在于情绪是否与任务停止原则相匹配。10若停止原则是“当你不愿意再继续时就停止” (基于享乐的停止原则) ,积极情绪下个体将其快乐的情绪归因于任务享受,而消极情绪下个体将其不快乐的情绪归因于任务享受的缺乏,因此积极情绪下个体会投入更多的努力从而有更好的创造性表现;若停止原则是“当你觉得足够了时就停止” (基于成绩的停止原则) ,积极情绪下个体将其快乐的情绪归因于在任务中已经做出了足够的努力,就会减少任务努力,而消极情绪下个体将其不快乐的情绪归因于没有做出充分的努力,因而会更加努力,最终导致消极情绪更有利于创造性。Martin 及其同事通过系列研究证明了该模型。基于该模型,Geor

22、ge 和 Zhou 通过收集员工的工作情绪数据,以及上级主管对他们的创造性表现评估,发现当员工因为创造性表现受到重视和奖赏时,消极情绪与创造性正相关,这是因为消极情绪下的员工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努力地提出新颖有用的想法;但积极情绪与创造性负相关,这是因为积极情绪下的员工对自己当前的努力感到自信,认为自己不必更努力。 情绪输入模型与情绪信息理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都强调情绪的信息功能,但两者的区别在于,情绪信息理论更强调情绪与特定认知加工策略之间的对应关系,而情绪输入模型则强调情绪信息与任务情境特征之间的匹配对于创造性的影响。此外,情绪信息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阐述情绪对创造性的影响,它认为积极情绪有利于发散任务而消极情绪有利于聚合任务,但情绪输入模型则侧重于从动机的角度来进行论述,它认为积极情绪提高个体在强调享乐停止原则的任务中的表现,消极情绪则有利于个体在强调成绩停止原则的任务中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