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6303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摘 要】这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基于相关的就业理论,文章分别从就业的“量”和“质”两个维度展开论述。通过研究发现:随着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日本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为了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从效果来看也是较有成效的。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对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 日本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后,高等教育入学率迅速提高,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日本很快便步入了

2、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那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日本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如何呢? 一、日本的高等教育构成 日本的高等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四年制的大学和学院(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约占 61.7%) ; 两年制的短期大学(Junior Colleges,约占 13.9%) ;高等专科学校(Technical Colleges,约占 1.5%)和专修学校(Special Training Schools,约占22.9%) 。在上述四类高等教育机构中,四年制的大学和学院是日本高等教育的核心,它们的规模最大,学生数最多。 二、日本高等教育的扩张 2总体上来看,

3、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日本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迅速的规模扩张时期,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扩充期”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日本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四年制大学的升学率由 8%增长到 28%,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总的入学率则由 10%扩大为 40%,在校学生总数则由 70万左右增长到 250 万左右,日本的高等教育极为迅速地实现了马丁?特罗所说的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是“停滞期” (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至 1990 年前后) 。这段时期的大学入学率停滞不前甚至略减。四年制大学升学率

4、由 1976 年的 28%减少至 1990 年的24%。但此时期四年制大学以外的高等教育机构得以充实,并且新成立的专修学校的入学率大幅度上升,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总入学率,由 40%扩大为 50%。第三个阶段是“再扩大期” (1990 年前后至 2005 年) 。这一时期日本的高等教育又重新开始扩大。四年制大学的入学率由 20%左右增长到 40%,各类高等教育的总的入学率则由 50%左右增长到 75%左右。可以说,在此时期日本的高等教育逐渐达到了普及化的阶段。 那么在上述日本高等教育扩张时期,日本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三、日本高等教育扩张时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根据古典就业理论

5、,在劳动力市场中,就业量的确定取决于供求之间的关系,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不仅会造成就业率的降低,同时劳动力的价格亦会降低;反之,亦然。因此,在考察大学生就业状况时,我们不仅要考察就业率的发展变化(量的方面) ,也要考察劳动力价格等方面3的变化(质的方面) 。 (一)日本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发展变化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日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接下来我们就以四年制大学为例来考察大学生的就业率在这四十多年间的变动状况。 (参见图 1) 由图 1 可以看出,与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相对应,四年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的变化大致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在大扩充期其就业率

6、呈显著下降趋势,1962 年时的就业率为 86.6%,而到了 1976 年则下降至 70.7%;在停滞期其就业率则呈稳步上升趋势,到 1991 年其就业率一度恢复到81.3%;而到了再扩大期其就业率则再一次快速下降,到 2003 年时其就业率仅为 55.1%。 那么上述三个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由图 1 可以看出,四年制大学毕业生在高等教育大扩充期,其毕业生从 12 万增长到 30 万左右,增长了大约 2.5 倍,净增人数接近 20 万,而这一时期的就业率是呈快速下降趋势的;在进入停滞期以后,其毕业生数从 30 万增加到 35 万左右,

7、净增人数仅 5 万左右,这一时期的就业率则是呈上升趋势的;在 90 年之后的再扩大期,毕业生数又出现大幅增长,人数从 35 万增加到 55 万左右,净增 20 万人,增长约 1.6 倍,而这一时期的就业率则又呈下降趋势的。 因此,图 1 中表明了毕业生数量的变化同就业率的变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当毕业生的供给快速增长时,其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当供给较为稳定时,其就业率呈上升趋势。4(二)日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分析 根据前面的论述,在就业与收入之间也存在有某种关系:即在需求不变的情形下,当劳动力供给增加时,可通过降低工资来实现就业人数的增加。因此,考察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考察其收入的变化情

8、况。那么,在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不同时期,日本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有哪些变化呢? 1. 相对工资的变化。一般情况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物价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雇员的工资是呈上升趋势的,因此考察一段较长历史时期的就业率同工资的关系难以得出较为确切的结论。所以工资的上升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大学生的供求状况:因为几乎所有人的收入都上升了。因此从这点上来讲,考察相对收入的变化可能更为有益。用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收入同新就业的高中毕业生的工资收入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相对收入变化,我们可将两者的比值称为相对收益比。图 2 反映了新就业的四年制大学毕业生的相对收益比的变化状况。由图 2 可以看出,

9、从 20 世纪 60 年代至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四年制大学毕业生的相对收益比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男毕业生 1960 年的相对收益比为 160%,而到了 1975 年则仅为 120%,下降了 40 个百分点,女毕业生下降得更多,1960 年为 171%,到了 1975 年则跌至 116%,下降了 55 个百分点;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后到 1990 年左右,四年制大学毕业生的相对收益比又开始呈现上升趋势,男毕业生从 1975 年的 120%5上升到 1989 年的 128%,女毕业生则从 116%上升至 132%,女毕业生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男毕业生;1990 年前后到 20

10、05 年,四年制大学毕业生的相对收益比则又经历了一个先下降而后平稳增长的过程,男毕业生的相对收益比从 1989 年的 128%下降至 1997 年的最低点 124%以后,到 2003年又重新回到接近 128%,女毕业生的发展趋势大致相同,从 1989 年的132%下降至 1996 的最低点 126%以后,到 2003 年也重新增长至 131%。 从 1960 年到 1975 年左右,四年制大学毕业生的相对收益比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一定的供过于求的现象;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至 1990 年左右,四年制大学毕业生的相对收益比出现了缓慢上升的态势,这表明此

11、时期的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不再那么突出;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四年制大学毕业生的相对收益比则又出现了快速下降而后又略微上升的态势,这表明此时期的劳动市场一度又存在供大于求的矛盾。 2. 大学毕业生从事专业性、技术性工作的比例。根据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我们可以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收入高、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具有良好的晋升机制;次要劳动力市场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缺乏晋升机制。而且主要劳动力市场一般对技术、知识水平和能力要求较高,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则相对较低。因此,如果根据职位对知识水平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之分为

12、两大类:专业性、技术性职位和其它职位。一般来说,专业性、技术性职位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其报酬、待遇也较好,我们可以将这类职位归为主要劳动6力市场,而将其它的职位归于次要劳动力市场。传统上人们一般认为大学毕业生应该主要是面向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因此,考察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专业性、技术性职位比例的变化也能较好地反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质量变化。 那么随着毕业生规模的不断增长变化,已经实现就业的日本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中这种专业性、技术性工作的比例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看图 3(以四年制大学毕业生为例): 由图 3 可知,在 19601975 年间,四年制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专业性、技术性工作的

13、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在 19751990 年这段时期,四年制大学毕业生所从事专业性、技术性工作的比例则稳中有升;1990 年以后,四年制大学毕业生所从事专业性、技术性工作的比例则是先下降而后趋于稳定。一般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劳动者的素质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上提供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工作岗位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如果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长能与这些岗位的数量的增长保持一致的话,则大学毕业生从事专业性、技术性工作的比例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反之,如果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快于这些职位的数量的增长速度,则就会发生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专业性、技术性工作岗位的比例下降的情况。 以上的分析表

14、明,在日本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充时期,日本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但他们的相对收入下降,而且他们所从事的专业性、技术性工作的比例也呈显著下降趋势,也就是说,毕业生为了获得就业,在不得不接受较低工资的同时,也开始从事以前7主要由高中生所承担的诸如办事员、销售员等对专业性要求不强的技能型工作。 四、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转变 如前所述,日本自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了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而伴随着规模的这种膨胀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第一是大学教育质量的下降。私立大学扩大的目的是谋求经营的稳定,但这基本上意味着一方面招生人数扩大,而另一方面对教员及设备投资有限。但

15、是由于政府对私立大学控制的弱化,因此无法制止教育质量的下滑。结果,在师生比、设备等方面来看,教育质量的下降显而易见。第二是高等教育机会差距的扩大。在日本,高等教育的扩大是通过个人负担高学费的私立大学的增加而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首先能够享受机会扩大的当然是高收入阶层。实际上,在整个 20 世纪 60 年代,升学率增加最显著的是城市高收入家庭的子女,即使分地域来看也是城市升学率的提高显著,加大了与地方的差距。第三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恶化。不言而喻,高等教育扩大后大学毕业生大量增加,而且这无法依靠以往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种类予以吸收。但迅速的经济增长也产生了新的产业和职业种类,特别是各种服务性行业

16、的劳动需求,并且吸收了新的大学毕业生。不过正像前面所论述的那样,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下降,并且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的工资差距缩小,大学教育的收益率大大降低了。 在这种情况下,就自然产生了对大学教育的不满。20 世纪 60 年代末到 20 世纪 70 年代前期学生运动的激化就是这一社会不满的表现。另外,以 20 世纪 60 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为基础,日本的政策目标由注重经济发8展转变为建设重视生活质量的福利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日本的高等教育政策进行了巨大的转变。 日本 20 世纪 70 年代高等教育的政策转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开始对私立大学支付政府资助金

17、。根据 1975 年的私立学校振兴促进法 ,政府同意作为资助金支付一定比例的私立大学经常费(主要是人事费) 。据此,日本大多数私立大学获得了政府的资助,数额相当于其各自总收入的约 20%。 (2)政府对私立大学限制的强化。上述政府资助金是以私立大学保证一定的教育质量为条件的。特别是如果发生招生数大幅度超过批准设立时所定名额的情况,将全然不予支付。这种措施实际上对私立大学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同时,在城市,原则上开始不允许新设立私立大学及增设院系。 (3)短期高等教育的扩充。特别是对于以职业教育为目的的各种学校,针对其年限不一,创立了“专门学校”制度,使这类学校的入学资格、年限、监督等制度明确化、标

18、准化。短期职业教育机构从而被明确定位为高等教育制度的一部分。 通过上述的政策可以明显看出,对于私立大学的设立和招生数量的控制,显然具有抑制供给扩大的效果。因为,日本高等教育的主体是以私立大学为主,因此控制住私立大学规模的扩展也就基本控制住了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其实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20 世纪 70年代中期以后,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明显降低,学生人数增长趋缓,这显示了政府在控制大学规模的发展上所取得的成效。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随着高9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学生的入学率和毕业生数在短时间内有了一个较为迅速的增长,而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就业率则出现了

19、显著的下降,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对收入不断下降,从事专业性、技术性工作的比例也不断降低。而事实上,这也是难以避免的:由于劳动力市场上严重供大于求,这必然会使得就业率下降。而为了维持生计,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也不得不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由此学历替代的现象便发生了。但实际上,这也是一把双刃剑:从消极的方面看,学历贬值,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从积极的方面看,则是它大幅提高了国民的素质,蓄积了充足的人力资本,为日本的经济腾飞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不过,由于短时间内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膨胀,这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并成为当时大学生运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为了应对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政府

20、所采取的两种措施 一方面通过立法和政府资助金对私立大学予以限制以控制高等教育的规模,另一方面则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措施来培养受过职业训练的、适应性比较强的实业人才来满足劳动力市场发生的新变化。而事实证明,这些措施也是较有成效的。 今天我们正以更快的速度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早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日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曾面临过同样的问题,他们的经验教训可为我们提供一个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陆铭编著.劳动和人力资源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2 日金子元久.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7.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政法学院科研发展计划项目(2011Z07B )“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姜世健(1978.12- ) ,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山东政法学院,讲师,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社会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思想道德教育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