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政治设计思想的关系、行为及其过程判断.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6383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政治设计思想的关系、行为及其过程判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儒家政治设计思想的关系、行为及其过程判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儒家政治设计思想的关系、行为及其过程判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儒家政治设计思想的关系、行为及其过程判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儒家政治设计思想的关系、行为及其过程判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儒家政治设计思想的关系、行为及其过程判断摘要:作为一种完整的价值形态,儒家政治设计思想对维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表现为积极与消极、时效与缺陷、理想与困境的两面效用,可以说整个封建统治政治秩序的发展、解体过程就是儒家政治设计思想的落实、崩溃过程,而这与儒家在政治设计中关于政治关系、政治行为和运行过程合理性考虑的欠缺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儒家;政治设计;关系;行为;过程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3)03002607 儒家政治思想是一个以探求理想政治秩序为旨归的政治设计学说,作为一种完整的价值形态,其对维系中国两千年的封建

2、君主专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表现为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效用,既锻造了中华民族坚韧务实、忠诚为国的民族和政治性格,又充当着封建卫道士的角色,对中华民族的兴盛形成了一定的阻滞。儒家政治设计思想这种境遇和形成原因首先可以通过对政治秩序的秩序效果进行判断的形式来获得。政治秩序的秩序效果判断就是对政治秩序理论变成组织力量后将要或已经产生何种时效和结果等的判断,是实践性的,包括行为判断、关系判断、过程判断、外部性判断和价值判断等,本文重点就关系、行为和过程判断做分析。 2一、关系判断 关系判断指根据政治关系的稳定和谐状况来判断政治秩序,包括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判断。具体表现在社会生产关系是否稳定、政治主体

3、间的关系是否明确、人们的政治生活是否和谐。 我们知道,儒家政治秩序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现实基础、家国同构、等级结构分明的秩序模式,它在具体运作上呈现出“天理一礼法一人情”三角互动和“天一君一臣一民” 、 “己一家一国”双向互动的作用机理,均平、德治、礼治、三纲、仁政、权威、中庸、民本等矢量的现实作用是其保证。这样,政治秩序中纲常规范的制约性、家国的同构性、结构的等级性、作用机理的多向性、王权专制的大一统性,就决定了儒家政治秩序内具体社会政治关系的特性,即是以人道主义和整体主义为倾向、以集体主义为展开、以单向主导为核心的政治关系模式。在这个关系模式中,政治主客体间的关系首先必须是上下服从的关系,上

4、大于下、整体大于个人,人们的天然感情关系上升为社会关系,血缘家庭关系化约为社会政治关系,一句话,整个社会关系是亲缘关系的表现和扩展,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转变为了政治态度,政治秩序以这样的秩序关系模式运行获得的必将是如下秩序效果: 第一,人道主义倾向。纵观儒家政治秩序的样式及其发展史,可以看出,儒家政治设计思想特别重视人的内心德性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决定了儒家政治秩序内的社会、政治关系表现出人道主义的倾向,这主要是由以仁、礼为核心的道德理性尤其是仁的人道原则决定的。这种人道原则决定了儒家政治秩序的内在社会政治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3和谐仁爱的社会关系。它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5、)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的仁爱精神构造了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维系了政治秩序的稳定。但是,它的人道原则又是有差等的,且这种人道原则的“推仁”过程是从最近的亲缘展开,这样,家庭和亲情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必然稀释其仁爱的浓度,普世性的仁爱关系也就不能在全社会展开,仁爱被冷酷所把持,而最终目标是以维护层级分明的等级制度和集权性的集体主义价值为指向。马克斯?韦伯说:“中国人能够非常冷酷地控制博爱之心,甚至对骨肉同胞的关系,这些同谨小慎微和对鬼神的自私的敬畏结合起来,就是结果。 ”匡亚明先生说:“孔子的仁的思想,毕竟是适应封建社会的。而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是有等级的,不平等的

6、,虽说?爱众,而亲仁, ,实际上君臣之间、贵族与平民之间、领主(或地主)与农奴(或农民)之间,乃至父子之间,那里有什么平等的仁和爱呢?仁在政治上表现的大同世界 ,充其量只能做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即不均之均,不安之安而已。 仁在伦理上只不过用忠、怨、孝、悌、礼、义等道德规范,在不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维持一种各安其分的社会秩序而已。因而,仁和爱的观念,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掩盖了封建社会内部不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第二,整体主义倾向。儒家政治秩序重视血缘的力量,追求大一统的王权主义君主政治秩序,因此,儒家政治秩序在运行和落实的过程中,其内在社会政治关系又表现为整体主义的倾向。这种

7、整体主义倾向是以国家为中心和指向的,个人以服从国家和社会为要旨,和西方重视个人4和团体相比,它是相反的另一极。 “团体与个人,在西洋俨然两个实体,而家庭几若为虚位。中国人却从家庭关系推广发挥,而以伦理组织社会,消融了个人与团体这两端(这两端好像俱非他所有) 。 ”这种整体主义的社会政治关系主要有如下特征:一是在认识和理解个人与国家关系时偏重国家振兴和安定,推崇社会和国家,强调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单一性适应;二是在具体处理和协调个人与国家关系时偏重君主的主导作用,推崇自上而下的方式,常常寄托于圣君贤臣等的先知先觉,要求下对上必须服从,上对下具有压倒性地位。这种整体主义的关系模式在现实的秩序落实中产

8、生了两方面影响:一方面,为大一统君主政治秩序的巩固和维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所培育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至今还留存在中国人的心里。另一方面,它又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和消极影响,在儒家政治设计思想中,对道德理性和宗法血缘的特别推崇和心仪,使得其政治秩序图式中人生、宇宙、国家乃至一切自然、社会现象都被道德化和等级化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不仅是一种政治关系,而且先天的是一种伦理关系、价值关系和固化了的等级关系,政治成员作为一个社会化的道德人,其对国家的服从,变成了对已经定格政治等级及自身政治角色的义务履行,而且是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规范而作出的自觉道德义务,伦理和等级便在政治成员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的

9、过程体现了优先性原则,转化为衡量和评价人的一切政治行为的价值尺度。道德的优先性使得个体在处理和解决个人与国家关系问题的政治实践中必须突出整体利益,等级的优先性根源于宗法血缘的天然情感力量,这种力量使得政治成员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实践时必须以服从整体和5上级为要务,等级的规制具有不可逾越和冒犯的限度,社会关系被置换成了亲缘关系。此外,儒家政治设计思想中所提倡的整体主义,展现的是简单朴素的整体观念,阻碍了人们对复杂的自然现象的本质、抽象或具体分析,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这样,在儒家政治秩序中,个人与国家、私人与集体关系的处理和解决及两者关系的和谐一致,并不是取决于个的人发展,而是决定于君主或国

10、家的要求,社会政治关系的群体主义倾向也就表现出单一的偏向。在这种单一性关系模式的支配下,国家的整体表象极大地吞没和消弭了个体的特殊内涵和政治主体性, “儒教伦理把人有意识地置于他们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或通过社会的上、下级联系而造成的个人关系中。它从伦理上神化了这些关系,也只是神化了这些关系。除了通过人与人之间、君侯与仆臣之间、上级官员与下级官员之间、父子、父兄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的个人关联造成的人间的忠孝义务以外,它不知道还有别的社会义务” 。这样的关系模式,无疑是人们政治言行的巨大精神桎梏,它往往忽略了人民对个人自由、平等、独立等主权的价值诉求及其民主实践。它高扬了道德理性,却又吞灭了道

11、德理性,这正是它的悲剧所在,正如哈耶克所说的:“集体主义思想的悲剧在于:它起初把理性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以毁灭理性而告终,因为它误解了理性成长所依据的那个过程” 。 以此两种关系倾向推而开来,其政治秩序效果自然具有和谐的性质,但却只是僵化、扭曲了的和谐,是亲情造就、权力压制形成的和谐。 二、行为判断 行为判断就是指根据政治主体的行为和角色状况来衡量和判断政治6秩序的优劣。因此,在一个良好、公正的政治秩序里,政治主体的行为与他们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人们能自觉地遵守各项社会规范,按照一定的规则、程序行事。而在一个恶性、专制或无政府状态的政治秩序里,由于政治主体的权利和个性经常处于被压制或放任状

12、态,人们常常想超越自己的位置去获得更多的利益,导致角色错位,这样,政治主体就会出现违规、混乱、犯罪等行为。因此,行为判断是衡量一个政治秩序是否优劣的基础性标准。 以上述标准来分析儒家政治秩序内人们的行为角色状况,可以看到,儒家政治秩序所造就的是一个角色错位的秩序安排,这是儒家政治秩序的又一困境所在。 (一)执政者权力位置的错位 虽然儒家政治秩序具有明确的等级结构之分,大家各占“名分” ,但是由于儒家政治秩序缺失制度安排,无法形成权力的制衡机制, “情”在政治实践中便具有巨大的发挥空间,执政者便常常可以越过自己的职责范围去干预别的政事,越俎代庖,以情入政:从君的角度看, “朕为国家,国家即是朕”

13、的君权理念使得君主具有巨大的权力,掌控着国家的一切,因而,以言代法,以言代政,剥夺和行使臣下的角色位置, “越俎代庖”自然是常事。从臣的角度看,作为居于君之下的“父母官” ,臣也可以越位干涉或行使其他职位的政治权力,角色的位置在执政者那儿显得游离不已。以这样的一个角色状态去治理国家,其内部的状况是可想而知的,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冤案错案是无期之多,人民是无期之苦了,这和儒家政治设计思想的现实落实、推广、布道不无7关联。 (二)臣民与公民角色的错位 在儒家政治秩序中,人民所居于的不是现代政治秩序所具有的公民角色,而是一个臣民的角色。 1.王权专制的等级制度和权威主义的政治统治

14、,造就了人们的臣民角色。儒家王权专制的极权统治、等级森严的制度结构及权威主义的盛行是造就人们臣民角色的原因之一。因为,在权威主义制度下,权威的产生与他的臣民有着根本的区别。他具有其他任何人所不能达到的权力,掌握着他的臣民所决不能得到的魔力、智慧及力量。无论权威的特权是什么,也不管他是宇宙的主宰或命定为唯一的领袖,他与他人在根本点上的不平等是权威主义良心的基本原则。诚然,在儒家政治设计思想中不乏“教民” 、 “养民” 、 “得民” 、 “爱民” 、 “重民” 、 “亲民” 、 “保民” 、“通民” 、 “富民” 、 “利民” 、 “恤民” 、 “抚民” 、 “惠民” 、 “安民”等民本主义的言论

15、,也有某些制约君王的规定,如名分、道统、伦常、祖法、天谴等,但细细究来,这一切都只不过是维护王权的方式和手段,从本质上是为肯定和维护王权服务的。因此,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中,人们只具有民的名位,而无民的权利。自然,民本主义有着其历史的时效性和合理性,它对于调和阶级矛盾,整合阶级间的政治利益关系,消解冲突,维系儒家政治秩序起到了积极的稳定器作用。也正是由于民本主义思想在政治秩序中的稳定器作用,才使得儒家王权专制的君主政治秩序得以长期延绵,其积极的因子至今还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是民本主义并没有改变人们的臣民角色,在儒家那儿,民本主义充其量只是个动8听的语词。就民本主义的实质看来,并不是真正让人民做

16、主,而是统治者居高临下,事事为民做主,其本质是牧民,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君主专制的君主政治秩序,是为王权主义服务的一种统治术。 2.对法律的伦常化,导致了人们的臣民角色身份。我们看到,德治和礼治是儒家政治设计的核心治理模式,由此反映到政治秩序结构安排上,便缺失了法律建设和制度安排,使得法律和制度伦常化了,而无法营造和提供公民的角色环境,正如俞荣根先生所说的:“儒家伦理法思想是一个正、负两种价值共存的思想体系。它的负面作用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其法思想体系中找不到公民范畴,也没有公民意识的生长点,有的只是子民范畴、 子民意识,这是儒家君主主义原则和家族伦理主义原则结合的衍生物。二是在儒家关于

17、法的问题的思考中,一味强调圣君贤相和治人的作用,并有泛道德主义的倾向,不注意法律制度化的建设。 ” 3.忠君思想进一步加强和驯化了人们的臣民角色意识。孝是儒家所有道德规范中的元德,由此衍生出的忠君思想完全吻合了儒家政治秩序王权至上的特点,大大加强和驯化了人们的臣民角色意识。在儒家的设计理念中,忠君思想要求臣民唯君所是、唯君是从,做君主的奴仆、工具、手段甚至财产,任何对君主意旨和言行的背离都要被视为不忠不敬的反叛,即使遇到暴君、昏君,也得奉行“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的信条,是否忠君成为了评价臣子是否仁义的标准。在这种忠君思想的强化和训导下,人们所具有的必然是臣民的角色意识,一辈子陷入其中不敢背弃和

18、跳跃。因此,忠君思想从本质上来看就是愚民思想,而且,孝本9身就是否定生命精神进化的极端保守意识,它只重视政治伦理方面,却忽略个体生命之安顿,随着儒家政治秩序的现实落实,无论市井小民还是大仁大义、大智大勇之人都无法跳出其樊篱,个体的性格和生命被消磨和陷落在无限的忠君之中。一句话,忠君思想极大地束缚了政治成员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和驯化了人们臣民角色意识,毒害甚大。 当然,忠君思想自然包含其某些“合理”的因素,它迁延出的是爱国精神,在太平的年代,忠君观念可以产生强大的内聚力,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候,它又常常可以成为一种抵御异族侵略的号召力和感召力,包含着一定的

19、爱国主义思想,这大概便是忠君思想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之所在。 4.中庸思想影响了人们的角色心理。中庸是儒家政治秩序运行的一个基本作用矢量,其思想具有政治辩证法的特性,是维系儒家政治秩序的平衡器,对于维护儒家政治秩序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其本身所涵蕴的恒常性价值至今依然常青,它与和谐的思想共同孕育了人们的和平观念,铸造了中国人酷爱和平、反对强暴的民族性格。然而, “中庸”思想的运行又含有明显的折中主义色彩和明哲保身观念,易于养成人们“和事佬”的角色,消磨掉人的人格刚性,滋生人们卑怯懦弱的个性特征,正是在这一点上,它助长和固化了人们的臣民角色观念和心理习惯。 这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使得儒家政治秩序内,

20、“每一个集体主义制度都有两个主要特征,首先,需要有一个为整个集团共同接受的目标体系,另外,还需要为了达到目标而给予该集体以最大限度的权力的压倒一切的愿望,从这两种特征产生了一个特定的道德体系,这个道德体系有些10方面是同我们的体系相符的,而有些地方则与我们的体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其中有一点,我们怀疑是否能够称之为道德:即它不让个人的良心自由地运用他自己的规则,甚至也没有个人在任何环境中都必须或可以遵守任何一般性的规则。 ”这样,人们很容易形成一种为国为君的责任意识,养成崇圣和阿谀的王权主义心理和依附仆从习惯,在政治行为和心理习惯上呈现两面性,具体表现为: 第一,具有较强的政治责任意识。 “儒家强

21、调人的社会责任” 。因此,臣民角色对人们政治行为的根本要求便是忠孝服从,这样,对臣位、子位的坚守,对君主国家的孝忠,便使得人们自然愿意承担起兴家爱国之政事,表现出强烈的人世精神、爱国精神、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儒家政治设计思想对这点的倡导是比较多的,这里随举几例,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 ) 、 “尚有用我者,期月而可,三年有成” (论语?子路 ) 、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公孙丑下 ) 、 “天有其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天论)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语录?语录中 ) 、 “穷经以致用”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四) 、 “立志而不存于忧势,虽仁无益也” (叶适叶适集?赠薛子美 ) 、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 、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 ) 、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 ) 、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保也” 周易?系辞下 。就秩序判断及政治文化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