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生产力的二维理论:要素生产力和协作生产力及其互动演化摘要:在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中,研究对象虽为生产关系,但也包含丰富内容的生产及其生产力理论。传统的生产力理论是一维的要素生产力理论,然而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实际是由要素生产力和协作生产力构成的二维理论体系。他在资本论中就是从这两个维度展开对生产及其生产力进行分析的。这一新的认识不仅恢复了其原意,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为生产力的内生演变和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解释,而且对于发展出一支独立的分支学科即马克思主义纯经济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资本论 ;要素生产力;协作生产力;生产力内生演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二维生产力理论;生产力经济学;
2、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1-0015-08 一、引论 生产力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范畴。生产力范畴,相对而言,前者讨论的较多,而后者较少,这或许与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强调生产关系研究对象有关。但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上从不抽象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总是把它放在具体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如具体的生产力条件下来研究,因此他在资本2论中用了大量的笔墨研究撇开了生产关系的生产及其生产力。所以,生产力虽然不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但却构成它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则是无疑的。回顾和总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
3、历程,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我们有颇多的失误之处:一是在固守政治经济学传统内容和方向的同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细化而发展出不同的分支学科群。二是从总体上来说,重视生产关系研究忽视生产力研究。虽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就有学者提出研究该问题,但未受重视,且很快就被批判而偃旗息鼓。改革开放后,一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重开其研究,并最终形成了以生产力为研究对象的“生产力经济学” ,主要奠基人是于光远、熊映梧、薛永应等老一辈学者,后两人还被理论界美誉为“南薛北熊” 。三是虽然我们创立了生产力经济学,但是研究的范围和内容较为狭窄,主要限于对生产力构成要素及其要素组合方式的研究,即限于传统的要素生产力理论
4、进行的研究。我们认为,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体系是一个由要素生产力和协作生产力构成的二维理论体系,在二维结构上才有助于研究和揭示生产力自身的发展规律或内在演进机制。四是受学科名称“生产力经济学”所累,而这限制了研究内容的扩展,例如与生产力密切相关的生产及其增长问题被排除在外或即使关注也很少研究。本文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借鉴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学”的指称,即抽象了生产关系或社会属性的纯粹的“经济学”指称。五是我们通常绝对地排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而本文认为,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纯经济学问题上,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有更多的借鉴之处,后面对此有专文讨论。 3二、人类生产活动的两个维度:要素与协作
5、 对生产力两个维度的分析,应该从考察生产出发,因为马克思认为,生产即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1(P32) ,也是其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2(P22) 。 (一)要素维度的生产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里,马克思一开始考察的“劳动过程”即生产活动,就是从生产要素的维度进行分析的。他说:“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3(P205) ,所以,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3(P202) 。因此,马克思对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概念展开了深入分析,从而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要素维度的生产理论。他还认为,如果从劳动过程的结
6、果即产品看,这一劳动过程就表现为生产过程,从而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可统称为生产资料3(P205) 。所以,人类生产活动的基本要素,也可简称为人和物即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两个要素。马克思明确说过:“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 ”4(P44) 实际上,马克思这一要素维度的生产理论,在理论界是有共识的,没有多大分歧,虽然在要素的种类上还有分歧和争论,例如除三要素外,生产中的管理、科学技术等是否也是独立的要素?但是,这些争论无关要素生产理论的根本和宏旨。所以,关于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剩下的问
7、题就在于:是否还有另一维度即协作维度的生产理论?而这在理论界很4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因而下文将用较多的笔墨于此。 (二)协作维度的生产 首先,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2(P25)所以,人类的任何生产活动都是社会性生产,即使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也是社会性的:男耕女织。其次,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既有劳动对象也有劳动资料,否则生产活动就变成安徒生童话里的“皇帝的新衣” 。所以,考察人们的生产活动可以把生产资料当作既定的前提,存而不论,而仅从生产的社会性角度即人们的协作维度来考察人们在生产中的分工与合作。
8、例如:数人抬一重物这种最简单的生产活动,虽然从要素的角度看,它需要有劳动对象即重物,也需要劳动资料如抬的工具,但是我们可以把抬的重物和工具当作既定的前提,存而不论,单从“抬”的活动进行考察,立刻就会发现,人们之间必须进行适当的分工与合作,即需要人们以某种形式的协作生产才可实现,比如把几个人均匀地分配在重物的不同地方使力,并且选出一人喊号子即统一指挥,那么这一抬重物的生产活动才可实现,否则重物就不可能抬走。 所以,人类的生产活动不仅可以从要素的维度进行分析,还可以从协作的维度进行分析。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就用了三章的篇幅,即在第十一、十二和十三章中,从协作的维度分析了人类生产活动的三种形式,亦
9、即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三种方式: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为了不至于引起歧义和争论,下面将较多地引用原5文来证明马克思还从协作维度构建了他的生产理论。 马克思首先定义:“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 ”3(P362)但是,在资本主义初期只能是简单协作,因为它除了人数较多外, “和行会手工业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行会师傅的作坊只是扩大而已。 ”3(P358)所以,简单协作并非资本主义的发明,古已有之,例如“古代亚洲人、埃及人、伊特剌斯坎人等的庞大建筑,显示了简单协作的巨大的作用”3(P370) 。 在“第十一章协作
10、”中,马克思还分析了简单协作的两种基本形式。第一种形式,是把不同的人分工在同一工作连续的不同阶段或环节。他举例说:“瓦匠站成一排,把砖从脚手架的下面传到上面,虽然每个人都做同一件事情,但是这些单个操作构成一个总操作的连续部分,成为每块砖在劳动过程中必须通过的各个特殊阶段。 ”3(P363)第二种形式,是把不同的人分工在同一工作的不同方面同时劳动。 “例如,如果一座建筑物同时从各个方面动工兴建,尽管协作的人做的是同一或同种工作,那也会发生劳动的结合” ,于是, “产品的不同空间部分同时成长。 ”3(P363-364)上文列举的数人抬重物事例,就是第二种形式的简单协作。马克思把简单协作,即“许多互
11、相补充的劳动者做同一或同种工作” ,也称为“最简单的共同劳动的形式” 。3(P364) 其次,马克思在第十二章中,进一步考察了“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生产,并认为, “这种协作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占统治地位” 。这种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也有两种基本形式。第一种形式是:“不同6种的独立手工业的工人联合在一个工场里,产品必须经过这些工人之手才能最后制成。 ”马克思举例说:“马车过去是很多独立手工业者,如马车匠、马具匠、裁缝、钳工、铜匠等劳动的总产品。马车工场手工业把所有这些不同的手工业者联合在一个工场内,他们在那里协力地同时进行劳动。 ”3(P371)实际上初期工场手工业的“立足点还是简单协作”
12、, “但是很快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专门从事马车制造的裁缝、钳工、铜匠等,逐渐失去了全面地从事原有手工业的习惯和能力。另一方面,他们的片面活动现在取得了一种最适合于狭隘活动范围的形式。 ”3(P373-374)第二种形式是:“许多从事同一个或同一类工作(例如造纸、铸字或制针)的手工业者,同时在同一个工场里”工作,即“每个这样的手工业者都制造整个商品,因而顺序地完成制造这一商品所需要的各种操作。 ”3(P374)第二种形式的工场手工业生产,最初也是“最简单形式的协作” ,同样是由于“劳动有了分工” , “各种操作不再由同一个手工业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完成,而是分离开来,孤立起来,在空间上并列在一起
13、,每种操作分配给一个手工业者,全部操作由协作工人同时进行。 ”因此,和第一种形式一样,它在本质上已不同于作坊中的简单协作。3(P374-375)由上述两种基本的协作方式,构成了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 。3(P379) 最后,马克思在第十三章中分析了以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协作生产。他说:“在工厂内,即在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场内,总有简单协作重新出现,这种协作首先表现为同种并同时共同发生作用的工作机在空间7上的集结(这里撇开工人不说) 。例如,许多机械织机集结在同一厂房内便组成织布工厂,许多缝纫机集结在同厂房内便组成缝纫厂。 ”3(P416)为什么这里可以“撇
14、开工人不说”而分析协作生产?是因为以机器为基础的分工与合作,在技术上已完全不同于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分工与合作:“在这里,整个过程是客观地按其本身的性质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每个局部过程如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问题,由力学、化学等等在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 ”3(P417) “因此,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 ”3(P423)这就是说,工人的分工与合作现在不再是取决于人类器官即手工技艺的性质和要求,而是取决于机器的科学技术性质和要求,所以,这里协作的生产过程可以撇开工人不说,而单讲劳动资料之间的协作就够了。由此,我们不得不赞叹马克思思想的超前性,例如
15、在现代“丰田生产方式”的自动化工厂中,我们看到的就是劳动资料之间的协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取消了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只不过把过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主要是体力上直接的协作,改变成了借助劳动资料的间接协作,即改变成了一定意义上的脑力协作。所以,马克思在分析劳动资料性质时没有忘了引用黑格尔的一句名言:“理性何等强大,就何等狡猾。理性的狡猾总是在于它的间接活动,这种间接活动让对象按照它们本身的性质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它自己并不直接参与这个过程,而是实现自己的目的。 ”3(P202 脚注(2) )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从协作维度,即分工与合作的角度十分详尽地考察了三种前后相继演化的生产活动类型:简单协
16、作、以分工8为基础的手工业协作、以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协作,从而构建了不同于要素维度的另一维度即协作维度的生产理论。这时可能会有人争辩地说:马克思在这里论述的不是生产理论,而是生产力理论。也对,也不对!因为二者并不矛盾而具有同一性。这正是下文首先要讨论的。 三、生产力的两个维度:要素生产力和协作生产力 辨别生产和生产力,还涉及另一相关的重要概念:生产方式。由于前苏联教科书把生产方式定义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而在马克思文本中却找不到这一定义的出处,且马克思又在不同语境中使用了生产方式概念,于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众多的批评前苏联定义的文章。 笔者认为,生产方式实质上就是生产本身,即人们从事生产
17、活动的不同形式、方法和方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它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两个方面的关系。所以,说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并没有什么错,例如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三种生产方式,马克思在前述的三章中就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当然,如果单方面考察生产或生产方式,即撇开了生产关系的生产或生产方式,马克思更多的是从生产力上来说的,在这一意义上,生产或生产方式等同于生产力,因为单方面地从生产关系角度考察的生产,一般不叫生产方式,而称为生产的社会形式。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在传统的要素生产力理论基础上提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是一个由要素生产力和协作生产力构成的二维理论体系这一命
18、题。 (一)要素生产力即要素维度的生产力 由于不满意前苏联教科书对生产力的传统定义,即“生产力是人类9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这一定义,一些批评文章在否定该定义时,把传统的生产力三要素论也否定了。例如:段忠桥先生在否定生产力传统定义,并强调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时,先把“劳动的生产力”等同于“劳动力” ,然后又从劳动力定义引申出, “生产力是由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构成的”结论5。笔者认为,这就连同婴儿一起倒掉了。 首先,强调生产力是劳动的生产力没有错,但是, “劳动的生产力” ,即使从字面看,也看不出是“劳动力”!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劳动力是指劳动者的劳
19、动能力和力量本身,如他在劳动时所体现出来的体力的大小、智力的高下等;而劳动的生产力是指劳动者通过发挥其体力和智力而创造劳动成果即使用价值的能力和力量。后者,直接与使用价值相关,而前者相反,与其直接相关的是价值而非使用价值。我们知道,劳动力是可以成为商品的,而生产力是不可以的;能成为商品进行买卖的不是生产力本身,而恰恰是生产力的要素如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力等,如果劳动者的智力能够独立出来,它也是构成生产力的一个独立的要素如“点子”而成为商品出售。 其次,强调生产力是劳动的生产力,笔者认为,是为了突出和强调生产力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而不是为了否定生产力的其他要素如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也就是说,这
20、是把生产力的其他要素当作既定前提存而不论而已,因为劳动的生产力的“劳动”二字,无需明言,指的就是劳动者通过劳动资料把其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活动,进而才可以在其结果即创造的使用价值上体现出生产的能力和力量的大小和强弱,这就10是所谓“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而把生产力说成是“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 ,难免让人联想到皇帝的新衣中两个骗子的“生产力” 。所以,我们虽然也不同意生产力的传统定义,但仍坚持传统的生产力要素理论,当然关于生产力要素的内涵和外延是可以争论的。这里,顺便给出我们从马克思的劳动定义中引申的生产力定义:生产力是人(们)“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力量
21、和效率;或者是人(们)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变化”的力量和效率。前者可称为劳动的生产力定义,用于分析协作维度的生产力;后者可称为要素的生产力定义,可用于分析要素维度的生产力。 笔者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分析“劳动过程”的三要素,换个角度看,就是生产力的三要素。虽然劳动过程不等于生产力,但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它在结果上则表现为生产,因而,这种撇开了生产社会形式的、借助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有用而具体的劳动的力量(或能力) ,就是创造使用价值的生产力,它自然就是由劳动者(劳动力)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构成。所以,从劳动过程的三要素推导出生产力三要素,实在看不出有什么逻辑上的错误。马克思本人也说过:“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3(P53)这里所说的多种情况,除开“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它们不都是构成生产力的多种因素吗!可见,马克思本人并不否定从要素维度分析生产力,虽然在要素的理解、构成、分类、多寡等问题上,我们后人可以不断地争论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