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实践转向与技术美学摘要:实践转向对技术美学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因为实践与技术不可分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同样不可能与技术及其审美化分割开来。实践转向将使技术美学密切关注科学技术的审美化,把科学技术的实用目的与审美目的结合起来。技术美学的实践分析将凸显科技产品的审美创意和艺术创意,实现科学技术规律与人类审美规律的统一,真正做到“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技术美学的实践分析还将追求由技入道的飞跃,达到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关键词:实践转向;技术美学;创意;由技入道 中图分类号:B83-02;B832.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2、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49 这就直截了当地宣告了哲学和美学的“实践转向”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的“现代实践转向”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高度注意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对生产劳动进行了实践分析,指明了人类生产劳动的审美性和艺术性,为技术美学的生成和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随着西方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及全球化进程的演变,西方社会的科学技术与人类生存的矛盾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冲突日益凸显出来,进一步促进了 20世纪 90 年代西方当代理论的“后现代实践转向” 。 “现代实践转向”与2“后现代实践转向”都指向所谓的“实践进路” ,而
3、“实践进路宣扬一种独特的社会本体论:社会是围绕着共有的实践理解而被集中组织起来的一个具身化的、与物质交织在一起的实践领域”24。实践转向的“转向实践”最重要的趋势就是:由实践理论转向实践分析。而重视和突出“实践分析” ,亦即“少关注理论的范畴,多关注对特殊实践现象的分析”2中文版序言 1-3。这种“实践转向”及其实践分析直接影响着当代技术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技术美学成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并且实现着人类实践的终极目的。 一、实践转向促成技术美学的勃兴 实践转向对技术美学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因为实践与技术不可分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同样不可能与技术及其审美化分割开来。因此,
4、尽管从根本上来看,技术美学的兴起是整个世界特别是欧洲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直接成果,但是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转向” ,应该是技术美学勃兴的促进因素。 技术美学究竟应该如何定义,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不过,一般说来,技术美学应该研究人类技术性生产活动却是大体上的一个共识。因此,我们可以说,技术美学是研究人对生产技术的审美关系的科学。技术美学兴起于 20 世纪 30 年代左右,是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断深广发展而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应用美学学科,它是人们把审美关系、审美观念、审美理想运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中而诞生的一门现代美学的应用型分支学科,故而又
5、被称为工业美学、生产美学或3劳动美学。20 世纪 50 年代,捷克设计师佩特尔图奇内开始用“技术美学”来称谓这一门新兴的应用美学,得到 1957 年在瑞士成立的国际技术美学协会的认可,从而广为流传。技术美学的名称大约于 20 世纪 70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从西方传入中国,一般涵盖了工业美学、劳动美学、商品美学、建筑美学、设计美学等内容。其实,追根溯源,人类的生产劳动既是一种运用工具的技术活动,也是一种实现审美目的的艺术活动。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转向”就明确地指出了人类的生产劳动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实践活动。从第一把石刀的制作开始,无论是一个陶罐,还是一件绣衣,亦或是一把靠背椅,都不仅
6、是一个用具,而且也是一个审美对象,人们就可以“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121。只是由于私有制下的生产劳动被异化了,产生了物质生产与艺术审美的分离。特别是到了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生产的机械化、定型化、批量化、商品化,把生产过程的技术性和审美性割裂开来,把产品的功能性与艺术性分离开来,把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分割开来,把劳动过程与审美快乐对立起来。因此,马克思敏锐地发现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与艺术和诗歌的敌对关系。这些论述,启发了一些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艺术家和美学家,比如英国的约翰罗斯金和威廉莫里斯,他们被称为技术美学的先驱。作为艺术批评家,罗斯金抨击大工业生产对艺
7、术发展的阻滞作用。他把日用工业品视为艺术产品,认为日用工业品的生产应该是一种艺术生产。所以他极力反对大工业的机械生产,提倡具有个性和某种劳作愉悦的手工业生产。作为工艺美术家和美学家的莫里斯则创办了一个美术装饰品工场,倡导4一种“新艺术运动” ,他要求劳动产品应该同时是艺术作品。他的目标是要给英国大众提供一些真正的美观而实用的产品,从中获得享受,并把这视为一种艺术中的“革命” 。因此,一时间,按照莫里斯绘制的图样进行的手工制作的壁纸、地毯、窗帘、帷幔织物和器皿用具在英国成为了一种时髦。此外,法国的保罗苏里奥也响应罗斯金和莫里斯的技术美学思想,提倡把理性的美渗透到实用产品中,强调功能主义的技术美学
8、思想,突出实用与产品、外观和功能的关系,促进了技术美学的进一步发展。1919 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创立了包豪斯(建筑之家)学校,首次把工业产品的造型美当作一种独立的形态美,给技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包豪斯学派认为,完美的产品必须达到产品的经济、技术及形式的和谐一致。包豪斯提出了技术美学的“三原则”:一是强调充分发挥设计师的创造性,实现生产和产品的自由创造性;二是力求把手工业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三是努力达到功能和艺术的统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一门完全独立的新型现代美学学科,技术美学迅速在欧美流行开来。1944 年,世界上第一个技术美学协会在英国成立,1946 年它举办了第一次
9、展览会,展示科技美学成果,1956 年英国还成立了“迪扎因(艺术设计)中心” ,开展推广优秀工业产品的活动。在1929 年世界经济危机以后,美国许多企业家逐渐认识到艺术设计的作用,开始注意把工业产品设计同现代新材料和现代审美观以及现代工艺结合起来,在产品设计中做到功能与审美的统一3480-482。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转向”主要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类生产劳动的高度异化来催生了技术美学的兴起,那么随着第二次世界5大战的结束,整个西方世界陷入了深度精神危机、社会危机、经济危机之中,科学技术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不一致,科学技术这柄双刃剑的剑锋不仅刺向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引发了帝
10、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惨烈战争,使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受到了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的直接威胁。因此,20 世纪 90 年代的“后现代实践转向”进一步推进着技术美学,迫使技术美学反思批判科学技术本身。事实上, “现代实践转向”所催生的技术美学主要是反思批判资产阶级启蒙主义运动所谓的启蒙现代性建构的理性主义神话、科学技术神话、社会进步神话,以审美现代性的划界来限制科学技术的僭越,力求达到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及其功利目的与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审美目的相结合。尽管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世界的新纪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的,许多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包括科学技
11、术在内的许多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处在探索之中。因此人们发现,审美现代性同样具有局限性,像康德、席勒、黑格尔等思想家那样,仅仅从认识论角度给科学技术划界和限制,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转向”在苏联、东欧、中国的革命实践中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然而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诸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问题,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自然的存在与人的生存发展的关系问题,人的伦理与生物的伦理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质和特点问题,科学技术的形而下层面与形
12、而上层面的关6系问题,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等等,都还必须加以进一步探讨与研究,以便人类更好地发展科学技术,以利于人的自身生存和发展。于是,西方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人文科学家殚精竭虑地沉思默想,转向科学技术实践、社会科学实践、人文科学实践,使得西方当代理论产生了所谓的“实践转向” ,或者确切地说,就是“后现代实践转向” 。 “后现代实践转向”就必须进一步在社会本体论的视角下来反思和批判科学技术本身,将技术美学的研究导向科学技术的社会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这种反思批判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
13、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谓“科技意识形态论”社会批判理论,另一方面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所谓与“生活世界”和“诗意栖居”背道而驰的科学技术危机理论。尽管它们的反思批判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指向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深刻矛盾和危机,进一步摧毁了资产阶级的启蒙现代性所鼓吹的“三大神话” ,力图达到科学技术与艺术审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形而下的技术与形而上的大道(天道)的和谐一致和完美统一。这样,现代实践转向和后现代实践转向对科学技术和技术美学的发展具有着直接的催化和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实践转向是世界的技术美学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实践转向与人
14、类生产的审美目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1 卷中关于人类生产的目的性和想象性特征这样说道:“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7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它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4结合着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
15、思想,我们就可以说,人类的生产劳动的本质特征就是贯穿于生产劳动中的审美目的和艺术想象。因此,实践转向将使技术美学密切关注科学技术的审美化,把科学技术的实用目的与审美目的结合起来。 按照人类行为的动机理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动机的驱动下产生的,而人的动机(行动倾向)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又是目的的出发点。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动机作用” ,即“激发行动赋予行动以方向性的动力过程” , “这是由有机体内部发生的驱力即动机,和作为行动目标的诱因所决定的”5。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需要动机目的意志行为的序列。因此,人的需要是人类行为的最内在的动力。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6的研究,人的需要
16、是沿着“自我实现”这个纵轴发展的,并且分为不同的层次,低一级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才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人类的需要按照从低到高的次序可以分为:生理需要(空气、食物、水、睡眠、性需要等)安全和安全感需要爱和归属感需要尊重和自尊需要(前面四类是基本需要)8自我实现需要(发展需要,自我实现表现为对完整、完美、圆满、公正、丰富、质朴、活跃、美、善良、独特、幽默、真实、自主、人生意义的追求) 。实际上,人的审美需要是一种发展需要,它与认知需要和伦理需要一起构成了人的“自我实现需要” 。这三者构成了人类的价值体系的主要方面:真(认知需要) 、美(审美需要) 、善(伦理需要) 。至于真、善、美的次序排列,
17、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是不完全相同的。我们认为,美和审美是一种终极价值,可以视为人类的最高境界。因此,要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审美目的,就必须首先满足基本需要及其相应的实用目的,还得超越认知需要和伦理需要及其认知目的和伦理目的。 马克思的“现代实践转向”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49。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这种物质生产实践是以制造工具为根本特征的,因而也就是一种技术活动。这种技术活动,最初仅仅是为了实用目的而进行的,随着整个人类实践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活动的审美目的就在超越实用目的、认知目的、伦理目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扩大,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
18、因素。但是,在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随着分工的发展,私有财产和阶级划分等社会现象的出现和扩大,人类社会和人类实践也出现了异化状态。在异化劳动中,劳动者建造了宫殿和高楼,编织了绫罗与绸缎,而自己却上无片瓦遮身,下无寸土立足,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劳动者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做本来是成就人类社会一切的劳动事业;劳动者在异化劳动中当牛做马,丧失了人的本质;异化劳动把人群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不同的阶级和不同的阶层,产生了完全对立9的利益冲突。这种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展到了最高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劳动异化的历史进程。科学技术一方面给统治阶级牟取了最大的利润,一方面也使得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受
19、到了极大的威胁。科学技术一方面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大改善,另一方面又使他们严格受到科技的控制,就像卓别林的喜剧摩登时代所表现的那样,人们成为了机器或者机器的附属物;科学技术既给文化艺术高度发达的空间,使得文化产业或文化工业兴旺发达起来,又使人们处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塑造之下,大有和平演变之势;科学技术既使文化艺术大众化、民主化,让普通老百姓能够享受昔日高雅艺术的复制品和通俗文艺产品,又使文化艺术失去了特有的“光晕” ,丧失了她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使其商品化、消费化、娱乐化;科学技术一方面减轻了劳动者的体力劳动,让他们能够得到某些肉体上的休闲,另一方面也扼杀了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剥夺了他们的精
20、神享受,特别是审美愉悦;科学技术一方面提高了所有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使得整个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为消费社会,另一方面又使得所有劳动产品都成为了商品、利润、资本的物质流动和财富积累的源头,欲望横流,社会生产变得庸俗化、低俗化、媚俗化,审美目的转化为审丑目的。在这样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转向”和 20 世纪 90 年代左右的“后现代实践转向”都要求恢复人类生产劳动和科学技术的审美本质, “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技术美学(生产美学、劳动美学、商品美学、设计美学、工业美学)应运而生,勃然而兴,蓬勃发展。技术美学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要反思和批判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
21、科学技术及其在生产劳10动应用中的欲望化、工具化、平庸化,恢复人类生产劳动的审美本质,把实用目的与审美目的在生产过程和劳动产品中有机结合起来,使人们能够在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获得真正的审美享受。 三、实践转向与审美创意 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观念预存性,是人类长期实践所形成的独特特点。这种独特特点是人类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的必然结果。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就必定要掌握工具和劳动对象的材质、形状、大小、功能、流程、加工目的、预想蓝图等多方面的规律,这就形成了使用工具加工改造劳动对象以实现某种目的而创造出产品的一系列方式方法及手段途径,那就是所谓的“技术” 。技术一般有技能、技艺、技
22、巧三个层次:技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训练所获得的技术能力,是最基本的劳动方法和手段;技艺是在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和沉淀的技术工艺,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方法、手段;技巧则是经过长期反复社会实践而形成的某种动力定型而系统化、自动化、迅捷化的技能和技艺,就是俗语所谓的“熟能生巧”的方法和手段。技术不论在哪个层次上都必须服从于实践目的,人类技术实践的特征恰恰就在于:实践目的在技术实践实施之前就预先在人的观念中存在着甚至完成了。因此,人类的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的设计蓝图就成为了人类实践的中心环节。人类实践必须在具体实施之前预先构想好整个实践活动如何实现一定目的的流程及其结果,这就是设计活动及其专业;而实现审美目的和艺术目的的设计就是技术美学的核心,也就是艺术设计(迪扎因) 。因此,技术美学的实践分析将凸显科技产品的审美创意和艺术创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