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昆曲观众的历史变迁与现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6871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昆曲观众的历史变迁与现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试论昆曲观众的历史变迁与现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试论昆曲观众的历史变迁与现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试论昆曲观众的历史变迁与现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试论昆曲观众的历史变迁与现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试论昆曲观众的历史变迁与现状摘要昆曲观众的历史变迁与现状如何,与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大有关系,本文就其中几个问题进行初步思考。昆曲今天无疑是“小众艺术” ,但在历史上并非始终如此,至少在晚明至清初,昆曲兼有“大众艺术”和“小众艺术”双重身份。它当时之所以是“大众艺术” ,是因为有很多职业戏班,有很多广场演出,有广大的观众群,还有很多唱曲活动。昆曲从清中叶以后逐步变成“小众艺术” ,与家班演出的封闭性有关,与清曲、剧曲“至严不相犯”有关,与花雅之争的形势也有关。昆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经过多方面努力,观众数量有所增加,而且呈现年轻化、知识化的趋势,这是可喜的现象,应当因势利导,

2、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合理运用价格杠杆,确保“小众” ,有条件时争取部分“大众” ,使昆曲在活态传承中保持原汁原味。 关键词昆曲;观众;历史变迁;现状 中图分类号1207.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4)0109610 昆曲观众与市场运作的历史如何,现状如何,与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大有关系,本文就其中几个问题进行初步思考,向各位专家学者请教。 一、昆曲在晚明至清初并非“小众艺术” 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然牵涉昆曲的定位问题。有学2者说,昆曲始终都是“小众艺术” ,但我们认为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昆曲今天无疑是“小众艺术” ,但在历史上并非始终如此,至少在晚明

3、至清初,昆曲可以说是兼有“大众艺术”和“小众艺术”双重身份。说昆曲当时是“大众艺术” ,是因为有很多职业戏班,有很多广场演出,有广大的观众群,还有很多唱曲活动。 嘉靖、隆庆间,魏良辅等将昆山腔改革成“水磨调” ,隆庆、万历之际,梁辰鱼创作了以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的浣纱记传奇, “梨园子弟喜歌之” (雷琳等渔矶漫钞?昆曲 ) ,从此艺伶们逐渐走出苏州,向江浙一带扩展。其情形正如潘之恒指出的:“魏良辅其曲之正宗乎,张五云其大家乎,张小泉、朱美、黄问琴,其羽翼而接武者乎。长洲、昆山、太仓,中原音也,名曰昆腔,以长洲、太仓皆昆所分而旁出者也。无锡媚而繁,吴江柔而淆,上海劲而疏,三方者犹或鄙之。而昆陵以北

4、达于江,嘉禾以南滨于浙,皆逾淮之桔、入谷之莺矣,远而夷之,勿论也。吾曾观妓乐矣,靖江之陈二,生也;湖口之蒋,善击鼓,外也;而沈,旦也。皆女班之师也。 ”可见昆山腔戏班已经走向大江南北。 我们先看苏州的昆山腔职业戏班的情况。 苏州是昆山腔的故乡,职业戏班数目可观,以演戏为生的人很多。有的演员从小进戏班学戏,有的则是从家班转移过来的。如万历年间苏州著名的旦角演员张三,据潘之恒鸾啸小品卷三醉张三说,本来是申时行家班的演员,河南刘天宇贬官广东,将张三带去,刘遇赦北归,又将张三带回苏州。因为苏州人的挽留,张三便留在苏州,加入吴大眼为领班的吴徽州班。他演技很高,扮演西厢记中的红娘、 明珠3记中的刘无双、

5、义侠记中的潘金莲,均极出色。冯梦祯看过张三的演出,十分欣赏。其快雪堂日记万历三十三年(1603)九月二十五日记:“吴徽州班演义侠记 。旦张三者,新自粤中回,绝伎也。 ”同月二十七日记:“吴伎以吴徽州班为上,班中又以旦张三为上。今日易他班,便觉损色。 ” 因为苏州的职业戏班众多,高水平的也不少,观众便有了挑选的余地。据吴江陆文衡啬庵随笔卷四载: 我苏民力竭矣,而俗靡如故。每至四五月间,高搭台厂,迎神演剧,必妙选梨园,聚观者通国若狂。妇女亦靓妆核服,相携而集,前挤后拥,台倾伤折手足。 苏州素无蓄积而习于侈靡万历年间优人演戏一出,止一两零八分,渐加至三四两、五六两。 今选上班价至十二两,若插入女优几

6、人,则有缠头之费,供给必罗水陆 “妙选梨园” ,就是挑选戏班。这样的广场演出,通常气氛热烈,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如焦循剧说卷六引顾彩髯樵传云: 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目不知书,然好听人谈古今事。常激于义,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尝荷薪至演剧所观精忠传 ,所谓秦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 秦桧殴,流血几毙。众惊救,髯曰:“若为丞相,奸似此,不殴何待!”众曰:“此戏也,非真桧。 ”髯曰: “吾亦知戏,故殴;若真桧,膏吾斧矣!” 4苏州剧作家也多,他们创作的剧本经常成为职业戏班演出剧目的首选。如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剧作家,早在崇祯年间就崭露头角,李玉的“一、人、永、占”

7、 (一捧雪 、 人兽关 、 永团圆 、 占花魁 ) ,“盛行吴中,无良贱皆歌之” 。 职业戏班要能生存,班中演员所会剧目就应当尽可能多。沈?博笑记中诸荡子计赚金钱一出,这写老孛相、小火囤问一个小旦: (净、小丑)请问足下记得多少戏文? 北仙吕寄生草(小旦)我记得杀狗和白兔。荆钗拜月亭。伯喈、苏武和金印。双 忠八义分邪正。寻爹寻母皆独行。精忠岳氏孝休征。还记得彩楼跃鲤和孙膑。这位小旦说他会演的剧目至少有十六本:杀狗记 、 白兔记 、 荆钗记 、 拜月亭 (以上合称“荆、刘、拜、杀” 。称南戏四大传奇) 、 琵琶记 、 牧羊记 、 金印记 、 双忠记 、 八义记 、 周羽教子寻亲记 、 黄孝子寻亲

8、记 、 精忠记 、 卧冰记 (王祥卧冰,祥字休征) 、 彩楼记 、 跃鲤记 、 马陵道 。以上还只是些江湖旧本。至于新戏,小旦说:“新戏文好曲虽多,都容易串,我只在戏房里看一出,就上一出,数不得许多。 ”沈?这出戏写的足苏州故事,可以反映当时苏州昆班的情况。 与苏州毗邻的上海也有很多昆班,明末清初上海昆班的情况,从上海戏曲家朱英(号简社主人)所著倒鸳鸯传奇可以窥见一二。此剧写上海“城中二十五班” ,各班都有自己的拿手戏,以其作为班名,于是擅演香囊记 、 琵琶记 、 麒麟记 、 连环记 、 浣纱记 、 金花记 、5绣襦记的戏班便分别称作香囊班、琵琶班、麒麟班、连环班、浣纱班、金花班、绣襦班。当时

9、上海只是区区一个县城,竟有这么多昆班,可以说是十分热闹了。 再看昆曲流传到南京的情况。南京是明代南都,政治地位特殊,众多官僚富商常年汇集于此,又有大批义人学十定期来参加贡院科考,再加上南京本来就是歌舞繁华之地,秦淮河畔房屋鳞次栉比,歌妓如云,这些都使昆曲演唱在南京很快达到了繁盛。 万历年问,南京的昆山腔职业戏班已经很多,不仅有南京本地的,还有其他地方来的,他们之间有交流,而评论家们也经常把他们放到一起来评论。如潘之恒鸾啸小品卷二致节就同时评论了南京兴化小班名伶周旦、朱林、高瞻,长兴某班大净丁雁塘,虎丘某班大净吴一溪,松江某班大净陈世欢,说周旦、朱林、高瞻“其人多俊雅,一洗梨园习气” , “吴、

10、丁以技终老,不衰不退。陈早卒于燕,为赏音所惜” 。 明末南京的职业昆班,据侯方域马伶传说, “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有一次。从徽州来的富商在金陵邀请两班唱对台戏,同时演出鸣凤记 ,请了许多客人来看戏,品评高低。必化部挣角马伶扮严嵩,演艺不及华林部的李伶,观众都跑到华林部那边去了。马伶自惭技不如人,乃悄然而退,竟奔往北京某相国家, “求为其门卒三年” ,朝夕观察,用心揣摩。然后重返南京,再与华林部比赛,一举而大获全胜,使李伶甘拜下风。 南京的演出经常在秦淮河。明代余怀板桥杂记中卷载,崇祯十二年(1639)七夕,桐城人孙临(字克咸,改字武公)曾在方以智侨居的

11、水阁为名妓王月(字微波)组织了一次盛大的演出:四方贤豪,车骑6盈闾巷。梨园子弟,三班骈演。阁外环列舟航如堵墙。品藻花案,设立层台,以 坐状元。二十余人中,考微波第一,登台奏乐,进金屈卮。南曲诸姬皆色沮,渐逸去。天明始罢酒。 板桥杂记下卷载: 嘉兴姚北若,用十二楼船于秦淮,招集四方应试知名之士百余人,每船邀名妓四人侑酒。梨园 一部,灯火笙歌,为一时之盛事。或演出于水阁, “三班骈演” ;或演出于楼船, “梨园一部” ,场面都是极其热闹的。 杭州、绍兴的昆班也不少,昆伶人数甚多。艺人们常常被召去参加迎神赛会或文士结社聚会等活动。张岱陶庵梦忆记严助庙上元日设供演戏, “梨园必请越中上三班” ,即是一

12、例。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也说:“里中举戏,观者如狂。 ”又说:“城中举社剧,供东岳大帝,观者如狂,予举家亦去。 ” 明代不少地区有一些自发的大型的带节令性的戏曲演出活动,如杭州的西湖“演春” (见田汝成熙朝乐事 ) ,南京的夏日秦淮曲宴(见潘之恒鸾啸小品 ) ,等等,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苏州的虎丘中秋唱曲大会。对于这一盛会,袁宏道(15681610) 虎丘一文作了如下描绘: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 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7若聚蚊,不可辨

13、识。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此文写虎丘中秋唱曲大会的场面,十分真切生动。歌唱的声音此起彼伏,响遏行云,听众摩肩接踵,反响热烈,都觉得这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另外,卜世臣亦作有【上马踢】 中秋夜集虎丘四望阁套曲,其中【蛮江令】一曲写道: 足拥行多碍,声喧语不解。狡童和艳女,浪谑饶情态。两两

14、携手,拂尘坐青苔。耳畔红牙伎,对 垒通宵赛。 用散曲的形式,描绘虎丘中秋曲会的场景,饶有风情,别具韵味。相传卜世臣的新剧冬青记就曾在虎丘演出过, “观者万人,多泣下者。作者对此也许保留着十分美好的回忆吧。 记录虎丘中秋曲会的还有张岱陶庵梦忆卷五的虎丘中秋夜等。从有关虎丘中秋曲会的诗歌和散文的记录看来,这一自发的戏剧演出活动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一种群众性艺术活动如此长盛不衰,不能不说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其实,虎丘的唱曲活动不仅中秋举行,平时也经常举行。如袁宏道8江南子所描述的: 蜘蛛生来解织罗,吴儿十五能娇歌。旧曲嘹厉商声紧,新腔咩缓务头多。 一拍一箫一寸管,虎丘夜夜石苔暖。家家宴喜串歌儿

15、,红女停梭田唆懒。 万历中期之后,昆山腔戏班在北方已经很有影响。王骥德说:“迩年以来,燕、赵之歌童、舞女,咸弃其捍拨,尽效南声,而北词几废” 。这里所说的“南声” ,主要指的正是昆山腔。 袁中道游居柿录有多条看戏记录,他和友人所看的八义记 、珊瑚记 、 义侠记 、 昙花记无疑都是昆山腔职业戏班的演出。 游居柿录屡次提及“名剧” 、 “名戏” ,指的是著名戏班,可见当时北京的昆山腔戏班为数不少。 至明末天启、崇祯年间,昆山腔戏班在北京的演出活动仍然十分频繁。反映明末生活的小说?杌闲评第七回说,当时北京有个椿树胡同,住满了昆山腔戏班及其他戏班艺人,侯一娘带着儿子进忠(即后来的魏忠贤)到这里来找自己

16、的相好昆班小旦魏云卿: 往北转西边有两条小胡同,唤做新帘子。绕往旧帘子胡同,都是子弟们寓所。一娘站在巷口,进忠走进巷来,见沿门都有红纸帖子贴着,上写某班某班。进忠出来问一娘,是甚班名,一娘道:“是小苏班。”进忠复问人。那人道:“你看门上帖子便知,你不识字么?”进忠却不甚识字,复来对娘说了。一娘只得进巷来,沿门看去,并无。只到尽头,有一家写着是王衙苏州小班,一娘道:“是了,或者是他借王府的9名色也未可知。 ”自己站在对墙,叫进忠去问。将一条巷子都走遍了,也没得。那人道:“五十班苏浙腔都没有,想是去了。前门上还有几班,你再去寻寻看。 ” 一娘奉过一巡酒,取提琴唱了一套北曲,又取过色子,请那小官行令

17、。斟上酒,一娘又唱了套南曲,二人啧啧称羡。那人道:“从来南曲没有唱得这等妙的,正是词出佳人口。记得小时在家里有班昆腔戏子,那唱旦的小官唱得绝妙,至今有十四五年了,方见这位娘子可以相似。如今京师虽有数 十班,总似狗哼一般。 ”一说“五十班苏浙腔” ,一说“前门上还有几班” ,一说“如今京师虽有数十班” ,几个数字相互印证,可见当时在北京的职业昆班有数十班之多,是没有问题的。至于说这些昆班唱曲“总似狗哼一般” ,这是为了反衬魏云卿、侯一娘唱得好,未必符合实际。?杌闲评虽是小说,但描写明末社会生活,有很多记实的成分。戴不凡先生评此书云:“全书描写魏忠贤客氏从发迹到败事经过。文笔平平,但记明季事实,似

18、均有所根据。有关戏曲资料各节,更非清人所能凭空杜撰。 ”所评甚确。 昆山腔戏班北上的同时亦南下,足迹远至湖南、广东一带,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详述。 总之,晚明已经是昆曲的时代,正是在这一时期,职业戏班有了很大发展,职业演员的数量也有显著增长。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亲眼看到了当时中国戏班众多、戏曲繁荣的状况。利玛窦说:“我相信这个民族是太爱好戏曲表演了。至少他们在这方面肯定超10过我们。这个国家有极大数目的年轻人从事这种活动。有些人组成旅行戏班,他们的旅程遍及全国各地,另有一些戏班则经常住在大城市,忙于公众或私家的演出。毫无疑问这是这个帝国的一大祸害,为患之烈甚至难于找到任何另一种

19、活动比它更加是罪恶的渊薮了。有时候戏班班主买来小孩子,强迫他们几乎是从幼就参加合唱、跳舞以及参与表演和学戏。几乎他们所有的戏曲都起源于古老的历史或小说,直到现在也很少有新戏创作出来。凡盛大宴会都要雇用这些戏班,听到召唤他们就准备好上演普通剧目中的任何一出。通常是向宴会主人呈上一本戏目,他挑他喜欢的一出或几出。客人们一边吃喝一边看戏,并且十分惬意,以致宴会有时要长达十个小时,戏一出接一出也可连续演下去直到宴会结束。戏文一般都是唱的,很少是用日常声调来念的。 ”利玛窦这里说到两种戏班,一种是“旅行戏班” ,即流动戏班;一种是“经常住在大城市,忙于公众或私家的演出”的戏班。这两种戏班。应该都是职业戏班,而且相当大一部分应该是演出昆曲的戏班。 入清之后,昆曲仍然相当繁荣,职业昆班在很多地方都有,其中尤以苏州、北京、南京、扬州等地为盛。 苏州职业昆班的数量居全国之首。史承谦菊庄新话引王载扬书陈优事云:“时郡城(指苏州)之优部以千计,最著者惟寒香、凝碧、妙观、雅存诸部。衣冠宴集,非此诸部勿观也。 ”此外著名戏班还有“金府班” 、 “申府中班” 、 “全苏班” 、 “缪府班”等。如“金府班演虎簿记 ,宋生为生将军,陈外为张定边,真有生龙活虎之意,亦可谓观止矣” ;“申氏中班演葛衣 、 七国 ,金君佐方在壮盛时,真使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