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谈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摘要:苏联著名的教育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是可认识的,可教的。尽管至此已经过去几十年,他的学生观在当代依然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对指导和鼓励教师有着重大的意义。他的学生观影响并指导了当今的教育改革家和教育者在教育中对学生的人性假设的界定,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指明了一条出路,也为当前教师的教育理念进行了一场彻底的革新。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学生观;教育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227-03 所谓的学生观就是教育者对学生的认识和看法,它是教育观的基本构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在教
2、育界享有盛誉,他一生创作颇多,尤其是在他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中体现出了他在教育思想方面人性化的学生观的独特视角。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鲜活的生命体,是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立意识的载体。学校不是加工厂,学生不是产品,不是通过学校的加工而批量的生产产品。当代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激发自己的意识,使学生成为他自己。教师的任务就是尊重并发展学生的2个性,发现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一)学生是可认识的 1.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师,这个世界没有也不
3、可能有抽象的学生1。他所说的抽象的学生指的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学生都是可以被认识的,都是可以理解的。学生都是具有自我意识、自我尊严、自我兴趣和自我潜能的能动的主体。学生是生命的载体,是具有他们独特的个性和能力的个体。学生的个性是多样性的、他们生长的背景、学习的能力、思考理解的能力也因人而异。作为教育者,应该看到儿童的个体性、独特性,应该意识到每一个儿童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每一个儿童的潜力都是无穷的,每一学生都是他们父母的骄傲,都是有待发现的宝藏。将学生视为“抽象人”是非教育的体现,人被抽象化为某类群体,学生完全被“物化” 。具体人教育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因此教师很难用
4、统一的模型来为每个学生制定量化的人生目标,更不能以格式化的教学过程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认识并了解每一个学生,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和培养孩子的第一前提。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学校深入了解每一个家庭的学生的生长背景,成长的环境,还有每个孩子的个性。他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有家庭问题才能够让孩子安心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个世界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在进步,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成长,只是每个学生的成长方式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维果茨基认为,应充分认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从3而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思维、不同的发展程度和接受程度来教育和培养学生。 没有
5、抽象的孩子只有具体的孩子,具体到个性的爱好、特长和思维的发展方式、学习方式以及教育的技能技巧等,这些都是值得并且需要努力去探究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具体的学生观,要关注人作为生命主题的重要内涵,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体现在自我的生命历程之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唯一的、独特的213。只要用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耐心去教诲,你可以看到孩子的每一个独特的个性,可以看到孩子的不同面,可以看到孩子们的缺点和不足,还有优点,你会找到一个适合个体差异的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生不是一个被动的客体,不是一个物化的一个工具和机器,学生是一个与教师相对的独立的生命个体,是有意识和生命
6、,是一个需要被尊重,被关心的“人” 。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具体的,每个学生都是多元、生成和未完成的统一体,抽象人是以牺牲学生各种自我的丰富多样为代价的2241。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帕夫雷什中学认为学生的个性是多元的,每个孩子都是可认识的,每个孩子都应该被认识,被尊重。认识每一个学生的各个发展阶段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背景和潜能,不压抑学生的个性,不埋没学生的特色,因材施教,从而引导和教育孩子,为教育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培养环境。 2.游戏是儿童自我教育的方式 儿童的早期认识来自于自身对外界的探索,知识是儿童在与成人交流和与外界接触后产生的。因此,对于外界的好奇和对于生活的一种主4观的活动性是儿童与生俱来的
7、天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天生活泼好动,具有对自然和社会好奇的天性。他说,只要稍微细心一点你就会发现,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当孩子在游戏的时候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会表现出比平常更自然的本性。每个人的具体性是诱人的自治天性所决定的,教育只有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成长条件合适的帮助,儿童天生具有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目标1。学生的存在不仅是为了学习,还有自己的生活和世界。儿童活动的乐趣来自于对未知世界的兴趣,来自于对于陌生事物的敏感性。 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是自我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很大一部分决定了一个人今后将要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我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
8、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自我教育的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儿童时期,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方式就是游戏。在游戏之中,儿童体现出来的自治和自我约束力不弱于成人在社会的自我约束力。儿童游戏的规则自我制定并且在自我执行的过程中学会约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自我。因此,作为一个教育者,首先应该看到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而游戏是儿童初步学会成人世界规则的重要方式。 3.没有懒惰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认识的愿望愈强烈,孩子们工作得愈有兴趣,劳动的研究性质也显得越深刻。体力劳动从来不是最终目标,而是实现既定目标的手段。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注重培养儿童劳动的习惯,他认为应该开辟一块田地或花
9、草角让儿童学会自己独立或群体去5体力劳动。劳动让孩子学会自我动手、激发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的兴趣,主动去学习的兴趣,主动与人合作和交往的兴趣。劳动是创造力和兴趣产生的源泉,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快乐的情感体验和自我创造的劳动体验。儿童在轻微的适当的劳动中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同时,在遇到问题的同时学会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创造出属于自身的一套劳动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什么孩子会成为懒汉呢?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劳动的幸福,因此教师就是要认识到孩子的不懒惰的本性,尽力去教诲学生珍惜这种劳动的幸福,当学生学会了劳动,他们才会学会珍惜自己的人格,就会爱劳动。儿童需要从劳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成就感自豪感和提
10、升自己的自尊心。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好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儿童的这种需求。 (二)学生是可教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是可教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学生是可教的,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 ,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2242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认识中,学生的善良、情感和思维方式都是可教的。 1.情感是可教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善良是可教的。人原本存有善的源泉,因为只有通过教育的方式才能够将孩子思维中,潜在的善良的因素,无限地激发和扩大出来,从而表现在生活的细节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对悲伤与喜悦的敏感性只能在童年时代培养。他主张在儿童期间就让他们学会去体谅他人的情绪,教
11、会孩子去理解、感受他人的感受,让他们在和别6人的交流中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 “心中有他人” 。他反对在儿童时期就完全将他们隔离在社会的各种情感之外,而是应该让儿童自己在平常的生活中感受到别人的情绪。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忧伤、委屈和痛苦,才能让孩子从小就具有一颗感恩的心,一颗善待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的心。父母和教师应该在恰当的时机教育孩子去关心他人体谅他人的情感。只有生活到集体中去,关注其他人的情绪的变化和感受他人的痛苦,才能够让儿童在童年时期就学会尽自己的能力去表达对于家长、教师、周围人的那种同情心、善心、爱心和一种博大的情感体验。 他在教学中非常注重让孩子学会体察他人的情绪,教会学生设身处
12、地为他人着想,用换位和移情的方式来感受周围的世界,感受周围的生活。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教育的另一个任务就是教会孩子体察他人的情绪,同情、怜悯、爱护弱者。 “对悲与喜的敏感性只能在童年时代培养。 ”3培养对他人灾难与不幸的同情心是苏联学校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只有一个人能够担忧别人的担忧才能成为他人的朋友,才能够分担别人的喜怒哀乐。 2.阅读与思考并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孩子籍以观察和认识世界和自我的小窗子,要想使这一窗子为孩子常开,必须随时阅读。他说要在儿童第一次开卷阅读之前,就要保证在儿童积极活动的各个方面的语言上做细致的工作4。阅读的边界就是人生的边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儿
13、童都是天才。因此在儿童进入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开发自己的天赋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外界的好奇感。对未知世界7的好奇是学生智力开发、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要引导孩子不断阅读,不断去汲取书籍中的知识,培养孩子认识世界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从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的东西越多,你再去识记那些必须记熟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就越容易。不仅如此还要通过阅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理解的阅读,边阅读边思考,才能让学生保持天然的无止境的好奇。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谓的自我教育就是用
14、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自己。他认为青少年的精神空虚是因为缺少阅读,阅读应该占据人的整个心灵和理智。阅读是打开一扇智慧的窗户,是通往完整的、快乐人的重要途径。一个孩子首先应该花三分之二甚至是更多的时间来广泛阅读课本之外的书籍,用很少一部分的时间来学习课本知识。当一个人对课外知识了解并且理解,形成一种习惯和兴趣,那么对于他学习课本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反之则会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固守的状态。 二、苏霍姆林斯基学生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观的认识,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学校教
15、师的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教育者要正确理解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对学生的人性做一个积极的假设,首先承认学生的可认识性,8每一个孩子都是诗人,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无价珍宝。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家庭背景、成长背景,认识到孩子的差异性,而不仅仅是看到孩子的共性。从“抽象人”的学生观转变到“具体人”的学生观,变被动地被认知为主动地去发现、观察,用心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其次,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承认孩子个性的差异,然后发现这种共性下的差异,以及差异的产生的原因,由此因材施教。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学校任教期间,对于学龄前儿童进行为期一年的观察,了解每一个学生
16、的性格、个性特点,尊重每位孩子的隐私,承认每个孩子的差异性。再次,作为教育者要鼓励每一个具有个体差异性、个性的学生。儿童的能力和才干来自他们的指尖5。苏州大学教授于忠海认为教育目的的共生性质决定了师生之间的共存、共生、共融性,是决定受教育者的不同人格塑造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者要教会孩子正确的学习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会孩子正确有效的思维方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一个孩子能不能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会做题是需要依靠他们的阅读广度和深度来支撑的。首先,真正有效的阅读,应该是阅读
17、和思考并重的,边阅读边思考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学生才能够在阅读的同时扩大自身的知识面、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阅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兴趣,不断地提问。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拙劣的教师把真理送到人们面前,一个优9秀的教师教人寻找真理6275。教师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让孩子在广泛的阅读之中建立一个思想概念体系。边阅读边思考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鼓励学生学习并让学生阅读不同种类的书籍激发学生自身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的同时思考不同的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育者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起着一个启发诱导的作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意在让学生自我启发,自我思考,自我
18、诘问,从而达到自我的认同,和对世界的认同。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写作的重要性。 (三)教育者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善良的孩子不会从天而降,那要去培养。 ”664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或家长不注意让孩子了解周围的世界,认识他人的情绪和情感,不让孩子认识到周围的人的委屈、痛苦、悲伤,那么孩子长大之后将会变成自我中心主义。有经验的教师或家长应该让自我具有传递他人痛苦、快乐、悲伤的强有力的语言的表达能力,让孩子体悟他人的情绪、情感的体验。通过移情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学会体谅他人、关心他人、爱护他人。教师应真诚、平等地展示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对学生的知识和价值认识而
19、言,教师的观点仅仅是一种差异的存在,而不是等级性的终极性观念。在生活之中进行美育和德育的教育,让学生在读书、绘画、作诗、听音乐的过程中学会欣赏美、体会美,从而在感受的前提之下学会遵守和维护社会的基本约定俗成的规则、规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真正喜爱阅读、写诗、感受音乐的孩子会感谢周围世界的美好,表现在外显的行为上就是学会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尊重他人10的情感和意愿,帮助和了解周围的人,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在规约之下行动自如,学生学会一种对周围世界的正确理解,形成一种内在的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关照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的精神、情感感受,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教授技能的单向度的,
20、而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家长和子女之间的双方的互动的、理解的、启发性的、关照性的、认知性的一种情感、知识、精神、思想的传递和共生的过程。因此,在现实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们应该践行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充分引导和教育儿童走向一个完满的人生。 参考文献: 1BA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 2于忠海.教育目的的转型:从终极者到普通人基于人性视角的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3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9. 4BA.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95. 5第斯多惠,教育论文选M.莫斯科,1956:158. 6BA.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