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斯密的伦理学及对经济学的贡献摘要伦理和道德是人类实际行为中最为关键的考虑因子,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中指出,通过更多、更明确的关注构成人类行为和判断的伦理学,经济学可以变得更有解释力。斯密的国富论 ,被公认为是经济学的开山之作,然而斯密认为他最重要的著作道德情操论 ,却鲜为人知。本文就是从道德情操论入手,分析斯密思想中的伦理学,并阐述伦理学对经济学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同情心;想象力;道德判断;公正的旁观者;自然秩序 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4-0003-08 199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森曾讲到:“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人们只看到
2、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 ,却相对忽略了其在道德情操论中所重视的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从而曲解、误读了斯密学说。 ”因此,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重视斯密的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的学习及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斯密关于人类具有同情心的基本假设 斯密1在道德情操论的一开始就论述了每个人都在真切地关心他人的命运。斯密说:“人,不管被认为是多么的自私,在他人性中显然还有些原理,促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使他人的幸福成为他的幸福的2必备条件,尽管除了看到他人的幸福他自己也觉得很快乐之外,他从他人的幸福中得不到任何其他的好处。 ” 这种
3、同情心是无需证明的存在于人类心里的基本事实,存在每个人的心中,即使是残忍的恶棍和麻木不仁的匪徒亦是如此。 “属于这一类的原理,是怜悯或同情,是当我们看到他人的不幸,或当我们深刻地怀想他人的不幸时,我们所感觉到的那种情绪。我们时常因为看到他人悲伤而自己也觉得悲伤,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根本不需要任何实例予以证明。因为这种同情的感觉,就像人性中所有其他原始的感情那样,绝非限于仁慈的人才感觉得到,虽然他们这种感觉也许比其他任何人更为敏锐强烈。即使是最残忍的恶棍,最麻木不仁的匪徒,也不至于完全没有这种感觉。 ”1 每个人都在关心他人的命运,其程度或强或弱,这是人类的一个基本原理。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
4、对同情心也多有论述,比如孟子一书中的恻隐之心就是指同情心。在孟子公孙丑上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2。 然而自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以来,经济学就误入了以自私自利为基本假设的歧途,抛弃了人类行为中最为重要的伦理感情,使得经济学走上了贫困的道路。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一开始就毫不留情地驳斥了人只是自私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不会无视他人的安危,都不会视3他人的悲惨命运而不顾,而恰恰生命赋予人类一种本能,同情别人和关心他人,尽管
5、这种情感对于不同的人或强或弱。 并非只有悲伤和痛苦的情境会引发我们的同情感。无论当事人遇到什么样的情境而呈现出什么样的感情,每一位用心观察的旁观者,一想到当事人的情况,自然而然地会有一种与当事人类似的情感感受从心里油然而生。 “当悲剧或浪漫剧里让我们着迷的那些英雄人物最后得以脱离困境时,我们所感觉到的那股喜悦之情,和我们因为他们的苦难而感受到的那股悲伤一样的真诚;我们为他们悲惨的遭遇而兴起的那种同情感,和我们为他们的幸福而兴起的同情感一样真实”1。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认为同情心有以下含义: 第一,悲悯或怜悯。比如当别人正在遭受酷刑,我们借由想象力,设想自己在受刑的话,我们内心也会掀起一股疼痛
6、难忍的感觉。 第二,同感同义。亚当斯密说:“同情或同情感一词,虽然原义也许是相同的,不过,现在如果用来表示我们与任何一种感情同感共鸣,或对它产生相同的情感,或许没有什么特别不恰当之处”1。 第三,认同或理解。我们无法如实感受别人的感觉或感受别人的体验,因此,同情不是感情,而是对他人感情的认同或理解。 第四,同意这些感情作为处于某种特定情境的恰如其分的反应。 当我们表示同情时,是使得自己设身处地地置于他人的处境,这并非因为他人的处境会影响到我们,而是想象自己就是处于那个处境的人。“同情感,与其说是因为我们看到某种感情所引起的,不如说是因为我们看到引起那种感情的处境所引起的”1。 4根据斯密的论述
7、,我们把自己置于他人的处境中,以便理解他人的感觉,而不是仅仅把那种处境和自身的处境相联系。同情是理解他人处于某种处境时的感觉或可能引起的感觉,但它并非使得自己的感情体验与他人的感情体验等同起来。因此,想象力是理解斯密整个道德心理学的关键枢纽,也是达成人与人相互同情的桥梁。 “由于我们没有直接体验到他人的感觉,我们不可能知道别人有什么样的感受,除非我们设想在相同的处境下我们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觉”1。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想象力,通过想象力,我们可以再现他人的感受。在这种想象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置身于他人的处境,以至于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理解他所感受的东西。 斯密对想象力也多有论述,自身借由想象力对别人感情
8、的拟合程度是不一样的,其强弱视我们想象的鲜明或模糊的程度而定,同时也就引出了对人类感情合宜的判断。 二、公正的旁观者、三种感情和道德判断的论述 1 公正的旁观者是情感合宜的参照系 在判断人类感情是否合宜或进行道德审判的时候,需要第三方进行界定,这就是公正的旁观者。公正的旁观者如同一名审判长,依据法律对当事人给出最后的审判。斯密在论“当受感激与怨恨的对象”时这么说:“但是,这两种,以及其他所有人类的感情,似乎是适当且被认可的,如果每一位公正的旁观者都完全同情那些情感,或者说,每一位不偏不倚的旁观者都完全体谅且符合那些情感”1。 我们每个人都期望得到他人的赞同。斯密说:“在自然女神为社会造人的时候
9、,她赋5予他一种根本的愿望,使他想要取悦他的同胞,并且赋予他一种根本的憎恶感,使他讨厌触怒他的同胞。她教他在他们赞许他的时候觉得快乐,并且要在他们责备他的时候觉得痛苦。她使他们的赞许本身成为最讨好他与最令他觉得愉快的事情,并且使他们的谴责本身成为最令他伤心难过与最惹他嫌恶的事情”1。 斯密为期望得到他人的赞同设立了一种规范的维度,也即我们应该成为被赞许的对象。斯密1说:“自然女神乃不仅赋予他一种愿望,使他想要被赞许,而且也赋予他另外一种愿望,使他想要当一个应该被赞许的人,或者说,使他想要成为他自己在他人身上所赞许的那种人”1。按照斯密的论述,公正的旁观者是当我们进行行为的道德判断时,必须把自己
10、置于环境之外,而且要摆脱我们自己主观情感的影响,也即努力保持一种纯粹的客观性。斯密1认为,想象力,加上我们期望自己成为应该被赞同的对象,这些使得我们可能摆脱利害关系,让我们能够不偏不倚地对品行动机和行动进行评判。在论正义感和自责感时,斯密说:“当他反身面对他过去的行为动机,并且以公正的旁观者将会采取的那种眼光来观察它时,他依旧会赞许它,并且透过同情想象中的这位公正的判官对他的赞许,他还会为自己鼓掌喝彩”1。 因此,公正的旁观者可以理解为一种抽象或是一种普世的标准,它具有一种能力,能够对每一种情况充分地了解,并且还能够根据其他类似的情况来衡量这种情况,依照社会长期认可的和赞同的道德规则进行衡量,
11、并且这些规则是经过社会验证并被社会接受了的。斯密说:“我6们赞许或反对某个他人的行为,乃是按照这样的原则:我们觉得,当我们设想自己处于他的情况时,对于他的行为的感情和动机,我们能或不能产生完全的同情。同样的,我们赞许或反对我们自己的行为,乃是按照这样的原则:我们觉得,当我们设想自己处于他的情况,并且仿佛是以他的眼光从他的立场来看待我们的行为时,对于影响我们的行为的那些感情和动机,我们能或不能产生完全的同情”1。 公正的旁观者成为道德判断的基本标准,为判断行为动机提供了基本的维度。公正的旁观者会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的职责,并且受到社会普遍规则的限定和认可。因为我们期望成为应该被赞美的人,我们就会追
12、求成为这种人。我们极其看重自己,并且珍视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因而我们就会遵守公正旁观者的要求,遵守社会普遍的规则。 2 人类具有三种感情 周围的事物所引起我们的每一种感情都有一个合宜点,显然每一种感情都有一个中庸的程度,偏其方向也就偏离了公正的旁观者能附和它的那个程度了。在论述各种感情的合宜程度时,斯密主要阐述了三种感情,不合乐的感情、合乐的感情和自爱的感情。 不和乐的感情主要是指怨恨和愤怒之类的感情,是需要被压制到一定程度内,才可以被公正的旁观者接受。 “另外一类感情,虽然也同样源自于想象,不过,在我们能够附和它们,或者觉得它们优雅或合适之前,总是必须被压抑至某个程度,这程度远低于未经淬炼的天
13、性会把它们抬高到的程度。这一感情,包括怨恨和愤怒,以及它们所有不同的变异亚种”1。 7和乐的感情主要是指那些给人以温暖和亲切的感情,容易被公正的旁观者所认可和赞同,比如慷慨、怜悯和尊敬等等。 “也有一种情感,由于会引起某种加倍的同情感,因而几乎总是令人觉得特别愉快与合宜。豪迈慷慨、亲切、怜悯、相互友爱与尊敬,以及所有和乐与慈善的感情,当表现在面容或行为上时,即使其抒发的对象和我们没有特殊的关系,也几乎总是会使每一个中立的旁观者感到愉快” 1 。 自爱的感情主要是指与自己个人关系的情感,比如个人的悲伤或快乐。 “还有另外一类可以说是介于它们之间的情感,它们绝不像和乐的感情有时候那么的令人觉得合宜
14、优雅,但也绝不像不和乐的感情有时候那么的令人厌恶。悲伤与快乐,当它们的起因是我们自己个人的幸运或不幸时,构成这第三类情感” 1。 3 道德判断的四个源头 通过想象力,人和人完成同情,然后经过公正的旁观者的审核继而进行行为的道德判断。斯密对于人类行为的判断这样论述:“当我们赞许任何品行时,我们自己所感受到的那些情感,根据我在前面尝试建立的理论,来自于四个在某些方面彼此不同的源头。一是我们对行为人的动机感到同情。二是我们对因他的行为而受惠的那些人心中的感激感到同情。三是我们观察到他们的行为符合前述那两种同情所遵守的概括性规则。四是当我们把他的那些行为视为有助于增进个人或社会幸福的行为体系的一部分时
15、,它们好像被这种效用染上了一种美丽的性质,好比任何设计妥善的机器在我们看起来也颇为美丽那样”1。 因此,道德判断首先建立在对于动机的共同感受上。其次建立在从8该行为中受惠人产生的同情上。第三个源泉,是概括性的道德规则,对于这个规则,斯密这样论述:“概括性的道德规则就是这样形成的。它们最终是建立在个人的实例经验上,亦即,建立在我们的道德感或我们自然的功过感与合宜感,在许多个别的行为实例中赞许什么或不赞许什么的经验基础上”1。第四个源泉视该行为为增进个人或社会福利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时,从这种好比是一副完整的图画所得到赏心悦目的享受。 三、美德的构成:审慎、仁慈、正义和自制 美德一般是指美好的品德,
16、具体来说是被大众广泛推崇的优良的品质、情操和行为。在斯密伦理学思想里,美德不仅是合乎道德标准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受到公正旁观者称颂的节操和行为。 斯密1主要论述了四种美德,分别是谨慎、仁慈、正义和自制,并且指出了我们追求美德是因为我们热爱光荣和高贵。斯密是这样论述的:“在许多场合促使我们奉行那些神圣的美德的,不是对我们邻人的爱,也不是对人类的爱,而是一种比较强烈的爱,是一种更有力量的情感,普遍在这种场合发生作用,亦即,是因为我们爱光荣与高贵的品行,是因为我们爱我们自己的品行庄严、高贵与卓越”1。 1 关于审慎和仁慈 每个人首先面对的问题是生存,身体的安全和健康理所当然地排在了首位。斯密也说:“身
17、体的保全与健康,似乎是自然女神首先建议每一个人须注意的对象”1。而且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也更适合照顾自己,这就是对自我利益的关注。斯密在论述“自然女神按何种顺序9把哪些个人托付给我们照顾”时说:“每一个人都被自然女神首先且主要托付给自己照顾;每一个人无疑在每一方面都更适合也更有能力照顾他自己,甚于照顾其他任何人。每一个人都更显著地感觉到他自己的快乐与痛苦,甚于感觉到他人的快乐与痛苦”1。 审慎的美德也即是对健康和财富的关注。斯密说:“注意个人的健康、财富、地位与名望,这些据说是人在今生的舒适与幸福主要依赖的对象,被认为是那个通常被称为审慎的美德应尽的职责”1。 从公正的旁观者来看,对自身利
18、益关注的审慎的美德是值得肯定和尊敬的,然而却不是值得尊崇的。斯密说:“总而言之,审慎,当只导向照顾自己个人的健康、财富、地位与名誉时,虽然它被认为是一种很值得尊敬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和蔼可亲的品质,然而,它绝不会被认为是一种最令人钟爱,或最使人尊敬的美德。它会博得一定程度的冷静尊重,但似乎没有资格接受很热烈的敬爱或赞美”1。因此,当审慎的美德除了关注自我利益,如果涉及了他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那么这种美德就变成了一种被热爱和称颂的美德了。 仁慈,顾名思义是仁爱和慈善,是指人与人互助和互爱。人类本性里,也存在着一种义务去关爱和帮助他人。斯密说:“人性之尽善尽美,就在于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己
19、着想,就在于克制我们的自私心,同时放纵我们的仁慈心;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和谐与共鸣,也才有情感的优雅合宜可言”1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文化氛围和生活圈子,一个人的仁慈也是在这个自身的局限条件下发挥自己的仁慈心。斯密也说:“人被分配到一10个比较卑微的工作部门,一个和他力量薄弱的程度以及理解范围狭隘的程度显然比较相配的工作部门;那就是照料他自己的幸福,以及照料他的家人、他的朋友和他的国家的幸福” 1。 至于在更大视野上发挥人类的仁慈心就无能为力了,那是神的工作。斯密如是说:“管理宇宙这个伟大的体系的运作,以及照料一切有理性有感觉的生命,让他们普遍获得幸福,是神的工作
20、,而不是人的工作”1。 总之,仁慈体现了一种高尚的美德,是走向人性完美无瑕的阶梯,是超越了个人利益之上的一种人类质朴自然的感情。 2 关于正义和自制 正义一般是指同一事件对于所有的人平等对待。正义是一种基本的美德,并不会引起旁观者的热烈赞赏,因而是一种不带任何偏见的消极美德,斯密说:“在大多数场合,纯粹的正义只不过是一种消极的美德,只是阻止我们伤害邻居。一个仅仅是克制他自己不去伤害邻居的人身、财产或名誉的人,的确说不上有什么绝对正面的功劳”1。 正义是一种个人的美德,是在认可了社会普遍的概括性规则后内化于心的一杆秤,可以称量一切人和事,是一种社会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并且是支撑人类社会运行的中流砥柱。斯密说:“在追逐财富、荣誉和加官进爵的竞赛中,他大可尽其所能地奋力奔走,他大可绷紧每一根神经与每一寸肌肉,以求凌驾所有他的竞争者之上。但是,他如果竟然推挤或摔倒其中的任何一位,那么,旁观者们就会完全停止对他的纵容,因为他违反了公平竞赛的原则,而他们决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