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7387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摘要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求和实现的“全面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幸福”所系。全民文明素质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提升全民文明素质,是中国人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文明素质 幸福生活 必由之路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3)02003204 一、文明素质是生活幸福的题中之意 “文明” 、 “幸福”都是内涵丰富的概念。一般而言, “文明”标志着一个人、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开化状态;“幸福”不仅是一个人主客观有机统一的满足状态(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

2、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 ,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终极追求,更是人类社会奋斗的最高愿景。实事求是地讲, “文明素质”是“生活幸福”的题中之意。建设幸福社会、享受幸福生活,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社会的主体是人,一方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创造、享受幸福生活,与该国家、该民族全体人民的文明素质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特定2国家、特定民族幸福程度的提升,与该国家、民族全体人民文明素质的提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唯有不断提升中国人的文明素质,才能持续激发全体中国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竭尽全力建设幸福社会;没有文明素质的普遍提升,中国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和谐、环境的优美都

3、无从谈起,而“幸福生活”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幸福首先是建立在个体生理基础之上的。生命的健康是幸福的载体,人生的幸福都必须建筑在生命的基础上,没有了生命,幸福便无从谈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幸福与健康长寿联系在一起,中华民族津津乐道的“长寿” 、 “康宁” 、 “考终命”都体现着对“福” 、 “寿”的追求。事实上,在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中, “幸福”始终是与“长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芸芸众生,都极其关心“长寿”这一永恒的主题,显示了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因此,当代中国在贯彻“优生、优育”基本国策的同时,每个个体都应该而且必须“野蛮”自己的身体, “文明”

4、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使个体健康长寿的同时,促进中华民族的健康传承。 幸福其次是建立在个体心理基础之上的。建立在个体心理基础之上的幸福,是指人类个体意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或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 、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身体的健康、个体的长寿、物质的丰富、需要的满足、精神的愉悦是幸福不可或缺的内容,而不断提升的文明素质,是上述幸福的题中之3意。生理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构成个体完整意义的幸福;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建设文明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经济、政治、文化

5、、社会、环境和人的素质等多方面内容,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人的文明素质的提升,是建设文明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因为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的协调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全体中国人文明程度的高低。换言之,文明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全体中国人建设文明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程度和境界,文明素质是生活幸福的题中之意。二、创造幸福生活必须提升全民文明素质 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体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体,因此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没有整体的幸福就没有个体的幸福,个体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进一步而言,只有个体与社会统一的幸福,才

6、是真实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幸福。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和谐的社会,才可能使幸福成为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人”组成,个人虽然渺小,却是形成文明的分力,每个个体都是推动社会开化和进步的基石。 文明素质不仅是个体进步和开化状态的表现,更是中国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每个人都渴望生活在良好的文明环境与社会秩序之中,同时也都唾弃和憎恨不文明的行为,这不仅是人心向善的需要,更是社会良俗所向。然而,当今中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一些人在痛恨不文明4行为的同时,却又在生活中不时地有不文明的表现。一是个人信仰失落。一些人由于文明素质积淀不够,鉴别能力不

7、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失去了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盛行,做人不讲诚信,做事不讲原则,着眼于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人生目标和起码的社会责任感。二是进取意识不强。一些人得过且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大事不会做,小事不想做,懒惰懈怠;只愿坐享其成,不愿奋斗创业。三是公共意识薄弱。一些人在公共场所衣衫不整、大声喧哗;一些人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扰民乱纪;少数机动车随意变道调头、乱停乱放;一些人把公共绿地变成私人菜地;一些人私搭乱盖,侵占公共空间;一些人乱扔垃圾、随地吐痰 当今中国欲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迫切需要提升中国人的整体文明素质。换

8、言之,当今中国创造幸福生活、享受幸福生活的宏伟实践,热切呼唤文明的中国人。中国人整体文明素质的提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性工程。种种不文明行为,表征的是中国人的文明素质明显与经济实力的增长不相匹配。在一个不文明行为触目皆是、诚信缺失、进步和开化状态不尽如人意的国度, “幸福生活”岂非奢谈?!鉴于此,唯有不断提升中国人的个体文明素质,创造幸福生活、享受幸福生活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唯有不断提升中国人整体文明素质,才能不断增强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原动力,推进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持续、协调发展;唯有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文明素质,才能切实提升中华

9、民族在国际社会的整体形象,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一句话,创5造幸福生活、享受幸福生活,必须提升全民文明素质。 三、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和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建设文明幸福的中国,是中华民族的理想。文明幸福之中国的创建过程,就是民生不断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全体人民享受到更多幸福的过程。文明幸福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生产总值、居民收入、幸福指数同步增长,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社会文明的全面提升,就是全体中国人劳有宜业、住有宜居、身有宜保、暇有宜乐、求有宜应、心有宜托,就是整个中国社会更加诚信公正、平安和谐,就是全体中国人安居乐业、愉悦幸福。前面已经阐明,幸福既牵涉整个社会,更

10、与每个个体息息相关。每个中国人欲感受并共享幸福,就应该而且必须自觉提升自身文明素质。换言之,文明素质的提高和文明行为的养成,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使当今中国社会绝大多数人感觉幸福,既是一个多管齐下、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潜移默化、渐进积累的漫长过程,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从宏观上审视,应该而且必须从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增强人们的幸福感人手。 (一)进一步提升全民文明素质 实践证明,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是否具有提升自身文明素质、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成员的人生目标,会影响到生活的幸福指数。个体有所期待、有所憧憬、有所向往,就会在人生征途上勤奋学

11、习,刻苦钻研,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个体具备了精神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就会在不断奋斗、不懈追求的同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6的社会心态,进而使自身文明素质逐步得到提升。一般而言,提升个体乃至全民文明素质,应该从以下方面着力。 1.提升身心健康素质。人类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其文明的前提和基础是个体及类的存在和繁衍,生命的健康是幸福的载体。因此,提升个体乃至全民文明素质的逻辑起点,是培养个体乃至全民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使个体乃至全民具备强健的体魄、正常的智力和充沛的精力。个体唯有具备并不断提升身心健康素质,才能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保持自尊自

12、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实现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同时,促进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2.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提升全民文明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而且是提升全民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民参与,全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四德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文明镇街、文明单位、文明村居、文明社区、文明企业、文明学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形成讲文明、讲正气、知荣辱、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借助自主提高、齐抓共管、科

13、学约束的良性运作机制,引导每位公民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形成崇尚文明、践行文明的良好行为习惯。 3.提升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的力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全方位地提升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能形成新的思想道7德和精神品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使个体和全民在物质、精神更加富裕的同时,更深切地感受到幸福。提升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关键是在全社会形成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气,激发人们探索求新、创造发明的精神,树立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自觉抵制各种非科学、伪科学的正确态度。重点是倡导全体公民养成“热爱科学文化、学习科学文化、运用科学文

14、化”的良好习惯,培养全体公民的辩证思维能力,正确的学习观念,旺盛的求知欲望,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的知识结构技能,高品位的文化修养,较强的认知能力,较好的智能基础,积极的创造精神。 4.提升民主法制素质。现代社会是以民主和法制为基础的社会,必然要求个体和全民具备较强的民主法制素质。一是增强民主意识,全体公民应该而且必须具有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懂得维护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承担起应尽的义务和对社会的责任。二是增强法律法规意识,全体公民应该而且必须自觉遵守和服从国家法律法规和各种社会规则,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理性表达利益诉求,

15、将法治精神内化为生活方式,作为一切行为的底线和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 5.提升文明礼仪素质。讲文明、重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个体的言行举止,不仅体现出其个体修养,也折射出特定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提升个体和全民文明礼仪素质,重点是培养个体和全民的生活礼仪、社会礼仪、涉外礼仪、校园礼仪、政务礼仪等职业礼仪素质,使人们在衣、食、住、行、娱和人际交往中,养成举止文雅、知礼重仪、8温良恭廉、尊重他人的文明习惯。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进一步抓好社会礼仪、职业礼仪等教育,大力提高公民的文明礼仪素养。 (二)进一步增强人们的幸福感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应该从以下方面着力。

16、首先,夯实幸福的物质基础。历史和现实表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 “幸福”是个体主客观有机统一的满足状态,它的前提是对本人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 “幸福”须臾离不开物质基础。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物质财富对于“幸福”的基础作用是无可置疑的,虽然每个人的幸福指数不一定与其占有的物质财富的增长成正比增加,但没有物质根基,就没有幸福的基本保障,所谓“幸福” ,就是无源之水、元本之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依然要强调发展,而且是科学地发展,协调地发展。通过发展做大蛋糕,夯

17、实幸福的物质基础。 其次,加强幸福价值观建设。 “幸福”是一个人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内心感受,对生活的一种个体体验,是人们内心的充实和宁静。 “幸福”作为主观感受,与个体的素质、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人是自己“幸福”的设计者,也是自己“幸福”的感受者,由于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个体对“幸福”有不同的感受。鉴于此,我们应该在肯定物质基础的前提下,提升“幸福”的超功利境界,使“幸福”拥有更多价值因素和人文内涵,9充分提升和充实“幸福”的文明内涵,让人们追求的“幸福”更健康、更文明。 最后,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收入环境。中华民族素有“不患寡

18、而患不均”的心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很多人还有诸多不满意。为什么物质生活的改善反而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利益变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竞争,致使部分社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遭遇不公,幸福感不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而提升。显然,这些因素不是经济发展、生活改善可以解决的,唯有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才能逐步增强人们的幸福感。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今后,我国应该而且必须尽可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努力扭转不同区域、行业及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平衡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特别是要加大向贫穷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当前一个时期,特别要增强“控高、补低、扩中”再分配调节力度,规范高收入群体的收入额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较大幅度地提高低收入群体和离退休人员的收入水平,实现各群体居民收入水平的基本公平。与此同时,采取多项有力举措,努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大力加强教育、就业、社保等工作力度,积极创造多方面条件,努力使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转变为中等收入者,从而进一步增强人们的幸福感。 10责任编辑:杨义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