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田野考察兴安村位于湖北省来凤县百福司镇的西南边陲,地处鄂、湘、渝三省(市)交界之接合部,东邻湖南桂塘,西连重庆大溪,是典型的“鸡鸣听三省”之地。这里聚居着土家族、汉族和苗族等多个民族,以土家族居多,约占总人口的 85%,家庭住房建有吊脚楼的农户占 60%以上,吊脚楼成独居或成群居之势,以古朴实用之态点缀山山寨寨。据统计,兴安村共有吊脚楼群 50 余处,约 200 栋,近七成村民居住于其中。 土家族吊脚楼的营造特点富有本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它继承了我国建筑史优良传统的形式,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它的整套营造技艺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土家族建造吊脚楼的技艺和文化理念。
2、一、平面营造技艺 土家族吊脚楼结构比较复杂,平面布局至关重要。由于土家人长期生活在武陵山区,住房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崇拜自然,畏惧自然,所以决定这一平面的因素很多。 1.选址、定向 选址又称“选屋场” ,遵循“依山面水,坐北朝南,地势高低适中” ,恪守“住者人之本,人者宅为家” , “地善苗壮,宅吉人荣” 。选址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情况是请地理先生秘密进行的,称为“定龙脉”:一是测山势吉凶,确定房屋的形制;二是定吉利的方向,以便确定大门向何方开。 22.地基 平地基,即只需要把地铲平,这需要石匠进行。一般在春季进行,因为地基铲平后,地基会在一段时间后自然沉降;其次是夏季,特别是下雨后,有利
3、于夯实地基;在动工修建房屋之前还需再次平地,填石方。由于吊脚楼建筑形制的不同,平地基的工序也不同,平地只需要铲平屋场即可,而沿河、山地、峡谷地区的地基,则要请石匠砌一牢固的堡坎,这是修建吊脚楼的前提。 3.定位 土家族世代相传的掌墨师们从来不用建房图纸,而是根据各种地形和主人的需要制订相应的建房方案。基本形式为“五柱四瓜” ,从这构架的基本形式可产生若干变化,如“五柱六瓜” “三柱四瓜” “七柱六瓜” ,最大可做到“七柱八瓜” ,其中以“五柱四瓜”最普遍。其造型独特,类型多样,但无论怎么变化,至今依旧保持“一明两暗三开问”的模式,三开间的三间上屋必有一间做堂屋。这一布局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天祭
4、祖”的宗教礼仪,这是土家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风民俗的延续。在调查中,我们通过询问、甄别,认为土家族吊脚楼的平面定位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 “一”字型 “一”字型平面是最基本的形式,房屋呈“一”字型排开,通常的格局是“一明两暗三开间” ,也有五开间和七开间,楼层一般为两层,整个正屋不架空。当然,也有例外,最起码堂屋是不架空的,必须置于地3基上。 (图 1) (2) “L”型 “L”型平面的房屋是在“一”字型房屋的基础上加修一间厢房,该厢房与正屋垂直。其特点是:正屋基本不变,而垂直的厢房部分是悬空的形式,悬空部分为一楼,多作为蓄养牲口空间,二楼住人,三楼堆放杂物或者做子女的卧室。 为保持这
5、类型房屋的完整性,厢房与正屋交会的地方也需要修建,在这一空地上所修建的房屋称为“转角屋” ,即“磨角屋” ,多在此设灶台做厨房使用。 (3) “U”型 这种类型的记录是在“L”型的基础上,在正屋的另一面添加一组厢房而成,修成后即“一正两厢” ,俗称“三合水” 。两栋悬空的厢房和“一”字型正屋合围成一个像“U”型的院坝空间。根据不同的地形,吊脚楼在“一”字型的一头或者两头的厢房部分,如果头悬空,称之为“单吊式”或“一头吊” ,两边都悬空称为“双头吊”或者“撮箕口” 。 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形制多种多样,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按地形而设。由于土家族聚居武陵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创造了不同地区不
6、同风格的吊脚楼形制。但无论如何多变,万变不离其宗,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制的吊脚楼是在“L”型和“U”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上,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4于正屋。 第二类,沿河起吊式。这种形制的吊脚楼多位于陡峭的河岸上,其平面类型可依据地形地势而定。它的主要特征是给人一种“险” “悬”的不安全感,缺乏良好的维护条件,不适于人的居住,随着河流的流向和坡度的变化、构架的起落、屋顶的高低错落,如此层层递进的空间关系,构筑了极具层次感和结构之美的外部空间层次。 第三类,山地起吊式。这种形制的吊脚楼
7、是在“一”字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是为了适应山多平地少,地形地势复杂,建于斜度较大的山坡上的吊脚楼。它的主要特征是将厢房与正屋结为一体,前半部是架空的楼房用柱支撑在水面上或坡下,后半部将房屋置于在夯土整平后的地基上,将厢房安置于架高的底层空间上,底层空间以木柱支撑在坡地之上。从外形看,房子座基而建,也称“座子屋” 。 第四类,峡谷起吊式。这种形制的吊脚楼主要分布在高山峡谷之间,为生存的需要,土家族人民创造了与峡谷地区的地理环境相结合的吊脚楼形制。它的主要特征是底层悬空加“吞口” (“吞口”又称“排席口” ,即在“一”字型建房的基础上,前面加“一柱一骑” ,为拓展空间,堂屋前的柱选用大木在门外支
8、撑整个重量,称其为“亮柱” ) (图 2)的楼居建筑。依山就势而建,贴壁凌空而立,一面靠山,一面悬空,这种建筑用木梁柱子等穿插扣连而成,下层架空,上层铺板为楼,以木板或树皮作壁,整幢房屋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它既能适应当地河谷潮湿的地带,也可以分布在凹凸不平的山谷陡坡上。 总之,土家族吊脚楼的平面类型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有一个总体原5则,那就是围绕正屋添加、增设。只要满足了这一建房原则,土家族地区各种类型的吊脚楼都是合理的,从而慢慢形成了吊脚楼群。 二、空间营造技艺 在土家族传统吊脚楼的营造中,工程图纸和施工图纸是没有的,即使有,那也是作为辅助用于估算用料多少的。对于房屋的每一个部件的具体定位,除
9、了依靠多年来总结的经验外,建造者更重要的是依靠传统的空间定位方法来对吊脚楼的构件进行定位,这种定位的方式方法不是显而易见的,它只存于掌墨师傅的头脑里,并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得以实现,这将需要师傅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1.空间定位 (1)以“堂屋”为中心的核心空间坐标 土家族修建吊脚楼的规模,一般依据经济状况而定,或“三柱四骑”或“三柱六骑”或“五柱八骑”或“七柱十一骑”等,但无论房屋有多大的规模,它的空间定位只有一个中心,即正屋的中间地带,土家人称为“堂屋” 。 一栋典型的四排扇、三开间的吊脚楼,堂屋一般不设门窗,直接向外开敞,堂屋内不设天花板,直接可以看见房屋的屋顶梁架,屋内很少堆放杂物,显得
10、宽敞明亮;堂屋内设神龛,供奉祖先牌位或者“天地国亲师位” 。很多的礼仪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是用来祭祀祖先、力、理“红白喜事”的场所,是迎接客人、休闲娱乐、待客用餐的地方。它是整栋房屋的核心。堂屋的左、右两侧的叫“人间” ,以中柱为界,用板壁隔成前、后两间,用天花板隔成上、下两层,前面作火塘,后面为卧室,在火塘的正上方装置一个垂铁链吊铜鼎罐,火塘上方进行熏制腊肉。一6般情况下,父母住左边(又称“火铺堂” ) ,儿子媳妇居住住右边,这进一步说明了堂屋是土家族的精神中心。 (2)以“廊”为中心的公共空间坐标 土家族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以吊脚的高低来适应地形地势之变化,创造出了一种“廊台上挑、柱脚下
11、吊” ,圳具一格的檐下的檐廊、回廊、 “转千子”等公共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即合理利用空间关系,又不拘泥于一般的营造规则。 檐廊,即“吞口” ,是有柱支撑屋顶,但没有墙面的空间。这种结构多设有一个大出檐,就其功能而言,一是可以防止飘雨对墙壁的侵蚀,二是给过往行人和邻里串门提供遮阳避雨的便利。 回廊,即走道阳台,一般设在角楼处,其主要功能是连接正屋的走道,方便雨雪天行走。 转千子,即“L”型平面厢房与正屋相交处靠院坝面一侧的走廊,或者_三侧均设走廊的称为“转千子” 。其主要功能是遮阳避雨,给吊脚楼更增添了不少的美感,最重要的这儿通常还是未出阁女儿家对歌、刺绣的地方。 这种以“廊”为中心的公共空间屋内
12、结构,形成了堂屋与廊、廊与房、房与楼、楼与楼合围的厅堂空间系统,它作为公共活动场所,在空间上和堂屋构成了居住空间的从属关系,对它的重视,更能体现堂屋在空间上绝对的统治地位,强化了家族社会关系。 (3)以“叠加式营造”为中心的功能空间坐标 一栋吊脚楼建成之后,首先满足的是人居,这是它的物质功能,包7括起居、劳作、生产生活资料的存储、牲畜的饲养等;其次是精神功能,包括祭祀祖先、办理红白喜事等;最后是社会功能,包括礼尚往来、休闲娱乐等。为满足多种功能,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空间,依据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术要求,土家族多采用底层架空、叠加、悬挑、错层等处理方法构架,竣工后,主人家按结构功能合理安排内部结构。
13、2.空间形制 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属于木结构干栏式建筑。由于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鄂、渝、湘、黔交会的武陵山区,地形多陡坡、峭壁和悬崖,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基于这种地形地势特征,土家族吊脚楼多根据山势的走向和河流的流向排列。远眺吊脚楼,给人们所展现的是整个布局,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体均表现出自由、多方位的不规则空间布局。由此,我们通过从建筑形式上,根据各地的地形地势,可将吊脚楼的空间形制分为高脚楼、吊脚楼、矮脚楼、平地楼四类。这样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第一层,即所谓“底层空间” ,为适应不同的地形地势,采用底层架空的做法,架空的高低则由正屋的地基而定,如矮脚楼底层高度一般不超过 1 米,仅用于隔地防潮,防止柱头
14、发生腐烂;平地楼(“一”字型吊脚楼)由于人的活动空间都是在地基上,只需要把地基夯实即可;矮脚楼和平地楼一般只修建两层。高脚楼和吊脚楼都采用底层架空的做法,其高度一般在 6 尺(2 米)以上,单独成一楼,因为底层空间将会用于圈养家畜和堆放杂物,这两类是最典型的“干栏式”建筑;第二层作为人居空间,堂屋、厨房、火塘、卧室;第三层主要为谷仓及存放闲置生活用具,也可设置卧室。根据我田野调查了解,土家族地区的吊脚楼形制多属于平地8楼和高脚楼。 三、实体营造技艺 土家族吊脚楼基本上是木构架工程,主要采用穿斗结构,不用一钉一铆,无论梁、柱、板、椽、檩、榫均用木材加工而成。它的特点是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
15、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木材是吊脚楼营造最广泛应用的材料。木材质轻,有较高强度,具有良好的弹性、韧性,能较好地承受冲击、震动等。吊脚楼木材的选择很有讲究,特别是中柱、梁木的选择。 吊脚楼的营造是一项精细的工程,营建过程中的技术分工也很明确,分大木作、小木作、石作、砖作、瓦作、雕刻等匠作种类,形成了繁复的营造体系。要完成这一项工程,掌墨师无疑是这个团队的核心,是最权威的“技术顾问” ,故他对工程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吊脚楼能否保质保量地完成。 1.斗结构的制作 我国的木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土家族吊脚楼的结构体系属于穿
16、斗式木构架,它的特点是柱、枋(梁) 、檩都靠卯榫连接所构成(图 3) 。卯榫技术是我国木结构房屋一个重要特点,也可以说是充分体现我国各民族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之一。我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曾经担任过掌墨师傅的木匠在营造吊脚楼的时候,利用卯榫技术非常地熟练和精确。在同一水平面上,柱与柱串联起来,形成一面面的排扇;排扇与枋(梁)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房9架柱头之上,沿着檩条的方向,用斗枋再把柱、枋(梁) 、檩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最后,在枋、梁之间铺设木板,形成楼层;各屋柱间也铺设木板,形成屋墙;在各扇之间的屋柱顶和瓜柱顶上横向架设檩子,檩上钉架椽条,然后盖以青瓦,由此
17、就营造出了一幢幢集经济、美观、坚固、实用于一体的民居。 2.吊脚楼屋架的构造与要求 土家族吊脚楼的屋架由很多部件组成,形状各异,一栋完整的吊脚楼屋架除包括柱、穿、挑、枋、梁等硬部件外,还包括“分水” 、开间尺度、进深尺度等软部件,只要能把硬件和软件达到最大的优化,定能营造出一栋美观、坚固、实用的吊脚楼。 四、装饰技艺 土家族吊脚楼是以木结构为主体框架的建筑实体,它除了有完整的框架结构,还有让世人称道的装饰艺术。 1.屋顶的装饰技艺 屋顶是土家族吊脚楼中最突出的部位,屋顶多以双面坡形的悬山式(也称“挑山式” ,图 4)和飞翘的挑檐形的歇山式(又称“九脊式” ,图5)为屋顶结构,并利用各种屋顶形式
18、的组合,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式样。 (1)屋面 屋面,即屋顶的表面。根据屋顶的类型,可分为双坡悬山式屋面和歇山式屋面;根据屋顶的形态,可分为矩形屋面和梯形屋面。但在实际操作中,随着地势的走向屋面的形态变化也较多,如加长屋檐,抹掉屋的一个端角,由此形成了一种不规则的多边形形态。 10兴安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武陵山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因此在制作屋面时特别注意避暑与通风、保暖与御寒。一般先把檩安放在立柱上,按照一定的宽度把椽子钉在檩上,钉完椽子后,就在椽子的檐口上钉上挡瓦板,随后钉上吊檐,最后用小青瓦反、正铺沟盖瓦。屋面多铺设杉树皮、茅草和小青瓦。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现在已经没有杉树
19、皮茅草屋面,基本上都是小青瓦。瓦作为屋面装饰构件,我们必须考虑它的质量,作为一栋普通的“三柱四骑三开间”的吊脚楼,大概需瓦片 800010000 片,所以要把它烧制成小青瓦,一是为了减轻屋面对物体承受的荷载;二是经过烧制的青瓦易于传热和散热,有利于避暑和御寒;三是便于更换,易于维修,可持续住几代人。 (2)屋脊 屋脊,即房屋的脊梁。可分为正脊和双面坡的边脊,一共五条屋脊。屋脊装饰大多数与风水、辟邪有关,由于人们重视,又流行日久,故形象精美,装饰性很强。这也是最容易体现吊脚楼的气势和华美的地方,是彰显主人身份和地位的地方。 兴安村的吊脚楼同样很重视屋脊的装饰,常见的有以下几种风格: 钱形纹,即屋脊呈铜钱形态,这是比较普遍使用的一种装饰,应用面约达 50%。 方形纹,多采用叠瓦的形式顺着墙头垒砌而成,屋脊现状多为三角形,这是比较简洁的一种屋脊形式,应用面约达 30%。 文字图案形,这种装饰是把事先准备好的象征吉祥如意、恭喜发财等类型的文字图案放在屋脊上,应用面约达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