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家庭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6448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弱势群体家庭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弱势群体家庭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弱势群体家庭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弱势群体家庭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弱势群体家庭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弱势群体家庭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大多数人群已摆脱了贫困,但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弱势群体家庭,比如贫困家庭、病残家庭、单亲家庭和孤儿家庭等。来自这些家庭的大学生在价值观、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个人心理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从弱势群体和人格的内涵出发,通过对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的现状及人格表征进行分析,提出弱势群体家庭对大学生人格负面影响的基本对策,以期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弱势群体家庭;人格影响;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053-03 一、研究弱势群体家庭对大学生人格

2、形成的负面影响的意义 大部分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大学生构成高校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弱势群体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当前社会变化、市场经济带来的压力冲击有关,也与社会、家庭、学校对考试升学率的片面重视及有关教育体制政策的不合理密不可分,而家庭的原因比如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教育不当等等对他们身心的影响很大,是直接的,是潜移默化的,是长期的。 弱势群体产生的一些心理失衡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和表达,就会产生一种极端的价值观念。马加爵事件虽然过去很久,但给人们留下了2长久的思考,特别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应该在工作中做出深刻的反思。这种非正常的途径和方式如果以爆发式的表达,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从这

3、个意义上讲,正确了解和把握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弱势群体心理问题是基础,积极处理好影响弱势群体心理健康的家庭问题对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弱势群体家庭特征 弱势群体家庭的生活情况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在校受教育程度有较大的影响。弱势群体家庭生活水平较低,大部分用于食品消费,日常消费能省就省。由于收入低他们的住房面积小,环境差,对子女教育经费不足,甚至有些孩子辍学,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弱势群体家庭有的家庭成员身体不好,由于贫困有病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使得病情加重或丧失劳动能力,使家庭变得更加贫困。这种经济上的弱势使弱势群体变得更加脆弱,一旦遭遇疾病或遭到其他灾害,他们很难具

4、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同时弱势群体家庭在社会体系中处于底层,他们的政治生活影响力低,较少地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因此,弱势群体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或很难迅速摆脱自身的困境,解决自己的问题,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制定更加公正的社会政策,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三、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的现状 (一)经济困难 这些大学生来自偏远农村或山区,家里兄弟姐妹多而且多人在上学,或父母下岗无固定工作,或单亲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等,他们不得不利3用业余时间进行各种勤工俭学活动,同时也偶尔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二)心理贫困而自我调节能力差 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为了改变现状都具有自立自强、吃苦耐

5、劳的优秀品质,而在心理上大部分都很脆弱、敏感,处于“贫困”状态。经济上的贫困使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有时在同学关系上处理的不那么融洽,存在一点惧怕和回避心理,久而久之他们的内心就感到孤独无助,同时心情会伴随一种莫名的烦躁和敏感,长此以往就会钻牛角尖,对事物抱有极端的想法和观点,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 (三)人际交往不良 由于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存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生活处于自我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不善于沟通,不能被他人或集体接受,性格变得孤僻,经常独来独往,情感体验多为抑郁、冷漠等感受。 (四)学习和技能处于弱势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就业形势很严峻,有些学生失去了

6、目标,认为学习好坏没有太大的区别,毕业一样都就业难。同时有些学生家长本身受教育程度低,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还有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使学生缺乏进取心。有的学生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从而导致学习成绩落后,又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而自甘堕落。在各种能力上处于弱势是由于大多数家庭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4加上有的学校对学生人文精神、人际交往和就业竞争力培养缺乏平台和氛围,特别是有的学生没有明显的特长,大学期间又很少涉猎其他知识,知识面窄,心理素质差,自制力和承受力差,意志薄弱,对与专业无关的活动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放弃

7、了锻炼和培养自己多方面才能的机会。 四、影响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人格的原因分析 影响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人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家庭因素。本文从社会、家庭和自身因素做一粗浅的分析: (一)社会因素 大学生有了更多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社会世俗的游戏规则对大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大学生阅历浅,对问题认识不够全面,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金钱至上、财富至上的文化氛围会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再加上社会人文环境的恶化,大学生就会出现贪婪、冷漠和心情浮躁等心理倾向。由于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大学生大多没

8、有父母可以依赖,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再次,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由于处理方式不恰当,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巨大的压力,感到是在接受“施舍” ,伤了自尊心,加重了自卑心理。 (二)家庭状况 5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家庭结构、家长的文化程度等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成长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有些家长不是有意疏忽孩子在生理方面、情感方面或心理方面的需要,而是因为他们经常被生活中的其他事务所淹没。有些家长或

9、照顾者缺乏为人父母或社会情感方面的技能,面对这种情况,他们感到孤立无援,对孩子发展有不良影响。 ”由于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根深蒂固,素质教育的口号尽管喊得很响,但应试教育依然踏实前进。而大多数家庭多重视子女智力的发展而忽视成长过程中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发展,家庭不适当的教育方式给大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单亲家庭会导致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性格上的缺陷;父母过高或过多或过度溺爱孩子会给孩子养成任性和自私的性格。等孩子考入大学后,父母对孩子的精力投入已经大部分变为经济上的支持,而对心理成长不关心或关心不够,这一阶段父母更应配合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家长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10、,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时、恰当地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三)个体因素 自身的综合素质较差,到大学后又缺少锻炼的机会,所以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得不到提高,随着自我意识不断变化,久而久之会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这与现今扩大人际交往的社会需要发生矛盾,从而造成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认知意识尚未成熟,当学习成绩、家庭条件、生活习惯和性格等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存在差别时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与评价自我,最终导致自卑、嫉妒、孤僻等心理问题,使人格出现缺6陷。 五、塑造弱势群体家庭中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对策 何谓人格?从本体论角度来看,人格主要是指做人的基本准则或基本品格。而良好人格则是指被社会普遍认可

11、、赞同的、健康的、合理的、自觉的做人准则或品格,是展现人格魅力的行为方式。经以上分析可见,弱势群体家庭中的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受家庭、社会及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综合多方面原因试图提出以下措施: (一)社会要提供广阔的实践与就业机会 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累实战经验,更重要的是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会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能力储备和良好的心理准备。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的多与少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起着关键的作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拓展自身素质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发展个性、锻炼能力,并勇于承担责任。通过社会交往可以改变

12、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人或事物的看法,并有机会去总结经验教训,能够正确地思考人生的价值。 (二)提高认识,不断增强社会适应力 社会物质文明的每一点进步都为社会在更高程度上实现公平创造了前提和条件,社会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每一点进步也都努力实现着社会的公平。现阶段社会公平只能是相对的,由于社会成员的个人能力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每个家庭的情况也是不同的,我们在教育和帮助弱势群体家庭的大学生的时候只有正确认识社会的公平,理性地看待自身目7标的实现,要知道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或者借助社会的帮助才能改善自身的生活情况。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面对巨大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意志力的挑战,如果没有对挫折的耐受力,没

13、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就很难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很难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提高认识,正视自己,有目的、有意识地迎接社会的挑战,在更高程度上实现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三)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强自立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立自强的品性和奋斗精神。可是现今的大多数独生子女,在父母过分的呵护和娇惯之下,缺乏自立自强的意识。自强是中国古代哲人所提倡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民族精神。自立是主张自我的独立性,是一种不依赖他人或环境,靠自己的能力和劳动而生活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品质。我们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大学生更应立足于自身实际,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充分利用

14、各种有利条件,克服经济困难,增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四)沟通交流,打开学生心灵之门 弱势群体家庭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享受了家庭的富裕和科技发展的成果,也接触了新的科技产品和前卫的信息技术。这些孩子自尊心强,追求时尚,但做事缺乏耐心和毅力,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一般听不了批评。有了沟通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有的放矢,享受教育的乐趣。选择好与学生沟通的突破口,准确把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心理素质和个性特点,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挖掘闪光点,为沟通创造契机。真正尊重、8理解、关心、帮助、支持、赏识每一个学生,才能使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寻找共同点,

15、让沟通产生共鸣。通过社团组织开展切合时代脉搏、适合学生特点、冲满青春活力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如专题讨论会、联谊晚会、各类棋类竞赛等,用以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落实日常管理制度,维持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挖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潜能。健全人格教育最根本的是激活弱势学生群体学生自身的精神动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强化他们的自我发展意识,并结合外部的关心来克服其弱势状态。 参考文献: 1刘胜良.教育失衡: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孙静等.高校单亲生教育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1(17). 3刘媛等.单亲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1). 4郭素琴.关于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探讨J.理论视野,2012(2). 5李萍.特殊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辅导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 6许敏,等.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分析及问题探讨J.文教资料,2010(1). 7林平.关于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德育的若干思考J.经济与社会9发展,2006(2). 8敏等.关于做好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帮扶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0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