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论安史之乱.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7608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夫之论安史之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王夫之论安史之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王夫之论安史之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王夫之论安史之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王夫之论安史之乱.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王夫之论安史之乱摘要: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对唐代历史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居重驭轻” 、 “不专委边将之任”的改变是安禄山起兵的重要原因,玄宗、肃宗之间的关系影响了肃宗的平叛计策,又进一步影响了叛乱的平定,在回纥的威胁下,唐代宗最后与安史降将妥协而结束了安史之乱。 关键词: 王夫之;安史之乱;平叛大计;回纥 中图分类号: B2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387(2013)02-0018-05 史论,是王夫之史学著作的重要部分,他撰就了读通鉴论 、 宋论 、 春秋家说 、 春秋世论 、 续春秋左氏传博议等一系列史论著作,其中, 读通鉴论为中国古代史论著

2、作的奇葩,是读资治通鉴必不可少的辅助书。船山先生认为“故论鉴者,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而必思易其迹而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乃可为治之资,而不仅如鉴之徒悬于室,无与照之者也。 ”1把推本得失之源、治乱救失之法作为研究历史的目的。他对唐代安史之乱的见解,深刻地体现了这种史学思想。 一、 安史之乱的原因 开元天宝时期素来被称为中国帝制时代的黄金盛世,然而为什么在2这极盛之时竟然发生了安史之乱?古往今来的先贤从玄宗晚年失政、宰相专权独断、言路闭塞下情不达、边疆危机、府兵制的瓦解募兵制的实行等角度来解释安史之乱的原因。船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颇为独到

3、,尤其与宋人欧阳修、宋祁等人把募兵制取代府兵制进而导致安史之乱的观点针锋相对。欧阳修等人过分强调府兵制吻合古法、寓兵于农,兼无养兵之费等优越性,认为是府兵制的废弃促使唐朝叛乱迭起由盛而衰2。船山先生则认可了唐玄宗的兵制改革,客观地评价府兵制在唐代的意义,肯定了募兵制在兵农分离、提高唐军事实力等方面的作用,3他认为不能过分抬高府兵制而贬低募兵制, 读通鉴论载: 盖自府兵调戍之日,早已睥睨天下之无兵,而一旦撤归,刍粮赢余,唯其所为,而朝廷固莫之能诘也。数十年府兵之流祸,而改制之初受之,乃举而归过于召募,胡不度人情、循事理,而充耳塞目以任浮游之说轻谈天下事邪?4 募兵制实行后,唐玄宗又大量任用蕃人担

4、任边将,蕃将乘机培植私人势力,把大量的蕃兵养于军中,视骁勇善战者为“养子” ,主将与蕃兵之间结成名义上亲缘关系,以收将专其兵、兵忠于将之效。这是安禄山势力膨胀的重要原因,但势力膨胀并不意味着必然叛乱。船山先生指出,实力壮大后的安禄山之所以叛变,根本原因有二: 第一,唐玄宗改变了唐帝国在前期那种居重驭轻、强干弱枝的军事力量设置。自开元时起,为了加强边防体制,以对抗日益强大起来并不断骚扰唐国边境的吐蕃、南诏、突厥、奚、契丹等族,唐玄宗在帝国边境共置有九节度使及一经略使以防御边事,其中以岭南五府经略使兵力3最弱,共统兵 15400 人,绥静南边夷、獠等民族,统经略、清海二军,桂、容、邕、交四管。其余

5、九节度使分别是:安西节度使统兵 24000 人,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治龟兹;北庭节度使统兵20000 人,防制突骑施、坚昆,统瀚海、天山、伊吾三军,屯伊、西二州之境,治北庭都护府;河西节度使统兵 73000 人,断隔吐蕃、突厥,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黑离、豆卢、新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凉、肃、瓜、沙、会五州之境,治凉州;朔方节度使统兵 64700 人,捍御突厥,统经略、丰安、定远三军,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二都护府,屯灵、夏、丰三州之境,治灵州;河东节度使统兵 55000人,与朔方掎角以御突厥,统天兵、大同、横野、岢岚四军,云中守捉,屯太原府忻、代、岚三

6、州之境,治太原府;范阳节度使统兵 91400 人,临制奚、契丹,统经略、威武、清夷、静塞、恒阳、北平、高阳、唐兴、横海九军,屯幽、蓟、妫、檀、易、恒、定、漠、沧九州之境,治幽州;平卢节度使统兵 37500 人,镇抚室韦、靺鞨,统平卢、卢龙二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屯营、平二州之境,治营州;陇右节度使 75000 人,备御吐蕃,统临洮、河源、白水、安人、振威、威戎、漠门、宁塞、积石、镇西十军,绥和、合川、平夷三守捉,屯鄯、廊、洮、河之境,治鄯州;剑南节度使 30900 人,西抗吐蕃,南抚蛮獠,统天宝、平戎、昆明、宁远、澄川、南江六军,屯益、翼、茂、当、巂、柘、松、维、恭、雅、黎、姚、悉十三州之

7、境,治益州。5 这十镇,仅有河东一镇相对而言居于内地,其余都在边境。九节度使、一经略使掌握的边军共计 48.69 万人,而当时拱卫京师的常备中央4军,总共才 9 万人。唐前期那种居重驭轻、强干弱枝的军事形势从此转变为居轻御重、强枝弱干。 “畿辅内地,河、雒、江、淮、汴、蔡、荆、楚、兖、泗、魏、邢,咸弛武备,幸苟安,而倚沿边之节镇,以冀旦夕之无虞,外强中枵,乱亡之势成矣。 ”6由于西北方向的边疆形势直接关系到关中安危,因此吸引了唐玄宗的全部注意力。尽管东北方向强大的契丹、奚两族也不停地骚扰帝国边境,然而东北毕竟距离关中几千里之遥,战略意义较之河西走廊为轻,所以玄宗把边防的战略重点部署在西北方。而

8、东北方向的边事、河朔地区的安危,玄宗则委托给了出身杂胡精通多种蕃语善于安抚东北各胡族,且骁勇善战的安禄山,视之为安定东北边境的柱石。自天宝十载(751)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后,安禄山所掌控的军队多达 18.39 万,占防御边镇九节度、一经略使兵额总数的 37.8%,是中央军队是两倍有余。 第二,委专征之权于边将。唐前期,太宗虽然重用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蕃人,但并不专委其大将之任,而是以重臣领使对其予以节制。贞观七年(633) ,契苾何力征伐吐谷浑,凉州都督李大亮、将军薛万均同行出征。攻破吐谷浑后契苾何力转职北门宿卫,任职京城;阿史那社尔于贞观十四年(640)被任命为行军总管,率军西

9、平高昌,受侯君集统率节制,凯旋回朝后被任为检校北门左屯营;贞观十九年(645) ,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东征辽东,唐太宗亲自督军。战争结束后,为嘉赏阿史那社尔的功勋,唐太宗令其兼任鸿胪卿,留居长安;贞观二十一年(647) ,阿史那社尔与契苾何力兵出阳关讨伐龟兹,安西都护郭孝恪、司农卿杨弘礼同行,并为昆山道行军大总管,凯旋归来后,两人依然回5京城任职,并未统帅部队长驻军镇。7唐初不专任大将,并不是针对蕃人,而是适应当时边疆体制的通行做法。当唐与边境诸族发生战争时,通常的做法是派遣大将充任某道行军大总管,统帅各地的将士远征。战争结束后,士兵留驻战略要地,是为军镇戍士,而行军大总管则随即撤销,并无统领

10、军镇之责。自唐高宗时期,为了应对新的边境形势,有效处理边境矛盾,逐渐专委大将以边职,到开元时期,十大军区的成立,玄宗任命专人担任节度使,如郭知运、盖嘉运、皇甫惟明、高仙芝、王忠嗣、哥舒翰、安禄山等人先后专任节度使职。随着玄宗开边拓疆愿望的强烈,及与各边境民族军事斗争的激烈,节度使所辖区域也逐渐扩大,出现一人兼领两镇,甚至更多的现象。这表明委专征之权于边将成为定制。 内重外轻的军事格局,边将久任军职制度的形成,一旦势力膨胀的节度使心怀异心发动兵变,中央有限的军事力量根本无力控制。所以,船山先生感叹道: 唯中原空其无人,则旋灭旋起,而无所弹压。撤边兵以入讨,必重虐吾民,而人心离叛;偶一折丧,乘势以

11、收溃卒,席卷以行,而边兵皆为贼用,然后鼓行而入无人之境,更无有挟一矢以抗之者,社稷邱墟在旦晚之间耳。夫使禄山之乱,两河、汝、雏、淮、楚之间,有大臣屯重旅,拊其入关之背,而迫之以前却两难之势,贼其敢轻窥函谷哉?观于此,则虚其腹心,以树强援于四末,一朝瓦解,大厦旋倾,势在必亡,无可拯救,必然之势矣。8 便是将中原兵力空虚、边兵为叛军所用视为安禄山起兵后,河北地区无人能挡其进军之势的重要背景,倘若中原置有重旅,叛军安能窥兵6潼关? 二、 玄、肃宗的关系与平叛大计的选择 玄宗、肃宗虽为父子,实际上彼此之间却有着芥蒂。肃宗李亨(原名李屿)是玄宗的第三子,开元二十四年,玄宗废黜并赐死了当了二十多年的太子李

12、瑛,在开元二十六年册立李亨为新太子。 玄宗选择李亨,表面看来是李亨居长,取“推长而立,谁敢复争”9之由,实际上则是因为李亨的身后没有任何可供依靠的政治资源。由于唐玄宗时期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客观上也要求当政者集中所有力量高效率地解决层出不穷的新事务。权力分散可能引起内部斗争损耗政府力量,导致制度的改革落后于时代的需要,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盛世的衰退。因此就当时来说,集中权力提高施政效率是维持盛世的必要手段。玄宗积极加强皇权既是个人需求,客观上也吻合时代要求。玄宗加强皇权的措施之一,便是改变了宰相与太子之间的传统关系,宰相以完全服从皇帝意旨的角色出现,太子则置于皇帝的绝对控制之下。抑制太子的政治

13、空间,压制太子在政治上的作为,这是开元后期玄宗政局的既定方针。10这种政治格局导致李亨在为太子时,玄宗支持中书令李林甫构织了韦坚、皇甫惟明事件、杜有邻事件、王忠嗣之狱等几次大案,将太子的势力剪除殆尽。玄宗先后让中书令李林甫、杨国忠充当利器,接二连三地对太子发动攻势,给太子以沉重打击,几乎陷李亨于绝境。 安禄山叛乱后,玄宗与太子李亨之间的形势发生了逆转。在逃亡路上,李亨发动了马嵬事变,诛杀了杨国忠,逼死了杨贵妃,并与玄宗分道扬镳,率师北上,于至德元载(756)七月十二日在灵武即皇帝位。一7时之间,玄宗在成都,肃宗在灵武,形成了南北并立的两个政治中心。船山先生认为,玄宗、肃宗之间的这种政治关系,及

14、马嵬事变后,玄宗反复不定的做法,影响了肃宗的平叛计策及安史之乱的平定。 读通鉴论载: 玄宗闻东京之陷,既欲使太子监国矣;其发马嵬,且宣传位之旨矣。乃未几而以太子充元帅,诸王分总天下节制,以分太子之权。忽予忽夺,疑天下而召纷争,所谓一言而可以丧邦者在此矣。盛王琦、丰王珙,皆随驾在蜀;吴王祗、虢王巨,皆受专征之命;永王璘之出江南,业已抱异志而往;是萧梁骨肉分争之势也。讬玄宗二三不定之命,割裂以雄长于其方,太子虽有元帅之虚名,亦恶能统一而使无参差乎?玄宗之犹豫不决,吝以天下授太子,不尽皆杨氏衔土之罪也,其父子之间,离忌而足以召乱久矣。11 玄宗先时已令太子监国,不再抑制太子的政治空间,然而杨贵妃在杨

15、国忠的指使下衔土请命,玄宗便改变了决定,收回了成命。马嵬事变后,玄宗入蜀前,曾让宦官传达传位之旨,太子李亨坚决不受。然而,入蜀之后,玄宗竟然颁布了命令众子分总天下节制的诏令。按照他的部署,太子李亨充天下兵马元帅,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四镇兵马,永王璘统山南东路、黔中、江南西路等节度大使,盛王琦统江南东路、淮南、河南等路节度大使,丰王珙统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大使。12玄宗的这条诏令,对肃宗是个极大的威胁。乱世之中,最易建功立业。一旦诸王建立功勋势力坐大,肃宗以区区兵马元帅之名,岂能坐稳皇位?果不其然,很快便发生了李璘作乱之事。 8肃宗在灵武即位的理由是,收天下民心之望,以便组织力量

16、平叛。因此,在他即位后,最重要也是唯一的大事便是平叛。当时,摆在肃宗面前的平叛大计,有两条: 第一,疲惫麻痹叛军、直捣叛军窠臼,而后合击歼灭叛军。唐军兵分四路,由肃宗、李光弼、郭子仪率军分别驻扎扶风、河东、河北,把安史叛军拦腰截断,断绝他们相互救援的可能。三支军队自扶风、河东、河北交替出击,叛军救其首则击其尾,救其尾则击其首,迫使叛军在数千里之间疲于奔命。另外派深谙沙漠行军作战、耐寒的回纥援军、西域诸国兵及安西军从塞北驱军直下,与河北李光弼南北夹击,攻取范阳,倾覆叛军巢穴。而后,四军合击,把分散在各地的叛军消灭殆尽。不过两年,京师自然收复,天下复归于平静。 第二,快速收复两京而后逐一歼灭叛军。

17、集中所有力量,猛攻叛军,先取长安,次取洛阳。 毫无疑问,第一条计策可谓宏观而长远,安禄山在洛阳即位后,将各地的财物所得悉数转运至范阳,将范阳视为腹心及后方大本营。回纥兵精于骑射,耐寒畏暑,若顺应他们的本性,用之于寒乡,倾覆范阳巢穴,断绝叛贼的归路,永绝根本,是一劳永逸的妙计。而第二条计策,见效快收益明显。京城是唐王朝政治中心的象征,唯有收复京师,才能让肃宗在玄宗面前直起腰来,才能彻底坐稳他的皇位。但是,此计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叛贼根本未动,主力未损,待其整顿妥当必然卷土重来,实非久安之策。 由于玄宗、肃宗之间微妙的关系,诚如船山先生所言: 9肃宗若无疾复西京之大勋,孤处西隅,与天下县隔,

18、海岱、江淮、荆楚、三巴分峙而起,高材捷足,先收平贼之功,区区适长之名,未足以弹压天下也。13 肃宗为了尽早攻克两京,为了巩固皇位,放弃了第一条计策,在至德二载(757)闰八月,下令广平王李俶、郭子仪、李光弼、郭英乂、王思礼、王难得、李嗣业及回纥叶护率领所有兵力攻取长安。九月,唐军光复长安,攻取潼关。十月,收复洛阳。大燕的新皇帝,安禄山之子安庆绪率军撤离,逃归范阳。 三、 回纥与在妥协中结束的安史之乱 两京尽管收复,可平叛战争却持续了多年,后来愈演愈烈的藩镇割据,其实都是平乱战略失误留下的后遗症。倘若肃宗选择第一条计谋,捣毁范阳,贼无归处,唐军四面合击,叛军必然尽灭,河北跋扈之祸永消。船山先生认

19、为,肃宗平叛策略的失误,还导致了另一个严重的恶果,那就是回纥因为深入唐帝国腹心地带,认清了中原地区的战备形势,借着平叛之功日渐骄慢放肆,终于成为唐帝国的巨大威胁。他认为: 肃宗用朔方之众以讨贼收京,乃唯恐不胜,使仆固怀恩请援回纥,因胁西域城郭诸国,征兵入助,而原野为之蹂践;读杜甫拟绝天骄、花门萧瑟之诗,其乱大防而虐生民,祸亦棘矣。嗣是而连吐蕃以入寇,天子为之出奔,害几不救。然收京之役,回纥无血战之功,一皆郭汾阳之独力,唐固未尝全恃回纥,屈身割地以待命也。肃宗急用回纥疾收长安者,以居功固位不能稍待也。故唯恐功不速收,而日暮倒行,屈媚回纥,纵其蹂践,但使奏效祟朝,奚遑他恤哉?14 船山先生有关回纥

20、在平定安史乱中的作用的见解,可谓中肯而客观。10在收复两京中,唐军确实没有全部仰仗回纥之力,回纥也确实无血战之功,尽管如此,回纥还是功不可没。其作用不在于与叛军恶战,而在于提高、壮大了唐军的声势。骁勇善战且同样以骑兵作战而闻名的回纥军,成为安史叛军的梦魇,乃至叛军一侦察到回纥军参战,军心便已动摇。至德元载(756)十月,叛军骁将尹子奇本想渡河南下直接攻取江淮断绝唐军粮草供应之源,然而,当他听到两千回纥骑兵直奔范阳而去的消息便不敢继续南下;至德二载(757)九月,收复长安的关键战役香积寺之战,仆固怀恩率领四千回纥骑兵突袭燕军李归仁的精锐伏兵,将其剪灭殆尽,唐军才取得了收复长安的决定性胜利;至德二

21、载十月,在收复洛阳的关键战役陕之战中,郭子仪所率唐军在新店被叛军击败,危难之时,也是回纥自南山突袭叛军背部,大呼“回纥来了!”结果战场形势急转,叛军大溃。 也正因为此,回纥军在长安、洛阳大肆抢掠横行无道。肃宗高价酬谢回纥,又把亲生女儿嫁给老迈的毘伽阙可汗。宝应元年(762) ,代宗即位,继续向回纥请求援兵以讨伐叛军。登里可汗亲自整顿回纥军队,率领十万精骑呼啸东来,代宗君臣惶恐不安。天下兵马元帅雍王李适与登里可汗相见之时,竟被折辱。 资治通鉴载: 可汗责适不拜舞,药子昂对以礼不当然。回纥将军车鼻曰:“唐天子与可汗约为兄弟,可汗于雍王,叔父也,何得不拜舞?”子昂曰:“雍王,天子长子,今为元帅。安有中国储君向外国可汗拜舞乎!且两宫在殡,不应舞蹈。 ”力争久之,车鼻遂引子昂、魏琚、韦少华、李进各鞭一百,以适年少未谙事,遣归营。琚、少华一夕而死。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