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管理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7851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管理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管理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管理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管理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管理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管理研究摘要:宗教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精神鸦片,也不是依靠加强科学教育就可以战胜得了的,宗教的长期性根植于社会矛盾、集体心理与提供的不可取代的终极关怀上。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的信教现象的管理与研究,必须做到正面管理,区别对待,以及使用更丰富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长期性;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3)02002803 一、引言 随着世界多元化和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刻影响,大学生信教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对于这一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及时的关注和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往往过于重视“实效” ,急于总结出管理层面的政策手段,往往

2、忽视了宗教问题的某些复杂和敏感的成分。因此,笔者试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我国文化和当前时代的特殊性,找出一些易被忽视的问题,以便可以形成某些新的观念。 二、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经典论述,重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与合理性 (一)马克思“宗教鸦片论”与 20 世纪的幻灭 我们关于宗教的基本认识是根据马克思的论述所得的。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这句马克思的名言被列宁称为“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 ,但是我们对它的理解则未必确切。我国因为历史原因2一听到“鸦片”就深恶痛绝,实际上,鸦片在 19 世纪时是一种精神安慰剂,马克思在指出宗教虚幻性的同时,也指出了宗教慰藉人心的社会功能。而且在

3、“鸦片”之前,尚有“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一句,更明确指出了宗教在充满矛盾的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必然性。可以说,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并不把问题集中在宗教的毒害作用上,而是在它的虚幻性上。马克思写道:“宗教批判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但并不是要人们依旧带上这些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们,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 ”在 19 世纪的理性主义语境中,马克思着重强调了通过现实的改造,完全可以实现普遍的幸福,因此人们摆脱“虚幻的花朵”之后,通过改造世界必然可以获得真正的幸福。但在 20 世纪的语境中,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人们对于理性主义许诺的理想世界产生了怀疑,通过改造世界进

4、入大同世界、获得普遍的终极的幸福,也如同宗教的许诺一样遥不可及。我们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不能阻挡一个时代的“幻灭”情绪。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总体性革命道路创造理想世界,又比宗教倡导的通过个人修养和行善创造理想世界的路径,在实现难度上大得多。所以,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思想阵地的领导权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宗教的合理性与长期性。正如江泽民指出的那样:“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漫长的历史,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将长期存在。宗教走向最终消亡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能比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可以说,只要现实世界的深刻矛盾一天不消除,作为虚幻的安慰剂的宗教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3

5、(二)宗教的长期性根植于集体心理,在大学生身上体现更为明显 宗教生活是一种和世俗有所区别的生活,这不仅体现在信徒对某些典章仪轨的遵守,还体现在诸多信徒之间缔结了崭新的关系。以基督教为例,它宣称信徒绝对平等,信徒之间以兄弟姐妹相称,这就给大学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80 后、90 后的独生子女,在三口之家中无法与同龄人交流,而这种交流的渴望,往往转化为组建团契的行为。与一般的学生社团相比,具有宗教性质的团契更具有神圣性,成员之间联系更紧密,更注重对个人修养与气质的督促,这些特征既满足了大学生的交流渴望,又对那些要求进步的大学生具有促进作用。可以说,宗教团体在一部分意义上,是神圣性的家庭,它的存在让信

6、徒拥有了安定感、归属感,大学生对这方面的需求,并不小于他们对神圣性和自我进步的需求。这种心理是不容忽视的。中国当下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期,城乡之间流动日益频繁,现代人的孤独感与不安定感正逐渐形成中国人的焦虑主因,而对于负笈求学的大学生来说,出门在外的这种体验必定更加强烈。只要这种集体心理得不到适当的平抚,宗教就会对大学生展示出应有的功效与吸引力。 (三)宗教的长期性核心在于提供终极关怀,且不是科学教育所能完全取代的 传统上认为,通过加强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有助于他们淡化宗教情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种看法的基础,实际上是基于一种科学宗教相互对立的观念。的确,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学者们都认为科学与宗

7、教拥有水火不容的两种世界观,他们也乐于构建科学与宗教对立的历4史。但在 20 世纪随着对宗教研究的深入,现在的学者基本倾向于建立二者的对话关系,这其中涉及较多的科学哲学问题,在此不详述。但一个简单的现象是,信教的科学家并不在少数。毕竟,自然科学不过只是某一种描述自然现象的语言形式,对于人生与世界的根本问题无能为力。 因此,知识本身不足以解决信仰问题,大学生在信仰方面的需求并不因为拥有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或者说加强了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就能得到满足。科学素质的培养的积极意义只是免于让人的信仰更少地出自愚昧。在某些宗教的古老传统中,往往将某些当时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或普通人使用的魔术手法归结为超自然力量

8、的支配,这在现代邪教中也常会出现,而这种低级的骗术,对受过科学教育的人没有感召力。但是,不以被魅惑的形式信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以其他动机信教。我们在提到宗教的积极作用时,总强调其整合社会、安慰人心的社会功能,但实际上,宗教如同任何文化形态一样,都不可以某种功能局限而否认它存在的合理性。在现代社会,宗教中包含的典章、训诫、知识等,都已经被法律、伦理以及各门自然社会科学所取代,但唯有“终极关怀”无法取代。所谓终极关怀,是指人生于世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无论什么民族、国家、性别、出身的人,都要面对一些根本的问题:人生、价值、痛苦、死亡、他人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众多思想体系,其中,宗教的解答是人们

9、最常期望的,也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得最为完备的。我们可以说宗教不科学、逻辑不严密,但又必须承认它其中所包藏着的人类几千年来对于终极关怀问题的思考,这是一种通过非科学世界观体现出的智慧。 三、积极引导,区别对待,加强对大学生信5仰宗教的管理与研究 我们强调宗教管理工作、大学生信教引导工作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我们束手无策,相反,只有正确认识到工作的艰巨,才能优化我们的处理。笔者认为,从宏观上讲,大学生宗教工作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大学生的宗教观教育,弘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在世界呈现多元化的今天,世界各种宗教、各种流派,都可能在中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中国大学生面对传

10、统政治教育中进行批判的事物,无论是否逆反,总会产生好奇,而传统话语对宗教进行的简单批判,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传统话语在宗教问题上的力量实际上相当薄弱。一旦宗教人士对学生展开宣传(而且大多不是正式的传道) ,他们的观念就会成为形塑学生宗教观念的主导力量。而且,宗教人士又必然带着让听者信道的意愿,于是,学生要么在传统话语的支配下形成对宗教的简单拒斥态度,要么发现拒斥态度过于简单和站不住脚而成为追随者、甚至信徒,但无论从哪一方面讲,学生客观细致地认识宗教的可能性相当有限。事实上,大学生较一般群众,理性思维能力更强,通过对宗教知识的普及与传播,让大学生意识到宗教并不神秘,在对宗教的积极与消极

11、作用都有所了解之后,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会更加理性,而不是盲从。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面,是关于社会运行与社会革命的一套科学理论,虽然它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关于个人修养与道德方面的论述,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上看到某些共同的精神气质,如现6实、坚定、积极、大无畏。究其原因,正是马克思主义所特有的理论品格,塑造了他们的信仰者。因此,我们要不断挖掘马克思主义自己的理论品格,用它特有的批判视角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为大学生提供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新方法。可以说,建立社会主义新道德,并不是简单地树立几个道德楷模、提出几条道德动议就能完成的,其关键之处,恰恰在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让大学生明白

12、,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政治课本上静态的教条,而是通过理论本身散发的魅力实现的精神感召。(二)正确理解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细化相关管理规定 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主要是来自西方的观念。在传统上,西方的大学一直受教会控制,在近代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会逐渐失去了支配地位,大学才得以伸展其从事科研与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职能。就我国的情况看。旧中国的教会大学就属于这种传统模式,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教育权牢牢控制在国家手中,所谓的“五个分离” ,即学校与教堂相分离、教师与宗教人员相分离、教材与宗教经典及宗教教义相分离、学生与教徒相分离等早已实现。大学生个人对宗教的态度属于个人信仰,既不违反分离原则,也不

13、对其构成挑战,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毫无疑问享有和其他人同等的宗教信仰自由。但是,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并不意味着无限的权利,相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宗教管理政策,才能对此自由进行保障。但是,一些规章制度在面对新形势时,在执行和解释上都会出现问题,比如我们都知道传教活动只能在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大学校园则不能进行相关活动,但是如何界定传教活动是7有争议的,比如一些只是相信基督教教义,甚至没有接受洗礼的人,在校园里向过往同学发出倡议,共同组建研读圣经的小组,这种擦边球的行为如何界定?如何既保障自愿自由的研习活动,又限制它往纯粹的传教活动发展,这是新形势给我们提出的挑战。 (三)区别对待宗教文化追随

14、者、望教者与宗教信徒 对于与宗教有所接触的人来说,对待宗教的态度和他们与宗教的互动行为,决定了他们不同的身份。根据辞海 ,只有“对某种宗教与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的人,才能称为信仰某种宗教或主义的人,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对较多接触宗教的人有所区分。有的人只是单纯对宗教文化感兴趣,如购买宗教礼品、以欣赏或研究的方式阅读宗教经典、过圣诞节,这些人属于宗教文化追随者;有的人对教义颇有认同感,但没有以仪式的形式确认自己的教徒身份,如基督教中没有进行决志祷告或接受洗礼,这一部分人属于望教者;只有通过特定的宗教仪式,且以宗教仪轨全面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全面约束时,教徒的身份才算正式确立。他们对

15、待宗教的态度各不相同,尤其是宗教文化追随者,他们一般并不特别了解教义,只是将所谓宗教活动当成消遣,这在大学生中尤其明显,不少学生只是将这个节日当做一个娱乐的理由,与宗教情感无关。对于仰慕宗教文化的现象,我们一方面要有所甄别,不必为学生有对宗教的节日、符号、仪式等有所追慕便大惊小怪,相反,对宗教文化感兴趣,有助于他们加深理解;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对宗教文化的仰慕,可能成为最终信仰的起点,不少信徒便是按照追随文化认同教义成为信徒这个路径发展过来的。因此,单纯的对8宗教文化现象的仰慕既不必限制也不可鼓励,必须与前面提到的宗教观教育和细化管理规定相配合。 (四)正确理解中国宗教的特殊性,对不同宗教

16、信徒区别对待 中国文化中宗教的地位比较特殊。与印度、阿拉伯和西方宗教居于文化的中心地位相比,中国更强调政治等级与亲情伦理这些“此岸”的生活要素,对于超越性的“彼岸”的向往,一直不是中国人的重点。可以说,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呈现显著的实用性,如果一种宗教崇拜不强调去祸消灾的现实功利,单纯强调可以在死后如何如何,是没有市场的。 而对现世与现实功利的强调,为传统中国各种信仰得以融会贯通提供了必要条件,从而中国人的信仰又具有显著的和谐特征,所谓儒释道三教合一。尽管各派在不同时期都有过一定冲突,但与西方世界动辄掀起宗教审判甚至战争相比要和谐得多。 因此,和谐实用的中国本土宗教,与较为晚近时期才开始对中国有影

17、响的基督教有着很多不同,同是宗教信仰,大学生如果选择的是本土宗教,可能受到家庭、传统的影响更大,在思想上也未必更多地关注那些教义,而仅仅是因为生活在某种固定的传统中,而他们的实际生活,也未必有严格的宗教信条进行约束,而只是某些道德和生活原则以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而已。而信仰基督教的大学生,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受到家庭影响,但是主要因素,还是大学生为了追求精神的安定选择了信教。如有对上海高校的调查指出,通过家庭接触基督教的只有 20%,而信教学生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的新疆高校,则受家庭影响信教的就达到 45.7%。更有研究者强调:“追求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持久永恒的意义9是大学生基督徒宗教信仰发生并

18、得以维系的必要因素。 ”而他们所能发展建立的组织形式也有较大差异,对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来说,严格的信徒所进行的宗教生活是与世俗世界迥然有别的,相互之间也可以建立较为紧密的、固定的组织,伊斯兰教更是以民族血统的稳定与纯洁紧密团结着穆斯林;但中国本土宗教的和谐实用性,并不将二者严格区别,宗教只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养分,而不是一套必须严格执行的程序,更不必建立一个团契组织。注意到这种基本区别后,管理者要认真分析本校信教大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可一刀切,针对学生的特殊性进行适当引导。 (五)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相结合,深入大学生信教现象研究 对于大学生信教现象的研究目前亟待深入,在这个时刻,我们有必要强

19、调量的研究方法与质的研究方法相结合。质的研究方法在我国兴起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般来说,所谓质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实地观察、参与生活、访谈等方法进行研究,它的目的与作用,与发放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的“量”的研究方法迥然不同。调查问卷有一个显著缺点,就是问卷设计的问题与选项对于被调查的对象来说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只能被动地从有限的问题和选项中表达自己的态度。当然,问卷调查的优势在于可以迅速获得一个问题的概貌,如大学生信教的人数与比例、信教人数中男女、民族的人数与比例,等等。但对宗教研究来说,这些数字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关于信仰,有涉及内心情感状态的,有涉及对世界人生的复杂思考的,这些都不是几个简单选项

20、可以涵盖的。仅仅根据选项,根本难以把握大学生对待宗教的一般态度。必须通过深度访谈,10了解被访者一般的科学观念和宗教观念才能得出相应的答案。调查问卷应当集中于更为具象化的方面,如“圣诞节你是否会选择去教堂” 、 “你是否阅读过宗教经典”等,而对复杂化的问题,使用质的研究方法更为可取。只有两种方法相互结合,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参考文献: 1华桦,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状况调查以上海部分高校大学生为例J,青年研究,2008, (1):27-34. 2李娟:新疆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调查分析以新疆大学为例D,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09. 3侯澧君,大学生基督徒宗教信仰的形成及宗教实践的特征上海 S 大学的调查研究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责任编辑 吕学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