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8158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摘 要】丰子恺先生一生的笔耕墨稼中,描摹儿童世界的散文占了不少部分。他以发自内心的欢喜痴心的刻画了子女的一举一态,从中透露出他对儿童世界的无限向往和喜爱。对小孩子体贴入微的爱不仅是丰子恺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格特征也是其散文里迥异于他人的特色。丰子恺儿童情怀的产生和形成不单是童年时代独特体验和有感于成人社会的虚伪和污浊的结果,还与丰子恺自小就受到影响的佛教思想的熏陶有关。在他那些刻画儿童情状的散文中,儿童视角的运用是一大特色。 【关键词】丰子恺散文;儿童情怀;儿童视角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其子恺漫画尤为人所称道。但也正因如此其文名一定程度上也为其画名

2、所掩,正如郁达夫所说:“人家只知道他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处反远出在他的画笔之上” 。确实,子恺先生的文章清淡自然。又因受日本随笔的影响,故而显得趣味盎然,殊为可观。 给我的孩子们(1926) 、 华瞻的日记 (1926) 、 阿难 (1927) 、 儿女 (1928) 、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1933) 、 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1934)等是丰子恺先生几篇集中描写儿童的散文。作者以一支饱浸深情的笔毫不掩饰的传达了自己对儿童世界的欢喜与留恋,并从侧面映照了成人社会的虚伪骄矜。一、儿童情怀在文中的体现 2(一)对儿童体贴入微的关怀 丰子恺多子女,这仿佛是上天的恩赐,对于他来说,

3、儿童并非是好玩好看的洋娃娃,而是各有其独立生命的个体。因他喜欢孩子,他常将生活中那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摄入其广阔的艺术画面,并对他们做亲近的,深入理解的,设身处地的体验。对于这一点,其实郁达夫早有评论:“对于小孩子的爱,与冰心女士不同的一种体贴入微,尤其是他的散文的特色” 。 无论是丰子恺对描写对象做亲近的,深入理解的,设身处地的体验的夫子自道,还是郁达夫对丰子恺体贴入微的心境的描述,无疑都指出了丰子恺儿童散文的一个显著特征,即对儿童世界的深入理解。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对儿童怀着无限喜爱之情,对人类美好黄金时代无限憧憬的丰子恺对孩童一举一动的关注都会引起其无限的感慨。 在给我的孩子们

4、一文中,子恺先生从对那个尤其可佩服的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瞻瞻的关注“什么事情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小小的失意,像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你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外婆普陀去烧香买回来给你的泥人,你何等鞠躬尽瘁地抱他,喂他,有一天你自己失手把他打破了,你的号哭的悲哀,比大人们的破产,失恋,broken heart,丧考妣,全军覆没的悲哀都要真切”发出了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孩子们那样彻底地真实而纯洁的感慨。倘若没有对孩童世界发自内心的欢喜所生的关切之情,丰子恺是不可能对儿童作如此细致入微的观察的。 3阿难一文中,子恺先生的儿子阿难出生即夭亡。先生于悲恸之中痛

5、定思痛反而得到解脱。 “宇宙间人的生灭,犹如大海中的波涛的起伏”“阿难!我不再为你嗟伤,我反要赞美你的天真与明慧” 。作者何出此言呢?原来在作者眼中那些在人世间幸免于夭亡的人儿并不是命运的宠儿。恰恰相反,这些人儿一旦入世就会遭遇种种磨难。或是狂疾或是诱惑的挫伤,直到身心的疲毙,始逃回生命的故乡。 “生本不乐” ,这是何其的不值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倾心佛教的丰子恺本应以齐万物,等生死的态度来看待诸世相的。然而由于幼子的出生即夭亡,对儿童世界清白,明净的感悟。丰子恺于阿难的一跳中,瞥见一切的一生了。 送阿宝出黄金时代是一篇将阿宝幼时行为与快将变成成人行为对比的散文。作者于此回忆到十年前那个专门

6、欺侮弱小的捣乱分子,每天为了要求的不满足而哭几场,经常欺负那时只有一两岁而不会活动的软软:“吃东西时,把不好的吃的东西留着给软软吃;讲故事时,把不幸的角色派给软软当” ,可谓是十足的调皮任性。然而现在的阿宝长大了,不再是从前那个唯我独尊的小女孩了。你已经知道把分到自己名下的巧格力省下留给弟妹吃,你已经有种种方法来为我分担生活的辛苦了。这一方面在让作者感到欣慰的同时又让作者感到悲哀因为世界将少却一个黄金时代的幸运儿。子恺先生对子女的了解之深,于此可略见一斑。(二)彰显情怀的独特手法儿童视角的采用 何为儿童视角?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一般意义上的儿童视角,指的是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

7、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4的儿童思维的特征,作品的调子、姿态、心理和价值准则以及文本的结构、美感及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叙事角度,从而使小说呈现出更具原创性和神秘性的儿童经历和体验。 ”说的通俗一点,即作者跨越年龄的门槛以孩童纯真之眼观察世界,以未经世俗污染之赤子之心领略世界,用儿童童真之言表述世界。儿童视角的采用拉开了日常经验与叙述的距离,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陌生化的审美体验。 给我的孩子们 、 华瞻的日记 、 阿难 、 儿女诸篇不同程度的采用了儿童视角,但以华瞻的日记篇体现的最为明显。 华瞻的日记一开篇作者便拟作孩童华瞻的口吻表达了对隔壁小玩伴郑德菱的喜爱。在自己与郑德菱玩的开心的时

8、候,煞风景的妈妈却拉我回去吃饭。然而我无心吃饭,我想继续跟郑德菱玩耍。妈妈真不讲理,我看见地上放着许多小汽车、小脚踏车,我想拿一部回家,爸爸也不给。甚至老太婆给我的小花篮,娘姨也叫我不要接,大人们真无理。只有郑德菱和我一样,我喜欢的她也喜爱,我同意的她也同意。大人们却只知道说些对不起、难为情类的厌气话,从儿童的视角中我们体会出其单纯活泼清新气质的同时也体会出作者对虚伪成人世界的深刻批判。 在文中“我” (瞻瞻)把爸爸的剃头当成是被麻脸的陌生人割项颈,割耳朵。把剃头师父替爸爸拍去身上残余的头发看成是父亲遭到其凶狠的拳头打。精心选择的第一人称儿童视角在此起到了良好的效应:成人习以为常的剃头事务在此

9、被作者从身边推开,以孩童涉世未深的天真眼光如实描写它,在消解俗套“套版效应”的同时,给读者造成了一种从未见过的陌生化效果。 情浓墨酣的文章结语:“唉!有谁同情于5我的恐怖?有谁为我解释这疑惑呢?”更是把孩童天真懵懂的语气与引起疗救的注意这一行文目的巧妙地融为一体,于丰神秀丽中蕴藉着绵长的兴味。 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认为,形式是有意味的。丰子恺散文中匠心独运的儿童视角的采用就是作者精心选择的结果。散文中儿童视角的采用不仅彰显了丰子恺作为一个艺术家所能驾驭叙事技巧的高超,而且对文章主题的表达:批判成人世界的虚伪骄矜,抒发对天真无邪的儿童世界的喜爱都起到了景随步移、曲径通幽的妙用。 二、儿童情怀

10、产生的原因 (一)美好童年生活散发的光晕效应 无论贫富还是贵贱,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幸福的童年让人回味再三,悲惨的童年则如噩梦般使人驻足不前。丰子恺先生很幸运,他无疑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也正因为如此成人后的丰子恺才频频对幸福的童年进行回念。他的父亲在他四岁那年中了举人,并且是石门湾唯一的举人,可谓是地位尊崇。自祖父时就开了一爿叫做丰同裕的染坊店,另外家里还有数亩薄田,家境在当时还算是不错的了,少年时代的子恺衣食应该不成问题,加之排行第七的子恺既是丰家长子又是丰家独子(两个弟弟后来都夭折了) ,所以子恺很受祖母和父母亲以及姑母的疼爱。幼时家庭的温馨和暖无疑会使子恺长久的在精神上返乡。 (二

11、)不堪成人世界的丑恶、黑暗 丰子恺对儿童世界神往的原因不仅由于自身幸福童年的影响还在于对成人世界黑暗的不满和批判。在丰子恺憧憬“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6族,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的人间大同世界下,现实社会的黑暗使他看不见光明的出路,空幻的理想依然抚慰不了他的苦闷。这时身边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成了他憧憬的具体对象,唤起了他失去已久的一颗童心。他因而转向儿童崇拜,在散文里盛赞儿童人格美。无论是从孩子得到的启示中:“心中明明认为自己好而别人不好,口上只是隐隐地或转弯地表示,让众人看,让别人自悟,于是谦虚聪明,贤惠等美名皆在我了”的成人世界的所谓“谦让” , 或由 6 岁的元草与 9 岁的华瞻斗

12、架所生的“国际的事如儿戏”的感慨,还是车厢社会中凡人纷争座位而无所不用其极的丑态描摹,都传达出了作者对成人世界勾心斗角的不满和批判。反观儿童,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想要的即喜欢,欢喜的即想要。没有丝毫的做作与虚伪,没有世俗缰绳的束缚与羁绊。 送孩子们出黄金时代里丰子恺说他曾把八指头陀“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之惟解笑,打亦不生嗔,对境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一诗刻在香烟嘴的边上。该诗着重强调儿童如莲花般不染尘,成人世界的物欲蔽天真,结合其它散文中丰子恺对成人世界虚伪骄矜的描写可知丰子恺向往率真自然的儿童世界,崇拜代表“健全者”的儿童人格一定程度上也是他对成人世界不满的体

13、现。 (三)佛教思想的影响与熏陶 丰子恺生性多愁善感,常有“无常之恸” 。他在大账簿里写道他偕小学校里的同学赴郊外散步,偶然折取了一根树枝当手杖用了一会,后弃在田间的时候,总要对它回顾好几次,心中自问自答:“我不知几时得再见它?它此后的结果不知究竟如何?我永远不得再见它了!它的7后事永远不可知了!”人生根本问题的思考一直萦绕在丰子恺心中。后来他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那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图画和音乐老师李叔同。丰子恺不仅在文艺上追随了老师的脚步更是在人生道路上确立了类似的归途,1918 年丰子恺送恩师至杭州虎跑出家为僧,使自小就对佛教思想怀有夙愿的丰子恺和佛教更结下了不解之缘

14、。1928 年 11 月 9 日丰子恺 30 岁生日时,正式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佛教的训诫里提倡“赤子之心” ,摈弃名利和欺骗观念。而在丰子恺眼中凡成人,没有一个不虚伪、冷酷、实利。他觉得在中国孩子太少了。成人们大都热中于名利,萦心于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失业问题没有注意身边琐事,细嚼人生滋味的余暇与余力,即没有做孩子的资格。而孩子则是天真的、热情的、好奇的、不通世故的,通过他们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真相。丰子恺认为“人间最富有灵性的是孩子。 ”孩子做事认真,心地纯洁,对世间毫无成见,对万物一视同仁。夫童心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强调护生、戒杀的丰子恺无疑看中了

15、儿童那天真善良的品质,总的来说而立之年的皈依佛门更进一步深化了丰子恺的儿童情怀。 三、结语 日本文艺批评家厨川白村曾经说过:文艺是苦闷的象征。文艺好比做梦,现实上的苦闷可在梦境中发泄。丰子恺正是将自己饱含深情的笔触焦距在对儿童天真烂漫的刻画上,并以此对当时“大人化” 、 “虚伪化” 、“冷酷化” 、 “实利化”的中国表达了自己的深深不满。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8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曾这样大胆宣言,发现了儿童的“五四”已经过去了 90 多年,我国的儿童教育如今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16、但这还远远不够,在这个动辄以“我爸是李刚”相逼的拼爹时代,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只关注自己的打拼而忽视了对儿童的关爱。因此,在这个喧哗与骚动充溢的时代,重读丰子恺那些关注儿童的散文,了解儿童的真正需求对我们来说就显得十分必要。从这个意义上说,丰子恺那些关于儿童行状的散文,如儿女 、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 华瞻的日记 、给我的孩子们 、 送阿宝出黄金时代诸篇不但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丧失其光彩,相反它将继续以其独特魅力在现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丰子恺.丰子恺散文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2 刘英编著.丰子恺的缘缘情愫M.东方出版社,2009. 3 苑兴华编.丰子恺自序M.团结出版社,1996. 4 林呐,徐柏容,邓法清主编.丰子恺散文选集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5 郁达夫著.炉边独语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 6 杨宁.童心信仰与理想国的构筑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