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道德教育服务人生幸福.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8480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道德教育服务人生幸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心理―道德教育服务人生幸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心理―道德教育服务人生幸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心理―道德教育服务人生幸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心理―道德教育服务人生幸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心理道德教育服务人生幸福摘要心理-道德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一种形态,其宗旨或目标是:“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生幸福” 。服务人生幸福是心理一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心理教育者应提高教育自觉,清晰地理解心理一道德教育理念,以及心理一道德教育如何服务于人生幸福。 关键词心理-道德教育;心育宗旨;人生幸福;心育文化 1987 年,我参加修订德育原理教材,初步阐述了“德育与心育”关系。该教材于 1989 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0 年我的硕士生连思源的学位论文选题是心育与德育 (打印稿) 。1999 年我主编初中和小学生读本“心理与道德教育”共 6 册,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2、。此后我和同行朋友也分别出版了有关论著,主要的 2004 年沈贵鹏教授五种心理教育模式中论述了心理一道德教育模式, 新华文摘2004 年第20 期转载。2006 年崔景贵博士后研究成果心理教育范式论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其中第六章“融合型”心理教育“以心理一道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为范例,探讨了心理一道德教育校本课程问题。2006 年我主编“心理教育?道德教育丛书”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2008 年刘晓明博士后研究成果视域融合专门论述德育、心育融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 年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第 1 期、第 6 期分别以“心理一道德教育”专栏形式刊发

3、系列2论文。2011 年吉林市教科所启动吉林省“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心理一道德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本文拟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心理一道德教育的若干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心理一道德教育的实践依据与理论依据 为了提高教育自觉,我反思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重新认识心理一道德教育的实践依据和理论依据。 1.教育实践中心育与德育的融合。在观察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在心理课或其他心理教育活动中,老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自然地融入了德育的内容;在道德课或其他道德教育活动中,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自然地融入了心育的内容。这个现象表明,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有着内在联系,二者相互渗透,

4、以致融为一体。这样的教育既非单纯的心理教育,也非单纯的道德教育,自觉不自觉地存在着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即心育与德育融为一体的教育形态。这一教育事实表明,心育与德育有机融合,生成了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即心理一道德教育。 2.对心理与道德关系的理论认识。从理论上说,心理与道德的关系决定了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质的关系。心理是道德品质的心理基础,道德心理是心理的一个方面。无论心理品质还是道德品质,都有其共同之处:(1)都是以客观现实为源泉;(2)都是以人脑为产生的器官;(3)都是以实践活动为产生的基础;(4)都是属于人的精神范畴。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质的这些共性也就决定了心育与德育都有其共性

5、,都属于人的精神教育。心育与德育,都可能有着内在联系和相互渗透的。这样的教育3就是心理一道德教育。 3.教育与心理的关系理论。一切教育都应遵循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一切教育都是对心理的教育与影响。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人的心理一生理现象的领域内进行的。加里宁认为“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 ”道德教育是对德性心理施加影响,表明道德教育也就是对德性心理施加教育影响,这也就是一种心理教育。这就是在德育过程中实施了心理一道德教育。 4.教育构成的理论。完整的人的生命体结构决定了教育构成。早在上世纪初,我国近代

6、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 1906 年论教育宗旨时,就把培养“完全之人物”的“完全之教育”分为体育与心育两部分;其中心育包括智育、德育、美育。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施中,心理与道德,从而心育与德育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这就是心育与德育有机融合的教育,即心理一道德教育。 5.人的学习与修养。从人心理的与道德的学习与修养角度说,也有类似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同时学习与交叉学习的情况,即进行道德品质的学习与修养时,往往同时进行了心理品质的学习与修养;进行心理品质的学习与修养,往往也同时实现了道德品质的学习与修养。这一学习活动的事实就是心理一道德的学习与修养。 二、从心育与各育的关系理解心理一道德

7、教育 以上从实践与理论两方面反思了心理一道德教育的根据,以下对王国维的教育思想做一些更具体的说明,认识心育与其他各育关系,以帮4助我们更全面、更清晰地理解心育与德育的关系。 早在 20 世纪初,王国维就指出教育的宗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完全之人物”有赖“完全之教育”培养。 “完全之教育”分“体育”与“心育”两部分。 “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 ”依此, “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 、美育(即情育)是也。 ” 在王国维的“完全之教育”中提出体育与心育,依据身体与心理是“完全之人物”整体生命的两个方面。身体

8、的与心理的相互关系决定着体育与心育的相互关系。如加里宁所说,教育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确定的、有目的的感化作用,在受教育者的身心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 “如培养一定的世界观、道德和人类公共生活规范,造就一定的性格和意志,习惯和兴趣,发展一定体质等等”这一论断也表明,人的生理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心理是人的机体活动的心理基础;因此对心理施加影响,也能“发展一定的体质” 。 在王国维的教育结构中,体育与心育并列;心育包括智育、德育、美育。可见这些是不同层次的概念。因此,通常很多情况下,把心育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并列称“五育”是不合乎逻辑的。此外,有的德育工作文件规定德育任务内容时也列入了

9、心育内容,有人据此认定德育包括心育,这就混淆了理论与文件的关系,或者说混淆了学理与工作部署的关系。 心育与德育比,心育外延更大;我们智育、德育、美育都包括在心育之中。这表明心育与智育、德育、美育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关系。如上所述,心理是人的各种素质的心理基础,是主体与外5界联系的中介。我们实施智育,是从知的方面作用于心理的一个部分,即作用于知性心理部分。我们实施德育,是从德的方面作用于心理的一个部分,即作用于德性心理部分。我们实施美育,是从审美方面作用于心理的一个部分,即作用于美感心理部分。当然,这仅是心育与各育关系的一个方面。无论实施智、德、美任一种教育,都会直接作用于心理的某个部分或某个区域

10、;当然心理的各个部分或各个区域是相互联系的。心育与各育,除整体与部分关系外,还存在有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一般指心理的整体属性,特殊则是心理的部分属性,如心理的知性(认知属性) 、德性(道德属性) 、美感(审美属性) 。心理教育是有确定目的地提高心理机能、培育某种心理品质而直接作用于心理的相应区域的活动。 在人的素质整体中,德性素质处于核心位置,对素质发展有导向与动力作用;在教育整体中强调道德教育;因此我们更多地关注心育与德育的融合,提出心理一道德教育。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关心智育、美育。以美育而言,新世纪初我主编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过程中,注意德育与心育结合的同时,贯串着美育,在教材内容与形式方面都力

11、求审美化。“教材审美化,是这次编撰思想品德教材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基于德育美学观,教材应是美的存在方式 , 美的教材是我们的追求 ”。2004 年我提交心育年会的论文,题目就是“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心理一道德教育及其审美化 。 心育与体育是并列的,心育与体育也应当、也能够有机结合。我很6欣赏参与我的心育课题研究(江苏省哲社规划课题“中小学心理一道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教育部规划课题“学校心理教育原理与实施研究” )的试点学校南京市第五中学的做法。五中在各科教学中都融入了心育,在体育教学中也融入了心育。他们提出了“整体融合”的心理教育,并且也承担了江苏省十五规划课题中学“整合型心理教育课程建

12、设”的研究任务。五中教研处还编印了省十五教育规划课题成果专辑“中学整合型心理教育课程建设探索” (2002、2004 打印本)我曾写过一短文,认为“体育具有身体文化、身体教育、身体锻炼等不同层面身体教育不但为发展身体素质、强健体魄所必须,也是使心理健康、意志坚强、精神愉悦所必需的” 。此外,四川省华阳中学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育体育人、育体育心、强体健心”的学校体育文化。这些都表明心育与体育密切相关。 基于人的德性素质在整体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和功能,我们更多地关注心育与德育关系,通过对教育实践和理论学习,提炼出“心理一道德教育”概念,提高了教育自觉,使心育与德育融为一体的心理一道德教

13、育从自发走向自觉。 三、心理-道德教育终极目标是为人生幸福服务 1.心理-道德教育者应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每个教育者都应是自觉教育者。自觉教育者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心理-道德教育目标是“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生幸福” ,表明心理-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人生幸福服务;人生幸福应是人的终生幸福。 7这样的认识与哈佛大学泰勒?本一沙哈尔教授的论断是一致的。沙哈尔说:“我认为,生命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幸福,应该高于其他所有目标的总目标” 。2002 年开始,沙哈尔教授第一次给哈佛大学开设关于幸福心理学课程。我国著名作家和心理咨询师毕淑敏说:“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是争取幸福的一生,都

14、应该是让自己的幸福最大化的一生。心理学把人生幸福,当成最高的研究目标” 。 每个人都有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个人生活可分为物质生活和心理生活。人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更生活在自己的心理世界中。人的幸福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幸福,更是心理世界的,或精神世界的幸福。其实享受物质生活幸福也是在心理世界中的感受。所以,幸福是人主观世界的心理感受,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如毕淑敏所说:“幸福并不是单纯的生理反应,而是一种快乐和意义的结合体。 ”“意义就是指你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你知道方向,你有你的理想,你知道所有的步骤都是在向那个方向前进。 ”国外有学者认为幸福有三种成分:意义、快乐与投入。我们的心理一道德教育就是要

15、帮助人们获得人生幸福。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是,2021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49 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发展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系统工程,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理想。实现人民幸福的目标是全党、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事业。我们心理一道德教育服务人生幸福的目标与我们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心理一道德教育依据自身的性质特点,做好心育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育心、育德功能,8促进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特别是精神发展、精神境界的提升;精神境界提升了,幸福程度也就提升了。这是每个心理一道德教育者应有的、也是

16、最重要的教育自觉。 2.心理教育者是人的精神关怀者 心理一道德教育者根本的教育自觉,是关怀人的精神生命,做一名自觉的精神关怀者,关怀他人的、也关怀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精神发展。 人学理论认为,人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体,对人的关怀,根本上是对人的精神关怀;人生幸福根本上是精神幸福。 教育哲学认为,心理一道德教育本质上是精神教育,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文化一心理活动。关怀人的精神生命,就是关怀人的生活幸福;这就是心理一道德教育的本义!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促进人的精神发展,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精神境界不同,幸福程度不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增强人生幸福感是心理教育者的天职。 当下受教育者的精神生

17、活状况,亟需改善,亟需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关怀其学习与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是现实的迫切任务!人生幸福是人整个一生的幸福,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 “为了明天的幸福必须牺牲今天的幸福”等偏见以及种种教育病症剥夺了中小学生时期的人生幸福。作为精神关怀者的迫切任务,就是根据心理一道德教育的特点,在可能范围内,帮助受教育者获得精神生活幸福。 3.发挥生命潜能,成就幸福人生 心理一道德教育优化心理机能,提高精神品质,形成和谐人格,最9终是为了成就幸福人生。心理一道德教育帮助人优化心理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心理潜能。 “根据美国人机能研究室的报告,人具有 15 种不同的自然天赋” 。人的生命潜能无限,幸福没

18、有终点。心理-道德教育帮助人不断地向着理想的目标接近,做最好的自己,享受自我实现的快乐和幸福。心理-道德教育提高了人的精神品质,也就是提高了精神境界,提高了幸福程度。心理一道德教育促进整体人格和谐发展,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促进人的体与智、德、美各方面潜能都得到发挥,各方面素养有机构成了健康和谐的人格,促进了人生幸福。人的心理机能优化,生命潜能充分发挥;精神生活丰富,精神健康发展;整体人格素质与各项心身素质,以及各项心身素质之间,都彼此联系、和谐发展。这一切形成了幸福人生整体结构。 4.建设校园幸福文化 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略有区别。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与企业文化、军营文化等相对应。校园

19、文化是具体学校的特色学校文化。很高兴地获知唐山市专门成立了“幸福教育研究会” ;唐山市四十九中开展了“学校幸福文化建设”的研究,这一课题由东北师范大学刘晓明教授指导。我感到很幸运,这次到唐山来参加全国第十届心理一道德教育高层论坛,可以直接学习唐山的幸福文化。校园幸福文化是整个幸福文化的一个部分。校园幸福文化具有陶冶德性功能、育美功能、益智功能、健体功能;直接、间接地促进人生幸福。 心育文化建设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2012 年 11 月 8 日,我给四川宜宾市三中的心育老师梁岗的邮件提到,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10以为心育文化应是其重要内容。 ”建设幸福校园文化,应包括心育文化建设,包

20、括心理一道德教育建设。通过幸福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心育文化建设,把学校办成师生快乐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建设,有广泛的内容,包括办学思想、物质环境建设、校训与校风建设、课程建设、社团组织建设、课外教育活动、各种规章制度等。心育文化建设是整体的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除上述各项内容外,还应包括班级文化建设、班级心育文化建设。心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是一致的,是育心育人,促进人生幸福;心育文化与整个校园文化应是和谐一致、相互促进的。 校园文化的内容很丰富,就我看过的学校做一些简单介绍:如江苏省江阴的华士实验小学。华士的校风是师生“同心同行同乐” ;与此相关的教风是“师生结伴成长” ,学风是“我们欢笑,我

21、们创造” 。这就是幸福校园文化。各种校园节庆文化让师生在欢乐中成长。无锡市荣巷中心小学最典型,学生和老师共同确定了一年 12 个校节:音乐节、废品艺术节、节水节、少儿科技节、篮球节、护鸟节、友谊节、童话节、小鬼当家节、书香节、野外求生节、风筝节。我参加过该校个别的校节活动。我了解到该校形成了特有的极具时代精神、富含生态伦理、促进现代人快乐成长的校园节庆文化系列。学校还制作了“七彩节日”的年历,设计美观,是师生最喜爱的年历,也是师生享受学习的年历。我们要探寻中国自己的心育之道;学校心育文化建设也考虑本土化特点。我们的心育专委会曾在淮安举行过年会,我们参观了一个专科学校的心育活动场所。该场所占了一座楼整个一层的面积,我非常赞赏心理活动室对师生开放,但我更赞赏的是他们也对农民开放,我们国家大多是农民啊!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