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高等教育创新的政策与实践及其启示.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9051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国高等教育创新的政策与实践及其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英国高等教育创新的政策与实践及其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英国高等教育创新的政策与实践及其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英国高等教育创新的政策与实践及其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英国高等教育创新的政策与实践及其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英国高等教育创新的政策与实践及其启示摘要:开拓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和兴盛的必要条件,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重要策源地,高等教育在整个创新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英国,创新一直备受重视,政府从 20 世纪末就开始从宏观上进行一系列规划,并于近年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国家”的目标。在这些宏观政策的鼓舞下,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做出了积极反应,在微观层面积极践行创新国家的理念。通过对政府宏观政策和高校微观实践的分析,可以发现前者并非后者的充分条件,高等教育创新,更多的是一个政策扶持下的自发过程。这对我国目前大力推进的各项高等教育创新工作无疑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英国;高等教育;宏观政策:微观实践 中图

2、分类号:G64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7-0086-05 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一个开放系统必定不断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等诸多方面的交换,否则,系统就会由于内部资源的枯竭而面临崩溃。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庞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也不例外。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史不仅是人类教育活动的发展史,更是一部创新史。 当然,作为子系统,教育系统的创新性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需要与其他系统进行交互。最为明显的是,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土壤、2制度设计和经济基础,因而在创新上也有着极为不同的表现。对于此,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

3、(Department for Business,Innovation andSkill,简称 BIS)就在其最近的报告增长的创新和研究战略中对不同国家的创新模式进行了深刻总结。报告认为,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家具有规模优势,因此创新能力较强:以瑞士为代表的小国则走小而精的创新道路。充分把握自己在若干领域中的尖端优势;中国、巴西等金砖国家,由于后发优势的存在,在创新上也不可小视。对于英国来说,传统的优势在于一种“兴趣驱动型” (Curiosity-driven)的科研,其缺陷是创新的发散度高而效率偏低。因此,该报告指出,英国大学应该尽快变革传统科研模式,完成向“挑战驱动型” (Challenge

4、driven)的转变,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鼓励高校创新活动,英国政府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本,起到了宏观规划和指导的作用。但是,对于大学(特别是顶尖大学来说) ,传统的学院派作风和基于兴趣的“蓝天研究” (Blue skies research)才是学者们心中所向往的。下面从国家宏观政策和高校微观实践两个方面为切入口,来反映创新国家建设下的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一、高等教育创新的政策扶持 创新是刻不容缓的国家事业,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重镇,大学无疑在一国的发展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国高度重视创新和教育的结合。早在 1993 年,英国政府就发布了白皮书实现我们的潜

5、力:科学、工程与技术战略 ,在肯定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国家实力的基础上,呼吁社会各部门充分发挥科学、工程和技术的潜力。1不过,这一时期的政策3过于强调创新的作用,而忽略了创新产生的条件,使得创新活动缺乏持续的支持。2004 年,英国政府意识到,想要在更大范围推动创新,并且让创新真正改变生活,就必须加大公共财政的投资力度。于是,同年发布的科学与创新投资框架 2004-2014就制定了未来十年英国政府在科技和创新活动上的投资战略。该投资框架开始对各层次人才的培养进行统一部署,并对高等教育创新活动进行具体规划和思考。22007 年底,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加深了英国政府对于创新的认识,并肯定了唯有创新才能重

6、振英国经济的观点。于是,在 2008 年,英国政府发布了创新国家白皮书,号召全社会协力将英国建成一个创新的国度。3该白皮书中专章论述了如何推进各层次的人才培养,并在“后续计划” (Next Steps)中对大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时隔三年,金融危机虽已渐渐过去,但全球经济放缓的趋势愈发明显。为此,英国政府再次重申创新的重要性,并于 2011 年发布了报告增长的创新和研究战略 ,明确了大学在整个创新生态系统(Innovafive ecosystem)中的重要地位,并采取具体措施进一步激发大学的创新潜力。4 国家宏观政策的层层递进必然要推动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的回应。对于创新国家白皮书,2009 年刚刚重

7、组成立的 BIS 就发布了战略规划高教雄心:知识经济中的未来大学 。5该规划着眼于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倡导英国大学在大学、科研、教学三个领域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在强调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核心地位的同时,该报告透露出两条重要信息:第一,在英国,大学再也不是象牙塔,高等教育也不再是经济学家眼中的准公共产品,而是一个巨大的产业,这个产业每年创造将近 6004亿英镑的财富,占 GDP 总量的 2.3%;第二,要求各大高校加强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鼓励在高校中设置教学型教授(Teachingprofessor) 。 2011 年 11 月,HEFCE 发布了最新的五年计划,提出了新的高等教育

8、“优先一原则一实践” (Priority-Principle-Practice)框架(见图 1) ,并明确指出日后的资助重点。其中最中心的是“优先层” ,在这里,传统的教学和科研功能并没有受到挑战,而是对于社会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做了调整,将“知识”放在了更为显著的地位,强调“知识交换”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优先层”之外是“原则层” ,在这里,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知识交换,都要遵守“机会均等” 、 “自由选择”和“追求卓越”的原则。最外一层是“实践层” ,HEFCE 不仅要继续扮演好以前的“资助”加“管理”角色,还将担负起“信息提供”和“合作伙伴”的任务。总体而言,该框架是知识本位的,它将整个知识

9、系统生命化、动态化,从生产和交换两个阶段来进行概括,并把前者拆分为教学和科研,将后者看做是一个比“社会服务”更广泛的“交换”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英国政府将创新作为国家战略,不断强调和提高其地位与重要性。与此同时,也对整个高等教育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对于英国来说,具有自治传统的大学总是处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挤压之下,其自身创造能力的发挥可能并不会如宏观政策所愿。而是有着更多的微观现实。 二、高等教育创新的院校实践 通过对英国三所各具特色的大学的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发现,高5等教育的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朝夕之间可以完成。更为重要的是,所谓创新,不仅是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事物,更意味着

10、要对未来产生持续和深远的影响。如若只是昙花一现,即便史无前例。也不能称之为创新。 1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独特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模式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创建于 1885 年,学院自从创立之初就坚持一种人文关怀,致力于培养学生对各种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持续关注。其奠基人韦伯夫妇坚持认为,学院所提供的教育不应该仅是某些特定科目的讲授,需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和训练,培养他们对社会科学和整个社会的感知。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独特的人文学科模式和治校理念中所体现的极大社会包容性,该校尤其注重入学公平和学生多样性的问题。在 2010 年,LSE 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组建了公平与多样性委员会(

11、Equality and Diversity Committee) ,启动了第一项“个体公平计划” (Single equalityacheme) 。此外,LSE 还为每位教职工提供公平与多样性手册(Equality and DiversityBrochure) ,专门开放了“公平与多样性博客”(Equality and Diversity Blog) ,全面推进校园内的公平性和多样性。为了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好地沟通,LSE 特别设立了“教与学中心”。该中心的服务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从教授博导到各院系主任,从助教到助研各个群体,将学生的学习与教职工教学技能的改善紧密联系在一起

12、。该中心还设立了各具特色的教学资助项目,比6如:以鼓励课程设计、课程评估、课堂教学、学生技能发展为目标的“教与学发展基金” ;针对校外教学与社会实践所提供的“校外项目经费支持”项目;旨在支持各院系进行培训和管理规划的“院系主任基金” 。 LSE 不仅鼓励教学创新,还开发了一整套“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 (MOODLE)系统,以虚拟学习社区的形式为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供技术保障。当然,LSE 在重视现代“学习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对传统课程的整合与革新。比如:2010 年 3 月,LSE 为全体本科一年级新生量身定做了“LSE100”课程,通过带领学生探索一些社会科学相关领域

13、中最前沿和最本质的问题,让他们对社会、社会科学有更加深刻的体察。促进他们“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Thinking like asocial scientist) 。 “LSE100”课程云集了世界一流的社会科学家,为本科生提供了充分的知识挑战,同时鼓励他们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社会交往活动。 2 华威大学现代高等教育创新的领跑者 华威大学成立于罗宾斯报告出台之前的 1961 年,属于政府单方面进行高等教育扩招的政策产物,类似的新大学还有肯特大学、苏塞克斯大学等 6 所。作为新大学的代表,华威于 1991 年创立了全英第一个北美模式的研究生院。伯顿克拉克更是将华威作为创业大学的典范进行了深入研究,并

14、称华威的创新精神引领了整个英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6 当然,华威的创新精神并不止于创业和产研结合,其在教育上也有颇具创新力。比如:华威于 2010 年 7 月启动了“知识中心” (Knowledge 7center)工程,按照不同专题和学科分门别类地整理最新知识,内容涵盖商学与经济学、文化和社会、健康和医学、工程与技术以及科学与数学五大交叉领域。该中心搜集了华威最新的科研成果,将其用最为生动的方式呈现给所有学生和热衷于求知的社会人士。 华威的教育触觉极为敏锐,不仅将知识的受众扩展到社区和社会,还面向 11-19 周岁的学生推出了“天才少年国际社区”(TheInternational Gat

15、eway for Gifted Youth)项目。该项目为青少年提供一系列在线学习课程和学习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从中选拔出优秀的人才进行重点支持和培养,让他们提前接触高等教育的内容和最前沿的科技进展。该项目还支持成立了“华威青少年委员会”(WarwickJunior Commission) ,在全球范围内启动一系列联合学习与研究活动。 3 英国开放大学远程和成人高等教育领导者 英国开放大学创立于 1969 年,但其酝酿时间却长达四十余年。早在1926 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斯托巴特就曾提议设立一个“无线广播大学”(Wireless University) ,但没有得到社会响应。许多著名人

16、士在 1962年提议创办“空中学院” (College ofthe Air) ,也由于工党对低收入群体无权接受高等教育的歧视性做法而受挫。直到 1966 年,工党的竞选宣言却意外包含了一项建立“空中大学” (University of the Air)的提议,并于 1967 年获得内阁批准。可以说,开放大学创立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教育创新个案。它不仅是对整个英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突破,更是对传统精英高等教育观点的颠覆。 8开放大学的创新活力还不止于此。由于其本身就是一所远程和继续教育机构,所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开放大学学生的多样性需求。早在 1988 年,开放大学就开设了三门运用计

17、算机技术的课程;该校也第一个引入采用虚拟显微镜和网上辅导等 e 媒体进行教学的方式;开放大学还开发并共享了英国第一套 iTunes U 交互式电子书,并在“开放学习” (Open Learn)网站加载了上百门课程材料供学习者下载;2006年,该学校开始探索虚拟现实(Virtual world)和第二人生(Second life)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来推进教学创新。这些都显示出开放大学在教学新技术应用上的领先地位。 步入新世纪,开放大学明确提出了“支持型开放学习” (Supported open learning)的全新远程教育理念。该理念强调无论学生身处何处在家、在单位、在图书馆或学习中心都能

18、够顺畅地进行课程学习。目前,开放大学在英国和爱尔兰有 13 个学习中心,为来自世界各地将近 25 万远程学习者答疑解惑。学生可以通过电话、电邮和视频会议的方式与导师建立积极联系。另外,开放大学还延续其传统的必修环节“住校学习周” (Week-longresidential sch001)来增强师生互动,弥补远程教育的不足。 三、启示 英国是海洋法的策源地。社会思想开放,这使得整个英国社会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更加具有创造性,也使得每一种社会关系都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得到更新。从这一方面来说,这种内生于文化和习俗的规章制度为整个英国社会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支撑,不仅促进了国家宏观政策的产生和形成,也推动

19、了高校自主的创新实践。但是,英国同时又是一9个传统、保守,且具有明确社会规范的国家。它的规范在于其鲜明的社会秩序,以及王统的持续存在;它的传统则在于其对既有案例的坚持,使得任何一个裁决都成为特定文化轨迹的产物。因此,正如大学对于自治传统的恪守一样,最彻底的学术精神是绝对不会为国家政策所撼动的。这也是为什么宏观政策在向微观实践传导的过程中并不总是顺畅的原因。所以,尽管英国政府近几年推出了很多扶持政策,但是真正为之所动的高校却不多。 联系到我国高校正在开展的风风火火的创新运动,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其成效如何,仍然难有一个客观的估计和衡量。结合英国的经验,高等教育创新归根结底还是高校的微

20、观行为,政府的宏观政策只能起一个指引和扶持的作用。再加上创新本身不仅是一个突破,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缺乏政策的延续性永远无法迎来创新的春天。在习惯于举国体制的中国,各种顶着创新头衔匆忙上马的科研项目并不在少数。更令人担忧的是。国内不少高校已然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冲昏头脑。掀起超英赶美的热潮。殊不知,缺乏自主科研能力,仅靠各种人才引进的运行模式,何时才能带来真正的创新尚未可知,世界一流更是难以企及。两年前肇始于南方科技大学诞生的“去行政化”讨论现在已经声势渐微,但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没有更加充分的学术自治,创新与世界一流都将举步维艰。 参考文献: 1王志强,赵中建,英国教育系统变革的背景、现状

21、与趋势兼论教育在英国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J,全球教育展望,2010, (6):1045-49 2周洲,英国高等教育的创新战略基于2004-2014 科学与创新投资框架及年度报告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1, (13-14):103-107 3 DIUS. Innovation Nation R. CrownCopyright, 2008: 12-14 4 BIS.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Strategyfor Growth R. Crown copyright, 2011: 12-14. 5 BIS. Higher Ambition: The Future ofUniversities in a knowledge economy R. Crowncopyright, 2009: 25-27. 6 Burton Clark. Creating EntreprenuerialUniversities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98:54-67. (责任编辑 郑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