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英语名词和动词的认知识解阐释摘 要: 名词和动词是语言的两大基本词类,历来学者们对名词和动词的研究缺乏在名词和动词的根本词类属性的基础上识解其特性。作者在基于 Langacker 认知语法阐释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框架理论,对动词和名词两大基本词类进行识解分析,指出名词以物质实体为原型,凸显事物;动词以力的作用为原型,凸显过程,描述二者以实物在空间里接触为原型,以便探析实体在域内相互作用的名词和动词的词类属性本质和关系。 关键词: 示例域 图式化 凸显 实体 1. 引言 在语言科学中,大部分的研究都着重于词类在词汇中的差异,词汇是如何组织的,以及各词类的语法属性在语言组织中是否起作
2、用一直是其中颇具争议的两大问题。Ross(1972b)将名词和动词置于范畴谱的两极;乔姆斯基从管辖约束理论的角度研究词类的特性,如名词(+N,-V) ,动词(-N,+V) ,形容词(+N,+V)和介词(-N,-V) ; Fillmore(1968)和 Goldberg(1995)论元结构理论就论旨角色(thematic role)表征名词、述语(predicate)表征动词等方面描述语言的句法结构。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以认知的视角看待词语构成及属性的方式方兴未艾,如徐盛桓(2005)从有界性分析了英语名词及动词补足语成2分的结构;陈新葵等(2005)从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对名词和
3、动词的认知及脑机制做了研究;张凤等(2008)从范畴化角度对名词和动词进行了认知分析。国外对于名词和动词的研究有,David Kemmerer 和 Alyson Eggleston 从认知神经学角度和语言类型学对动词的认知及脑机制做了研究;Willem B. Hollman 基于心理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的基础之上,着重从音位学的角度分析了名词和动词的音位认知子模式。以上种种研究表明,名词和动词的认知维度研究,仍是对词类研究影响深远的议题。 2.认知维度 认知是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与情感、动机、意志等心理活动相对应的理智思维过程,是大脑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进行信息处理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世界是
4、由事物和关系构成的,因此人的认知可分为两部分: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形成表象(reprentation)和意象(image) 、概念、范畴的过程;对事物关系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过程(李勇忠,2001) 。认知语法的分析是以一定的识解为基础的,识解是我们用交替的方式对同一场景进行概念化的认知能力,包括抽象性、原型、意象、图形/背景转换、视角、隐喻、转喻和突显、侧面等。 3.概念基础 认知语法的一个主要关注点就是描述语法结构体的概念输入。无数的结构体都可用特定的“理想化认知模型 ICM”(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Lakoff,1987)来标注其特征,而此认知模型是植根于
5、人们的日常生活经历和对世界的基础感知。名词和动词的特性描述也可采用此模3型。 3.1 认知模式 我们的世界充斥着具体的物质实物(material substance) ,这些实体在空间彼此接触移动。移动因力(内力和外力)驱动,移动过程势必导致物质实物接触,力因而从施力体传输给受力体,进而物体在运动中进一步相互作用。 此种思考世界的方式,Langacker 称其为“台球”模型。这种原始模型对人们日常和科学思维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无疑反映了认知框架的基本根基。语言的输入提供了语言构建体中的基础概念类别名词和动词,名词和动词的原型恰与“台球”模型直接紧密联系。 一般概念上来看,物质实物和力的作用位于两
6、个极点,参考“台球”模型中的几个基本因素便可知晓空间、时间、物质实物和力。空间和时间的本质是可延展的,二者的多维环境是物质实物和力存在的体现。此外,我们认为物质实物主要靠空间体现。 (通常情况下我们说“where is my book?” ,而不说“when is my book?” 。 )然而,力因改变而被看见,时间可证明改变的存在。Langaceker 将此空间称为物质实物的示例域(domain of instantiation) 。 3.1.1 物质实物和空间 世界由物质实物构成,物质实物在空间被体现,我们称其为物质实物的空间位置。物质实物是不相联系的,因为它仅包含有限的原子数量,所以占
7、据的空间是不可延展的。事实上,在空间里,它们是解释紧凑的独立实体。 (这也就是为什么“书本”或“球”是比“沙子” 、 “绳子”更4接近物质实物的典型。 )我们将物质实物视为无限期存在的稳定实体,除非它受外力作用而被毁灭。 (Givon 1979, PP. 320-23) 3.1.2 时间和力的作用 力的作用不存在于物质内,而是通过力和力的作用发生改变反映在实体上。因此,时间和空间不是力的作用的示例域。尽管我们大脑的图式化可以将物质实物视为与力脱离的实体,力作用的概念却预设了体现力的作用的实体存在。因此,物体是独立的,而力的作用却并非独立。 3.2.抽象界定 3.2.1 识解过程 名词和动词的理
8、论定义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两个词类都异常纷繁复杂,能包含所有词类成员的界定势必相当抽象。第二,同样的事件既可用名词又可用动词来描述(It flashed vs.It emitted a flash.) ,说明客观的真值条件的分析条件不足以定义名词和动词这两类词。 因此,二者的理论意义只能通过主观的认知识解(cognitive construal)过程完成。识解的关键是人们的图式化(shematic)能力,名词和动词的语义价值在于特定的识解类型,本质上即图式化。 图式化生成的内容即大脑中的图式(schema) ,能代表名词和动词语义共同点的图式必定比我们大脑中的“台球”模型更抽象。图式化将名词凸
9、显(profile)为一个范围内的特定区域里相互关联的实体(entity) ,与之相对应的即模型中的物质实物。于图式化中所勾画出的名词指称物不仅仅存在于空间里,更存在于任何认知域里,基本的或者抽象的(Vol.1,Ch.4) 。例如,moment 存在于 time 这个基本域;yellow5相对应 color space(任何可感知的颜色空间) ;更抽象的,monthcalendar cycle; notemusical note。 3.2.2 名词认知识解与界定 实体间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域,相互连接的概念并不局限于具体物体:它是一个识解问题,也就是显性的认知过程。实体间构成一个域并相互连接和操作
10、(interconnecting operations) ,正是实体间的互连操作使得它们成为一个域。当任何时候我们将一组实体看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面时,一个域就已经构成了。比如,想象一群狗合力拉雪橇,当它们被想象为是拉雪橇这一过程的参与者时,这群狗就称为一个 team。因此,任何一个物体要构成一个域,必须满足物质持续延展这一特征:一块块的物质通过认知识解过程,心理表征(mentally represent)称它们持续地扩展从而形成一个域。更抽象地说,例如持续扩展的 absence这个概念通过凸显名词 hole,dent 或者 cavity 而构成一个域;一些活动的缺失凸显出 pause, b
11、reak 和 intermission。 以上例证表明,域的抽象概念是高度灵活的,也表明它作为名词图式化特征的潜在存活力。名词因此被称为凸显一个范围里的特定区域(a region in some domain) ,这个域抽象地被理解,有时在某种程度上与空间的域相矛盾,为了避免空间的涵义,通常简单认为名词凸显一事物(a thing) 。而 thing 可抽象也可具体,可单数也可复数,能是可数也能是不可数。 Another thing is like X. a. your dress; your diligence 6b. a kitten; kittens c. a steak; steak 3
12、.2.3 动词的认知识解与界定 如果名词如上分析所示,被正确地描述为凸显一个范围里的某个域,比如一组相互连接的实体。那动词作为名词的另一极,该如何来识解呢?Langacker 指出动词与其他形容词、副词和介词一样,属于关系性述谓一类;而名词隶属名词性词语述谓一类。 动词是以一种特殊内部复杂性为特征的关系述谓。形容词比如平行(parallel)凸显一种单一的内部持续性关系,也就是一种状态,因此可称为状态关系。动词则融入一系列的这种关系,代表一种更高的概念结构。具体来说,动词包含一段设想的时间内一系列的状态关系。进而言之,人们将动词的状态成分视为一种顺序扫描而非总结扫描,即我们所说的格式塔(Ges
13、talt,或称完形) ,满足所有顺序的条件我们称之为过程(a process) 。因此,每一个动词凸显一个过程(a process) ,正如每一个名词凸显一个事物(a thing) 。 4.名词和动词认知识解概述 对于名词词类,Langacker 给出了原型(物体 physical object)和图式(事物 thing)的描述,对后者的概念输入,主要包含一个识解概念内容方式。原型的一些理念也在图式中抽象地反映出来空间(space) 、物质(material substance) ,以及持续性(continuity) 。对于动词词类,同样提出了原型(力的作用 energetic interac
14、tion)和图式(过程 process) ,它们的信息输入也跟识解相关。在二者的原型中,7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通过接触而移动,导致被作用物体上力的传输。动词词类的图式更加抽象所有动词都本质上都凸显一定时间里的物体相互连接的顺序描述关系。 5.结语 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础理论框架对语言词类的两大基础及重要词类名词和动词有较强的阐释力。语言学家们从认知的视角对名词和动词展开研究,主要集中的视角有范畴化、管辖约束理论、论元结构理论、有界性、心理语言学、认知神经科学、语言类型学,以及音位学等。本文另辟蹊径,采用认知科学里的识解方法,从原型、凸显、图示化等认知范畴阐释名词和动词的词类属性、关系和本质。 参
15、考文献: 1Langacker, Ronald W. 1987.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1: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Langacker, Ronald W. 1991a.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2: descriptive application.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Fillmore, C.
16、 1968. Case for Case. In E. Bach &R. Harms(ed.) Universals in Linguistic theory. New York, Holt, Renehart & Winston. 4Adele, E.Goldberg.1995.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University of Chicago 8Press. 5Chomsky, Noam. 1981. Lectures on Binding and Government.
17、Dordrecht: Foris. 6Ross, John Robert. 1972b. The Category Squish: Endstation Hauptwort. CLS. 7Croft, William & Cruse, Allan. 2004. Cognitive Linguistics. Beingjing University Press. 8Lakoff,George.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Willem B. Hollmann. N
18、ouns and Verbs in Cognitive Grammar: Where is the sound evidence?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13 Volume 24:275-308. 10David Kemmerer & Alyson Eggleston. Nouns and Verbs in the Brain: Implications of Linguistic Typology for Cognitive Neuroscience. Lingua 2010. 11Nouns and Verbs as Grammatical Classes in the Lexicon. http:/linguistica.sns.it/RdL/14.1/Laudanna_Voghera.pdf. 12徐盛桓.结构和边界英语谓补句法化研究J.外国语,2005(1). 13陈新葵,张积家,方燕红.动、名词的认知及其脑机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4张凤,高航.词类的认知语法视角J.中国外语,2008(5). 915李勇忠.概念隐喻与认知语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