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原经济区生态城区建设的意义与途径探析【摘 要】生态建设是中原经济区生态建设的重要着眼点,城区生态建设关系到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建设,需要有先进的思想作指导、强大的物质作基础、同时还要有强有力的保障体系。中原经济区城市建设不只是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累积,更重要的是实现理念的超越、人与环境的和谐。中原经济区生态城区建设的过程中,要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起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强化主体城市群的政治、经济、交通、信息、产业、金融、生态等功能优势,使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变得更和谐,生态宜居的水平得到更快的提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生态城市区;和谐发展 一、中原经济区生态城区建设现
2、状分析 (一)中原经济区生态城区建设的背景 中原自古以来就是非常重要的区域, “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省为主体,顾及周边,支撑中原,东承长三角,北依京津冀。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经济向边、使命相近,是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 ”中原的广阔区域自古以来就是全国的粮仓,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主要发祥地,也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 “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崛起的载体和平台,是明确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 ”建设中原区,在实现中原经济崛的同时,有利于实现全国经济增长新突破,保2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完善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布局
3、,促进建立生态经济新模式。 以生态化的路径发展经济是当今全球的主要趋势,联合国于 2000 年就将绿色经济的概念提上日程,号召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大力推动包括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内的绿色经济的发展,抢占未来绿色产业制高点。温家宝总理在河南调研时指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一定要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一定要与人口的增长相适应,这样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发展理念已成为国家发展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特色和重要着眼点。 (二)中原经济区城区生态建设的现状 中原经济区资源地大物博,禀赋较好
4、,但未有效利用。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实力,统筹区域资源。中原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利用潜力均较大,至 2010 年,该区拥有人口 1.65 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12.7%;石油、煤炭、天然气保有储量大,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和化工基地;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该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总体而言,中原经济区位列国家主要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之一,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而该区丰富的物产和劳动力资源,还对全国尤其是东部地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生态城市的含义与特征 (一)生态城市的含义 城市建设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基础项目,而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中3原经济区
5、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生态宜居城市的含义主要有几个方面:(1)绿色生态,有充足的植被覆盖率,提供自然、绿色的生态基础设施(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小型生态区) ,多层次、网络化、立体化的生态空间;(2)循环经济,可循环利用物质的充分再利用,减少资源的投入,节省能源,同时对可循环物质的回收避免了难分解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3)低碳节约,在水资源利用、废弃物处理、能源消费等方面形成节约和可循环利用机制,以发展再生新型能源为主要突破口;(4)绿色交通,限制私家车数量,鼓励公交车的发展,完善公交线路铺陈;提升城市道路规划水平,使其更利于提高自行车、步行等低碳方式的出行质量;(5)紧凑集约,城市功能区集中,实行商
6、务、办公、居住功能的混合开发。公交等基础设施跟进开发区铺陈,建立功能齐全,空间利用率高的城市社区;(6)绿色建筑,建筑按照节能标准进行设计,推广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屋顶蓄雨水等新型能源技术的运用。 (二)生态城市区的主要特征 1. 开发主体特征 以我国生态城市区的开发主体来划分,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国家部委共同推动建设、国际合作共建、当地政府主导、开发商盈利性开发四种类型。 以开发商为主体开发的盈利性生态城目前发展比较迅速,此类生态区主要广泛分布在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山区、湖滨、海滨等地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因以绿色生态为其主要特点,很多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其独到之处。中原拥有
7、丰富的自然景区,伏牛山脉、4太行山脉纵穿河南境内,形成了许多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旅游业是自然的馈赠,在发展旅游景区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景区原生态的保护,形成人与自然融洽相处的旅游模式,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参与式旅游转变,使游客充分体会到回归大自然的乐趣,达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经济效益的实现。 2. 生态区自然基底选址特征 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自然带来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从我国生态城建设项目选址特征来看,滨湖、滨海、水库、湿地等自然水域周边建设的生态城项目比重比较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态城作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城市形式,是以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其载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便于营造
8、高质量的景观环境,这是人工设计建设的景观难以相比的,形成难以替代的潜在资本,对于吸引投资、土地增值都有巨大的潜力;第二,江河湖海等周边湿地受的限制要相对少一些,因其物理形态和成分的不稳定性,没有收到基本农田保护的刚性限制,并且相比于内陆地区,湿地范围内的村庄和农田较少,拆迁改造的成本较低,因此成为生态城建设的最佳区域。 三、中原经济区生态城市发展的途径 (一)由先进技术向生态技术转变 生态城市的建设成功与否,更多是在于广泛推广低成本、益应用技术。比如高价位的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效果,不及改善道路网从而改善自行车或步行的出行质量和效率;复杂的城市垃圾处理方法,不如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并推广垃圾分类等。
9、我国地域宽广,历史悠久,不同地方5都有自己的城市文化特色,特别是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原有历史建筑的基础上,相得益彰的建筑风格和生态便捷的城市规划都必不可少。因此,应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可行性等多方面进行技术评估,综合判断技术的本地适宜性。 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技术就成为人类提高生产率、征服自然的手段,但是这种发展是以消耗能源、破换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很多生态具有短期不可再生性,难以长期维持。数十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以经济为核心,科技发展很大程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商业需求,随着人口的膨胀,对环境资源的损耗呈几何数增长。而传统意义上环境技术的着力点主要在减少污染物
10、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上等,并不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很难达到生态技术是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反而会增加经济成本,降低经济效益。生态技术以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同增长为目的,将人工生产纳入自然循环,减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开发绿色可循环利用原料,争取工业排放物能自动进入自然界物质循环或成为其它生产的原材料。中原经济区拥有发达的工业基础,电厂、煤矿、化工厂等分布广泛,必须在生态技术上有所突破,建立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发展模式,带领全国经济区发展趋势。 (二)由以城市为范围发展、向以城市为核心周围辐射状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确立规模适当的规划区域,这个规划不但要包括城市范围的功能规划,还要包括以大中
11、型城市为中心的辐射状开发区域,如城市相临近的乡村、山地、湿地、湖波等生态环境相对原生态的区域。生态城市的发展应该动态的、有机的,能够与周围区域进行良好6的互动循环。相对广泛地开发城市区域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构建城乡的良性循环系统,依靠生态区农作物、新鲜空气、水、能源等供应,为建设生态城市创造环境和物质基础,以自然环境相对良好地区的生态盈余来弥补城市里的生态赤字;二是城市以技术优势支持生态区进行开发建设,在不破坏其原有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进行统筹规划,将其纳入生态区循环体系,如开发可再生能源、生态旅游、度假养生等项目,在利用并保留其生态价值的基础上创造经济效益。 城市生态系统的各方面是相互关联的,
12、交通系统、能源系统、生态基础设施等,没有一个系统是能离开其它系统单独存在的,生态城的各方面都以动态有机的方式运行,因此城市空间布局和密度分布要与环境容量相协调,同时与交通设施的承载能力相符;城市供应设施要尽量利用自然环境的自然循环和自净能力,与人口、经济、能源等多方面的因素相辅相成。 (三)生产、消费模式生态化 生产与消费是紧密相联的,消费方向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方向。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的物质需求极大提高,人从对自然的依附关系变为对自然的剥削,需求虽然能带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力发展,但是单纯以满足物质消费为目的的生产活动是难以对环境有效保护的,工业化生产带来的环境破坏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13、。人的追求境界有三种:生存、享乐和发展,人的需求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主义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自然成为剥削的对象,对物质的过渡追求必然导致精神的空虚失落,这就要求人追求发展的精神境界。7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鼓励探索绿色环境友好的发展新道路,这不仅要将生产方式生态化,更要将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态化,形成以生态消费带动生态发展的新模式,从跟本上将生态文明的概念植入人们的意识里。中原经济区人口规模大,消费潜力大,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要特别强调生态型消费模式的培养,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文明消费,从节约每一滴水、减少一次性筷子、难降解塑料袋的使用等小处着手,使
14、生态消费的观念深入人心;政府应该对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起到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开发绿色环保生产科技、多采用可循环材料、打造绿色环保企业文化等,树立中原生态经济的标杆。 (四)形成生态化多元价值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惊人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终究是难以持久,这就要求我们的思维要具有前瞻性,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起来,建立多维度的价值体系,将发展的生态化纳入发展评估的范畴,走绿色生态环保的发展路线。同时要注意生态发展的开放性和整体性,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都要与外界进行物质与信息交换,生态发展更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环境、
15、能源、水资源、植被,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略,动态治理,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中原经济区虽然以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原经济区也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中原人口众多、文化底蕴丰富、多历史名城,形成了独特厚重的文化氛围。生态文明建设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着力点,中原经济区在工业发展、城乡开发等环节要将生8态效益提高到战略高度,实现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充分实现价值观的丰富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周志田,王海燕等.中国适宜人居城市研究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 2 任致远.关于宜居城市的拙见J.城市发展研究,2005 (4):33-26. 3 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06(2):82-86. 4 王珏,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思考和建议J.学习论坛, 2011,27(05):39-42. 5 焦国栋.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J.学习论坛,2011,27(11):28-33. 6 赵鹏,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学习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的体会J.学习论坛,2011,27(12):5-8. 作者简介:禄琼(1989.05- ) ,女,湖北大冶人,郑州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