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学生作弊心理调查【摘 要】目的:了解大学生的作弊心理,为作弊预防及处理提供借鉴。方法: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调查了 142 名大学生。结果:发现大学生作弊发生频率较高,作弊手段分散,一半以上学生承认曾经在考试中作弊,从作弊手段的使用来看,小抄或自己偷看居多;大学生作弊存在明确的功利主义目的,过半的人选择了为了不挂科或者平时学习不努力,怕考不好。作弊可谓是不得不为之的防御和保底。结论:大学生作弊受时代和社会变迁影响,对大学生的道德感教育十分必要。 【关键词】大学生;作弊;道德 学业作弊一直是中小学的热点话题,但近年来也日渐成为高校的研究重点,其重要原因是大学生作弊数量逐年增多已成为一个“公开的秘
2、密” ,最近哈佛大学学生集体作弊事件也让大学生学业作弊在国际上引起了讨论。 大学生究竟为何作弊?作弊后的情感体验如何,作弊的行为在何时发生,又会有哪些类型?这些问题似乎很多研究都有涉及,相关研究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理论研究,根据经验对大学生作弊现象进行总结梳理,提炼出大学生作弊的原因和各种影响因素;另一类则是调查研究,通过问卷和数据处理了解大学生作弊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也使用实证调查的方法来研究大学生的作弊心理和行为,和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探讨了作弊的认知因素和体验因素,从而更2深入地分析作弊行为的发生。 一、研究方法 (一)对象。本研究选取了 142 名样本,其中男性 76 名,女性 66
3、名,大一 61 名,大二 63 名,大三 18 名。平均年龄 20.32 岁。 (二)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首先编写半开放式访谈纲要,如你对作弊有什么看法、你觉得作弊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等等,在整理大范围开放式访谈结果的基础上编制出问卷,问卷包含认知和体验两个部分,而认知部分又包括对作弊的目的、原因和手段的认知。 二、结果 (一)作弊基本情况。对样本的作弊基本情况进行了解,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从小到大都有过考试作弊的经历,同样,身边同学有考试作弊的也超过一半的比例。这些考试作弊的学生常用的作弊方式有小抄,自己偷看,使用电子设备还有同学协助,比例达到 50%左右,而相对来说自己带课本作弊的
4、比例较低。 结果可见,大部分学生均有作弊经历,身边作弊同学虽不泛滥,但也较普遍,从作弊方式来看还是以偷看和带小抄为主。 (二)对作弊的目的、原因和责任的认知。调查大学生对考试作弊的基本态度、原因和方式,结果发现 30%的同学认为作弊有其他的原因存在,而多数大学生认为作弊会让自己心神不宁,忐忑不安。但他们仍然会作弊绝大多数是因为本身不想挂科,想要在最后的成绩单里有好看的分数。可能要挂科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平时不努力或期末复习不认真。 同时观察大学生对作弊危害和责任的认知数据发现,大学生主观上3并不认为作弊危具有很大的危害性,选择危害非常大的只有 17.6%,同时他们认为作弊的责任主要在作弊者本身,选
5、择作弊者本身的有 76.1%,但他们认为如果考试形式改变如一夜开卷考则认为可以减少作弊行为,因此考试方式也是作弊的责任方之一。 (三)作弊体验。对大学生的作弊体验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对作弊的体验主要是忐忑略带惊险,也有 38%的人认为是刺激又有点内疚。通过靠作弊拿到好成绩或奖学金、证书时,大学生更多地会产生到排斥,不愿声张的心理,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最大的心理因素是投机心理,占到近一半比例,其次是功利,虚荣和依赖心理,极小部分是盲从,冒险及不平衡心理造成的。 三、讨论 (一)大学生作弊发生频率较高,作弊手段分散。虽然没有达到极端值,但大学生作弊发生数目较多似乎在学生眼中是个公开的秘密。而一
6、半以上学生承认曾经在考试中作弊,表明作弊几乎是伴随着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本身强调排名,强调成绩是唯一评价标准,导致学生过分看重学习成绩,追求成绩的动机过强。此外,从作弊手段的使用来看,小抄或自己偷看居多,这表明由于作弊风险的存在,大学生较多地选择简单易行的作弊方式,而电子通讯工具虽然有一定的选择率,但仍然没超过50%,这可能是因为目前高校对高科技作弊特别关注,使学生不敢贸然使用。 (二)大学生作弊的功利目的突出,羞耻心缺乏。大学生作弊存在明确的功利主义目的,这可以从他们的作弊原因认知中得知,过半的人4选择了为了不挂科或者平时学习不努力,怕考不好。极少数人选择为了拿奖学金而作弊。因此在部分成绩较差
7、大学生看来,作弊可算做不得不为之的防御和保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作弊是不道德行为,因此大学生作弊时或作弊后应该会体验到内疚,但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作弊前后体验到的主要是“忐忑不安” ,即可能是担心会不会被监考老师发现,犹豫要不要作弊,但只有少数人选择内疚。从中看出,很多学生已经不再将作弊作为不道德的欺骗行为,是否进行作弊,不再受内心的束缚,而可能取决于作弊后获利大小等其他因素。 (三)大学生对作弊的危害性认识较浅,认知和行为脱节。从研究结果看,多数大学生并不深刻理解作弊的危害性。即使认知上认同作弊的责任主要在自身,但仍然在必要的情况下会做出作弊行为,体现为认知和行为
8、的脱节。这从一方面说明,其认知的深刻性不深,而传统说教式的老调重弹式的教育方法也难以真正起到加深认知的作用。 因而,考试并不能真正体现出大学生的学业成果,作弊有失考核的公平性,大学生作弊存在普遍性及较大危害,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学校也应该在作弊的危害性方面对在校学生做知识普及,同时适当改变下卷面考试的形式以及考核的方式等,能够让更多的学生真正体现自身的优势,而不是仅局限在考试的分数上,这样有利于减少作弊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段鑫星,宋幸丽.大学生为何替考关于大学生作弊的质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4,6. 52 贺文龙,孙多思.大学生作弊的三个博弈模型分析以及对策J.经济师,2010,8. 3 韩岁娟.大学生作弊现状分析与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1(5). 作者简介:毛丽霞,女,本科,浙江诸暨人,中共预备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