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对幸福概念的界定及其实现因素的思考【摘 要】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思考这一问题,并身体力行的去追求幸福。对于许多人来说,幸福就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最高价值。但幸福究竟是什么呢,每个人的答案都有各自的侧重点。而幸福又怎么样才能实现呢,知识、才华、奉献、以及争议性最大的德性等等,我们从未停止过对这一命题的探索和追求。 【关键词】幸福;界定;实现因素 幸福是什么?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追问、探寻、争论,以至历代以来关于幸福的定义层出不穷,我们甚至没有办法一个学界公认的精准定义。 一、 “幸福”概念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幸福”定义为“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
2、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这既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整个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 ”这一定义是对于外界的情形而产生的一种愉快的心理情绪的体验,更加偏向于心理学意义上的“幸福感” 。 幸福是一种感觉,往往还是一种快乐的感觉,那么幸福和快乐又是什么关系呢?在古希腊时期,昔兰尼派享乐主义和犬儒派禁欲主义都对于两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前者把幸福等同于感觉方面的快乐,也是自然欲望的满足。快乐是目的,是善,而幸福仅是“一切特殊快乐的总和” 。2后者认为幸福不等于快乐,完全排斥快乐。而伊壁鸠鲁学派虽然把快乐与幸相相等同,但却坚决反对把快乐与享乐相等同。 在中国,对幸福作出直接限定的并不多,主要是
3、以儒家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士族。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成为了几千年来传统知识分子人生追求的最高标尺,也是中国文化中关于“幸福”的典型定义。 现在学界则以王海明、孙英提出的幸福概念比较典型:“幸福乃是享有人生重大的快乐和免除人生重大痛苦;是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的肯定方面得到实现和否定方面得以避免的心理体验;是生存发展达到某种完满和免除严重损害的心理体验” ,同时,幸福还有主观形式“快乐的心理体验”和客观内容即“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之实现和生存发展之完满” 。此定义从伦理视角准确的把握了“幸福”概念的脉搏。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依据人的需要、欲望、目
4、的的类型把幸福分为如下四类: 一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这是依据幸福实现的直接来源来划分的。我们获得了物质上的满足后,会从感官心理上获得一种幸福感,这是比较基础的幸福,而我们获得了心理上、社交上的一种自我满足感,也可以说是马斯洛的“高峰体验” ,我们称此时的感觉为“精神幸福” 。 二是创造型幸福和消费型幸福。根据有无创造性把幸福分为创造型和消费型两类。所谓创造型幸福是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幸福,所谓消费型幸福则是不具有创造性的或无所创造的生活的幸福,也就是说消费、使用别人的创造性的成就或者消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如一个人著书3立说,他所得到的幸福就是创造型的幸福,而无著书欲望,以读书为自娱,那么他所
5、获得的幸福就是非创造型幸福即消费型幸福。就两种幸福的价值而言,创造型幸福高于消费型幸福。 三是利己幸福和利他幸福。所谓利己幸福就是为了自己的幸福,是一个人利己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就是对自己的一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利己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所谓利他幸福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是一个人利他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 二、幸福的实现因素 关于“幸福的实现” ,我们都无法否认的一个因素就是,个人对于自我幸福目标的设定的高低,其实现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着个人幸福的实现。同样是个人幸福的目标,甲认为家里大富大贵,有车有房才是幸福,乙认为家庭和睦、身体健康,能够吃饱喝足便是幸福,那么相对来说,乙的幸福就要更容
6、易实现一些了。这和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个人体认是相联系的。对于幸福目标的设定,我们不能从万千幻象中总结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但对于,个人如何体认幸福却可以探寻出一些端倪: (一)个人的品德。德福关系在伦理学界至今仍无定论。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的品德越是高尚,他对于幸福的体认就越是深刻。德行出众的人总是心怀感恩的对待上天赐予的成果,甚至是人生中的坎坷、挫折。因此,他们总是能够时常感受到多于他人的幸福感,并得出自己拥有一个幸福人生的结论。 (二)个人的知识水平。一般来说,知识水平较低的人总容易设定4比较基础的幸福目标,比如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丰厚的物质收入等等,这些目标往往偏向于物质方面
7、,而且不注重精神上的自我实现,因此较容易实现。而知识水平较高的人总是会设定比较高的人生幸福目标:创造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业,在思想层次上希望能够与人交流、碰撞等等,这些目标往往充满挑战,并不是大部分人都能够实现的,尤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许多大学毕业生设定了较高的幸福标准,但现实往往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因此,相对于同龄人中知识水平较低者,他们的幸福感也要低一些。 (三)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公民的心理健康素质每况愈下、压力的日益增大,对于许多不正常现象不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认识,许多人出现了心理方面的障碍,抑郁症患者愈来愈多,每年都有许多因为心理问题而走上不
8、归路的人。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确认识、积极面对出现的负面情况,并随时调整的心态,因此他们对幸福的体认能力也强于那些心理处于亚健康或者不健康水平的人群。 (四)外界环境的阻力。同样一项幸福的标准,如果甲面临的阻力大于乙,那么,当他们都达到这个标准时,甲的幸福感也必然大于乙。比如,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男女谈恋爱不能公开化,他们对于爱情的体验虽然不能和今时今日的青年相提并论,但是他们在情感上、心理上所感受到的震撼普遍要比现在的青年强烈,对爱情的幸福感也更加持久。 时至今日,我们都依然在不停的讨论幸福这个话题,应该说,随着5时代的变迁,幸福概念的界定以及它的实现因素也在不断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时代脉搏,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认真的面对并解决,努力让幸福之花常开不败。 参考文献 1 王海明,孙英.美德伦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汪子嵩,范明生等著.希腊哲学史M.人民出版社,1993. 3 孙英.论幸福的实现J.学习与探索,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