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摘要: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的学科,数学教学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它贯穿于小学阶段各个年级,每个课时、每个环节和每个教学内容之中,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应在“调动学生逻辑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生逻辑思维的深刻性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正确性”上下功夫。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引导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发扬民主,营造 “思”的氛围,调动学生逻辑思维的积极性和敏捷性。一是创设师生互动性活动。要“燃起学生的求知渴望和学习
2、热情。 ”要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加强师生的课堂互动,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开展同桌交流,师生互动,分组讨论,集体研讨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二是设计有趣味的游戏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如学习“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找朋友”的游戏,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数分与合、加减法意义的理解。三是进行有意义的的实践活动。通过有意义的实践
3、活动,让学生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如电影“秋菊打官司” ,临时乡村教师组织学生到工地上搬砖挣钱,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也可利用网络,组织学生网上模拟购物等。四是引导有价值的思维活动。积极组织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新激趣,学会“思”的方法,增强学生逻辑思维的开阔性和深刻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引导和推动学生去钻研探索,从趣中找乐,乐中促成,从而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效率。 、一题多问,以疑促思。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
4、题。如解答“五一班有学生 45 人。女生占49,女生有多少人?”这本来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因学生很容易解答,而一晃而过,忽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于这样的题型,老师要执意求新,变换提出新的问题。如再提出如下问题:(1)男生有多少人?(2)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3)男生是女生的几倍?(4)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等等。这样,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像同一道题,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变,以趣促思。在解题时,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题途径,以求最佳解法。例如“某村计划修一条长 15
5、0米的路,前 3 天完成了计划的 2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条路还需多少天?”首先老师要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在学生没有学习工程问题时,解法一般集中在以下三种上:(15015020)(150203)12(天) ;150(150203)312(天) ;150(120)(150203)12(天) 。针对这些解法,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点,总结出“三种方法中都运用了全程 150 米”这一条件的共性。针对这一共性,老师可打破思维定势,启迪学生的新思维:“假如把 150 米当作一条路(用 1 来表示) ,还可以怎样解答?”这一点拨,学生很容易发现如下解法:3(120)2012(天) ;1(203
6、)312(天) ;320312(天) 。综上六种解法,显然后三种解法(尤其是解法) ,列式简洁,想象丰富,充分可以显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解,以新促思。小学生解题时,往往受解题动机的影响,因局部感知而干扰整体的认识。例如:“某商厦共有 6 层,每两层间的板梯长 5 米,从 1 楼到 6 楼共要走多少米?”往往由于“每两层 5 米”和“6 层”与学生的解题动机发生共鸣,忽视了“6 层只有 5 段间距”这一特点,而容易得出“56”的错解。要消除类似的干扰,就必须进行一些一题多变的训练。、层层深入,以乐促思。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由表及全、由浅入深地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问题设计前一个问题是后一
7、个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的发展, 因此问题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联系 。不断“诱敌深入” ,保证学生思维适度跳跃, 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 长期坚持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质的飞跃。 三、练训结合,积累“思”的经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正确性和。数学是练出来的,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必须通过练习,才能有效掌握正确的钥匙思路,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习惯。首先要加强基础训练。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注重概念、法则、定律的教学。由于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抽象思维差。这就要求教师直观形象、感观认知上下功夫,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角”这部
8、分知识时,为了便于学生获得“角”的正确概念,首先组织“三角板” 、 “五角星”等实物的观察,然后用“圆规”进行角形成的演示,最后和同学共同完成不同角的形成的实践活动。其次要加强对比训练。比较是用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它是人们思维的基础。分类是整理加工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比较与分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比如学生开始学习数学,他就会比较长短,比较大小,进而学会比较多少。然后就会把同样大小的放在一起, 相同形状的归为一类。或者把相同属性的数学归并在一起(整数、小数、分数) 。前者反映的是比较方法,后者例举的是分类方法。分类常常是通过比较得到的。比
9、较和分类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最基本的思 维方法。再次是加强实践操作训练。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实际操作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应重视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感性知识,以丰富的表象,达到借助形象思维来发展抽象思维的目的。如:三角形面积教学时,先让学生自行探究沿对角线剪平行四边形的结果,然后教师边演示边提示,要求学生跟随操作,从“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剪成三角形”的操作中进行类比,找出本质联系,从而推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这样让学生动手,动脑,多器官参与学习。 总之,数学是一门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的学科,如何使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这将是数学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将成为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