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探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47229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探析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反思工业化过程中对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做出的理性选择,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主要有生态足迹法、真实储蓄法、能值分析法和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其中,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受到大量研究者的青睐,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区域、城市等不同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中。但是目前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选择的合理性、指标分值计算的科学性、权重赋值的客观性、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等方面还有不足,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在评价指标的标准选择、子系统之间的协调问题、区域差异问题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关键词:生

2、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8007704 工业文明是一柄双刃剑,它一方面推动了全球经济飞速增长、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另一方面也导致全球性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在反思工业文明带来的严重后果的基础上,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出发,做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理性选择。目前,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如何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逐渐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核心。 一、几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的主要特征

3、国内外生态环境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采用不同的方法,从国家、区域和特定系统等不同层面,对如何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做出大量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的发展。目前,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主要有生态足迹法、真实储蓄法、能值分析法和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 (一)生态足迹法简单、易推广,但偏重于描述封闭系统的生态赤字状况 生态足迹法(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是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威廉里斯(Willian Rees)在 1992 年提出的一种评价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后经里斯与其博士生不断完善,于 1996 年提出

4、了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生态足迹法通过比较某一区域内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差异,来评价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指能够持续地提供一个国家或区域内一定人口生存所需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在生态足迹计算中,首先将给定人口生存所需的各种资源及其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转化成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用地和水域等 6 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再经过均衡处理折算为全球统一的、具有相同生物生产力的土地面积。生态承载力指特定地理区域的各种资源能够持续维持的最大人口数量,在实际计算中是将该区域拥有的各种资源折算为全球统一的、具有相同生产力的土地面积。通过比较区域

5、内维持一定人口生存的生物生产性土地总需求(生态足迹)与该区域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供给(生态承载力)的差异,就可以评价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其他方法相比,生态足迹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足迹法的测算原理简单,结果形象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二是生态足迹法将一定区域的各种资源需求量与资源供给量标准化为全球统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便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横向比较。三是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可以通过制作一个软件包来完成计算过程,从而使得生态足迹法的计算过程变得非常简单,便于该方法的推广普及。但是生态足迹法也存在一些较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

6、在:一是生态足迹法把评价对象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忽略了被评价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生产、生活交换。因此,生态足迹法对于全球层面的评价是可行的,但在国家范围以及省域、市域等更小范围就会产生较大的偏误。二是生态足迹法主要用来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没有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不能全面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真实状况。三是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目的在于判断生态文明建设的状况,发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据以制定相应的对策。但是仅仅根据生态足迹法获得的生态赤字数据,我们很难确定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因而很难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二)真实储蓄法将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但指标量化困难

7、且评价不全面 真实储蓄法是世界银行基于弱持续性理论和哈克维克(Harkwick)准则提出的一种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货币化方法。真实储蓄(GS)是在传统净储蓄基础上计算人力资本投资、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价值损失等计算得出的,计算过程是:从传统宏观经济指标 GDP 中减去总消费得到传统总储蓄,传统总储蓄加上经常性教育投资得到广义总储蓄,广义总储蓄减去人造资本折旧得到净储蓄,净储蓄扣减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价值损失就得到真实储蓄,即真实储蓄=GDP-总消费+经静性教育投资-人造资本折旧-自然资源损耗-环境污染价值损失。真实储蓄法对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损失的唯一限制是,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损

8、失需要通过人力资本和人造资本的增加得到补偿。也就是说,只要真实储蓄结果为正,该区域就可以实现弱可持续发展。 真实储蓄法把自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能够较好地反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能为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但是真实储蓄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环境质量下降的货币量化比较困难,像噪声污染、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污染是很难准确进行货币计量。即使所有的资源损耗都能准确进行货币量化处理,但资源价格的波动也会使真实储蓄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程度的评价效果大打折扣。另外,真实储蓄法只考虑了资源环境系统和经济发展系统,对社会发

9、展系统、制度保障系统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其他方面没有考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并不全面。 (三)能值分析法突破了不同质资源价值不可加总的局限,但实际操作性差 能值分析法是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Odum)在对生态系统的能量学进行系统、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评价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理论和方法。能值分析法将生态经济系统看作一个开放的热力学系统,以热力学定律、能量等级原理等为基本理论,将生态经济系统内流动和储存的各种不同类别的能量和物质转换为同一标准的能值,据以衡量系统的所有财富。能值是指系统流动或储存的能量所包含的另一类别能量的数量。太阳能是生态经济系统中所有能量的最初来源,因此,能值分析法以太阳能值作

10、为衡量不同类别能量的统一标准,将各种资源、产品或劳务在形成过程中投入的能量,按一定的比率转换成太阳能值。能值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是:第一,在掌握生态经济系统各方面基本要素的基础上绘制能量系统图;第二,收集各种资源、产品或劳务形成过程中投入的物质和能量的数据资料,分类整理,并输入计算机处理系统;第三,编制能值分析表,计算系统能值指标;第四,根据系统能值指标的计算结果分析、评价系统的发展状况,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能值分析方法将生态经济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货币流转换为统一的太阳能值进行综合分析,据以评价自然资源对生态经济系统的贡献,克服了传统的经济学与能量分析方法中不同质的资源价值不可加总的局限,

11、被认为是连接生态学与经济学的桥梁。尽管如此,能值分析法在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如,将各种资源价值转换为太阳能值的能值转换率的确定和计算过程复杂,而且不是很准确;难以提出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的阈值,无法准确判定系统是否具备可持续性,等等。 (四)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比较系统全面 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指选择一系列能反映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特征的指标,进而构建一个多指标体系,通过对指标体系的计算合成,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运用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一般涉及以下四个步骤:第一,确定评价对象。评价对象可以是全球层面、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城市层面等不同层面;第二,

12、根据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将评价对象划分为多个子系统或模块;第三,按照一定的原则,选取各子系统或模块的评价指标,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框架;第四,指标计算合成。包括指标标准化、赋予权重、指标合成等内容。 相对于生态足迹法、真实储蓄法、能值分析法这些单指标评价方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不仅通过最后的综合指数,能够较好地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而且通过对每个子系统进行的单独评价,反映被评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通过对不同区域相同子系统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可以较好地识别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差异的具体表现。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还能较好地把动态评价指标与静态评价指标相结合,反映区域生

13、态文明建设的力度、效率和效果。这些特点使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能够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加具体的决策依据。因此,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受到大量研究者的青睐。随着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不断成熟,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区域、城市等不同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中。 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尚需逐步完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已日趋成熟。在国外,一方面评价方法更加完善。近十年来,大量学者对生态足迹法的深入研究推动了这一评价方法的快速发展。如,哈柏(Haberl)等在传统生态足迹法的基础上,增加时间序列来计算长时间段的生态足迹,使得生态足迹法更具动态性和预测

14、性;尼科卢奇(Niccoluc-ci)等通过引入生态足迹深度的概念,使传统生态足迹法的二维研究变为三维研究;瓦克纳格尔(Wackemagel)对传统的生态足迹法进行了三个方面的重要改进:扩大生态足迹的范围、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生态足迹以及增强当前国家生态足迹分析的效用和强度。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步,指标选取原则的建立使得评价指标的选择更加规范,指标赋权在平均赋权法、专家咨询法的基础上引入了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多种方法,使权重的赋值更加科学。另一方面,更多关注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某一个领域的可持续性评价,如世界经济论坛 2002 年建立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指

15、数和环境表现指数、南太平洋地球科学委员会建立的环境脆弱性指数等,而且评价对象的具体化使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得到增强。 在国内,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并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2008 年以来,针对不同范围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最先推出的是城市范围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2008 年 7 月,中央编译局在北京发布了国内首个“生态文明建设(城镇)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由资源节约、生态安全、环境友好和制度保障四个子系统构成,共包含 30 个具体评价指标。此外,邓淇中、杨开忠、严耕、高珊和

16、黄贤金等致力于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宋马林、朱成全和蒋北、杜宇和刘俊昌、朱松丽和李俊峰、王文清等构建了国家范围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乔丽和白中科、刘宇鹏等分别构建了针对矿区、村庄、岛屿等特定区域对象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可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中指标数量有了明显精简,部分指标体系开始考虑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协调问题。尽管不同的指标体系考虑的维度和具体评价指标的选取存在一定差异,但大都能够抓住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较好地反映一定空间范围内生态文明的发展程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但是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选择的合理性、指标分值计算的科学性、权重赋值的客观性、子系统

17、之间的协调性等方面还有不足,因而还没有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得到一致的公认和全面推广。因此,今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第一,解决评价指标的标准选择问题。学者一般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制度保障等几个方面评价一个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但由于未能明确什么样的状态是最理想的文明状态,以及每一个子系统的具体指标(如环境友好子系统中的森林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经济发展子系统中的人均 GDP、居民人均收入等指标)最理想的取值标准是多少等问题,导致现有研究成果无法客观评价独立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状态。第二,解决子系统之间的协调问题。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状态,它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制度保障等每个子系统的协调均衡发展。虽然部分研究成果开始关注子系统之间的协调问题,但该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降低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现实可行性。第三,解决区域差异问题。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如上海、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省市工业发达,水资源相对丰富,而青海、新疆、西藏等西北部省份工业基础弱,水资源极度匮乏,生态脆弱,而区域差异的存在必然导致不同区域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评价标准有所不同。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适度考虑不同区域间的差异性,而不应一律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